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韩惠,张卿

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韩惠,张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尼美舒利,顺铂,肺癌,耐药

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韩惠,张卿[1](2019)在《选择性COX-2抑制剂逆转肺癌顺铂耐药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逆转肺癌对顺铂耐药的作用,并从分子水平研究其机制。方法 1.构建肺癌A549/DDP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2.药物干预: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胃内灌注0.5%羟甲基纤维素钠);顺铂(DDP)组(腹腔注射顺铂溶液);尼美舒利(NIM)组(胃内灌注尼美舒利溶液);NIM与DDP联合组(腹腔注射顺铂溶液和胃内灌注尼美舒利溶液)。DDP每4天腹腔注射1次,共5次,NIM连续灌胃21天。给药期间,测量瘤径及鼠重,绘制肿瘤生长曲线。3.计算抑瘤率:给药3周处死裸鼠,剥离移植瘤,检测各组移植瘤重量、体积,计算抑瘤率。4.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肺癌A549/DDP裸鼠移植瘤细胞内耐药相关因子P-gp、LRP、MRP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1. NIM有抑制肺癌生长的作用,瘤体积及瘤重抑瘤率分别为22.63%和15.98%。NIM与DDP联合用药后抑瘤作用更明显,瘤体体积及瘤重抑瘤率分别为60.83%和46.76%,分别明显大于NIM组、DDP组及对照组的抑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M有增强肺癌细胞对DDP敏感性的作用。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gp、LRP、MRP1耐药基因在肺癌A549/DDP裸鼠移植瘤细胞内均呈阳性表达,在NIM与DDP联合中的阳性表达分别显着低于各自在DDP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选择性COX-2抑制剂NIM有抑制肺癌生长的作用;2.选择性COX-2抑制剂NIM有逆转肺癌对DDP耐药的作用;3.选择性COX-2抑制剂NIM逆转肺癌对DDP耐药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肺癌细胞耐药因子P-gp、LRP、MRP1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莫小杏,徐梦黛,彭小波,徐子慧,刘烈刚[2](2019)在《莲房原花青素通过选择性富集肠道益生菌对Aβ1-42致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影响AD认知功能受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改善AD认知功能受损早期干预靶点。因此,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索安全、有效的AD早期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莲房原花青素(LSPC),作为一种黄酮类物质,已被证实可改善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十几年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益生元作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有关黄酮类化合物,肠道菌群,AD叁者关系的报道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究并明确LSPC通过富集肠道益生菌缓解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AD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1)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LSPC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确定LSPC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功能成分:槲皮素-3-O-葡糖苷酸(Q-3-O-g)。(2)双侧侧脑室注射Aβ1-42建立C57BL/6J小鼠AD模型,给予Q-3-O-g灌胃干预后, Mirros水迷宫评价AD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处死并采集血液、海马、结肠、粪便等样本。(3)通过组织学及病理学等实验进行血液、结肠、海马炎性因子及Aβ聚集、Tau磷酸化的测定。同时,采用16S rRNA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1)通过LC-MS/MS检测发现,LSPC组中各组织器官Q-3-O-g的含量明显增高。(2)Q-3-O-g改善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3)Q-3-O-g降低AD小鼠海马中Aβ的聚集、Tau的磷酸化。(4)Q-3-O-g降低AD小鼠血液、结肠及海马促炎因子(TNF-α, IL-6, IL-1β)的表达。(5)16S rRNA结果显示AD组与Q-3-O-g组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此外,Q-3-O-g可影响AD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变化。更重要的是,Q-3-O-g在抑制AD小鼠肠道内Proteobacteria等条件致病菌丰度的同时促进Akkermansia等有益生菌属的丰度。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kkermansia等益生菌与血液、结肠及海马组织中TNF-α, IL-6, IL-1β及Aβ聚集、Tau磷酸化成负相关,且与学习记忆障碍指标也成负相关。结论 LSPC通过选择性富集肠道益生菌改善Aβ_(1-42)致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本文来源于《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09-20)

