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管淑慧[1](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徐嘉航[2](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中心议题,而股权重组则是实现混所有制改革的有效途径。在经济新常态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增长动力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长远发展,与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水平密不可分;尤其在国家倡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集团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能否很好的完成财务管理体制的整合与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财务管理的转型与优化研究对于检验改革成效,总结改革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SDGL集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进行股权重组后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搜集和梳理文献资料,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重组及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优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可行性。分析了 SDGL集团成立的背景、性质、内容和财务概况,针对SDGL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股权重组后财务管理的转型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层级,建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平行运行的财务管理模式,梳理并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全面落实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完善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加强财务人才储备,建立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体系;加强财务会计标准化建设,提高财务基础核算水平以及建立财务共享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提出建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平行运行的财务管理模式,依托财务共享平台,有效支持重组后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促使财务管理手段、财务管理方式和财务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达到改革和重组后公司财务管理体制的整合与优化的目标;提出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在全集团全面推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委派财务负责人确定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子公司领导班子管理,进一步提高财务在公司管理中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委派人员在集团管理中的作用,提升财务管控力度。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保障措施仅有简单列举,未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混合所有制背景下股权重组所引发的涉及财务管理优化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究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对于有关财务管理转型的研究也将不断完善和丰富,有利于指导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股权重组后企业的良性发展。
张先治[3](2020)在《新中国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及改革探索》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每个时期都有探索中国财务管理发展历程的文章。但站在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学科背景下,基于财务与会计互动关系分类研究财务管理实践、财务管理理论和财务管理学科发展历程的成果并不多。本文从我国目前财务管理学科分立(基于会计学的财务管理、基于管理学的财务管理和基于金融学的财务管理)的现状出发,旨在梳理新中国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包括实践发展历程、理论发展历程和学科发展历程),探究不同时期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特色、优势及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改革思路。研究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及改革思路,对于突出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色和优势,促进我国三足分立的财务管理融合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玉光[4](2020)在《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来,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陆续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如何对其所属企业进行监管,采取何种财务管控模式及措施,以实现财务管控目标,成为能否实现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目标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财务管控相关理论,以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案例,对如何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回顾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管控理论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及梳理相关理论基础;然后,简述YN资本公司基本情况、分析其当前财务管控体系及存在的重大决策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队伍建设、财务信息质量保障、业绩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YN资本财务管控环境,以全视角对财务管控体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研究,提出分类确定管控模式、强化控制手段、完善监督措施、健全保障机制等完善财务管控体系的策略及保障措施。
叶洛君[5](2020)在《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 ——以S资产公司为例》文中认为在资本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在,高校所属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省属地方高校所属的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他们是高校企业“大军”中的重要成员。自2018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出台《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2号)起,成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已不再是重点高校所进行的试点建设,而是作为高校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唯一方式。