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表位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多克隆抗体,线性B细胞表位
细胞表位肽论文文献综述
刘英杰[1](2019)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蛋白高变区(1-496aa)线性B细胞表位肽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rrhea,PED)是由猪流行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rrhea virus,PE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猪肠道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脱水、厌食和迅速消瘦等,虽然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对PEDV都易感,但10日内的仔猪对PEDV更易感,致死率高达100%。1971年,世界上第一例PED暴发于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症状只是表现为腹泻。1984年,宣华等首次证实我国某些地区猪群中也存在PEDV感染。2010年底开始,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很多地区猪场的仔猪腹泻疫情暴发,并伴随着新的流行特征出现,尤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造成100万头仔猪死亡,一周龄仔猪死亡率竟高达80%-90%,给我国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PEDV经典毒株(CV777)的传统疫苗不能对新流行PEDV毒株提供良好的保护;目前,对于造成PEDV新流行毒株高致病性的机制尚不明确。抗原变异是导致PEDV经典株弱毒/灭活疫苗对目前流行毒株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PEDV S蛋白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吸附、入侵以及膜融合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蛋白也是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性抗体的主要靶蛋白之一。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经典毒株与流行毒株S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s基因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且在S蛋白的N-端存在一个高变区(1-496aa,S1_(0A))。为了找出S蛋白高变区因基因突变导致的表位改变,在表位水平解析PEDV新流行毒株的免疫逃避现象,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PEDV S蛋白高变区(S1_(0A))表达载体的构建以带有经密码子优化的PEDV CV777疫苗株和新流行株PEDV SD2014 s基因的重组载体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PEDV经典株s基因高变区片段(s1_(0A)~(CV777))和流行株s基因高变区片段(s1_(0A)~(SD2014)),构建2个表达载体pET-32a-S1_(0A)~(CV777)和pET-32a-S1_(0A)~(SD2014);将测序验证正确的PEDV S1_(0A)蛋白重组表达质粒转化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采用IPTG诱导2段重组蛋白的表达;并对诱导条件如IPTG浓度、温度进行了优化,确定在IPTG浓度在0.8 mmol/L,37℃条件下重组蛋白表达量较高,并且重组蛋白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菌体中。2.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PEDV S蛋白高变区多克隆抗体在最优条件下大量表达重组蛋白,超声波破碎菌体,离心收集包涵体重组蛋白,并采用SDS-PAGE割胶和电洗脱方法纯化包涵体蛋白。将纯化的2段蛋白各免疫3只新西兰大白兔(0.5 mg/只),另外设置一只兔子为对照组,相同的方法注射PBS。每隔14 d加强免疫1次,共免疫4次;分别于第一次免疫后的第14、28、42、56 d耳部静脉取血,第58 d颈动脉放血后间接ELISA检测抗体水平,6只兔子的抗体滴度都高于1:1 638 400,表明免疫得到的多抗兔血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显示获得的抗S1_(0A)~(CV777)和抗S1_(0A)~(SD2014)多克隆抗体都具有很好的特异性。3.PEDV S1_(0A)~(CV777)和S1_(0A)~(SD2014)线性B细胞表位区筛选设计并合成覆盖PEDV经典株和流行株S蛋白高变区(1-496aa)全长的互有8 aa重迭的系列16肽编码DNA,体外退火后插入到表达载体pXXGST-3中,构建表达载体pXXGST-3-P1~P61,将序列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分别以抗S1_(0A)~(CV777)多抗血清和抗PEDV S1_(0A)~(SD2014)多抗血清为一抗Western blot筛选覆盖S1_(0A)~(CV777)和S1_(0A)~(SD2014)序列全长、彼此重迭8 aa的系列16肽中的阳性反应性16肽。利用抗PEDV S1_(0A)~(CV777)多抗血清和抗S1_(0A)~(SD2014)多抗血清在PEDV S1_(0A)~(CV777)上共鉴定到34个阳性反应性16肽。其中,16个为两种血清共同识别的表位肽,12个为抗PEDV S1_(0A)~(CV777)血清特异性识别的表位肽,6个为抗S1_(0A)~(SD2014)血清特异性识别的表位肽;利用抗PEDV S1_(0A)~(SD2014)多抗血清和抗S1_(0A)~(CV777)多抗血清在PEDV S1_(0A)~(SD2014)上共筛选到28个阳性反应性16肽,其中,13个为两种血清共同识别的表位肽,12个为抗PEDV S1_(0A)~(SD2014)血清特异性识别的表位肽,3个为抗S1_(0A)~(CV777)血清特异性识别的表位肽。(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3)