韦岩[3](2019)在《CRM1选择性抑制剂KPT-330对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RM1选择性抑制剂KPT-330对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培养白血病K562细胞株,分为对照组(n=20)与KPT-330处理组(n=40)采用CCK-8实验检测KPT-330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法测定K562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Realtime PCR法检测CRM1与Caspase-3 mRNA表达量。结果:在K562细胞中CRM 1呈高表达,KPT-330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且促进细胞凋亡,使G2期细胞减少,subG1期细胞增多,造成细胞周期紊乱。KPT-330可呈剂量依赖性下调CRM1表达,同时上调Caspase-3表达。结论:CRM 1选择性抑制剂KPT-330可以明显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同时抑制其增殖,可能与活化Caspase-3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董晓琴,吴文博,惠娣,吴志刚,常薇[4](2019)在《异烟肼联合多柔比星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烟肼联合多柔比星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为开发新的化疗药物增效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G2及人永生化肝细胞L-02,分为无药物干预的对照组、异烟肼作用组,多柔比星作用组、异烟肼+多柔比星联合组,分别进行相应处理。磺酰罗丹明B(SRB)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利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胞内活性氧浓度变化,采用酶循环法检测胞内rGSH水平、rGSH/GSSG比值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rf2蛋白表达。结果相较L-02细胞,异烟肼与多柔比星联合组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显着增强(P<0.05),诱导HepG2细胞内生成更多的活性氧(P<0.05)、降低胞内rGSH/GSSG比值(P<0.05);相较HepG2细胞其它组,联合组胞内Nrf2蛋白表达量减少,但核内Nrf2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异烟肼联合多柔比星通过诱导活性氧的产生,降低了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进而抑制了肝癌细胞的增殖。虽然HepG2细胞核内Nrf2蛋白表达量升高,但不能缓解高活性氧水平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乔冠华[5](2019)在《靶向KCNQ通道的新型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及选择性激动剂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CNQ(Kv7)包括KCNQ1~KCNQ5五个亚型,在神经等组织的兴奋性调节中起关键作用。不同亚型KCNQ在组织分布、生理和病理功能上存在差异,构成了其不同药理特性和应用前景的基础。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的KCNQ2和KCNQ3亚型是已确认的抗癫痫药物靶点,内脏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中分布的KCNQ4和KCNQ5亚型被认为可能用于治疗平滑肌相关疾病。因此,研究靶向KCNQ通道的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发展亚型选择性激动剂对于以KCNQ为靶点的药物发现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瑞替加滨(Retigabine)是已有的唯一一个靶向KCNQ通道的抗癫痫药物,因商业原因于2017年退出了市场。从Retigabine的结构出发,我们与药物化学家合作开发了化学稳定性更佳、血脑分布更好、疗效更优的新型候选抗癫痫药物派恩加滨(HN37),目前已获准开展临床试验。HN37对KCNQ2通道的激动活性显着高于Retigabine,其EC_(50)在24.00 nM,在10 nM时可增加电流达2倍以上,而Retigabine的EC_(50)高达1.54μM,在10μM时对电流的增强效应仅有1.5倍左右。然而,HN37强效激动KCNQ通道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论文首先采用电生理结合点突变扫描策略考察了HN37对可诱导人类癫痫的突变、已知Retigabine关键位点突变及其它潜在位点突变的效应,并与Retigabine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影响两个药物激动效应的关键氨基酸残基非常接近,如W236L可基本取消两个药物的活性,支持这两个药物可能作用于同一个结合口袋,但在其它多数突变中HN37均表现出较Retigabine更强的激动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上述效应的区别可能来自于二者作用模式的细微区别,例如可能位于结合口袋中的L243V、L275V、L299V、I238A四个突变对HN37和Retigabine的激动效应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本部分工作初步研究了HN37在KCNQ2通道上的分子机制,发现其和Retigabine可能作用于同一个口袋,但作用模式的细微区别可能是其强效激动效应的分子基础。这部分工作为发展强效KCNQ2激动剂提供了有益线索。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为寻找新结构骨架的KCNQ2激动剂,我们首先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并结合电生理方法筛选了8万个小分子,找到了多个具有新结构骨架的KCNQ2通道小分子激动剂。