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惩罚论文-李万兵

心理惩罚论文-李万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惩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中生,家庭教育,心理惩罚

心理惩罚论文文献综述

李万兵[1](2019)在《532例初中生在家庭中所受心理惩罚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了解初中生在家庭教育中所受心理惩罚的现状。方法:随机抽取500多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家庭心理惩罚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大部分初中生在家庭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家长的心理性惩罚;(2)初中生在家庭教育中所受心理惩罚程度在各个维度上呈现不规则的正态分布;(3)初中生所受家庭心理惩罚的程度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着的差异,而在年级、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不存在显着的差异。结论:心理惩罚普遍存在于家庭教育当中,严重影响初中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应予以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读与写(教育教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刘娇[2](2019)在《小学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现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理惩罚这一隐性的教育伤害现象却在一些学校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对当前小学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心理惩罚现象进行了探讨,力求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新环境。1心理惩罚的界定本文认为心理惩罚是指:在校园情境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管理手段、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因素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伤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和影响。(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06期)

侠牧,钟海青,李雪榴[3](2018)在《表扬和心理惩罚在教师期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广西壮族聚居地小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布朗分布伦纳的Person(个人)-Process(过程)-Context(环境)-Time(时间)模型(PPCT模型)为理论基础,以教师期望问卷、自编的教师积极与消极反馈频次问卷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为测量工具,以广西壮族聚居地427名小学生为研究样本,探索教师期望、教师的积极或消极反馈对广西壮族聚居地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1)教师期望、教师的积极或消极反馈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2)在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众多积极或消极反馈中,表扬与心理惩罚的频次在教师期望与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伍珍,郭睿,郭子妍,何至滨[4](2018)在《儿童对外群的第叁方惩罚与心理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旁观者付出代价惩罚不公平的第叁方惩罚行为,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的利他行为,然而中国有句古话,"莫管他人瓦上霜";但少有研究探寻这种"不管闲事"现象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面对外群内部的破坏规范行为,儿童会有怎样的态度,是否愿意付出代价惩罚破坏规范者?这种观念和行为又和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有怎样的关系?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研究测试了48名4-5岁儿童。儿童首先加入4个队伍之一,然后进行第叁方惩罚游戏:作为旁观者分别看到3个外群队伍的内部分配(分配者和接受者均为外群),分配方案均为不公平(3:1)。但是3个外群队伍的内部规范不同,分别为"模糊规范"(不明确告知儿童该群体分配规范是什么)"公平规范(该群体偏好2:2公平分配)""不公平规范(该群体偏好3:1不公平分配)"。每个外群队伍有3个试次(3种物品),共9个试次。每个试次,我们询问儿童对此次分配的态度评价,并让其选择接受(分配者和接受者分别得到原定分配,3:1)还是惩罚(分配者损失全部而接受者利益不变,0:1)。之后我们对儿童进行了心理理论错误信念测试。主要结果如下:1)当外群体规范不明确时,相比心理理论差的儿童,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态度上对不公平分配评价更低,行为上也更多惩罚;体现了在外群规范不明确时,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更依从普遍的公平规范;2)当外群体规范是公平分配时,相比心理理论差的儿童,心理理论好的儿童态度上对不公平分配评价更低,但行为上无差别;3)当外群体规范是不公平分配时,心理理论好的和差的儿童在态度和行为上没有差别,而且相比模糊规范组和公平规范组,态度上都更加宽容。这些结果表明,4-5岁的儿童已经发展出了"尊重外群规范"的观念,尤其是当规范是公平时,心理理论好的儿童会更加坚持公平;但在行为上,儿童都选择"不管闲事",较多接受了不公平分配结果。这一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旁观者进行第叁方惩罚的动机在儿童时期的发展,和社会认知能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丁明智,张浩[5](2018)在《领导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安全操作行为的影响——情绪枯竭和心理韧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及煤矿员工样本,探讨领导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安全操作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非权变惩罚对安全操作行为存在负向影响,情绪枯竭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对非权变惩罚与情绪枯竭的关系具有弱化调节效应;心理韧性对情绪枯竭与安全操作行为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弱化调节效应;情绪枯竭对非权变惩罚与安全操作行为的中介作用受到心理韧性的调节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陈慧[6](2017)在《试析幼儿园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幼儿园教育中,与以往相比,教师体罚幼儿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作为惩罚的一种潜在的、隐形的表现形式"心理惩罚"现象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心理惩罚"严重伤害幼儿的心理,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文章从分析"心理惩罚"的危害及成因入手,从而寻求解决"心理惩罚"问题的对策,为在幼儿园教育中正确认识"惩罚"和合理运用惩罚手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巩子坤[7](2017)在《乘法口诀,抑或“惩罚口诀”(下)——例说记忆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叁五一十五"怎样背既然需要背,那么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怎样背?这涉及记忆的机制、程序、策略等问题。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按照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大声地说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说。小朋友在家长的指导下,就是这样做的:视频上显示,从一五到五五,小朋友背了四遍;至于叁五一十五,在视频中显示的就是十九遍(包括错误的四次);小朋(本文来源于《教育视界》期刊2017年16期)