省属地方高校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成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改革中,虽然努力的尝试改变,但是仍旧出现许多问题:比如行政影响严重、财务管控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组织结构和岗位安排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导致企业财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差,同时也导致执行和监督重合,财务管控职能单一等严重后果。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从企业和事业单位两个不同组织类型的视角归纳与总结了财务管控体系的理论。通过路径构建的方式指导企业重建财务管控体系,为省属地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构建财务管控体系搭建理论基础,并对关键环节进行说明。使用案例分析法,选取S资产公司作为案例单位,该公司是高校企业体制改革省级示范单位S大学成立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以访谈调查和自身工作总结的形式,对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然后根据构建路径和理论基础的方法对其财务管控体系进行重建,包含财务管控目标的整理、财务管控职能的说明、组织结构的重建等,并通过流程设计的方式对重点环节流程进行构建。本文从完整的、系统的角度去了解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将高校管控方式和现代化的财务管控理念有效结合,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建立共享核算中心,将核算与管理分离,通过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将业财融合的方式贯穿到企业日常管理中去,从而实现财务管理职能向管理会计的转变。为S资产公司构建现代化企业,防止行政事业化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监督控制,为企业决策提供财务依据,让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在改革创新中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防火墙”作用、协调高校产业集团资源、确保经营资产保值增值、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张健康[6](2020)在《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文中提出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度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普遍认为是中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关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就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迟滞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框架,然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国有企业为依托、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对象的工业化战略全面实施以后,中国金融系统便被赋予了为工业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为国有企业集中和输送廉价资金的政策性任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事实上逐渐成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以银行为主体的中国金融系统仍然没能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职能,而造成此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迟迟未能培育起“自生能力”和融资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必须加快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企业尽快培育起“自生能力”,同时改革承担着国家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的国有企业的融资模式,从而使金融系统真正解除为国有企业“输血”的政策性负担。本文的重点就是描述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金融系统是如何一步步被赋予为国有企业集中和提供廉价资金的职能的。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最高决策层进行金融发展模式选择时,面临哪些约束条件。缺资金、缺技术的条件下需要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特别是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是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考虑金融发展模式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资金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尽可能集中国内有限的资金?如何才能保证集中起来的资金用到国家选定的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去?由谁来执行?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最终促使当时中国最高决策层选择了一种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置的体制。第二章主要描述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政权对全国金融体系的整顿。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军事斗争的逐步胜利,新政权对新解放区的金融机构分三大类分步骤进行了整顿:没收官僚资本金融机构壮大充实国有金融机构;运用国家力量推动私人金融机构集中和接受人民政府的领导;取消外国驻华金融机构特权使之为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坚决打击私营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经过三年左右的整顿,中国金融市场的秩序快速得以恢复且出现了繁荣的迹象,金融系统的本来功能亦得以初步回归,同时国家借机掌握了金融系统的主导权,事实上为新金融体制的建立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三章主要描述各类非公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向国有金融机构靠拢、金融机构决策权是如何一步步向中央集中、金融市场是如何一步步从中国大陆消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金融格局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所有金融机构是如何一步步被纳入财政系统从而成为财政系统的一个职能部门的。第四章主要描述金融机构被一步步纳入财政系统的同时,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是如何一步步被财政化的。金融系统职能的财政化主要表现为三各方面: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完全服从国家计划安排,成为国家财政的有效补充;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第五章主要是对1953年至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做出评估。总的来说,计划统领财政、财政统领金融的资金动员、管理和配给体制下的中国金融系统,表现出了很强的存款动员能力,有力支持了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就是集中了大量廉价的资金,遵照政府的意志进行配置,有力支持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支持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但是该套金融体系和体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诸多问题:资金配置效率不高,贷款使用效率较低;滋生出新的风险,比如财政领域的风险与金融领域的风险相互传递、决策的外部成本提高;金融杠杆基本失去作用,不能发挥促进交易和推动企业改善治理的职能;决策权过度集中和金融系统缺乏起码的独立性,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甚至金融机构存在的连续性。