为发展KCNQ4和KCNQ5选择性激动剂,基于已有工作基础,综合考虑Retigabine、HN37和新发现KCNQ激动剂的结构特点,我们对Retigabine开展了进一步的结构改造,考察能否通过细微的结构变化获得不同于原型化合物选择性的激动剂。经过亚型选择性评价,我们发现了若干个活性强、选择性高的化合物如6e和10g等。这些分子对平滑肌中高分布的KCNQ4和KCNQ5亚型具有强的激动活性(电流幅度增大3~8倍),对KCNQ1和KCNQ2无效,,对KCNQ3效应微弱。值得指出的是,在芥末油AITC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疼痛模型中,化合物10g表现出良好的镇痛效应,显示KCNQ4和KCNQ5可能是治疗内脏痛的潜在靶点。本部分工作为研究KCNQ4和KCNQ5通道在内脏平滑肌中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小分子探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赵攀[6](2019)在《葡萄质膜质子泵VvPMA1在盐碱胁迫条件下选择性剪接及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土壤盐碱化严重束缚,有关其抗盐碱性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在盐碱土中,植物面对的是盐与碱交混的混合胁迫。植物在盐碱环境中最大限度调节pH恒稳态(Homeostasis)尤为关键。而位于根细胞质膜上的质子泵对此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用抗盐碱能力较强的克瑞森无核葡萄为材料,以根质膜质子泵家族成员为目标,探讨葡萄根质膜质子泵活性及调控方式随盐碱胁迫时间的变化,并从葡萄根中克隆了1个响应盐胁迫的基因VvPMA1,测序发现VvPMA1存在两种选择性剪接变体VvPMA1α和VvPMA1β,并对其两个剪接变体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盐胁迫下的功能进行了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50 mmol/L NaHCO_3(pH 8.0)处理克瑞森无核葡萄3 d,利用定量PCR技术比较了葡萄质膜H~+-ATPase基因家族各成员在葡萄根、茎、叶、果肉、果皮中的转录量,并筛选出在根中表达量高的VvPMA1基因。2.利用RT-PCR技术从葡萄根中克隆到VvPMA1基因全长。并通过测序发现VvPMA1存在两种变体VvPMA1α和VvPMA1β。对VvPMA1α和VvPMA1β核苷酸和蛋白一级结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其中VvPMA1α编码框共2862 bp,编码954个氨基酸残基,VvPMA1β编码框共2757 bp,编码919个氨基酸残基。因此,VvPMA1β比VvPMA1α编码框少105 bp,即35个氨基酸残基,而且位于蛋白的N末端。随后,与GenBank中葡萄参考基因组基因VvPMA1序列相比,VvPMA1β在VvPMA1 2号和3号外显子之间保留了长93 nt的内含子2,造成VvPMA1β通读框后移,因而编码出较短的N末端。进一步对VvPMA1上游顺式作用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中主要包括:ABRE、CGTCA-motif和WUN-motif,分别参与对脱落酸、茉莉酸甲酯(MeJA)及损伤的响应。3.使用酵母质膜H~+-ATPase缺失突变体RS-72进行功能互补验证克隆到的这两条基因的功能,发现VvPMA1β表达酵母的生长状态好于VvPMA1α表达酵母,而且增加了酵母突变体的pH生长范围。推测,VvPMA1β对H~+的运输能力高于VvPMA1α。4.对盐碱胁迫下葡萄根VvPMA1剪接变体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发现VvPMA1β在盐碱胁迫3 h时转录量增加幅度最大,而VvPMA1α比对照明显降低。此时转录生成的总VvPMA1中VvPMA1β所占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N末端截短的高活性PM-H~+-ATPase的含量。随后在盐碱胁迫6 h-12 h时VvPMA1α转录量逐渐增加,VvPMA1β转录量逐渐降低,尽管VvPMA1β转录量仍然高于对照水平,但在总VvPMA1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势必会影响根质膜H~+-ATPase总活性。在胁迫2 d时VvPMA1β转录量明显低于对照,而VvPMA1α转录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此时VvPMA1β在总VvPMA1中所占的比例降低到对照水平以下。而且胁迫3 d后两个基因的转录量都明显低于对照。5.将VvPMA1编码区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RI-GFP中,并转化农杆菌LBA4404,侵染烟草叶片,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葡萄VvPMA1-GFP蛋白在烟草叶片细胞中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VvPMA1-GFP蛋白位于细胞质膜上。6.将VvPMA1β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RI-GFP载体中,使用花序侵染法得到3株VvPMA1β转基因拟南芥阳性苗,对野生型和T_0代过表达拟南芥株系进行表型观察,发现与野生型拟南芥形态相比,转基因植株生长速率慢,侧根分支多,地上部分诱发丛生芽,且植株不易成活。7.利用农杆菌侵染法得到VvPMA1α和VvPMA1β转基因番茄阳性苗,发现VvPMA1α过量表达番茄与野生型在生长速率方面差异不显著,植株形态正常,相反,VvPMA1β过量表达番茄生长速率显著低于野生型和VvPMA1α过表达型,且植株呈现出不正常的生长,表现在茎弯曲,叶片皱缩,并且植株移栽不能成活。8.对VvPMA1α转基因番茄T_1代植株VvPMA1α-L2,VvPMA1α-L4,VvPMA1α-L7叁个株系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VvPMA1α-L2,VvPMA1α-L4,VvPMA1α-L7植株生长速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且叁个转基因株系均表现出与野生型不同的形态特征,与野生型相比,VvPMA1α-L2,VvPMA1α-L4,VvPMA1α-L7植株侧枝分支少,叶片不平展,向下弯曲程度高。