李国,樊超强,赵敦勇,张天一,陈琨[2](2019)在《DEC-205靶向的肝素酶CD4~+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肝素酶CD4~+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诱导CTL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可行性,并研究其抗肿瘤免疫杀伤效应。方法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制备肝素酶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EC-205靶向的肝素酶表位纳米颗粒疫苗与树突状细胞(DC)的结合力及入胞效率;采用标准4h~(51)Cr释放实验检测负载DEC-205靶向的肝素酶纳米颗粒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对胃癌及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ELISA CD4~+CD8~+T细胞表位DEC-205靶向纳米颗粒疫苗,其颗粒直径为(208±15.3)nm,Zeta电位为(-28.8±2.5)mV;纳米颗粒对多肽的封包率为(22±3.6)%。纳米颗粒疫苗可与树突状细胞有效结合,并可以有效进入树突状细胞内,这种结合和内吞作用随着加入的纳米颗粒的浓度增加而增加。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在效靶比为80∶1时CD4~+CD8~+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可达70%,与单用CD8~+表位肽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提示,CD4~+CD8~+表位肽组细胞的细胞增殖率显着高于单独使用CD8+表位肽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提示CD~4+CD8~+表位肽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12、IFN-γ浓度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D8~+表位肽组(P<0.01)。结论采用DEC-205靶向PLGA颗粒包裹CD4~+CD8~+表位肽能够更加有效递送抗原信息,能更加有效地诱导CTL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本研究为TAA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孙殿钢,雷连成,黄盼盼,刘洪涛,杨柳枝[3](2018)在《基于B细胞表位肽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水貂阿留申病(AD)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筛选多个阿留申病毒(ADV)VP2结构蛋白保守的B细胞表位,设计人工诊断抗原肽SD,经原核表达、纯化后作为ELISA的包被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与对流免疫电泳(CIEP)方法的符合率达93.2%。利用该方法对我国主要养貂区域的2190份血清样品进行AD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大连、河南、吉林、黑龙江AD阳性率分别为80.41%、82.14%、69.81%、71.24%、78.41%,表明AD在我国已呈高发态势。本研究建立的ELISA方法显着提高了AD阳性检出率,对貂场AD的净化及养貂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吴慧珍[4](2017)在《沙门菌鞭毛蛋白增强T细胞表位肽免疫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细菌鞭毛蛋白作为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s,TLRs)的配体,可以作为载体佐剂与特异性抗原连接,诱导免疫反应,本课题首先介绍一种多肽-蛋白偶联的流程,并用多肽-蛋白偶联产物制备一种偶联疫苗,其次通过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比较鞭毛蛋白与特异性抗原偶联组和鞭毛蛋白与特异性抗原混合组的免疫效果,证实重组鞭毛蛋白与特异性抗原偶联后可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通过重组鞭毛蛋白增强T细胞表位肽免疫效果的研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做铺垫。【研究方法】在前人制备已导入质粒pET28a-FliC-6His的BL21E.coli菌种中提取重组鞭毛蛋白(recombinantSalmonellaflagellin,rFliC),经GEHisGraviTrap提纯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dodecylsulfat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WB)分析蛋白的纯度和性质。用化学连接剂Sulfo-EMCS在作为载体蛋白的rFliC上加马来酰亚胺基团,用间接Ellman反应测定载体蛋白上所加的马来酰亚胺基团数。载体蛋白利用马来酰亚胺基团与人工合成的OVA323多肽上半胱氨酸反应形成稳定的硫醚键产生偶联,偶联反应结束后,经Ellman测定剩余巯基,计算出消耗的巯基数和载体蛋白上马来酰亚胺基团数相比,得出载体蛋白和多肽的偶联比。为了检测多肽和载体蛋白偶联体对T细胞的免疫效果,用PBS、OVA323+rFliC(混合)、OVA323-rFliC(偶联)、OVA323+CFA/IFA分别免疫BALA/c小鼠,之后取小鼠脾脏,获取淋巴细胞,体外刺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s,ELISA)检测刺激后细胞上清中IL4、IFN-γ的分泌情况;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pot,ELISPOT)法检测获取的淋巴细胞在培养刺激过程中特异性分泌IL-4、IFN-γ的细胞数;用流式方法检测刺激后细胞CD4+IL-4+/CD4+IFN-γ+的细胞所占的比例。