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普世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世史,《诗学》,真实性
普世史论文文献综述
王羽飞[1](2019)在《论波利比乌斯“普世史”的真实观——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吕厚量[2](2019)在《戏剧化元素与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体系——基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连通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利比乌斯的《历史》是现存古典史着中仅有的一部对"戏剧化历史"撰史传统进行过正面批评的作品。现当代古典史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波利比乌斯对戏剧化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是其史学求真精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历史》本身的普世史叙述体系中,波利比乌斯同样运用了技术革命、史料裁剪、演说词虚构和命运主题等修辞性手法,建构了一套戏剧化的、记载罗马共和国在不到53年内完成地中海世界统一历程的普世史。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扭曲了古代地中海史上从未中断过的、连通性与碎片化并存的基本史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历史》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古希腊史学思维特征的历史局限性与整体史撰述的普遍困难,共同导致了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中存在的认识偏差。(本文来源于《世界历史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大卫·克里斯蒂安,任喆琦[3](2013)在《普世史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为如下的预言辩护,即在未来50年内,人们会看到古老的"普世史"传统的回归。不过,即将回归的将是一种新型的普世史,其视野涵盖全球,在旨趣和方法论上凸显科学精神。直至19世纪末,人们还能在大多数历史研究的传统中看到某种普世史的身影。然而当历史学家们对宏大的历史描述彻底失去信心后,当他们转而投入故纸堆中开始仅关注细枝末节时,普世史便销声匿迹了。如今,由于(至少部分是由于)20世纪在多个不同领域展开的细致的实证研究以及摆脱现存文字记录束缚的绝对测年法的发明,人们业已看到了普世史回归的诸多征兆。接着,作者对这种全新的、科学的普世史的回归对历史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给予探讨,比如历史研究与诸多凸显时间维度的自然科学学科——包括宇宙学、地质学和生物学——将发生更加紧密的联系。最后,本文提出一种可能性,即普世史终将进入高中课堂并为整合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3年00期)
易宁[4](2012)在《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及史学之比较,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本栏目的叁篇文章,或在比较的视野下研究中国和西方历史及史学的某一问题,或对中西史学某一问题作对称性的比较,均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历史及史学的核心问题。蒋重跃教授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学者对"道"的理解习惯于意会和描述。近代中国学者多参考西方"基始"或"本体"等概念来界说"道"的内涵。然而西方的"基始"等概念强调的是内涵的横向构成要素和方式,《老子》的"道"强调的则是"道"纵向变化的历史性。杨共乐教授的文章认为,人才强国是罗马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罗马在向其他文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易宁教授的文章讨论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他指出,对于历史变化的认识,中西史家的认识之异中亦各存其所同。中国史家重视历史在纵向时间上的变化与横向空间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西方史家则重视从一个不变的基点认识历史的变化。此两方面之不同,是古代中西历史思维在最深的层次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2年06期)
方志强[5](2011)在《攸西比乌斯的《教会史》与普世史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台湾)中正大学方志强教授的文章。方教授的文章主要讨论西方古代普世史的类型及其涵义。他指出,从古希腊史家埃浮鲁斯及波利比乌斯的"政治的普世史"、狄奥多拉斯的"文化的普世史"至攸西比乌斯的"基督教化的普世史",西方普世史的类型及涵义是在承袭中发生变化的。攸西比乌斯综合"政治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国家"及"文化的普世史"之"一个世界一个文化传统"的观念于基督教传统之中,创造出基督教即代表"一个国家"和"一种首要文化传统"的观念。攸西比乌斯的"普世史",对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文的观点.对于理解西方世界史(或普世史)观念的渊源及其在古代世界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马蒂亚斯·米德尔,卡佳·瑙曼,孙岳[6](201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全球与欧洲研究所与欧洲普世史/全球史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史教学和科研中贯彻跨国和全球视角,莱比锡大学可谓有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伴随约翰·伯克哈德·蒙克(Jo-hann Burkhard Mencke)入主莱比锡大学普世史讲座教习,这里的机构化程度就已经相当高了。蒙克的兴趣在于从更为宽广的视角领悟历史,有了大学的支持,他便可昂首阔步去发现欧洲之外的广阔新世界。不过,蒙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学家如何接受了启蒙哲学并将其纳(本文来源于《全球史评论》期刊2010年00期)
易宁[7](2007)在《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叁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叁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王成军[8](2007)在《世界历史观念下的“普世史”与《史记》的史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现代世界史理论来看,“普世史”与《史记》的共性是都具有国别史和世界史的双重特性。不同点在于普世史的实质主义历史观,用希腊罗马的历史代替世界历史,所探讨的主要是历史的表面和横断面;而《史记》在其“通变”史观指导下,着力从历史的纵横联系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并将华夏史同其他种族和国家的历史“和而不同”地联系起来,成为世界通史,较之于普世史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并对现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王成军[9](2006)在《“普世史”与《史记》通史观念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希腊罗马的普世史与《史记》从史学体例来讲都属于通史范畴,所研究的对象都是一个比较长远和广大的历史时空;其不同之处在于普世史的思想方法是实质主义,所贯通的只是历史的表面,而司马迁在其“通变”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将“通”的思想深入到历史的内部,从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普世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利比乌斯的《历史》是现存古典史着中仅有的一部对"戏剧化历史"撰史传统进行过正面批评的作品。现当代古典史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波利比乌斯对戏剧化历史的反思与批判是其史学求真精神的集中反映。然而,在《历史》本身的普世史叙述体系中,波利比乌斯同样运用了技术革命、史料裁剪、演说词虚构和命运主题等修辞性手法,建构了一套戏剧化的、记载罗马共和国在不到53年内完成地中海世界统一历程的普世史。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扭曲了古代地中海史上从未中断过的、连通性与碎片化并存的基本史实,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历史》历史叙事的客观性。古希腊史学思维特征的历史局限性与整体史撰述的普遍困难,共同导致了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中存在的认识偏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世史论文参考文献
[1].王羽飞.论波利比乌斯“普世史”的真实观——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吕厚量.戏剧化元素与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体系——基于古代地中海世界连通性的分析[J].世界历史评论.2019
[3].大卫·克里斯蒂安,任喆琦.普世史的回归[J].全球史评论.2013
[4].易宁.古代中国的通史与西方的普世史观念[J].求是学刊.2012
[5].方志强.攸西比乌斯的《教会史》与普世史传统[J].史学史研究.2011
[6].马蒂亚斯·米德尔,卡佳·瑙曼,孙岳.德国莱比锡大学全球与欧洲研究所与欧洲普世史/全球史网络[J].全球史评论.2010
[7].易宁.波利比乌斯的普世史观念[J].史学史研究.2007
[8].王成军.世界历史观念下的“普世史”与《史记》的史学观[J].史学理论研究.2007
[9].王成军.“普世史”与《史记》通史观念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