巩子坤[8](2017)在《乘法口诀,抑或“惩罚口诀”(上)——例说记忆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乘法口诀是需要背诵的。背诵口诀的过程包括:在短时记忆中,通过不断复述法则,通过对法则的视觉编码、听觉编码、语义编码,将法则存储到长时记忆。其中的叁个关键因素是:复述的时间,加工(编码)的水平,以及儿童的积极心态。因而,指导儿童,就是要创设积极的、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儿童对该法则进行编码。但是,指导儿童的前提是,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记忆发展规律,因为"学习从属于发展,而不是相反。学习的加速大概是可能的,但不要指望有极大的加速"。拔苗助长的结果是:拔苗慢长,拔苗不长,拔苗枯亡,乘法口诀也就走向了它的反面——惩罚口诀。(本文来源于《教育视界》期刊2017年12期)

何兴鑫,宋丽萍,白雪姣,段雪薇,王梦娇[9](2016)在《母亲惩罚严厉与成年早期抑郁障碍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母亲惩罚严厉和抑郁症状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心理弹性在母亲惩罚严厉与成年早期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心理弹性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自编一般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对61例成年早期抑郁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母亲惩罚严厉与成年早期的抑郁症状呈显着正相关(r=0.404,P<0.01);心理弹性乐观性维度与成年早期抑郁障碍呈显着负相关(r=-0.335,P<0.05)。调节效应分析显示,心理弹性的坚韧性和乐观性均在母亲惩罚严厉与成年早期抑郁症状之间有调节作用。结论: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可以正向缓冲母亲严厉的教养方式对抑郁症状的影响,进而可有效地预防及控制成年早期抑郁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张大俭[10](2016)在《奖励与惩罚的心理机制及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运用奖励与惩罚塑造学生的行为时往往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是不能真正科学、准确地把握奖励与惩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教师科学有效地运用奖励与惩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正确选择和给予合适的刺激物,对学生身上发生的行为进行调控,或鼓励,或抑制,以实现扬善抑错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来源于《沧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心理惩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理惩罚这一隐性的教育伤害现象却在一些学校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对当前小学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心理惩罚现象进行了探讨,力求创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新环境。1心理惩罚的界定本文认为心理惩罚是指:在校园情境中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管理手段、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因素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伤害,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和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惩罚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万兵.532例初中生在家庭中所受心理惩罚的调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2].刘娇.小学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现象探析[J].知识文库.2019

[3].侠牧,钟海青,李雪榴.表扬和心理惩罚在教师期望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广西壮族聚居地小学生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8

[4].伍珍,郭睿,郭子妍,何至滨.儿童对外群的第叁方惩罚与心理理论[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丁明智,张浩.领导非权变惩罚对员工安全操作行为的影响——情绪枯竭和心理韧性的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陈慧.试析幼儿园教育中的“心理惩罚”现象[J].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

[7].巩子坤.乘法口诀,抑或“惩罚口诀”(下)——例说记忆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实践[J].教育视界.2017

[8].巩子坤.乘法口诀,抑或“惩罚口诀”(上)——例说记忆的心理机制与教学实践[J].教育视界.2017

[9].何兴鑫,宋丽萍,白雪姣,段雪薇,王梦娇.母亲惩罚严厉与成年早期抑郁障碍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

[10].张大俭.奖励与惩罚的心理机制及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

标签:;  ;  ;  

心理惩罚论文-李万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