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利用SPSS22.0软件,组间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当P<0.05时说明组间存在显着差异。随后使用邦弗伦尼法比较实验组间两两的差异,当P<0.05时说明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本实验所有统计学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研究结果】通过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导入质粒pET28a-FliC-6His的BL21E.coli菌种表达rFliC,成功的获取了高纯度的rFliC。经化学连接剂在每摩尔rFliC上添加约5.55摩尔的马来酰亚胺,用马来酰亚胺修饰的rFliC制备出了偶联比大约为5.84的OVA323-rFliC多肽-蛋白偶联产物。ELISA检测发现,小鼠脾脏细胞体外刺激后OVA323-rFliC免疫组IL-4、IFN-γ的表达量较PBS组和OVA323+rFliC组显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POT检测发现,小鼠脾脏细胞体外刺激过程中OVA323-rFliC免疫组特异性分泌IL-4、IFN-γ的细胞数较PBS组和OVA323+rFliC组显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小鼠脾脏细胞体外刺激后OVA323-rFliC免疫组CD4+IL-4+、CD4+IFNγ+细胞比例(%)较PBS组和OVA323+rFliC组显着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结论】本研究将T细胞表位肽OVA323与rFliC体外偶联,构建OVA323-rFliC偶联体,并用偶联体免疫小鼠,通过检测T细胞特异性细胞免疫,证实rFliC可以作为T细胞佐剂,增强T细胞表位肽免疫效果,为rFliC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性疫苗的载体佐剂的研究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充,李柏青[5](2015)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B细胞表位肽对人外周γδ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中B细胞多肽表位能否特异性刺激γδ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方法:选择文献报道的Mtb抗原中B细胞识别的多肽表位(BP)序列,人工合成6条多肽(BP1~BP6)和本实验室筛选的γδT细胞识别的2条表位多肽(TP),包被24孔培养板,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分离获取PBMC,经CFSE染色后放入分别包被BP1至BP6和TP14、15的培养板中刺激培养。以Mtb耐热抗原(Mtb-HAg)作为阳性对照,以IL-2作为阴性对照。培养12 d后,收集扩增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百分率及增殖指数(PI)。结果: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将各组与阴性对照进行配对样本比较,发现14例的γδT细胞百分率在BP2、BP4、TP14、TP15组和Mtb-HAg组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的γδT细胞增殖指数在BP2、BP4、BP5、BP6、TP14组和TP15组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b抗原中B细胞表位肽片段,与γδT细胞的表位肽类似,在体外能刺激人PBMC中γδT细胞的增殖。虽然对γδT细胞刺激增殖和活化有个体差异性,但仍有力提示B细胞表位肽可特异性激活γδT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5年07期)
王充,李柏青[6](2014)在《结核分枝杆菌抗原B细胞表位肽对人外周γδ 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已知γδ T细胞识别多肽抗原不需要抗原递呈细胞,其识别方式类似于B细胞。本实验室最近应用噬菌体随机多肽库筛选技术证实γδ T细胞可被人工合成多肽表位激活。但γδ T细胞能否识别结核分枝杆菌(Mtb)抗原中的B细胞多肽表位尚未见报道。目的:探讨Mtb抗原中B细胞多肽表位能否特异性刺激γδ 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方法:选择文献已经报道的Mtb抗原中B细胞识别的多肽表位(Bp)序列人工合成6条多肽(Bp-1~Bp-6)包被24孔细胞培养板,采集健康成年人外周血分离获取PBMC,经CFSE染色后放人分别包被Bp-1至Bp-6的培养板中刺激培养。以Mtb耐热抗原作为阳性对照,以IL-2作为阴性对照。每3天半量换液并加入IL-2 50 U/ml,培养12天后,收集扩增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 T细胞比例及增殖指数(PI)。扩增的细胞用相同多肽再刺激培养16或20小时后测定γδ T细胞CD69和IFN-γ的表达。结果:12例健康人PBMC,经B细胞表位肽刺激培养后,扩增的γδ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在Bp-1、Bp-2和Bp-6刺激组均为4例;在Bp-3,Bp-4和Bp-5组分别为7例、6例和5例。其中代表性的1例如下,阴性对照组γδ T细胞的比例为2.35%,PI为4.37;阳性对照组为61 1%,PI为6.97;在Bp-1、Bp-2、Bp-3、Bp-4、Bp-5和Bp-6刺激组γδ 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6.27%、7.01%、7 22%、7.7%、12.2%和6.64%,PI则分别为6.26、6.99、3.00、6.99、7.00和6.96。