利用酸碱指示剂溴甲酚紫进行根质子分泌试验,结果显示VvPMA1α转基因株系根部黄色面积更加明显,且范围大。说明VvPMA1α转基因株系根部周围pH更低,也间接反映出其根部质子分泌能力强于野生型植株。150 mmol/L NaCl处理野生型及VvPMA1α-L2,VvPMA1α-L4和VvPMA1α-L7株系番茄,在NaCl浇灌20 d时野生型番茄表现出黄化现象,且植株萎蔫,而转基因各株系仍然保持正常生长,叶色呈现绿色。对各处理材料进行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发现,转基因株系地上部分Na~+/K~+及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番茄,而转基因株系中叶绿素含量和APX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番茄。进一步利用HPLC技术测定了各株系盐处理后叶片中各有机酸含量,结果显示,各株系番茄叶片中的有机酸以草酸为主,而且转基因番茄VvPMA1α-L2,VvPMA1α-L4和VvPMA1α-L7叶片中盐处理之后草酸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植株。推测转基因番茄质膜质子泵需要细胞合成更多的有机酸来提供H~+作为运输底物,来满足高活性的质子泵所需。总之,本研究发现葡萄经碱性盐胁迫后根质膜H~+-ATPase主要表达基因VvPMA1在基因表达的RNA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选择性剪切,通过内含子保留机制产生剪接变体VvPMA1β。相对组成型剪接体,该变体缺失N末端35个氨基酸残基,恰好解除了质膜H~+-ATPase N末端自抑制区的抑制,呈现出较高的质膜质子泵活性。在盐碱胁迫初期耐盐碱能力强的葡萄根VvPMA1发生选择性剪切的比例较高,其活性也会相应增加。因此这种葡萄根质膜H~+-ATPase基因表达调控方式有利于提高盐碱胁迫下葡萄根质膜H~+-ATPase活性。将这两个剪接变体转化番茄,发现VvPMA1β严重影响了转基因番茄在正常条件下的生长,而VvPMA1α对转基因番茄在盐条件下的生长起到积极作用。说明过高活性的VvPMA1β变体消耗了大量的ATP,反而影响了植株正常生长。因此植株需通过选择性剪接精准调节盐碱条件下根质膜H~+-ATPase选择性剪接体的比例,适当提高总活性来达到抗盐碱目的。(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倩婧[7](2019)在《选择性剪接因子SF3b1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宫颈癌细胞对放疗射线的辐射抗性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宫颈癌细胞对放疗射线的敏感性是许多研究人员致力的重点。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re-mRNA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变化在癌症和其他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针对剪接体的一类新型药物的批准应用,选择性剪接在肿瘤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剪接体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其中剪接体的亚单位SF3b1主要参予细胞内基因转录、mRNA稳定、选择性剪接等功能。通过文献调研,我们选择靶向剪接体SF3b1的小分子物质pladienolide B作为下调SF3b1的抑制剂,来探究宫颈癌HeLa细胞下调SF3b1后,转录因子p73基因的不同剪接体调控情况、与细胞凋亡通路相关的关键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的诱导情况,并探究了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后对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1)在0-2 nM pladienolide B浓度范围内,SF3b1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并诱导G2/M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用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可诱导促凋亡的p73剪接体Tap73增加,从而上调Bax/Bcl-2比率,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SF3b1在人宫颈癌细胞的周期阻滞,凋亡诱导和p73剪接中起关键作用,提示SF3b1可以用作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2)利用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协同X射线及~(12)C~(6+)离子束辐照HeLa细胞,2 Gy X射线和~(12)C~(6+)离子束辐照迭加0.025 nM pladienolide B的处理组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率显着低于单纯照射组,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2 Gy~(12)C~(6+)离子束则有更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说明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协同X射线及~(12)C~(6+)离子束都增强了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提示pladienolide