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弗里施论文-李雅俊

马克斯弗里施论文-李雅俊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克斯弗里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书写,文化技术,自我建构,自我逃离

马克斯弗里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俊[1](2019)在《书写过程中的自我和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写作为一种文化技术基本技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文学书写而言,不仅文学作家的书写过程受到关注,文学小说中的书写现象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书写作为主题在建构文本的同时也折射出现代人对自我和自我生存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讲,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长篇小说施蒂勒堪称是一篇典型的“书写小说”。小说的第一部分由主人公施蒂勒狱中记事构成,第二部分则是检察官对主人公施蒂勒的出狱后生活的再记录。书写这一主题一直贯穿整篇小说,并与空间、记忆等构成复杂而充满互动关系的网络,正是在这种互动关系中,主人公施蒂勒自我有意识的建构得以映射。小说一开篇,主人公被强迫写下自己的生平,以证明他不是失踪的施蒂勒,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他记录了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在第一部分的日记体书写中,既包括对监狱生活的事实记录,又涵盖了扑朔迷离的虚构书写。在真实与虚构的互动中,展示主人公自我否定,逃避当下的态度。而在记录式的自我书写中突出的是对记忆的重构。通过过去与当下的对比,展现施蒂勒本人的生存危机和分裂的心态。可以说文本中的自我书写对于小说主人公来说是一种逃离,逃离过去的自己,逃离别人所认为的自己。所以他似是而非的记录着,尝试通过这种书写去建构新的自我。在这两种自我的碰撞与转换间,体现了他的纠结与困顿。小说结尾以法庭宣判他就是失踪的施蒂勒而告终。虽然这种通过书写建构自我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但是书写却作为一种实践的尝试开启了一种可能性:即通过书写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最终达到与自己和解。(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肖庆[2](2019)在《浅析马克斯·弗里施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的时空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和空间作为文学文本重要的组成要素,在文学研究中并非一直受到同等重视,这从莱辛关于诗画的划分可见一斑。随着自然科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分离的两种维度,巴赫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则在他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巧妙的将这两者在文本的叙事层面和意义层面上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表现了小说主人公身份危机在不同时空中的展现。在叙事层面上,作者通过对情节在时间上的重塑,打断了线性叙事,从而达到了时间空间化的效果,而动态的、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则赋予静态的描写以时间流动的特性,从而实现了空间的时间化。在意义层面上,小说主人公法贝尔基于他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因果关系的连续性。这也投射到他对时空的感知上。他将生命看成时间的加法,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所经历的却恰恰是一种断裂的、非连续性的时间表现形式如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不过,恰好这种由意外所主导的时空体给法贝尔提供了某种直面自己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旅途中不同世界的对立让他有了一种陌生感、恐惧感和距离感。如果说,隐藏在这一时空中的罪责问题成了法贝尔无法逃避的梦魇的话,那么,这种颠覆式的时空体验在后期也给法贝尔带来了某种尤其体现在对美式生活的态度转变上的顿悟。只不过这一迟到的顿悟已经不能改变法贝尔最后面临死亡的悲剧式的命运。这种看似个人的悲剧实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自启蒙以降,理性逐渐演变成了工具理性,人们对数理逻辑的追求逐渐超过了对情感价值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正是通过将技术主义者法贝尔放置于一个充满意外的、理性不在场的时空中,以文学的方式,展演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失衡的问题,继而表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谢芳,吴莎[3](2018)在《马克斯·弗里施戏剧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马克斯·弗里施的戏剧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予以梳理和分析。在戏剧的本质问题上,弗里施否认西方传统文学(戏剧)观所认为的戏剧是对现实的模仿,在他看来,戏剧是对从现实中提取的素材进行变形(艺术加工)并以此来阐释世界;在戏剧的功能问题上,弗里施认为戏剧不仅具有审美、娱乐功能,而且还应具有激发观众理性思考并提高其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功能,此外他还对布莱希特所持的戏剧应教育观众和改变世界的观点予以了反驳。但他又并未完全否定戏剧的社会作用。弗里施上述戏剧观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其在思想上所受的西方现代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以及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戴辰羽[4](2018)在《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与马克斯·弗里施的《能干的法贝尔》中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性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赫尔曼·黑塞是享有世界盛誉的德语作家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荒原狼》一经出版,就引起不小的轰动。小说向读者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揭露了科技进步引发的各种问题,黑塞也借此对道德素质的严重倒退、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病症予以批判。瑞士着名作家马克斯·弗里施也善于通过作品揭露西方社会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作《能干的法贝尔》以瑞士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小说通过讲述技术人员起初追捧“技术决定一切”的理念,但最后对其产生了怀疑的过程,展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技术人员依据“技术决定一切”的理念行事而导致的生活悲剧,旨在对“工具理性”进行评判。论文结合时代背景,从主人公对世界和自身的关系出发展开讨论,以获得对小说的深刻认识。论文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经历、内心思考、自身反省和自我救赎等方面的分析,指出了小说对技术决定论的驳斥,对现代技术社会弊端的揭示。自然、情感、感知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在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状况和主体结构。第二章为理论部分,引入了论文所运用的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理论。第叁章分别介绍了作家赫尔曼·黑塞和马克斯·弗里施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第四章和第五章对《荒原狼》和《能干的法贝尔》两部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对两部小说中主人公不同的生活态度、各自的命运和自我认识过程进行详尽考察。第六章从创作背景,叙事手法和主人公对技术的态度等方面对两部小说进行了比较。第七章为总结全文。(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3-23)