黄玉洁[7](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财政局研究(1949-1956年)》文中指出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财政局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以上海市的具体财政建设实践为个案,探求地方和全国财政工作变迁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历史借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949年5月至1950年2月,是上海市财政局接收、管理和改造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先是保留了国民政府时期财政局的制度框架和工作人员,实现财政工作的平稳过渡,在此基础上改革税制、调整税款调拨、初步实施财务管理。随后,又裁撤冗员、合并机构、减少不合理税收,并改造旧有人员思想观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是上海市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财政局不仅通过“财税统一”转向“财税协调”、调整组织结构和职能结构,捋顺了职责权限,还通过预算编制和决算编审,促进财政工作规范化,同时,也通过优化企业财务管理和加强地方财政收支管理,促进收支平衡。1953年1月至1956年12月,是一五计划建设初期。这一时期,上海市财政局一方面通过扩充与优化组织结构、整合新增附属机构、健全财政监察体制,进一步完善了财政管理组织,一方面通过三级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促进了预算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通过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和增加地方财政收益,促进了财政收支平衡。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财政局的变革与发展,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加强财政组织建设,建立健全财政体制机制,紧紧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仅促进了上海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上海市人民群众生活,也支援了国家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做了重要贡献。当前,上海市财政局的进一步发展,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围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推动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积极发挥财政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这一过程。
张梦娇[8](2020)在《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发展中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持,电力发展促进了经济良好有序发展。为了引导企业内部良性竞争,完善企业本身体制管理,因此企业面临着相应的财务问题,发展到目前,财务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和必不可少。电力企业想要获取乐观的经济效益需要结合国家的电力政策,也需企业内部的有效监管和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电价调整导致众多电力企业需要节约成本,降低支出,以应对因为政策变化而导致的财务危机情况。再者,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浓厚,企业需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都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对财务风险提前进行评估,才能引导企业安全稳定发展。本文从供电公司最为突出的财务问题为切入点,全面解析其内部风险管理体制优劣,进而推出较为可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科学实施方案,以期能够妥善处理其当前亟待解决的财务问题。首先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反复研讨,据此对L供电公司有关财务方面的信息详细统计和分析比对,从而整理出财务风险的定义,对风险管控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次结合L供电公司的财务现状,首先对该公司面临的财务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定性分析,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外部风险五个方面识别出风险因素,着手进行财务风险方面的综合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以形成不同层次的模型,从而使得风险评估更具针对性。通过分析得知L供电公司造成重要影响的一类和二类风险因素,一级风险指标在其内部占据较大的比例,其占比37.02%,其次,就外部风险占比较低,达到了5.95%;在二级风险中,占比较大的因素依次有:流动比率、总营业成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等等。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依照各类风险的影响度高低以及敏感性的差异,在制定风险管控策略时,对电力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外部风险的控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实时关注政策变化,采取国家探索的统一调度管理;加固资产管理,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债券融资的方式,加强资金集中化管理;搭建信息化平台,业务实时监控;加强供电公司内部防范和风险自留,确保电费能如期回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等。希望为后续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周淑妍,朱建红,王雪[9](2020)在《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文中研究说明在家电行业中,某电器企业A是龙头企业,家用空调产销量自1995年起连续23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占用上下游企业资金的方式筹集到了很多免费的资金。而在20多年前广东的一家某VCD企业,也是用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的勇敢先行者。但结局是前者现在依旧是龙头企业,而后者却早已在1999年破产。从资金来源、品牌支撑、股权结构、与经销商的关系、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和风险控制措施6个方面对比分析两家企业成败背后的财务原因,旨在为当今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王玉璋[10](2019)在《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供热是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供热一直采用福利供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投资主体单一和国有供热企业低效率问题严重制约了城镇供热行业的供给能力提升。为了消除投资瓶颈、改进生产经营效率,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供热行业开始进行以产权改革和放松资本准入为主线的市场化改革。以特许经营为主要形式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模式在吸引投资、优化行业资本结构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①。为了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经营,2014年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推广应用PPP模式的政策文件。随后,在城镇供热领域,PPP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根据财政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综合信息平台的统计,截止2017年底,北方15省②②(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供热PPP项目共有260个,总投资额达807.91亿元。如今,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的主流模式之一。