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本质安全性能的计算机分析方法

电路本质安全性能的计算机分析方法

一、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计算机分析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柳玉磊,周俊鹏,甘梅,王谦[1](2021)在《基于MATLAB的本安元件计算机评定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煤矿本质安全电源电路中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元件的检测效率与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Matlab的本质安全相关元件的计算机评定方法,首先根据《GB3836.4-2010》爆炸性环境第4部分要求:由本质安全型"i"保护的设备第7章"与本质安全性能有关的元件"分别对限流电阻、熔断器、半导体元件的标准要求公式化,得出评定本安元件所需公式,以元件参数和计算方法编写本安元件评定程序。然后以某本安电源电路为例,对本安元件分别进行计算机评定和人工评定,通过对评定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出计算机评定结果与人工评定结果一致,采用计算机评定方法针对不同本安电源电路只需在编好的程序中输入元件参数即可,由程序自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本安电源电路中本安元件由计算机评定方法代替人工评定更精确,检测效率更高。

文晶[2](2021)在《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残余能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有的处于危险场所的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只考虑故障发生后切断电源,减小电弧能量的来源,而储能元件中的残余能量同样可能影响其本质安全性,因此需要针对残余能量的计算和影响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由于应用于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中的开关电源数量巨大,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本质安全,而开关变换器作为开关电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需要针对Buck、Boost、Buck-Boost这三种开关变换器同时考虑电缆长度以及负载性质,对其残余能量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仿真试验验证。首先对于Buck开关变换器处于DCM和CCM两种工作模式下的残余能量分析,得到了残余能量最大值与电路中参数的关系,其次对于Boost和Buck-Boost电路在CCM工作模式下的残余能量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得到的三种电路最大残余能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对比。三种开关变换器残余能量的计算公式的完善和对比为分析电路的安全性和设计本质安全电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然后,分别计算分析出三种开关变换器连接电缆发生故障后残余能量与电缆长度的关系,可以得到残余能量最大值所对应的电缆位置,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快速切断故障,更好地保证现场总线系统的本质安全性能。并更新了IEC60079—11标准中三种开关变换器连接本安电缆“L0/R0”的公式,能够更好地保证系统的本质安全。最后,针对于Buck开关变换器在CCM工作模式下连接四种不同长度的电缆时进行试验,经过仿真和试验验证得到残余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最值。其次还对于Buck电源在连接阻性负载和感性负载进行了仿真和试验,发现连接不同性质的负载时残余能量随电缆长度的变化规律不同。本文通过对三种开关变换器以及通过电缆连接负载后残余能量的研究和分析,找到了残余能量与电路参数、电缆长度的关系,对于提高现场总线的本质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田媛[3](2021)在《本质安全电路中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含有有源阻抗变换器的本质安全电路,在判断电路的本质安全性能时,不仅要考虑实体电感和实体电容的作用,还要考核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影响,否则会存在误判的风险。获得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评价判据,就能够正确评估模拟储能元件对本安电路产生的危险性。首先根据有源器件数量等电路结构的不同对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进行分类,通过归纳和分析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电路的输入阻抗,解释了模拟储能元件替代实体元件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特性;其次得出该模拟元件可替代实体元件的频率区间;然后在该频率情况下,通过分别计算实体储能元件和模拟储能元件的能量,对其“潜在”危险性进行了本安判断;最后在前述基础上,从本安电路的防爆安全性出发,利用评定本质安全电路安全性的参考曲线和数据,建立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评价判据,达到了正确评估模拟元件对本安电路防爆安全性影响的目的。对于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阻性电路、模拟电感电路和模拟电容电路进行了仿真实验,对等效电路的幅相特性和频率特性进行了仿真测试。通过所得到的仿真曲线和实验数据证明了模拟储能元件对本质安全电路的防爆安全性有一定的影响。

