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王中良,许贺春,白洁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王中良,许贺春,白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消化道早癌,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诊断价值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良,许贺春,白洁[1](2019)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与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消化道早期癌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与放大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ME-FICE)在消化道早期癌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央医院收治的337例疑似早期消化道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中175例行ME-NBI检查,162例行ME-FICE检查。分析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比较2种诊断方式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E-NBI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符合率分别为88. 00%(44/50)、84. 21%(48/57)、92. 65%(63/68),Kappa值分别为0. 754、0. 679、0. 849,ME-NBI对早期胃癌、大肠癌的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ME-FICE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符合率分别为93. 48%(43/46)、77. 36%(41/53)、87. 30%(55/63),Kappa值分别为0. 864、0. 550、0. 733,ME-FIC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ME-NBI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5. 71%(18/21)、86. 96%(20/23)、89. 66%(26/29),特异度分别为89. 66%(26/29)、82. 35%(28/34)、94. 87%(37/39); ME-FICE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敏感度分别为94. 44%(17/18)、94. 12%(16/17)、74. 07%(20/27),特异度分别为92. 86%(26/28)、69. 44%(25/36)、97. 22%(35/36); ME-NBI与ME-FICE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E-NBI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77、0. 836、0. 927,ME-FICE诊断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AUC分别为0. 929、0. 777、0. 893。结论 ME-NBI和ME-FICE对早期胃癌、食管癌、大肠癌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中ME-NBI更适用于大肠癌、食管癌的诊断,而ME-FICE则更适用于胃癌的诊断。(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小振,徐斌[2](2018)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7 521例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4 214例,B组3 307例,患者有新生性病变可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A组纳入进一步研究174例,B组纳入深入研究127例,A组采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微结构及诊断。结果:A组纳入进一步研究患者174例,发现病灶195个,其中胃癌15个,不典型增生19个;B组纳入进一步研究患者127例,发现病灶134个,其中胃癌12个,不典型增生9个。两组患者诊断时均能清楚显示胃黏膜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且A组显示更加清晰;且A组胃癌及不典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94.12%,B组胃癌及不典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染色放大技术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民康医学》期刊2018年13期)

金雷,张敏玲,古骏,唐万琳,陈丽萍[3](2018)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幽门螺杆菌胃炎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内镜幽门螺杆菌胃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40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所引起的消化不良,均进行智能分光内镜精细检查以及14C呼气试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胃炎。结果内镜下阳性表现的患者14C呼气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内镜下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智能分光内镜诊断幽门螺杆菌胃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郑安斌,李艳霞,余世界,沈磊[4](2015)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64例LST患者中,腺管开口Ⅱ型4例、ⅢL型35例、Ⅳ型20例、Ⅴi型5例。病理结果提示4例Ⅱ型患者均为炎性息肉,35例ⅢL型患者中管状腺瘤2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5例,20例Ⅳ型患者中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绒毛状腺瘤16例,早癌3例,5例Ⅴi型患者中绒毛状腺瘤1例,早癌4例。ESD治疗LST的术后安全有效。结论放大内镜诊断LS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LST恶性程度高,可尽早采用ESD进行治疗。(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易楠,周航,刘邦伦,王江红[5](2015)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与超声微探头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重庆市肿瘤医院胃镜检查发现224例食管黏膜病变,分别用FICE结合放大内镜以及超声微探头(miniature ultrasonic probe,MPS)判断病灶性质及病变浸润深度,最终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准确率高于MPS(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达到中度一致(P<0.01);FICE结合放大内镜判断癌组织是否突破食管黏膜下层中1/3(sm2)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FICE技术操作简单、图像直观,结合放大内镜诊断食管疾病真实性较好,在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方面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6期)

郑雄,孙颖,胡梅洁,李健,刘进进[6](2014)在《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尚日,李艳霞,沈磊,罗和生[7](2014)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定位下EMR及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临床消化病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胡中邦,陈斌,黄伟,刘尚忠[8](2014)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HIF-1α的表达在大肠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在大肠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息肉样病变进行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形态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变组织HIF-1α的表达。结果炎症性息肉和癌性息肉的腺管开口形态分型及微血管分型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性息肉HIF-1α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炎症性息肉HIF-1α的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分型形态的大肠息肉HIF-1α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能够清楚观察大肠息肉患者的膜表面微细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有利于息肉样病变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HIF-1α在肿瘤性息肉患者组织中的高表达有利于结肠早期癌的发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4年09期)

陈宏超,梁倩萍,杨德生,方立峰,郑权[9](2014)在《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技术在Barrett食管(BE)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醋酸染色联合FICE模式对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醋酸联合FICE对BE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清晰度均优于普通放大内镜(P=0.00<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的病例中,不规则的黏膜形态在普通模式组和醋酸染色联合FICE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6.7%、100%,不规则血管形态的阳性率分别是16.7%、83.3%;醋酸染色联合FICE对Barrett食管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3.3%、敏感性91.6%、特异性93.8%,与普通放大内镜相比在符合率、敏感性上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醋酸染色联合FICE可清楚观察BE黏膜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对于提高诊断Barrett相关性肿瘤病变的准确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郑辉,刘雄昌,吴德明[10](2012)在《放大内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子放大肠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3026例电子结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扁平病变和黏膜异常者用放大肠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用EMR或ESD技术切除病灶,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3026例中发现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21例,病灶23个,其中管状腺瘤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9例,绒毛状腺瘤5例,腺癌4例。其中11例合并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灶位于直肠9例,乙状结肠6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3例,升结肠1例。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6例,ⅢS型1例,ⅢL+Ⅳ型4例,Ⅳ型9例,ⅤA型3例。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判断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腺瘤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89.5%,准确率为87%。结论放大内镜联合内镜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16期)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常规内镜检查的7 521例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4 214例,B组3 307例,患者有新生性病变可纳入进一步研究,其中A组纳入进一步研究174例,B组纳入深入研究127例,A组采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技术,B组采用常规染色放大技术,比较两组患者胃黏膜微结构及诊断。结果:A组纳入进一步研究患者174例,发现病灶195个,其中胃癌15个,不典型增生19个;B组纳入进一步研究患者127例,发现病灶134个,其中胃癌12个,不典型增生9个。两组患者诊断时均能清楚显示胃黏膜微血管及胃小凹形态,且A组显示更加清晰;且A组胃癌及不典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94.12%,B组胃癌及不典型增生诊断符合率为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染色放大技术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中良,许贺春,白洁.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与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消化道早期癌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

[2].张小振,徐斌.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早期胃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8

[3].金雷,张敏玲,古骏,唐万琳,陈丽萍.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幽门螺杆菌胃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

[4].郑安斌,李艳霞,余世界,沈磊.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J].海南医学.2015

[5].易楠,周航,刘邦伦,王江红.智能分光比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与超声微探头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对比研究[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6].郑雄,孙颖,胡梅洁,李健,刘进进.放大内镜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

[7].李尚日,李艳霞,沈磊,罗和生.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定位下EMR及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比较[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4

[8].胡中邦,陈斌,黄伟,刘尚忠.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和HIF-1α的表达在大肠息肉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4

[9].陈宏超,梁倩萍,杨德生,方立峰,郑权.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4

[10].郑辉,刘雄昌,吴德明.放大内镜联合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标签:;  ;  ;  ;  

内镜分光比色技术论文-王中良,许贺春,白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