从理论角度看,私人部门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必然会引发新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此,针对PPP模式的有效政府规制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镇供热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政府规制体制,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规制机构和有效的规制政策工具。因此,结合城镇供热PPP的规范性目标,开展系统的规制政策研究,对改善城镇供热行业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遵循从“为何规制”到“怎样规制”的思路,本文首先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选取相关数据,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继而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最后,本文对相关规制政策进行逐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本文从规制起因、规制方式选择两个层面对现有城镇供热规制文献进行了梳理。城镇供热规制主要根源于其准公共产品属性和自然垄断特征。PPP模式下,受信息不对称影响,传统规制方式无法实现多维规制目标,激励性规制方式将是城镇供热规制的必然选择。文献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比较少,研究重点仍然停留在为何规制层面。此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非常缺乏。(2)提出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本文从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入手,分析了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并结合PPP模式的规范性目标,构建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现行规制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镇供热行业供给总量和投资规模,改进了项目企业生产效率,但在优化行业投资结构、控制供热服务价格、提升普遍服务水平三个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文提出了包含政策导向、政策内容、政策工具选择和政策运行体系在内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3)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现行城镇供热市场结构的缺陷:一是大型国有供热企业高度垄断,妨碍公平竞争;二是众多小型供热企业分散经营,缺乏规模经济效应;三是新企业准入门槛较高,难以参与经营。本文以有效竞争为基准,探讨了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并给出了四项政策建议:深入推进实质性政企分离、对在位大型供热企业进行横向拆分、推进小型供热企业并购和保障公平接入。随后,本文对城镇供热PPP项目竞标资格审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保障公平竞标资格审查的政策建议。针对城镇供热PPP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的合谋围标行为,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防范机制设计展开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完善招标法律法规体系、健全项目招标监督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督、创新招标监管方式、设施合理的拦标价格并建立城镇供热企业诚信档案制度。(4)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本文首先提出PPP模式下热价规制的四维目标:防止垄断高价损害用户利益、激励项目企业改进效率、维护项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潜力、促进清洁供热。然后,本文从现行成本加成定价机制缺陷入手,分析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与成本加成定价相比,激励性价格规制方式至少具有三重机制优势:竞争性价格形成机制、动态性价格调整机制和针对性补贴机制。最后,本文以一般价格上限模型和标杆价格模型为基础,结合我国城镇供热PPP实际,对两类激励性热价规制模型设计和相应政策进行了探讨。(5)探讨了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本文以PPP背景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制度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PPP模式下,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正面临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遵循体制转型过程中普遍服务模式的一般演化路径,应当建立由责任主体、服务对象、实现机制三部分组成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框架。鉴于现行城镇供热管理体制的过渡性特征,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有两种现实选择:政府补贴模式和普遍服务基金模式。除存在影子成本外,对城镇供热企业的普遍服务补贴不但扭曲企业的成本分配,而且会偏离普遍服务目标。为此,应当转变定价方式、强化企业成本监审、建立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并完善补贴监督机制。针对居民用热补贴的不公平和低效率问题,应当调整补贴范围和补贴标准,完善弱势群体用热补贴制度。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是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必然趋势。为此,本文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完善普遍服务基金法律法规、建立普遍服务基金管理机构、健全普遍服务基金监督体系、强化供热企业成本监审、改善普遍服务市场环境。结合以往的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的经验证据。由于行业数据比较缺乏,现有城镇供热规制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定量分析比较缺乏,所得结论不够严谨,缺乏说服力。本文在搜寻和整理城镇供热行业相关数据基础上,基于PPP视角,构建省际面板模型对城镇供热规制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2)探讨了激励性价格规制政策在城镇供热PPP模式中的应用,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价格规制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以热价规制目标为起点,在PPP风险分担与收益分享框架下,探讨能够权衡多重规制目标的激励性热价机制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镇供热价格规制研究,并为制定适应PPP模式的城镇供热价格规制政策提供了思路。(3)探讨了与PPP模式相适应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政策选择,为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普遍服务规制研究多集中于电信、电力、邮政等领域,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研究较为少见。由于缺乏具体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界定,相关研究呈现显着的碎片化特征。本文结合行业特点界定了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基础,从PPP背景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入手,探讨了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为制定相应的规制政策提供了参考。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
2.1.2 股权重组理论研究 |
2.2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
2.2.1 财务管理体制理论 |
2.2.2 财务管理优化理论 |
第3章 混改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DGL集团简介及股权变更历程 |
3.1.1 SDGL集团简介 |
3.1.2 SDGL集团股权结构变更历程 |