龙波[4](2020)在《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工业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矿井下开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源作为众多自动化设备的供能核心,其安全性对于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因此,煤矿井下供电电源必须具备防爆功能。目前,在众多防爆方式中,本安电源的防爆性能最为优良。因此,本文从提高本安电源效率、减小体积出发,对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保护方式的分析,选择后端截流型保护结构。通过对有源箝位反激拓扑工作原理的分析,推导了实现其零电压开通的必要条件、能量传输过程,以及输出短路释放能量。依据GB3836.4中简单电容电路最小点燃曲线,从最小点燃能量的角度给出其输出本安性能的非爆炸评价判据。接着,对输出本安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功率电路、保护电路进行设计。通过其等效电路图,推导出了其传递函数,对其幅频特性进分析。以此为基础,设计反馈电路。通过仿真与样机实验表明,主功率开关管、辅助开关管均能实现零电压开通,其他性能也能达到了设计指标。根据非爆炸评价判据,样机达到了输出本质安全要求,证明理论分析和设计的正确性。针对传统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需要增加额外漏感、副边整流管无法实现零电流关断的情况,本文对临界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展开分析与设计。通过仿真与实验样机验证,实现了原边功率开关管的零电压开通,副边整流管的零电流关断,证明了理论与实验的一致性。该论文有图119幅,参考文献78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韩笑[7](2020)在《基于模型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方法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中的应用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但新技术的应用也为系统带来了新的安全特征。一方面,列控系统需要在硬件设备正常工作时正确执行其安全功能以保障控制策略的正确实施;另一方面,列控系统需要在硬件发生故障以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防止危险的发生。如何对列控系统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安全性能,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缺陷,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列控系统的反应式特征、混成特性、输入域不可穷举和分布式特征等技术特点,关注系统在安全相关功能的一致性测试和硬件故障状态下的安全测试,研究其测试案例的生成问题。针对列控系统安全相关功能的一致性测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基于离散模型或者实时模型生成测试案例的方法,其参考模型无法描述列控系统的混成特性,因而无法验证列控系统和列车组成的闭环系统是否满足安全性,同时缺乏对参考模型充分性的分析论证,此外还缺乏为提高测试效率而针对关键控制逻辑进行测试的测试套件优化方法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HCSP(Hybrid CSP)的列控系统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用能描述混成行为的HCSP模型作为参考模型,生成安全功能一致性测试案例。针对硬件故障状态下的安全测试,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对集成了故障行为信息和正常行为信息的模型进行模型检查以生成测试案例的方法,所使用的模型主要为离散模型,不能描述列控系统和列车组成的闭环系统的混成行为,其次在模型集成中忽略了不同信息之间的兼容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列控系统硬件故障状态下基于HCSP的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通过模型集成构建HCSP故障影响模型,并以此生成可以激发列控系统危险行为的危险诱导输入序列。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基于HCSP的列控系统安全测试参考模型构建与验证方法。将STAMP理论与AG推理(Assume-Guarantee Reasoning)相结合,借助安全控制结构分析组件的耦合关系,解决了AG推理中组件划分的难点;通过组合验证的方式实现了列控系统HCSP模型的验证以说明其合理性,简化了对HCSP模型的定理证明过程;通过场景分析以构建参考模型,确保了模型的充分性。2.提出基于HCSP参考模型的列控系统安全功能一致性测试案例生成方法。通过定义HCSP的子集RHCSP及其STS语义,填补了以HCSP作为参考模型时利用基于I/O等价类划分的测试方法生成测试案例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性质静态分析的完备安全测试套件生成方法,通过消除无用和冗余的测试案例,在实验中最多减少了约95%的测试案例而没有明显降低测试质量,说明方法能显着提高安全功能一致性测试的测试效率。3.提出基于时间自动机的输入约束条件描述和求解方法。利用时间自动机来描述输入约束条件以及输入序列集合,并通过模型检查找到输入序列集合中满足输入约束条件的输入序列,弥补了基于I/O等价类划分的测试方法中无法考虑复杂输入约束条件的缺陷。4.提出列控系统硬件故障状态下基于HCSP的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利用对故障影响模型进行模型检查的思路来生成危险诱导输入序列,在故障影响模型的自动生成中通过引入本体论消除了不同信息的兼容性问题,定义HCSP向时间自动机的转换函数以实现对HCSP的模型检查。在实验中,该方法测出了基于结构覆盖的测试方法没有发现的安全缺陷,证明了方法对列控系统硬件故障状态下的安全测试有效。

王娟[8](2019)在《基于动态轮数的混沌分组密码研究》文中认为保障智能卡、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资源受限设备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密码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为能更好实现密码性能在安全与高效之间的有效兼顾,本文对基于动态轮数的混沌分组密码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说明如下:针对有限运算精度造成混沌系统动力学特性退化,通过统计测试分析得出量化方法和参数设置对数字混沌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级联和扰动的补偿方式构建动力学特性显着增强的数字混沌模型,从而更好满足混沌密码部件及算法设计的应用要求。针对数字混沌序列存在局部周期现象容易导致弱密钥,在混沌密钥的生成及扩展中分别引入DNA编码和遗传算法,以增强随机性、降低相关性为依据设计DNA动态判决编码和遗传迭代优化机制,仅需很小的计算代价就能有效降低数字混沌序列的局部不平衡性,从而提高密钥的安全性能。针对如何基于混沌提取构成S盒的元素值这一关键问题,一是利用数字级联混沌迭代的非线性和随机性动态遍历筛选,二是采用烟花算法对Lorenz混沌解空间搜索寻优选取。两种方法既可以缓解混沌S盒对其采用混沌系统的较大依赖,也能在增强混淆特性的同时提高构造效率。针对传统分组密码中增加加密轮数将提高密码安全性,但过多加密轮数将影响密码高效性,提出一种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该密码通过加密轮数的动态可变增强抗攻击能力,使其以较小区间内的动态轮数迭代就能达到较大固定轮数加密的安全性能,从而达到降低资源开销的目的。