经Bp-3刺激扩增的细胞加Bp-3再刺激后,活化分子CD69表达(73.6%)高于阴性对照组(48.2%);γδ T细胞中IFN-γ产生细胞为3.21%,而非γδ T细胞中未能检测到IFN-γ产生细胞。结论:Mtb抗原中B细胞表位肽片段在体外能刺激人PBMC中γδ T细胞的增殖,扩增细胞经相同B表位肽刺激后可表达活化分子和产生细胞因子IFN-γ。虽然各B细胞表位肽对健康人外周γδ T细胞刺激增殖和活化有个体差异性,但仍有力提示B细胞表位肽可特异性激活γδ T细胞。(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黄艳,何谷,杨莉[7](2014)在《四种不同T细胞表位肽构建的IL-13新型多肽哮喘疫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过敏性哮喘是一种可逆的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哮喘患者存在严重的气道高反应和肺部细胞粘液的过度分泌,同时会增加血清中IgE抗体、活化肥大细胞并且引起连锁的肺部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一系列其他哮喘相关反应特征。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及相应受体在过敏性哮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IL-13的作用是哮喘免疫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目的:本研究选用IL-13短肽偶联四种不同辅助T细胞表位肽(P1-P4),联合氢氧化铝佐剂制备新型治疗哮喘多肽疫苗,研究四种多肽疫苗对小鼠OVA诱导的哮喘模型的治疗效果,用以筛选出针对IL-13的治疗性哮喘疫苗。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四种不同来源的辅助T细胞表位肽偶联的IL-13多肽疫苗(P1-IL13 P4-IL13),通过免疫后小鼠血清抗IL-13抗体滴度的高低和初步药效结果评估最优候选疫苗。四种候选疫苗分别皮下免疫Balb/c小鼠,完成6次免疫后OVA造模。OVA雾化3天后处死小鼠,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血清和重要脏器。BALF离心上清液用于检测IL-13、IL-4、IFN-γ和总IgE的产生情况,重悬沉淀进行相关细胞计数。小鼠血清用于检测抗OVA-IgE抗体。对小鼠肺组织进行PAS和MASSON叁染进行病理学评估。结果: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小鼠中抗IL-13抗体滴度持续增高,其中P1一IL13组和P4-IL13组明显优于P2-IL13组和P3-IL13组。与建模组(NS组)对比,各免疫组的BALF上清细胞因子IL-13、IL-4、IFN-γ和总IgE存在降低趋势,P4-IL13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与NS组相比,四个免疫组的小鼠血清中抗OVA特异的IgE抗体滴度和BALF液中总IgE抗体滴度呈现下降趋势,P4-IL 13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在肺部组织病理切片染色中,PAS染色和MASSON叁色染色也表明P4-IL13组能较好的降低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并抑制杯状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沉积。结论:四种新型疫苗对小鼠预防性哮喘模型有不同程度的保护效果。其中,P4-IL13多肽疫苗能较好诱导小鼠针对IL-13多肽的免疫反应,并有效保护小鼠哮喘症状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孙斌,李雯,计云霞,郭向华,杨晓珍[8](2014)在《GPC3特异性HLA-A11限制的T淋巴细胞表位肽免疫活性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合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A11限制性T细胞识别的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多肽,并检测其免疫原性和反应性。方法利用BIMAS和SYFPEITHI评分系统评价GPC3多肽与HLA-A11分子的结合能力,预测出相应的抗原谱,合成HLA-A1101限制性GPC3多肽库;流式细胞仪检测HCC患者HLA-A11分子的表达;多肽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T细胞对GPC3多肽的反应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HCC患者,7例HLA-A11分子表达阳性(21.9%);ELISPOT检测发现17例(53.1%)HCC患者的T细胞应答阳性,7例(21.9%)HLA-A11表型检测阳性的HCC患者,T细胞应答结果成强阳性。HLA-A11限制性GPC3多肽应答率符合人群中相应基因位点的自然表达率。结论 GPC3多肽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医学》期刊2014年09期)
何建川,邵阳[9](2013)在《Ii-Key/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表位肽融合疫苗的制备及对PBMC的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预测并鉴定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表位,并构建Ii-Key/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表位肽(IiKey/PSA)疫苗的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syfpeithi表位预测软件进行表位预测,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对表位活化淋巴细胞的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我们预测的5条表位肽中PSA154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的优势表位,Ii-Key/PSA154疫苗诱导淋巴细胞活化的能力强于PSA154表位肽。