3.2 混改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现状 |
3.2.1 混改后初期SDGL集团财务管理部门结构情况 |
3.2.2 混改后初期SDGL集团财务管理人员结构情况 |
3.2.3 混改后初期SDGL集团财务概况 |
3.2.4 混改后初期SDGL集团资金管控现状 |
3.2.5 混改后初期SDGL集团税务管理概况 |
3.3 混改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SDGL集团财务管理层级过多,管控力度不足 |
3.3.2 SDGL集团财务人员与公司管理规模不匹配 |
3.3.3 SDGL集团财务管理制度不符合公司管理体制需要 |
3.3.4 SDGL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 |
3.3.5 SDGL集团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 |
3.3.6 SDGL集团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
第4章 SDGL集团优化财务管理体制的必要性与作用 |
4.1 SDGL集团优化财务管理体制必要性 |
4.2 SDGL集团优化财务管理体制的作用 |
4.2.1 财务管理体制的整合与优化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
4.2.2 财务管理体制整合与优化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
4.2.3 财务管理体制整合与优化有利于降低财务风险 |
第5章 SDGL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措施 |
5.1 SDGL集团加强财务管理层级的优化 |
5.1.1 SDGL集团减少财务管理层级,加强财务管控 |
5.1.2 SDGL集团建立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平行运行的财务管理模式 |
5.2 SDGL集团梳理并完善财务制度体系,全面落实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
5.3 SDGL集团完善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
5.4 SDGL集团加强财务人才储备,建立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体系 |
5.5 SDGL集团加强财务会计标准化建设,提高财务基础核算水平 |
5.5.1 财务会计工作标准化建设的目的 |
5.5.2 财务会计工作标准化建设工作重点 |
5.6 SDGL集团建立财务共享系统,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
第6章 SDGL集团实现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保障措施 |
6.1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公司管理者的重视 |
6.2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各职能部室的配合 |
6.3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
6.4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
6.5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 |
6.6 实现财务管理体制的优化需要进一步强化精细化经营管理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中国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及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 |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1.宏观经济体制和管理特点、微观或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
2.计划经济时期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 |
1.班组经济核算。 |
2.成本费用管理。 |
3.资金定额管理。 |
(三)计划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 |
1.经济核算理论。 |
2.资金理论。 |
3.成本理论。 |
4.财务基本理论。 |
(四)计划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学科 |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 |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1.宏观经济体制和管理特点、微观或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 |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 |
1.财务与会计关系理论。 |
2.财务本质理论。 |
3.西方财务理论。 |
4.中国特色财务管理体制探索。 |
(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学科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特点和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1.宏观经济体制和管理特点、微观或企业经营管理特点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特点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 |
1.国有企业改制财务管理实践。 |
2.国有资本管理、监督、营运机制下的财务管理实践。 |
3.基于财务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 |
4.基于管理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 |
1.吸收、借鉴、本土化的西方财务管理理论成果。 |
2.探索、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理论成果。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学科 |
五、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改革探索 |
(一)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
1.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的三个时期比较 |
2.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与基于企业管理的财务管理比较 |
3.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与基于金融的财务管理比较 |
(二)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改革创新思路 |
1.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
(1)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学科定位及专业设置。 |
(2)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
2.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思路 |
(1)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创新思路。 |
(2)基于财务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思路。 |
(3)基于管理会计的财务管理理论创新思路。 |
3.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实践改革思路 |
(4)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
二、财务管控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财务管控理论 |
二、财务管控模式 |
第三章 YN资本财务管控体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发展现状 |
三、阶段目标 |
第二节 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现状 |
一、利用章程设计治理控制 |
二、外派董监高参与法人管理 |
三、拟定制度明确管理权限 |
四、实施结果指标考核控制 |
第三节 体系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重大决策管控失控 |
二、资金缺乏统一管理 |
三、财务队伍缺乏有效管控 |
四、财务信息质量缺乏保障 |