针对传统分组密码对所有明文信息均采用相同的加密流程,容易出现对重要信息加密的安全性不足导致信息泄露和破译,而对非重要信息加密的安全性过强造成不必要的计算负担和资源消耗,提出一种基于摘要提取算法且适用于线上文本加密的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利用基于关键词的摘要提取算法实现文本明文中重要信息的实体标注,并对标注的少量重要信息和未被标注的大量非重要信息分别进行较大和较小区间内的动态轮数加密。该密码通过对不同信息实行不同级别的动态加密,能更好实现安全性能与资源消耗之间的有效兼顾,对于保障资源受限设备的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郑凯[9](2019)在《输出本安型单级PFC反激式变换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井下各种电器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监测设备、预警设备、控制设备等,煤矿开采对供电电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证井下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井下电气设备供电电源必须要满足防爆要求,其中防爆性能最为优良的就是本质安全型电源。随着煤矿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电气设备在矿井下应用日趋广泛,日益增长的电气设备对本质安全型电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井下使用的本质安全型电源输出功率仍然较低,严重限制了其应用与发展,因此如何提升本质安全电源输出功率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本质安全的基础理论、本安防爆系统及常见本安电源、主要性能指标的分析介绍,本文着重阐述了本安电源的保护形式及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研究了提升本安电源输出功率的几种方法,对EC电路模型自然放电特性进行研究,讨论各参数变化对其安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截止型EC电路火花放电特性,通过对前两者的比较,研究了一种改进截止型EC火花放电电路,该模型利用MOSFET恒流区的工作特性来实现对火花放电时火花电流的限制。通过与普通截止型EC火花电路放电特性的分析对比,表明了改进截止型EC火花电路能够有效的降低火花放电电流,限制火花放电功率。结合改进截止型EC火花电路放电分析,本文设计了一种高功率因数的输出本质安全开关电源来验证改进截止型保护电路的准确性。同时依据GB3836.4中简单电容电路最小点燃曲线,研究了改进截止型保护电路的本质安全非爆炸性评估方法。最后通过软件仿真和实验对理论分析与设计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实验验证了前述模型的准确性。

骆洲[10](2019)在《矿用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下提升机系统的不断推广,传输提升机的信号装置也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同时矿下的信号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等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课题中的矿用提升信号系统对矿下的安全进行了保障,对矿下的安全信号传输具有重大意义。该矿用防爆提升信号系统,基于矿下的各项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同时完成了各项信号的稳定传输。本文首先研究了提升机的功能和所需要实现的信号传递的种类,由此确定了整个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信号传输实现方案。根据实现的方案确定矿下网络的搭建和控制箱所需要显示和传递的信号。其次本文基于矿下的安全火花参数对整个本质安全型先导电路进行设计,将外界的非安电压和整个系统内部的电压进行滤波隔离。同时将井下的其他电路和信号系统的控制箱体电路进行了有效的隔离。将本质安全型回路和非本质安全型回路进行区分同时本文就目前矿下的信号显示屏幕进行了重新设计,分析了当下市场的显示屏幕行情和替代的优势。在设计中对上电瞬间会存在的火花值进行了电源电路设计,以IEC电磁兼容测试的标准,对RS485的通信滤波电路进行了滤波稳压信号处理,最后为了保证通信传输协议的可靠性,从基层完成了循环冗余算法的编写。最后对矿用防爆箱体进行了可靠性分析,针对防爆标准中的水压冲击试验对箱体模型进行了应力分析,利用ANSYS软件完成了对整个箱体的应力分析,以及针对壁厚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优化后得出最薄的壁厚,实现的防爆箱体的质量和成本上减少。

二、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计算机分析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计算机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ATLAB的本安元件计算机评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标准部分要求的评定公式化
    1.1 限流电阻的评定公式
    1.2 熔断器的评定公式
    1.3 可充电电池组的评定公式
    1.4 半导体元件的评定公式
2 对某本质安全电源的人工评定
3 对该本质安全电源的计算机评定
    3.1 元件参数表
    3.2 元件评定算法
    3.3 本安元件评定程序
4 结论

(2)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残余能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安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
    2.1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的概念
        2.1.1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的结构特征
        2.1.2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中的本质安全开关电源
        2.1.3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中的电缆
        2.1.4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中的关联设备、现场设备
    2.2 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2.1 FISCO系统功率受限的问题
