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佟练桂英黄雪芳李燕邵咏红(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广东佛山528000)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9-0164-02
【摘要】目的了解诱导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并探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对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对30例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心理分析。由主管护师分别在透析前1天(干预前)及常规血液透析后15天(干预后)实施心理干预。在透析过程中由主管护士采用提问式与患者直接交流,从而评估患者心理反应、治疗动机及应对方式,并有针对性做好心理疏导,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供舒适的环境支持和信息支持,指导自我护理,给予家庭心理干预等。结果经过心理干预,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恐惧、绝望、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均有所改善,患者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结论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理应激期的健康状况。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并有助提高诱导期患者透析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使患者由诱导期血液透析安全过渡到规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
【关键词】诱导期血液透析心理干预焦虑抑郁
诱导期是从终末期肾病的保守治疗到规律性血透治疗的过渡期,诱导期血透是患者在能耐受的条件下进行少剂量、短时间、多次数透析,多数患者大约两周内完成。在透析过程中,病人均存在不同的心理危机,对于刚开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透析环境,透析过程和疾病的发展等均易对其造成不良心理刺激,导致负性心理。目前国内外对首次进行血透病人的心理干预主要是建立在良好护患关系及获取他人支持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10月,我院对30例糖尿病肾病病人进行诱导期血液透析,采用费森尤斯机及金宝机进行治疗,选用面积为聚讽膜透析器,血流量150~200ml/min。首次透析时间为3h,连续几次短而频的透析。
1.2方法
1.2.1测评方法30例诱导期血透病人透析前一天及常规血透后两周,使用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调查。共20各个项目,按症状出现频率评分,分四个等级,依次评粗分为1、2、3、4,将总分经过公式Y=int(1.25X)转换,得出标准分。SAS标准分>50为存在焦虑,SDS标准分≥50表示存在抑郁状态[1]。病人在了解填写方法和每条含义后自行填写,对于不能自评的病人(如文盲或看不清文字等)均在测评人员讲解下进行。
1.2.2干预方法①提供环境支持,给患者提供安全、舒适、安静、优雅的治疗环境。②建立长久良好的护患环境,护理人员应充分尊重、同情、理解、信任和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隐私,主动关心病人。③做好心理疏导,对于有焦虑和抑郁的病人,我们应从病人的病情、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等客观条件及他们对自身疾病的不同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采用不同形式,运用医学知识,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纠正消极心理。根据患者情绪变化,说明血透的重要性,对可能带来的痛苦和并发症适当的说明,解释并发症和拒绝治疗之间的危害性区别,让患者权衡利弊,从心理上接受透析治疗。④做好信息支持,加强透析知识宣教,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小册子,讲解有关透析知识、正确饮食方法、血管通路的保护、透析副作用、身体不适时的指导、意外情况的指导等。使其掌握更多关于血透的知识,走出误区。鼓励和病友间的交流,请有经验的维持好的病人介绍自身体会。起到鼓励和表率作用。⑤指导患者的自我护理。
1.2.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结果
30例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30例诱导期血透病人干预前SAS、SDS评分较心理干预后高(t=7.78、3.18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经过心理干预诱导期血透病人焦虑、抑郁心理得到改善。
3讨论
近年来血液透析人群呈递增趋势,首次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对血管通路的建立、血透机的安全性、血液透析室的陌生及对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了解等均造成患者的抑郁及焦虑心理,其后果不仅导致免疫力下降、睡眠障碍、营养缺乏、遵医嘱行为差,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严重者有轻生念头。所以,诱导期血透患者在血透前需要做心理指导,掌握血透饮食和自理知识[2],血透的基本原理,各种透析方式的优缺点,如何让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降压药、促红素、铁剂、抗生素等血液透析患者常用药的合理应用及保护,如何达到透析充分性等。使患者从保守治疗顺利过渡到维持性透析治疗。高度重视诱导期患者的心理问题,积极加强心理干预,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患者树立信心,减少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理干预得到顺利进行。加强诱导期血透患者的饮食、健康宣教与自我护理指导,给予家庭心理干预等心理干预,共同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结论,心理干预可以调动诱导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使诱导期血透安全过渡到维持性血透。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2]刘群.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3):1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