B或可在临床上作为协同放射进行治疗的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于涛,焦雪,付长峰,李嵚[8](2019)在《仙客来皂苷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选择性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仙客来皂苷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选择性作用,并阐明作用靶点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按照不同处理方式将人肝癌细胞HepG2或人正常肝细胞HL-7702分为仙客来皂苷组(加入0、2.5、5.0和10.0μmol·L~(-1)仙客来皂苷)、胆固醇干预组(仙客来皂苷+20.0mg·L~(-1)胆固醇)和对照组(0.5%DMSO),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Filipin标记法检测细胞中胆固醇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LDH释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Fas、FADD和caspase-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5.0和10.0μmol·L~(-1)仙客来皂苷组HepG2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HL-7702细胞(P<0.05)。Filipin标记后HepG2细胞中胆固醇水平明显高于HL-7702细胞(P<0.05)。仙客来皂苷组HepG2细胞LDH释放水平高于HL-7702细胞(P<0.05)。与5.0μmol·L~(-1)仙客来皂苷组比较,胆固醇干预组(5.0μmol·L~(-1)仙客来皂苷+20.0mg·L~(-1)胆固醇)LDH释放水平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仙客来皂苷组HepG2细胞中Fas和PADD蛋白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仙客来皂苷组比较,胆固醇干预组HepG2细胞中Fas、FADD和caspase-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仙客来皂苷对肝癌细胞有选择性增殖抑制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通过肝癌细胞膜上胆固醇成分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进而以配体非依赖的方式激活凋亡相关Fas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文博,董晓琴,吴志刚[9](2018)在《药理剂量抗坏血酸联合二甲双胍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药理剂量抗坏血酸联合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正常肝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为新组合药物研发提供基础。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及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磺酰罗丹明B(SRB)及集落形成实验评价。检测胞内过氧化氢含量及胞内过氧化氢酶活力、胞内氧化型辅酶Ⅱ/还原型辅酶Ⅱ(NADP+/NADPH)比值。结果药理剂量抗坏血酸联合二甲双胍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能力强于L-02(P<0.05),诱导HepG2细胞胞内生成更多的过氧化氢、抑制胞内过氧化氢酶活力、降低胞内NADP+/NADPH比值、抑制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而对L-02细胞上述指标影响较小。结论药理剂量抗坏血酸联合二甲双胍通过过氧化氢清除以及磷酸戊糖代谢途径,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柳[10](2018)在《基于EEG溯源分析的丙泊酚选择性作用机制及个体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全身麻醉在分子水平上的机制研究已获得较大的进展,但是麻醉剂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选择性作用机制仍不清晰。麻醉剂究竟作用于丘脑还是大脑皮层,这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一种反映注意力自动转换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经常被用来研究麻醉中大脑对感知信息的处理,然而MMN的产生源仍然没有定论。因此寻找MMN的准确产生源,无论麻醉选择性作用机制,还是对MMN本身产生机制的理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个体对麻醉用药量具有差异性,很容易造成麻醉过度或术中觉醒现象,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探寻个体对麻醉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对精准用药或术中意识状态监控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采集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丙泊酚的注入由一个TCI靶控设备控制,用BIS监控麻醉深度,分别采集叁种麻醉深度下被试进行MMN范式的脑电数据。利用这组数据,我们首先对比计算了MMN中两种刺激所诱发的皮层脑网络受麻醉影响的不同,进而分析MMN的产生源,比单从清醒状态下进行比较的视角更加全面。其次通过脑电溯源构网的方法,对比分析了被试大脑皮层网络随麻醉深度加深的变化,从而探寻丙泊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选择性作用。第二组数据来源于剑桥大学数据库,该数据为两组对丙泊酚麻醉敏感度不同的两组被试,分别在清醒、轻度镇静、中度镇静及恢复状态下的脑电数据,我们利用溯源分析的方法,提取皮层功能网络的激活数据,从而对比分析在各个麻醉状态下两组被试各功能子网络的异同,从而寻找他们对丙泊酚麻醉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探究MMN产生源的研究中,发现MMN的产生激活了双侧颞叶、前额叶以及中央-顶叶联合区域。在探寻丙泊酚麻醉的选择性作用问题时,轻度麻醉状态下,额叶高级皮层和颞叶初级感知皮层同时被抑制,原因可能是丙泊酚直接作用于丘脑,使声音信息无法传递到皮层,也有可能是由于我们的轻度麻醉的麻醉深度过深造成的。