        2.2.2 残余能量影响本质安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uck、Boost、Buck-Boost三种开关变换器的残余能量计算及分析
    3.1 Buck开关变换器中残余能量的计算及分析
        3.1.1 Buck开关变换器在CCM模式下残余能量的计算
        3.1.2 Buck开关变换器在DCM模式下残余能量的计算及分析
    3.2 Buck开关变换器两种模式的分析对比
    3.3 Boost开关变换器中残余能量的计算及分析
        3.3.1 残余能量的计算
        3.3.2 Boost开关变换器最大残余能量与各参数的关系分析
    3.4 Buck-Boost开关变换器中残余能量的计算及分析
        3.4.1 残余能量的计算
        3.4.2 Buck-Boost开关变换器中最大残余能量与各参数的关系分析
    3.5 三种开关变换器在CCM工作模式下最大残余能量的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开关变换器负载后的残余能量计算分析及仿真试验
    4.1 Buck开关变换器连接电缆后的残余能量计算
    4.2 Boost开关变换器连接电缆后的残余能量计算
    4.3 Buck-Boost开关变换器连接电缆后的残余能量计算
    4.4 三种开关变换器连接电缆后最大残余能量与电缆线长度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
    4.5 关于IEC60079—11 标准中本安电缆“L_0/R_0”公式的更新
    4.6 Buck开关变换器连接不同长度电缆的试验
    4.7 Buck开关变换器连接不同负载的仿真及试验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本质安全电路中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1.2.1 模拟电感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2.2 模拟电容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
        1.2.3 本质安全电路中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应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现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基本原理
    2.1 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2.1.1 理想变压器模型分析
        2.1.2 电阻性电路放电模型分析
    2.2 模拟电感的基本原理
        2.2.1 由一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模拟电感
        2.2.2 由两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模拟电感
    2.3 模拟电容的基本原理
        2.3.1 由一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模拟电容
        2.3.2 由两个运算放大器构成的模拟电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电感/电容“潜在”危险性分析及判据建立
    3.1 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阻性电路“潜在”危险性分析
    3.2 模拟电感“潜在”危险性分析
    3.3 模拟电容“潜在”危险性分析
    3.4 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潜在”危险性判据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本质安全电路的仿真与实验
    4.1 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阻性电路的实验结果
    4.2 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特性仿真与分析
        4.2.1 模拟电感的特性仿真分析
        4.2.2 模拟电容的特性仿真与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质安全基础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2.1 本安防爆系统的构成及特点
    2.2 本安电源的性能指标及限能保护方式
    2.3 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基本原理
    2.4 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输出本安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设计
    3.1 引言
    3.2 功率电路参数设计
    3.3 反馈电路设计
    3.4 截流型保护电路设计
    3.5 输出本质安全性能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本质安全型连续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仿真与实验波形
    4.1 截流型保护电路仿真研究
    4.2 连续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仿真波形
    4.3 连续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实验波形
    4.4 输出保护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本质安全型临界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仿真与实验波形
    5.1 引言
    5.2 电路参数计算
    5.3 临界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仿真波形
    5.4 临界导通模式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实验波形
    5.5 输出保护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基于模型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术语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特征
        1.2.1 安全特征
        1.2.2 技术特征
    1.3 列控系统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研究现状
        1.3.1 列控系统测试案例生成方法概述
        1.3.2 列控系统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
