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英交替传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特色表达,交替传译,应对策略,实践报告
汉英交替传译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国[1](2019)在《中国特色表达在交替传译中的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升高,中国特色文化备受瞩目。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不断吸收外国文化的同时,中国自身的文化也亟需走向世界。中国特色表达就是能够反映中国历史、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特定表达方式,常常在各种重大会议和政府报告等重大场合中出现,但中国特色表达的口译是口译工作者在口译实践中的一个难点。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于4月15日在山城重庆举办,此次峰会沿袭了前叁届峰会的内容并推陈出新,覆盖面非常广,峰会演讲内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国特色表达。笔者以此峰会开幕式为实践题材,进行了交替传译的模拟实践。本报告就此次模拟传译实践进行总结,从口译任务描述、任务过程、中国特色表达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问题剖析,及实践总结五个方面来分析归纳笔者在这次口译实践中的表现。通过此次模拟汉英交替传译,译者对中国特色表达的英译有了具体而深切的认识,提高了笔者处理应对此类表达的口译能力。同时此次模拟实践也使笔者对自身能力有了全面的客观的认识,为今后的口译练习和实践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希望本报告探讨的问题能对口译学习者和实践者在今后的口译实践中处理中国特色表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2)
田丽娜[2](2019)在《关联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人们思维方式的隐喻的语言表现也不尽相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也由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作为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总理招待会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密切关注。仔细观摩学习总理招待会的现场视频,不难发现,隐喻因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在领导人的发言之中。因此,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发言中的隐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是决定译员是否能准确传达发言人意图的关键。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择2015-2018年间总理招待会上的汉英交替传译为参考对象,对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口译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找到可行、有效的策略翻译口译中的隐喻。本文通过将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总结出了四种政治类发言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包括:保留源语隐喻意象、转换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并加解释、舍弃源语隐喻意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种,并结合己有实例具体探讨了这两种因素如何影响策略选择。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译员可以保证并提高译文质量,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6)
刘希[3](2019)在《汉英交替传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机器翻译发展迅速,机器翻译即将代替人工翻译的说法甚嚣尘上,给职业译员及翻译专业学生带来困扰。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以科大讯飞翻译机2.0为代表的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口语翻译质量,发现机译与人译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升机译与人译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回顾以往研究,梳理机器翻译评测的分类与历史沿革,最终确定可懂度、忠实度、流利度为本实验的人机口译质量评测指标。实验选取正式和非正式两类中文讲话音频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对翻译机和译员进行汉英交替传译实验,转写实验录音,请两名精通英语且受过专业翻译训练的人工评测员分别对每个译句的可懂度、忠实度和流利度进行评分。通过对比译文得分,讨论人译与机译译文在叁个指标上的优势与不足,探索质量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实验发现讯飞翻译机2.0的译文整体质量远不及人译质量,在译文可懂度、忠实度方面与人译还有很大差距,但在流利度方面略优于人译。语音识别是此款翻译机在口语翻译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未来机器翻译开发者还需加强语音识别及平行语料库建设。在口语翻译中,人工翻译具备机器翻译不具备的优势,但译文流利度也存在不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5)
王小婷[4](2019)在《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显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探讨汉英口译显化(explicitation)策略。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和社会文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口译员常常需要采用显化策略将汉语中隐藏在语言符号之下的信息表达出来。以往关于汉英口译显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显化的定义、分类、动因以及翻译策略四个方面,但对汉英口译过程策略重视不够。口译作为一种处理“语言材料”的过程,意味着对汉英口译策略研究应当重视解密译者在口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认知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框架理论研究关注口译的过程。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探讨汉英显化的口译策略,具体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1)在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显化可以分为哪几类?(2)在框架理论视角下,不同种类的显化可分别采取哪些口译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语料选自2016-2018年总理招待会的口译文本。研究发现:(1)在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显化可以分为结构默认值(structural default value)、语境默认值(contextual default value)和语义默认值(semantic default value)。(2)当显化类型属于结构默认值时,可采取框架成分增加策略(strategy of frame component addition)、框架视角转换策略(strategy of frame perspective replacement)和框架对等策略(strategy of frame equivalence)。