对于麻醉敏感性的研究,我们发现,对丙泊酚麻醉敏感度较低的被试在中度镇静状态下,其显着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与其他功能网络间的连接强度显着强于敏感度较高的被试,而在清醒状态下,敏感度较低的被试本身脑网络中显着网络与其他网络的连接强度就高于敏感度较低的组,因此我们猜测显着网络是保证网络鲁棒性,以及影响麻醉敏感度的关键。我们的结果可以使我们对丙泊酚麻醉的选择作用机制以及对感知信息处理的过程有更深的理解,并且为手术麻醉的安全用药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药物。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影响AD认知功能受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改善AD认知功能受损早期干预靶点。因此,以肠道菌群为出发点,探索安全、有效的AD早期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莲房原花青素(LSPC),作为一种黄酮类物质,已被证实可改善老年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十几年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益生元作用,可调节肠道菌群。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有关黄酮类化合物,肠道菌群,AD叁者关系的报道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究并明确LSPC通过富集肠道益生菌缓解AD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AD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1)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LSPC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确定LSPC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功能成分:槲皮素-3-O-葡糖苷酸(Q-3-O-g)。(2)双侧侧脑室注射Aβ1-42建立C57BL/6J小鼠AD模型,给予Q-3-O-g灌胃干预后, Mirros水迷宫评价AD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处死并采集血液、海马、结肠、粪便等样本。(3)通过组织学及病理学等实验进行血液、结肠、海马炎性因子及Aβ聚集、Tau磷酸化的测定。同时,采用16S rRNA进行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 (1)通过LC-MS/MS检测发现,LSPC组中各组织器官Q-3-O-g的含量明显增高。(2)Q-3-O-g改善AD小鼠空间学习记忆障碍。(3)Q-3-O-g降低AD小鼠海马中Aβ的聚集、Tau的磷酸化。(4)Q-3-O-g降低AD小鼠血液、结肠及海马促炎因子(TNF-α, IL-6, IL-1β)的表达。(5)16S rRNA结果显示AD组与Q-3-O-g组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此外,Q-3-O-g可影响AD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变化。更重要的是,Q-3-O-g在抑制AD小鼠肠道内Proteobacteria等条件致病菌丰度的同时促进Akkermansia等有益生菌属的丰度。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kkermansia等益生菌与血液、结肠及海马组织中TNF-α, IL-6, IL-1β及Aβ聚集、Tau磷酸化成负相关,且与学习记忆障碍指标也成负相关。结论 LSPC通过选择性富集肠道益生菌改善Aβ_(1-42)致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韩惠,张卿.选择性COX-2抑制剂逆转肺癌顺铂耐药作用及机制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9

[2].莫小杏,徐梦黛,彭小波,徐子慧,刘烈刚.莲房原花青素通过选择性富集肠道益生菌对Aβ1-42致AD模型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C].营养研究与临床实践——第十四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第十一届亚太临床营养大会、第二届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韦岩.CRM1选择性抑制剂KPT-330对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分子机制[J].中外医学研究.2019

[4].董晓琴,吴文博,惠娣,吴志刚,常薇.异烟肼联合多柔比星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乔冠华.靶向KCNQ通道的新型抗癫痫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及选择性激动剂的发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9

[6].赵攀.葡萄质膜质子泵VvPMA1在盐碱胁迫条件下选择性剪接及作用机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7].张倩婧.选择性剪接因子SF3b1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8].于涛,焦雪,付长峰,李嵚.仙客来皂苷对肝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选择性作用及其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9].吴文博,董晓琴,吴志刚.药理剂量抗坏血酸联合二甲双胍选择性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及机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王柳.基于EEG溯源分析的丙泊酚选择性作用机制及个体敏感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选择性作用机制论文-韩惠,张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