陆飞凤[5](2017)在《马克斯·弗里施小说《能干的法布尔》“原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弗里施是二十世纪最着名的瑞士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能干的法布尔》一出版就引起很大的反响。评论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也极为丰富。自然与技术、两性关系、身份认同问题是研究最多的主题。此外,神话要素也是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对小说中原型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根据诺斯罗普·弗莱的原型理论,原型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然而,同一原型在不同作品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本论文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据,探究马克斯·弗里施小说《能干的法布尔》中的两个原型:俄狄浦斯原型和替罪羊原型。一方面,主人公瓦尔特·法布尔和俄狄浦斯一样,看不清所面临的事实真相。这种“盲目性”使两者一步步走向悲剧。另一方面,法布尔是俄狄浦斯原型的一种“移位”。作家对俄狄浦斯原型的“移位”处理,表现了小说主人公法布尔对技术的依赖性、轻视又依赖女性的矛盾心理。法布尔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文学中的替罪羊原型有其特殊标记,他们在外貌、财富、心理、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极端状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莎白作为女性的代表,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女性解放运动不断发展,但是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还是缺乏相应的权利和社会影响力。莎白作为女性的代表,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而作为男权主义社会的男性代表,法布尔操控着莎白的生活,直至莎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悲剧。作为“替罪羊”的莎白也实现了她的救赎功能。通过对小说《能干的法布尔》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叁点结论:第一,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对俄狄浦斯原型的运用及其“移位”处理突出了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与自然的分裂和由此对它的批判精神。第二,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对替罪羊原型的展现着重强调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弱势地位。第叁,作家在小说中安排俄狄浦斯原型及其他神话要素,看似脱离现实,实则是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小说由此表达的主题:现代人对技术的依赖。这种“陌生化效果”体现了作家独特的美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4-01)

段倩雯[6](2016)在《析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人类出现于全新世》中的记忆问题以及主体的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人类出现于全新世》中,记忆无疑是贯穿全文的主题,主人公在发现自己的记忆衰减后便开始着手建立起一个知识实验室,用收集知识纸片来抵抗记忆的丧失,试图建立起一个外部的记忆系统,这便带来对记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思考。虽然身份问题一直是马克斯·弗里施的创作中心,但在他的晚期作品中艺术表现形式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不再深陷于身份角色的角逐以及寻找真正的自我,相反作者却通过人物的记忆衰退来展示一个主体的消解,这未尝不可以看做弗里施对身份问题另类终结的尝试。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消失是通过主人公的记忆问题以及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两方面得以策划实现的。本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助文化学以及认知科学中的记忆理论,研究和分析小说中的记忆问题。小说并没有什么连贯的情节,本文先从主人公建立起的知识实验室开始分析,涉及它的产生,特点以及它的毁坏,得出主人公建造的知识库并不能取代他的记忆系统的结论,人的记忆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贮藏器,它动态地运行着,具有建构关联的特点。而那些在卡片上的知识,这些文化学上的文化记忆和储存记忆也只有在人脑在场的情况下才对构建人的记忆有意义。接着本文开始分析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析它的叙述视角和小说的结构布局方法,最后分析主人公衰退的记忆如何成为他自身瓦解的表现。从而得出结论,一个内外摇摆的叙述视角,一个拼凑的结构,以及记忆衰退这个主题共同演绎了一个主体的消亡。而在大自然的无意识面前,人类的记忆,意识以及自身都是短暂的,无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班鹤立[7](2015)在《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马克斯·弗里施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主人公瓦尔特·法贝尔与自然的关系对其人生有重要影响。法贝尔崇尚技术,蔑视自然,与自然处在分裂的关系,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惩罚。虽然最后有所转变,但他的人生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悲剧。(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03期)

沈丽娜[8](2014)在《群体偏见与身份认同危机——浅析马克斯·弗里施的寓意剧《安多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弗里施是二战后享有国际声誉的德语作家。在其十二幕寓意剧《安多拉》中作家采用间离手法及多重叙事视角表现了群体偏见的暴力如何造成人的认同危机,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作为个体的人又如何自我异化,最终被排斥、歧视甚至被消灭。(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12期)