当显化类型属于语境默认值时,可采取框架水平调整策略(strategy of frame level adjustment)、框架成分调整策略(strategy of frame component adjustment)和框架关系调整策略(strategy of frame relationship adjustment)。当显化类型属于语义默认值时,可采取框架成分增加策略(strategy of frame component addition)和框架成分替换策略(strategy of frame component substitution)。本文运用框架理论探讨了汉英口译显化的策略,以期对汉英口译显化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同时一定程度上拓展框架理论的应用范围。(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赵倩[5](2019)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评估口译质量时,讨论最多的往往是口译忠实度和准确度,而口译中的非流利因素长久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Bühler,1986;Kurz,1993;Cai Xiaohong,2006)。对于普通听众而言,他们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口译产出中的非流利现象。口译是另一种形式的演讲,流利的产出是先决条件。本研究参照Levelt的言语产出模型,并基于已有的言语非流利现象分类标准,提出了一个关于口译的非流利现象分类框架。从总体来看,口译中的非流利现象可以分为两大类,无声停顿和非流利因素。非流利因素又分出来若干子项,如包括发音拖拉在内的有声停顿、词句重复、起句失误等(Tissi,2000;Dai Chaohui,2011)。本研究通过口译实证,分析中英交替传译译员在口译产出中的非流利现象,研究造成非流利现象的各类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共有13位学生译员参加了本次口译实验。在经过初步筛选后,只有10位实验人员的口译表现符合CATTI二级口译标准。他们的口译数据被用于本研究的分析和探讨。实证研究的主要发现:1)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这两对非流利现象的发生频率互补;2)在句群中,非流利现象的发生频率可能是逐渐上升的。译员在出现一两次卡顿后,往往会连续失误;3)遭遇数字口译时,非流利现象高发。只有一半的受试人员译对数字且基本上所有人员都出现发音拖拉现象。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五个解决对策以减少非流利现象的发生频率。这五个对策涉及到语言能力,语言重组,口译笔记,数字口译和公共演讲技巧。本研究对学生译员提升口译表现,对于口译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滕兆燕[6](2019)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汉英交替传译笔记特征与口译忠实度相关性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国内交替传译笔记特征实证研究,绝大部分研究重点集中在交替传译笔记特征与口译产出质量或效率的相关性。然而口译产出质量评估涉及多方面因素,且不可避免掺杂各种主观因素。为了减少口译质量评估的主观性,作者选择口译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同时也最容易量化的方面,即口译忠实度,作为实证研究变量。作者选取9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作为受试者,研究汉英交替传译笔记在笔记总数量、笔记形式及笔记语言方面的特征,同时探究口译笔记特征与口译忠实度之间的相关性,即分别探讨笔记数量与口译忠实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笔记形式与口译忠实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笔记语言与口译忠实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之后,本文介绍了本项汉英交传笔记特征与口译忠实度相关性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针对实证研究数据,作者对各个笔记特征与忠实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笔记数量方面,笔记数量与口译忠实度并无显着相关性。(2)在笔记形式方面,学生较多使用汉字和符号进行笔记,较少使用英文单词及缩写,各笔记形式与口译忠实度之间并未发现显着相关性。(3)在笔记语言方面,学生主要使用源语进行记录,源语或目的语数量与口译成绩无显着相关性。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有关口译训练及教学的建议。同时指出本文只是一项探索性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郭笑含[7](2019)在《笔记对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替传译中,笔记是译员完成翻译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步骤,也对译文的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即兴发言作为大小会议发言中常见语篇样式,其语言特点给翻译带来不小挑战。对即兴发言交替传译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其中有关笔记的研究主要关注翻译策略,关注笔记与译文质量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本文采用实证研究讨论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中笔记对译文质量的影响。Gile提出如果笔记占据太多精力则理解、记忆步骤的精力相应减少,译入语的质量会因此下降,因此把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笔记步骤作为变量,比较无笔记分散理解和记忆精力时的译文质量与有笔记交替传译时的译文质量。实验受试译员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实验,分别采用有笔记和无笔记交替传译的形式翻译同一篇即兴发言材料。分析部分,本文结合译文质量评估中的信息忠实度与语言表达准确性两个维度,逐个分析笔记容易对这些维度下的具体方面产生怎样的正负面影响,此外,实验分析中还加入了受试者的自我评价,以求多方面思考笔记对译文质量的影响。实验发现,在即兴发言环境中,笔记会对译员加工源语产生消极影响,但影响并非绝对。在信息忠实度方面,记笔记有助于提高次要信息完整性,但容易在主要信息完整性、意层表述完整性、意层内部结构准确性上产生消极影响。在语言准确性方面,记笔记容易对从句数量及意义整合产生消极影响,还可能由于解读失误产生不必要的错译。译员自我评估中提到,对信息密度低的文本,笔记不会对译文质量产生影响,影响质量的关键在于听辨和加工。译员还提到对笔记产生依赖心理可能导致多记笔记和源语理解不足,产生错译。实验得到的启发是笔记对译文质量的影响包含正负两面,无绝对帮助或阻碍,能够有效提高译文质量的是听辨阶段主动加工源语材料,因此可以在交传练习和教学中适当使用无笔记训练,提高译员主动加工源语信息、梳理逻辑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璐[8](2019)在《中式英语的表现与解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报告根据作者的汉英交替传译实践,旨在探讨在琼·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指导下,中式英语的成因和规避之道。中式英语是畸形的混杂语言,被称为“有汉语特色的英语”。在该研究报告中,作者首先区分了中式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总结了中式英语的成因,和规避中式英语的必要性,然后根据琼·平卡姆的分类法,作者将从以下两个层面分析中式英语的表达,即词汇冗余和句子结构不恰当。在研究《中式英语之鉴》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接着分析了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能帮助译者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本文的目的是为了给有同样问题的MTI学生一些关于中式英语成因和应对策略的示例,以期在未来的口译实践中译员能得心应手地应对。