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

高新伟(黑龙江省医院150056)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140-01

外伤性脑梗塞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本文报告18例外伤性脑梗塞,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初步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52岁,平均32岁,均有明确外伤史,伤后首述10分钟内10例,30分钟内4例,35分钟以上1例,无昏迷3例。

1.2临床表现:伤后均有头昏、头痛史,其中偏瘫8例,外耳道出血3例,无语3例,脑脊液耳漏2例,视野缺损2例,巴氏征阳性8例。

1.3CT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立即行CT扫描,发现脑内血肿3例,tSAH5例,膜下血肿2例,其余均未见明显异常。伤后1日出现梗塞灶2例,一周内发现11例,二周内发现4例,一月内发现1例。梗塞灶位于基底节和颞顶叶12例,额叶4例,枕叶2例。

1.4治疗方法:2例脑内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部位在左颞膜外血肿约60ml,左顶颞脑内血肿约46ml,术后行降颅压及对症治疗。12例用尼莫地平、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部分病例行高压氧治疗。CT和MRI动态观察病灶吸收情况。

1.5结果:临床上根据COS标准判断,良好恢复12例,占67%;中度致残4例,占22%;重度残疾2例,均为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病人,占11%;死亡为零。

2讨论

2.1机制:外伤性脑梗塞机制仍不是明确,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1)血管损伤学说,外伤后损伤引起血管痉挛[1];(2)蛛网膜下腔出血学说,tSAH引起脑血管痉挛[2];(3)机械性损伤血管内膜或受损脑组织释放促凝的酶血酶原激酶(TP),血栓形成[3];(4)夹层动脉瘤学说,由于外伤导致脑血管内膜和中层进行性分离,形成夹层瘤,血管腔进行性狭窄,最终导致血管闭塞[4];(5)急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ICP升高,造成血管扭曲、拉长而发生痉挛;(6)手术的机械制激,引起血管痉挛。

2.2诊断:应具备三个条件:(1)有明确的外伤史;(2)无高血压病史;(3)伤后CT和MRI扫描显示梗塞灶。外伤性脑梗塞可分为二型,伤后一周内出现梗塞的为速发型;一周以后出现的为迟发型。CT扫描最佳时间为1-6天,常规扫描未见病灶而临床表现典型者,应薄层扫描,或行MRI扫描,以免漏诊腔隙性脑梗塞。

2.3治疗: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表现复杂,可以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如偏瘫、视野障碍、无语等,临床上若出现之前没有的症状或之前症状加重的应考虑外伤性脑梗塞的可能。避免使用大剂量止血药和脱水治疗,从而增加血液粘度,加重病情。外伤性脑梗塞多由血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上应以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为主,尼莫地平、复主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脑血流量的作用。有血栓形成的,可行DSA或颈内动脉、静脉内滴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5]。有条件的地方可行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伍智英.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分册,1989.3:163.

[2]戴失前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2:136.

[3]钱明富.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7;2:101.

[4]葛力.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3:190.

[5]黄建军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6:362.

标签:;  ;  ;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