五、业绩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YN资本财务管控体系完善策略及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结合业务定位分类确定管控模式 |
一、分析企业定位,明确管控界限 |
二、分类确定管控目标及模式 |
第二节 通过制度、资金、人员统管强化管控手段 |
一、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强化风险控制 |
二、构建资金统管机制,防范财务风险 |
三、执行财务垂直管理,强化人员控制 |
第三节 采用互联网、预算监控措施实施全程监督 |
一、应用互联网技术,强化实时监督 |
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监督经营行为 |
第四节 健全财务监察、检查制度保障管控成效 |
一、设置财务监检机构,明确职责范围 |
二、执行财务监察,夯实管控基础 |
三、开展重大决策检查,监督管控效果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 ——以S资产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提出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研究 |
1.2.2 中小企业财务管控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2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财务管控体系理论基础 |
2.1 企业财务管控体系理论基础 |
2.1.1 企业财务管控目标 |
2.1.2 企业财务管控建设原则 |
2.1.3 企业财务管控内容 |
2.1.4 企业财务管控手段 |
2.2 高校事业单位财务管控体系理论基础 |
2.2.1 高校事业单位财务管控目标 |
2.2.2 高校事业单位财务管控建设原则 |
2.2.3 高校事业单位财务管控内容 |
2.2.4 高校事业单位财务管控手段 |
第三章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 |
3.1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介绍 |
3.2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发展概况 |
3.2.1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任务 |
3.2.2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特征 |
3.2.3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问题分析 |
3.3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路径 |
3.3.1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建设的总体介绍 |
3.3.2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路径 |
3.4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详细介绍 |
3.4.1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目标 |
3.4.2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原则 |
3.4.3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构建模式 |
3.4.4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内容 |
3.4.5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手段 |
3.4.6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职能和组织结构设计 |
3.4.7 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实施重要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体系分析 |
4.1 S资产公司简介 |
4.2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状况简介 |
4.3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问题及分析 |
4.4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体系重建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体系重建 |
5.1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目标的明确 |
5.2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内容、职能和组织结构设计 |
5.2.1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内容和职能设计 |
5.2.2 S资产公司财务组织结构优化 |
5.3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手段 |
5.3.1 资金集中管理,集团协调调动 |
5.3.2 会计集中核算,提高工作效率 |
5.3.3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进行 |
5.3.4 下属企业财务人员委派制,保证独立性,实现业财融合。 |
5.4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体系重要环节流程设计 |
5.5 S资产公司财务管控体系实施保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之初选择金融发展模式时面临的约束条件 |
第一节 单纯依靠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遗产:国家垄断金融体制 |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实践:政府严格控制金融系统 |
第二章 从市场金融体制到计划金融体制 |
第一节 新政权对金融业的整理 |
第二节 有管理的金融市场的短暂繁荣 |
第三节 金融系统功能的初步回归 |
第四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基本确立 |
第三章 金融机构财政机关化 |
第一节 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
第二节 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被率先纳入财政部体系 |
第三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务边缘化与机构被纳入财政部体系 |
第四章 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财政化 |
第一节 货币发行逐渐被纳入财政预算轨道 |
第二节 银行存贷款业务成为财政预算的有效补充 |
第三节 监管财政款项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日常工作 |
第五章 对1953-1978年间中国金融系统运行绩效的评估 |
第一节 存款动员能力评估 |
第二节 资金配置效果评估 |
第三节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
第四节 产品流通促进能力评估 |
第五节 企业治理能力促进价值评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财政局研究(1949-195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一章 上海市财政局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全国财政工作的逐步开展 |
一、国家财政制度的建立 |
二、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规范 |
三、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
第二节 上海经济的停滞、恢复和改造 |
一、上海经济的停滞 |
二、上海经济的恢复 |
三、上海经济的改造 |
第三节 上海市财政工作展开的条件和困难 |
一、财政局变革与发展的制度基础 |
二、财政局变革与发展的经济条件 |
三、财政局面临的困难与任务 |
小结 |
第二章 接管时期的上海市财政局(1949.5-1950.2) |
第一节 对上海市财政局的接收(1949.5-1949.7) |
一、接收工作的准备 |
二、接收工作的开展 |
第二节 对上海市财政局的改造(1949.8-1950.2) |
一、组织机构的改造 |
二、职员的改造 |
第三节 接管时期上海市财政局的工作 |
一、改革税收制度 |
二、征调税款与培养税源 |
三、初步建立预算管理制度 |
小结 |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上海市财政局(1950.3-1952.12) |
第一节 变革财政局内部结构 |
一、分离税务部门 |
二、调整组织和人事结构 |
三、优化附属机构职能结构 |
第二节 建立健全财政预算制度 |
一、预算编制 |
二、预算执行 |
三、决算编审 |