结论 Ii-Key/PSA154在体外实验中显示了较强的免疫效应,可作为多肽疫苗用于表达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的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王媛媛,陶志勇,杨小迪,王小莉,常雪莲[10](2013)在《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载体蛋白偶联的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人工合成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2条预测表位肽,偶联钥孔血蓝蛋白免疫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预测表位肽特异性抗体滴度。结果:免疫小鼠血清中检测到1条预测表位肽特异性抗体,其效价达到1∶1 280。结论:设计的1条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线性B细胞表位肽可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反应。(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细胞表位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肝素酶CD4~+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诱导CTL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可行性,并研究其抗肿瘤免疫杀伤效应。方法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制备肝素酶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EC-205靶向的肝素酶表位纳米颗粒疫苗与树突状细胞(DC)的结合力及入胞效率;采用标准4h~(51)Cr释放实验检测负载DEC-205靶向的肝素酶纳米颗粒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对胃癌及结肠癌细胞的杀伤效率;采用ELISA CD4~+CD8~+T细胞表位DEC-205靶向纳米颗粒疫苗,其颗粒直径为(208±15.3)nm,Zeta电位为(-28.8±2.5)mV;纳米颗粒对多肽的封包率为(22±3.6)%。纳米颗粒疫苗可与树突状细胞有效结合,并可以有效进入树突状细胞内,这种结合和内吞作用随着加入的纳米颗粒的浓度增加而增加。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在效靶比为80∶1时CD4~+CD8~+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诱导的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可达70%,与单用CD8~+表位肽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提示,CD4~+CD8~+表位肽组细胞的细胞增殖率显着高于单独使用CD8+表位肽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提示CD~4+CD8~+表位肽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L-12、IFN-γ浓度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D8~+表位肽组(P<0.01)。结论采用DEC-205靶向PLGA颗粒包裹CD4~+CD8~+表位肽能够更加有效递送抗原信息,能更加有效地诱导CTL反应杀伤肿瘤细胞,本研究为TAA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表位肽论文参考文献
[1].刘英杰.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S蛋白高变区(1-496aa)线性B细胞表位肽的鉴定[D].齐鲁工业大学.2019
[2].李国,樊超强,赵敦勇,张天一,陈琨.DEC-205靶向的肝素酶CD4~+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颗粒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9
[3].孙殿钢,雷连成,黄盼盼,刘洪涛,杨柳枝.基于B细胞表位肽的水貂阿留申病毒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4].吴慧珍.沙门菌鞭毛蛋白增强T细胞表位肽免疫效果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
[5].王充,李柏青.结核分枝杆菌抗原B细胞表位肽对人外周γδ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
[6].王充,李柏青.结核分枝杆菌抗原B细胞表位肽对人外周γδT细胞的特异性激活作用[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7].黄艳,何谷,杨莉.四种不同T细胞表位肽构建的IL-13新型多肽哮喘疫苗的研究[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8].孙斌,李雯,计云霞,郭向华,杨晓珍.GPC3特异性HLA-A11限制的T淋巴细胞表位肽免疫活性检测[J].北京医学.2014
[9].何建川,邵阳.Ii-Key/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D4~+T细胞表位肽融合疫苗的制备及对PBMC的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J].免疫学杂志.2013
[10].王媛媛,陶志勇,杨小迪,王小莉,常雪莲.猪带绦虫六钩蚴TSO45-4B抗原FnⅢ结构域相应的线性B细胞表位肽免疫原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