        1.3.3 列控系统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
        1.3.4 列控系统安全测试案例生成遇到的挑战
    1.4 其它典型安全苛求系统的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综述
        1.4.1 安全测试概述
        1.4.2 安全功能一致性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研究现状
        1.4.3 硬件故障状态下测试案例生成方法研究现状
    1.5 选题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篇章结构
2 基于HCSP的列控系统安全测试参考模型构建与验证方法
    2.1 安全控制系统的建模与验证框架
        2.1.1 STAMP安全致因模型
        2.1.2 基于安全控制结构的形式化建模框架
        2.1.3 基于AG推理的安全约束验证
    2.2 建模与验证框架的HCSP实现
        2.2.1 HCSP语法和语义
        2.2.2 HCSP模型的验证
        2.2.3 建模验证框架相关概念的HCSP实现
    2.3 基于场景分析的CTCS-3级列控系统安全测试参考模型构建
    2.4 案例研究
        2.4.1 场景描述
        2.4.2 安全控制结构
        2.4.3 形式化组合模型及其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HCSP参考模型的安全功能测试案例生成方法
    3.1 功能一致性完备测试套件的生成方法
        3.1.1 基于I/O等价类划分的完备测试套件生成方法
        3.1.2 基于HCSP模型的完备测试套件生成方法
    3.2 给定故障模型下的完备安全测试套件生成方法
        3.2.1 完备安全测试套件的基本生成算法
        3.2.2 完备安全测试套件的改进生成算法
    3.3 约束条件下测试案例的求解方法
        3.3.1 问题基本描述
        3.3.2 基于时间自动机模型检查的求解方法
    3.4 工具实现
    3.5 案例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列控系统硬件故障状态下基于HCSP参考模型的安全测试案例生成方法
    4.1 基于本体论的故障影响模型生成方法
        4.1.1 本体论
        4.1.2 相关信息本体的构建
        4.1.3 故障影响模型的生成算法
    4.2 基于时间自动机模型检查的危险诱导输入序列生成方法
        4.2.1 HCSP向时间自动机的转换
        4.2.2 转换函数的正确性证明
        4.2.3 列控系统硬件故障状态下安全测试案例的生成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RBC切换场景下CTCS-3 级列控系统参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1.1 安全控制结构
        5.1.2 参考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5.2 测试案例的生成与评估
        5.2.1 仿真测试平台
        5.2.2 安全功能一致性测试案例的生成与评估
        5.2.3 硬件故障状态下安全测试案例的生成与评估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定理 8 的证明
附录 B RBC切换场景下的C3系统HCSP模型
附录 C 输入等价类划分和 FSM 迁移关系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动态轮数的混沌分组密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的研究背景
        1.1.2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的研究目的
    1.2 课题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组密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混沌分组密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混沌量化方法分析与补偿方案研究
    2.1 混沌理论分析
        2.1.1 混沌数学定义
        2.1.2 混沌基本特性
        2.1.3 典型混沌系统
    2.2 混沌量化方法与性能分析
        2.2.1 混沌量化方法分析
        2.2.2 混沌量化测试分析
        2.2.3 数字混沌性能分析
    2.3 混沌补偿方案与性能分析
        2.3.1 级联混沌补偿方案与性能分析
        2.3.2 扰动混沌补偿方案与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实现方法与性能分析
    3.1 密钥生成及扩展理论分析
        3.1.1 密钥生成及扩展原理简述
        3.1.2 密钥生成及扩展设计准则
    3.2 基于DNA编码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
        3.2.1 DNA编码原理简述
        3.2.2 基于DNA编码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实现方法
        3.2.3 基于DNA编码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性能分析
    3.3 基于遗传算法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
        3.3.1 遗传算法原理简述
        3.3.2 基于遗传算法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实现方法
        3.3.3 基于遗传算法混沌密钥生成及扩展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沌S盒构造方法与性能分析
    4.1 S盒理论分析
        4.1.1 S盒原理简述
        4.1.2 S盒数学描述
        4.1.3 S盒设计准则
    4.2 基于动态迭代混沌S盒
        4.2.1 基于动态迭代混沌S盒构造方法
        4.2.2 基于动态迭代混沌S盒数学描述
        4.2.3 基于动态迭代混沌S盒性能分析
    4.3 基于烟花算法混沌S盒
        4.3.1 烟花算法原理简述
        4.3.2 基于烟花算法混沌S盒构造方法
        4.3.3 基于烟花算法混沌S盒数学描述
        4.3.4 基于烟花算法混沌S盒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与性能分析