(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袁芬芬[9](2019)在《汉英交替传译中中式英语问题及应对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中的中式英语一直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口译者的通病和痛处。本报告基于笔者先后两次在马来西亚先遣组访陕洽谈会上的汉译英交替传译实践。第一次口译实践结束后,笔者根据转写文本,利用文本分析法,对译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发现了叁大中式英语问题:1)信息冗余;2)垂悬修饰语;3)逻辑缺失。为提升译语质量,作者以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理论为指导,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在释意理论中的“忠实概念”的指导下,提出相对应的口译技巧:1)根据发言人的语言意义,删除精简冗余信息;2)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分译重组垂悬修饰语句;3)根据听众的认知,补译说明逻辑关系。之后,笔者在第二次实践中对上述技巧进行运用。通过分析和对比前后两次口译实践的自我评价和客户反馈,验证了该技巧的有效性。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报告的收获与不足,以期为口译专业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任美娜[10](2019)在《衔接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显化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为了方便中国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汉英交替传译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场合。各个领域对口译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急剧增加。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因此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各有特点。在汉英交替传译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在语言层面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造成两种语言相互转换时的困难。自九十年代开始,学者针对显化的研究逐渐兴起。显化就是把源语所暗含的,但是通过语境可以推导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示的过程。针对显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笔译,较少涉猎汉英交替传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对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以当前口笔译显化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基础,采用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两会期间的外交部招待会的转录文本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笔者从语法和词汇两个层面来分析显化现象采用了哪些衔接手段,以及分析实现显化的原因有哪些,对口译员有何启示。通过分析发现,显化现象在语法层面的显化比较多,口译员通过使用指称、替代和连接词的衔接手段造成了显化。其中使用最多的衔接手段是指称中的人称指称以及连接词。在词汇层面重现和复现均有出现,但是出现的频率较少。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导致显化的原因有语言差异、文体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场合要求以及译者的主观选择。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对口译领域的初学者提供一定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汉英交替传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认知方式、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反映人们思维方式的隐喻的语言表现也不尽相同。隐喻的理解和翻译也由此成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难点之一。作为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总理招待会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密切关注。仔细观摩学习总理招待会的现场视频,不难发现,隐喻因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在领导人的发言之中。因此,正确而迅速地理解发言中的隐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是决定译员是否能准确传达发言人意图的关键。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选择2015-2018年间总理招待会上的汉英交替传译为参考对象,对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口译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找到可行、有效的策略翻译口译中的隐喻。本文通过将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总结出了四种政治类发言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包括:保留源语隐喻意象、转换源语隐喻意象、保留源语隐喻意象并加解释、舍弃源语隐喻意象。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影响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和文内因素两种,并结合己有实例具体探讨了这两种因素如何影响策略选择。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译员可以保证并提高译文质量,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出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英交替传译论文参考文献
[1].赵建国.中国特色表达在交替传译中的应对策略[D].青岛科技大学.2019
[2].田丽娜.关联理论下汉英交替传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刘希.汉英交替传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王小婷.框架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显化策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5].赵倩.汉英交替传译中非流利现象实证研究及对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6].滕兆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汉英交替传译笔记特征与口译忠实度相关性实证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7].郭笑含.笔记对即兴发言汉英交替传译质量的影响[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8].赵璐.中式英语的表现与解决方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9].袁芬芬.汉英交替传译中中式英语问题及应对技巧[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10].任美娜.衔接理论视角下汉英交替传译中显化现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