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黎高明,谢伟,金盛,郑建平,徐农

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黎高明,谢伟,金盛,郑建平,徐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胫腓联合,免打结袢钢板,踝关节损伤,内固定

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黎高明,谢伟,金盛,郑建平,徐农[1](2019)在《免打结袢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胫腓联合损伤是常见的创伤骨科疾病,发生率约占踝关节骨折的10%~13%[1]。若治疗不当,易造成踝关节不稳,甚至造成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笔者采用免打结袢钢板(Knotless Tight Rope)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3例,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孟波[2](2019)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骨锚钉修复4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的4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同时间点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迭距离(TBOL)、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术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标准,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6.5±13.0)min,平均切口愈合时间(11.6±1.8)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6±0.5)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发生。40例患者的TBCS测定值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较术后1周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OL测定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19例(47.50%)、良17例(42.50%)、可3例(7.50%)、差1例(2.50%).结论: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对于促进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赵必允,吴磊磊,任国林[3](2019)在《TightRope袢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6岁,2015年3月25日因右腓骨下段及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骨折,见图1A)在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10周局麻下拆除胫腓联合螺钉,建议患者逐渐负重行走。术后5个月复查,患者右踝关节肿痛明显,X线片提示右踝穴间隙明显增大,诊断为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行TightRope袢钢板治疗。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患者仰卧位。以右外踝原切口入路,逐层切开,显露内固定物,顺利拆除各枚螺钉和1块钢板,(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俊峰,王翔宇,马富强,王爱国[4](2019)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7年12月治疗的47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年龄29~65岁,平均(59.72±9.24)岁;初次受伤至手术前病程为3~9个月,平均(5.95±1.14)个月。术前AOFAS评分平均(34.21±4.22)分,均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时间9~60个月,平均(37.70±9.68)个月,经过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AOFAS评分平均(83.52±3.53)分,其优良率为82.98%。[结论]采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王晖,王雨辰[5](2019)在《踝关节镜辅助下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个案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胫腓联合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合并损伤,目前有螺钉固定和弹性固定两种主流治疗方案,但是刚性固定可能会妨碍下胫腓联合的正常微动。术中判断下胫腓是否复位一般是通过X片中的下胫腓间隙来判断,常常会有误差,通过踝关节镜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判断。使用弹性固定方法修复固定下胫腓韧带损伤已经越来越受欢迎。现有的证据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弹性固定无需移(本文来源于《足踝外科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姚志伟,黄自强,魏丹,池雷霆[6](2019)在《踝关节骨折中明确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中明确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2017年2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共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24-56岁,平均35.7岁。行内固定手术患者共21例,其中固定下胫腓联合2例,未固定19例。保守治疗11例。术后6个月门诊复查均行患肢CT检查。以CT的G值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标准。结果:术后6个月Band-Tackson评分:优9例,良8,可14,差3例。所有病例中共11例诊断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其中8例患者诉患肢活动后反复疼痛。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患者,是否伴有下胫腓骨联合损伤的诊断及诊断后的治疗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魏世隽,徐峰,蔡贤华,黄明,孔长旺[7](2019)在《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关节镜探查固定技术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19~54岁,平均35.2岁;依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损伤16例,其中9例Maisonnuve骨折;旋前外展型Ⅳ度损伤7例;依据AO/OTA分型均为44-C型。采用常规的前内侧及前外侧入口,采用2.7mm30°关节镜探查内侧间隙及下胫腓联合,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点式复位钳复位下胫腓联合,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2枚4.5mm皮质骨螺钉横行固定(13例)或两枚袢钢板结合高强线弹性固定(10例)下胫腓联合;合并内踝骨折患者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复位螺钉固定。术后穿戴护踝早期功能锻炼,末次随访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获得16~24个月(平均17.6个月)的随访。术后CT扫描显示下胫腓联合均获得解剖复位。1例患者出现袢钢板激惹反应,于术后12月行袢钢板取出术后痊愈;1例患者因过早下地行走导致下胫腓螺钉断裂;末次随访AOFAS评分85-96分,平均92.5分;末次随访尚未观察到创伤性关节炎征象。结论:关节镜下探查固定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以获得更精准的复位,术后早期功能恢复理想,并发症相对较少。(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徐嘉,陈彦华[8](2019)在《SERⅣ型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处理方式的疗效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伴随下胫腓损伤十分常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因出现踝关节不稳、行走疼痛等症状而越来越重视对下胫腓联合的修复。方法:通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在分型、解剖学、生物力学及不同处理方式方面的分析总结,比较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在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应用。结果:目前,修复固定的方法有多种,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随着刚性固定下胫腓联合螺钉的广泛应用,因其存在的各种并发症而受到诸多质疑。结论:通过手术过程中探查并修复下胫腓前韧带符合生物力学及解剖学特点且不需二次手术,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可以用于治疗旋后-外旋Ⅳ型踝关节骨折伴有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朱飞[9](2019)在《全镜下伸肌下支持带解剖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治疗AITFL损伤后慢性下胫腓联合不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全踝关节镜下伸肌下支持带解剖重建下胫腓前韧带(AITFL)对AITFL损伤后慢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6例AITFL损伤后出现慢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患者进行踝关节镜手术治疗。在所有26例患者中,术前MRI均显示有AITFL损伤,所有患者通过术中关节镜确认AITFL损伤,并使用我们自己的技术用伸肌下支持带对AITFL进行解剖重建。在重建手术前和术后12个月使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踝-后足量表(AOFAS)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AOFAS评分从术前58.5±15分(范围49-74)改善至术后12个月93.7±11分(83~100分)(P <0.05),VAS评分从术前7.0±2.7(5~9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1.1±2.8分(0~2分)(P <0.05)。各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仅有1例出现延迟愈合,经换药后好转。另有一例出现短暂的足外侧感觉麻木,经营养神经等治疗后2个月缓解。结论:我们的全踝镜下伸肌下支持带解剖重建下胫腓前韧带的技术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AITFL的解剖重建,无需切开,似乎是AITFL损伤后导致慢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0)