    5.1 分组密码理论分析
        5.1.1 分组密码原理简述
        5.1.2 分组密码设计准则
    5.2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
        5.2.1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5.2.2 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性能分析
    5.3 基于摘要提取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
        5.3.1 基于关键词的摘要提取算法
        5.3.2 基于摘要提取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算法设计
        5.3.3 基于摘要提取动态轮数混沌分组密码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9)输出本安型单级PFC反激式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本质安全电源基础理论
    2.1 本安防爆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2.2 常见本安电源结构
    2.3 本安电源安全性能分析
    2.4 本质安全电源功率提升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改进截止型EC电路放电特性
    3.1 EC电路模型
    3.2 截止型EC电路火花放电特性分析
    3.3 改进截止型保护电路的建立
    3.4 改进截止型EC电路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改进截止型单级PFC反激变换器设计
    4.1 系统设计
    4.2 单级PFC反激式变换器输出非爆炸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改进截止型单级PFC反激变换器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5.1 仿真分析
    5.2 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矿用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2 国内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煤矿提升机概况
    2.2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现况
    2.3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功能
        2.3.1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显示功能
        2.3.2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控制功能
    2.4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总方案设计
    2.5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操作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硬件系统设计
    3.1 先导安全电源设计
    3.2 CAN网络系统设计
    3.3 PLC控制系统设计
        3.3.1 绞车房PLC控制系统设计
        3.3.2 井口/井下PLC控制系统设计
    3.4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显示功能硬件设计
        3.4.1 绞车房的显示功能硬件设计
        3.4.2 井口/井下的显示功能硬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PLC的软件控制设计
    4.2 矿用本安型信息显示板的软件设计
        4.2.1 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4.2.2 数码管软件设计
        4.2.3 存储模块软件设计
        4.2.4 MSP430与CPLD的通信编程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循环冗余算法实现
    5.1 循环冗余算法的简介
    5.2 循环冗余算法的程序设计
    5.3 循环冗余算法的程序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防爆箱体的ANSYS优化
    6.1 防爆箱体基本设计思路
    6.2 防爆壳体参数化建模
    6.3 防爆壳体的壁厚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实验调试
    7.1 本安电路的压值安全型验证
    7.2 CRC循环冗余算法的硬件程序验证试验
    7.3 RS485的通信实验
    7.4 防爆隔板的防爆站认证实验
    7.5 系统联调实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附录2

四、电路本质安全性能计算机分析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ATLAB的本安元件计算机评定方法[J]. 柳玉磊,周俊鹏,甘梅,王谦. 煤矿现代化, 2021(06)
  • [2]现场总线本质安全系统残余能量的研究[D]. 文晶.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本质安全电路中模拟电感和模拟电容的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D]. 田媛.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本质安全型有源箝位反激变换器的研究[D]. 龙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基于模型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测试方法研究[D]. 韩笑.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基于动态轮数的混沌分组密码研究[D]. 王娟.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9]输出本安型单级PFC反激式变换器研究[D]. 郑凯.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1)
  • [10]矿用防爆提升信号系统的研发[D]. 骆洲.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电路本质安全性能的计算机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