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社会,文明
技术的现代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岗[1](2019)在《文明演进中的技术、社会与现代性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定形式,技术的性质和意义具有情境性。全面认识技术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需要整合技术发展的历史镜像和当代特征,反思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及其带给人类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技术研究可以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人们对技术现象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技术研究领域的潜力比成就更重要。社会制度与技术发展的适应关系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技术与现代性之间存在的同样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关联性,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建构"。人类需要检视现代性的技术理性,以交往理性重塑行动者的公共空间。(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期刊2019年14期)
张郑波[2](2019)在《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等,并将引发(或可能引发)生态失衡、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甚至人类毁灭性的生存灾难。对此,寄希望于回到"未分裂的世界",开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彼此朗照和让渡融合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居间性"危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宝玉[3](2019)在《私密的公共性:广播、声音技术与媒介现代性——本雅明广播媒介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19世纪末年至20世纪初叶发展而成的声音媒介,广播依托并借力现代声音技术,诉诸纯粹声音与听觉感官,在扩张物理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亦不断地增强着人类自身的听觉能力。1930年代的欧洲思想家对无线电广播的技术特质、技术潜能及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变革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这其中,尤以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思考与思想性写作最具代表性。他关于广播媒介技术、广播之为现代公众教育模式、广播与大众判断力的训练、广播模式等议题的讨论,对探究广播媒介本源、广播技术潜能乃至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媒介现代性核心问题都提供了一种思考路径。(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9年01期)
黄晓伟,张成岗[4](2018)在《技术决定论的现代性透视:源起、脉络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张丽,朱春艳[5](2018)在《现代性视域中治理术的技术化批判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回溯治理术的技术化嬗变,批判其发展至现代性治理的异化逻辑,揭示其形成、巩固并遮蔽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异化症候的实质,形成在社会技术哲学视角反思现代性治理、超越现代性的重要视域。在此一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重释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是"与"应当",形成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实践现代化的科学指南,指导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形成其根本遵循的人民逻辑和共治共享的实践原则,确证着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是通过超越现代性治理,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唐宏峰[6](2018)在《视觉现代性与媒介考古学——克拉里《观察者的技术》与中国现代视觉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乔纳森·克拉里《观察者的技术》一书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着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西方现代视觉的历史叙述。该书将现代视觉溯源到19世纪上半叶在新的视觉学科发现和新式光学媒介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一种主观视觉,这一视觉转型所带来的新的观察者正是现代性主体的形象。克拉里的研究开拓了艺术史研究的领域,对视觉性、媒介、感官经验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特别体现为"视觉现代性"和"媒介考古学"两种视觉文化与媒介研究的新趋向。克拉里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反身整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向来被淹没的那些媒介实践与视觉经验。(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程世卓,金承协,陈雷[7](2018)在《现代建筑初期技术美学标准的现代性解析——以约翰·拉斯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初期,在现代思想萌芽和工业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建筑技术美学的新趋向日益显露,且亟待符合时代需求和特征的技术美学标准的规范。英国作为现代建筑的源生国,最早出现了带有现代特征的建筑技术美学内容。英国建筑理论家约翰·拉斯金具有前瞻性地提出了系统化的建筑技术美学标准,带有鲜明的、革命性的现代特征,是英国乃至世界现代建筑美学的初期尝试。对其准确的解读,有助于思考我国的现代建筑和建筑技术美学。(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7期)
王雨[8](2018)在《“听”的技术:收音机、空间与听觉现代性(1929—1932)》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收音机进入中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听觉习惯。依据1932年亚美公司《无线电问答汇刊》记录的1929年至1932年间来自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收音机听众的1100对问答,本文试图重构这一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民国都市声域。通过追踪听众对"响亮"与"清楚"这两个听觉诉求的不断探究,本文揭示了这一时期听觉技术在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互动的大背景下如何促使都市居民重新认识声音、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展示出声音与空间、技术以及听觉现代性的密切勾连。(本文来源于《文学与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胡大平[9](2018)在《解放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无为政治学——现代性批判技术视角的旨趣和逻辑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马克思到尼采、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延续至今天,技术始终是现代性批判的中轴,但批判的旨趣、对技术的态度和关于技术逻辑的认知却经历了叁次重大的变化:以解决社会公正和不平等的新文明为目标的生产力视角,以个体生命价值和自由为目标的工具理性批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底线的反技术(无为)的政治生态学。这种转换见证了技术在现代性生长过程中的功能变迁,从文明的物质基础上升为文明的支配性结构,再颠倒为似乎脱离文明的自主的客体结构。在第叁个阶段的临界点上,必须提出以集体生存为目标的控制技术发展的全球经济政治体制改造问题。(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8年01期)
张一兵[10](2017)在《资产阶级现代性:被重构的接受方式中的“我们”——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斯蒂格勒认为,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精神重构,主要体现在对那个统一的大写的我们的改写,大写的我们即是使每个"我"获得自我认同的历史归属,也将投射出未来行进的方向。在今天的数字化资本主义现实中,媒体永远在制造新闻和耸人听闻的事件,无处不在的爆炸性事件同时轰炸每一个意识个体,在这种由数字化编程和传媒产生出来的同质化的大写的我们中,个体恰恰丧失了西蒙栋所讲的个性化的所有存在感。(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07期)
技术的现代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与"物"和谐共生,是维持生态平衡与社会稳定发展的规范性基础,随着工业革命、信息技术和神经科学等的迅猛发展,两者之间产生了诸多的现代性危机,包括人与物的对峙分裂、人与物的高度接合、人与物居间关系的价值迷失等,并将引发(或可能引发)生态失衡、道德沦丧、情感扭曲,甚至人类毁灭性的生存灾难。对此,寄希望于回到"未分裂的世界",开启人与物之间相互开放、彼此朗照和让渡融合的共生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居间性"危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的现代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成岗.文明演进中的技术、社会与现代性重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
[2].张郑波.技术哲学视野中人与物居间关系的现代性危机诊断[J].文艺理论研究.2019
[3].李宝玉.私密的公共性:广播、声音技术与媒介现代性——本雅明广播媒介思想研究[J].艺术探索.2019
[4].黄晓伟,张成岗.技术决定论的现代性透视:源起、脉络及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5].张丽,朱春艳.现代性视域中治理术的技术化批判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6].唐宏峰.视觉现代性与媒介考古学——克拉里《观察者的技术》与中国现代视觉经验[J].文艺理论研究.2018
[7].程世卓,金承协,陈雷.现代建筑初期技术美学标准的现代性解析——以约翰·拉斯金为例[J].华中建筑.2018
[8].王雨.“听”的技术:收音机、空间与听觉现代性(1929—1932)[J].文学与文化.2018
[9].胡大平.解放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无为政治学——现代性批判技术视角的旨趣和逻辑转换[J].学术月刊.2018
[10].张一兵.资产阶级现代性:被重构的接受方式中的“我们”——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J].东岳论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