赵燕蕊[9](2014)在《分裂的现代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1911-1991)是当代瑞士德语文学最着名的代表。在《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马克斯·弗里施以超前而且独树一帜的叙事技巧,向人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分裂、异化和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扭曲的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认同危机。本文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从多变的叙事视角、叙事者、叙事时态和不确定叙事这几个方面入手,揭示小说所使用的叙事技巧与深化和表现主题之间的关系。本论文分为前言、正文和结论叁部分。前言介绍了马克斯.弗里施的生平及作品、他在当今文学史上的地位。重点介绍了《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主要对《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的多变的叙事视角、叙事者进行论述。重点分析小说中多变的叙事视角、叙事者的使用是如何与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和人格分裂这一主题相互支撑的。正文部分第二章主要论述的是《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的叙述时态。这一章集中论述作品中叙述现在时和叙述过去时交叉使用所产生的叙述张力。正文部分第叁章分析了《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叙事的“不确定性”。以故事标题为切入点,分别从作品中使用的虚拟式叙述、小说情节层面上的碎片化和形式层面上的拼贴式叙事入手,分析了这些叙事策略的使用,及其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的审美效果。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弗里施在《我的名字据称叫甘腾拜因》中超前而独树一格的叙事艺术与深化和拓展主题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6)

黄蓉[10](2014)在《身份认同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找自身的社会认同,人无法避免成为某个群体的成员,内群与外群的形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基于内外群不同的核心比较维度,群际以其异于独立个体的特点赋予群体成员全新的思考及行为模式,这正导致了诸如偏见、替罪羊等现象的出现。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在剧本《安道尔》中构建了一个模型,它形象地展示了人们如何将自己或者他人进行归类,归类进而导致内群与外群的形成,基于人对自尊的本能追求的假设,内群与外群之间将发生社会比较,当不乐观的比较结果出现时,群体成员作为个人或者群体作为整体将采取不同类型的应对措施。安德里被亲生父亲宣称是从邻国黑人手里救下的犹太孩子,安道尔人自然而然地将他放进了预先为犹太人设定的类别中,将“贪财”“懦弱”等所谓的犹太人特质强加于安德里。他从抗争、怀疑到接受,在知道自己是“养父”与邻国女子的儿子时,他并不感到轻松,而是选择接受犹太人古老的命运——作为替罪羊被安道尔人交给了邻国军队,以平息邻国女子在安道尔被杀事件。剧本的重点不在于“为什么”,而在于“怎么样”,在每幕之间插入剧中人物自白的写作方式使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读者从而能够集中精力关注悲剧是怎样一步一步发生的。剧中的每个个体都在追求社会认同,在这一过和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影响,从而使他人的认同过程未能完成或者走向歧路。主人公爱人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爱也并不能挽救他,社会认同是一个将继续存在的问题,它涉及每个人。弗里施在剧中的留手已经表明,如何追求自己的社会认同,却又不破坏他人的社会认同,这个问题有待读者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4-26)

马克斯弗里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间和空间作为文学文本重要的组成要素,在文学研究中并非一直受到同等重视,这从莱辛关于诗画的划分可见一斑。随着自然科学对时间和空间的研究,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分离的两种维度,巴赫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时空体的概念。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则在他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巧妙的将这两者在文本的叙事层面和意义层面上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表现了小说主人公身份危机在不同时空中的展现。在叙事层面上,作者通过对情节在时间上的重塑,打断了线性叙事,从而达到了时间空间化的效果,而动态的、电影化的叙事方式则赋予静态的描写以时间流动的特性,从而实现了空间的时间化。在意义层面上,小说主人公法贝尔基于他理性主义的世界观,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因果关系的连续性。这也投射到他对时空的感知上。他将生命看成时间的加法,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所经历的却恰恰是一种断裂的、非连续性的时间表现形式如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不过,恰好这种由意外所主导的时空体给法贝尔提供了某种直面自己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旅途中不同世界的对立让他有了一种陌生感、恐惧感和距离感。如果说,隐藏在这一时空中的罪责问题成了法贝尔无法逃避的梦魇的话,那么,这种颠覆式的时空体验在后期也给法贝尔带来了某种尤其体现在对美式生活的态度转变上的顿悟。只不过这一迟到的顿悟已经不能改变法贝尔最后面临死亡的悲剧式的命运。这种看似个人的悲剧实则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自启蒙以降,理性逐渐演变成了工具理性,人们对数理逻辑的追求逐渐超过了对情感价值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正是通过将技术主义者法贝尔放置于一个充满意外的、理性不在场的时空中,以文学的方式,展演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目的和价值失衡的问题,继而表达对工具理性的批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克斯弗里施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雅俊.书写过程中的自我和解[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2].肖庆.浅析马克斯·弗里施长篇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中的时空关系[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3].谢芳,吴莎.马克斯·弗里施戏剧思想探析[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

[4].戴辰羽.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与马克斯·弗里施的《能干的法贝尔》中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性反思[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5].陆飞凤.马克斯·弗里施小说《能干的法布尔》“原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6].段倩雯.析马克斯·弗里施小说《人类出现于全新世》中的记忆问题以及主体的消解[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7].班鹤立.马克斯·弗里施《能干的法贝尔》中主人公与自然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8].沈丽娜.群体偏见与身份认同危机——浅析马克斯·弗里施的寓意剧《安多拉》[J].金田.2014

[9].赵燕蕊.分裂的现代人[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0].黄蓉.身份认同困境[D].西南交通大学.2014

标签:;  ;  ;  ;  

马克斯弗里施论文-李雅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