张庆祥,鲁胜武,陆锡平[10](2019)在《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和循证。方法总结38例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影像学所见,归纳其一般临床特点。结果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不稳的典型类型,其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影响是长期的,导致踝关节一系列生物力学的改变,足弓的塌陷是这一变化的典型表现,踝周径增大和胫腓联合压痛具有诊断意义。结论对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应重视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理解下胫腓损伤后踝关节的力学结构变化,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达到重建和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负重力线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2期)

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的4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同时间点的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迭距离(TBOL)、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的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手术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标准,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6.5±13.0)min,平均切口愈合时间(11.6±1.8)d,平均骨折愈合时间(4.6±0.5)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情况发生。40例患者的TBCS测定值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较术后1周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OL测定值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19例(47.50%)、良17例(42.50%)、可3例(7.50%)、差1例(2.50%).结论:带线骨锚钉修复治疗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对于促进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1].黎高明,谢伟,金盛,郑建平,徐农.免打结袢钢板内固定结合中药内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孟波.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骨锚钉修复4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

[3].赵必允,吴磊磊,任国林.TightRope袢钢板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1例[J].临床骨科杂志.2019

[4].徐俊峰,王翔宇,马富强,王爱国.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损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5].王晖,王雨辰.踝关节镜辅助下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个案报道[J].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9

[6].姚志伟,黄自强,魏丹,池雷霆.踝关节骨折中明确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意义[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7].魏世隽,徐峰,蔡贤华,黄明,孔长旺.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固定技术[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8].徐嘉,陈彦华.SERⅣ型伴下胫腓联合损伤处理方式的疗效进展[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9].朱飞.全镜下伸肌下支持带解剖重建下胫腓前韧带治疗AITFL损伤后慢性下胫腓联合不稳[C].2019楚天骨科高峰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10].张庆祥,鲁胜武,陆锡平.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标签:;  ;  ;  ;  

下胫腓联合损伤论文-黎高明,谢伟,金盛,郑建平,徐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