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超英(广州市番禺区东涌医院511453)
【摘要】目的通过采样检验了解各基层检验科生物污染因素,并分析其原因和建立相应对策。方法对各基层医院检验科人员的手进行规范采样,和对物体表面、空气的进行规范性采样,按照标准操作进行微生物检测。结果检验科手、物表带菌情况均明显高于规定标准;检验科空气细菌浓度也高于规定标准。结论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污染主要影响因素有检验员手、检验科物表和空气带菌情况,应加强对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污染因素的规范化控制和监测。
【关键词】基层检验科生物污染因素对策
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异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biologicalpollution),含有动物污染、植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等类别[1],本研究主要涉及微生物污染。检验科主要是收集患者血液、尿液、粪便等作为检验样本,这些含有可导致人体疾病的各种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若处理不当均是导致生物污染的根源,而基层检验科由于设施不够完善及人员素质等导致微生物污染对检验士和医院感染造成极大的隐患,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笔者对所在医院及其他5所基层医院检验科进行生物污染因素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于2012年5月至2012年10月分3次随机抽查我院及其他5所基层医院检验科手、物体表面(下简称物表)、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每项每所基层医院各取5例。
1.2方法
采样方法参照国家卫生部《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①手采样方法为用棉拭子在被检者五指并拢时由指曲面往返指端到指端2次,并转动棉拭子,后剪断接触端将其投入10ml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②采用5×5cm2灭菌规格板置于被检物表,用含有PBS的棉拭子在规格板横竖转动往返涂擦5次,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后剪断接触端将其投入10ml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门把等小型物表可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法采样。③关闭各检验科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用沉降法进行空气采样。
2结果判定标准
2.1.1手消毒效果判定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中外科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2.1.2物表消毒效果判定标准依照国家卫生部《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化验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
2.1.3空气消毒效果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2]化验室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10cfu/(5min*直径9cm平皿)。
2.2统计学分析对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比法(RSR值)。
3结果
随机抽查3次我院及其他5所基层医院检验科生物污染因素中检验师手暂居菌、物表带菌、空气带菌情况,将所有基层医院各项总和后进行统计,故每项有90例,具体见表1、表2,如下:
4讨论
4.1检验科室人员手和物表生物污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及各基层医院检验科室人员手的消毒效果只有一例符合标准,其他人员均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外科手消毒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的标准;而所有基层检验科物表带菌情况均超过国家卫生部《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化验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的标准。检验人员手和检验科物表带菌情况对生物污染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的点没有规范化则成为生物污染因素的根源。其中造成基层检验科科室人员手和物表带菌超标的主要因素可能有在操作过程中标本中微生物污染了检验人员的手和或者物表;医疗垃圾处理不到位而导致物表污染,检验员在无意状态下碰触了被污染的物表而带菌。因此我们应加强检验科人员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12年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3],提高无菌意识和正确处理医疗垃圾的观念,不懈的抓生物污染安全教育。
4.2检验科空气生物污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检验科室空气细菌浓度只有15例符合标准,其他均超过标准,空气生物污染对检验员的危害极为严重,可能由空气吸入污染物质后,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输到全身各组织发生疾病。基层医院检验科室生物安全建设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多为半开状态,容易发生交叉污染;另外室内通风不好甚至有的基层医院无通风设备。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各基层医院检验科的生物安全设施的构建,检验科应该安装通风系统,一旦空气污染,能够实现短时间的空气置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医院人员手卫生规范[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
[2]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M].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3]伍勇,陈辉.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