第三节 加强企业和政府财务管理 |
一、优化企业财务管理 |
二、初步建立地方财政管理制度 |
小结 |
第四章 国民经济有计划建设时期的上海市财政局(1953.1-1956.12)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组织 |
一、扩充与优化组织结构 |
二、整合新增附属机构 |
三、健全财政监察体制 |
第二节 三级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
一、三级预算制度的建立 |
二、三级预算制的执行 |
三、三级决算制的决算编审 |
第三节 争取财政收支好转 |
一、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 |
二、增加地方财政收益 |
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财政局变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历史经验 |
一、围绕中心工作是前提 |
二、组织建设是基础 |
三、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是保障 |
四、依靠群众是关键 |
第二节 重要启示 |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二、推动财政治理体系现代化 |
三、发挥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
四、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档案文献 |
二、资料汇编、文集、年谱等 |
三、着作 |
四、期刊论文 |
五、博硕士论文 |
六、网络资源 |
致谢 |
(8)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研究 |
1.3.2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 |
1.3.3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
1.3.4 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
2.1.1 风险和财务风险 |
2.1.2 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司治理理论 |
2.2.2 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理论 |
2.3 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 |
2.4 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
3 L供电公司基本情况 |
3.1 L供电公司政策环境和行业背景 |
3.1.1 L供电公司政策环境 |
3.1.2 L供电公司行业背景 |
3.2 L供电公司财务情况 |
4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
4.1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 |
4.1.1 外部财务风险 |
4.1.2 公司财务风险 |
4.2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分类 |
5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评估 |
5.1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1 基本原理和步骤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权向量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3 财务风险评估 |
5.3.1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5.3.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判断矩阵及结果分析 |
6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控制 |
6.1 财务风险控制的一般方法 |
6.2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
6.2.1 盈利能力风险的控制 |
6.2.2 偿债能力风险的控制 |
6.2.3 运营能力风险的控制 |
6.2.4 发展能力风险的控制 |
6.2.5 外部风险的控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因素调查 |
(9)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金来源相似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 |
1.1 广东某VCD企业的资金来源 |
1.2 某电器企业A的资金来源 |
2 品牌支撑 |
2.1 广东某VCD企业的品牌支撑是广告 |
2.2 某电器企业A的品牌支撑是技术 |
3 股权结构 |
3.1 广东某VCD企业的股权结构 |
3.2 某电器企业A的股权结构 |
4 与经销商的关系 |
4.1 经销商是否有定价权 |
4.2 经销商是否是股东 |
5 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5.1 广东某VCD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5.2 某电器企业A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 |
6 风险控制措施 |
6.1 广东某VCD企业的风险控制措施 |
6.2 某电器企业A的风险控制措施 |
7 结束语 |
(10)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城镇供热 |
1.2.2 城镇供热PPP |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和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城镇供热行业的公共产品理论 |
2.1.1 公共产品基本理论 |
2.1.2 公共产品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2 城镇供热行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1 网络性产业的自然垄断理论 |
2.2.2 自然垄断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3 城镇供热行业的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1 激励性规制理论 |
2.3.2 激励性规制理论在城镇供热行业中的应用 |
2.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研究综述 |
2.4.1 规制起因 |
2.4.2 规制方式选择 |
2.4.3 现有规制研究特征 |
2.4.4 规制研究的发展趋势 |
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框架 |
3.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与PPP模式 |
3.1.1 城镇供热市场化改革历程 |
3.1.2 PPP模式在城镇供热市场化过程中的应用 |
3.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需求分析 |
3.2.1 城镇供热技术经济特征 |
3.2.2 城镇供热规制需求 |
3.3 城镇供热规制现状 |
3.3.1 现行城镇供热规制框架 |
3.3.2 城镇供热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3.4 基于PPP视角的城镇供热规制效果检验 |
3.4.1 指标选择与基本假定 |
3.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3.4.3 检验方法 |
3.4.4 检验结果分析 |
3.4.5 结论 |
3.5 城镇供热PPP规制政策框架 |
3.5.1 规制政策导向 |
3.5.2 规制政策内容 |
3.5.3 规制政策工具 |
3.5.4 规制政策运行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市场结构重组与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1 市场结构与PPP项目准入的交互影响机理 |
4.1.1 市场结构是PPP项目准入的前提条件 |
4.1.2 PPP项目准入能促进市场结构演化 |
4.2 城镇供热市场结构重组政策 |
4.2.1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目标 |
4.2.2 现有市场结构特征及其缺陷 |
4.2.3 市场结构重组模式选择 |
4.2.4 市场结构重组政策建议 |
4.3 城镇供热PPP项目准入规制政策 |
4.3.1 竞标资格审查 |
4.3.2 竞标过程监管 |
4.4 本章小结 |
5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政策 |
5.1 PPP模式下的激励性热价规制需求 |
5.1.1 PPP模式下的热价规制目标 |
5.1.2 现行定价机制的缺陷 |
5.1.3 激励性热价机制优势 |
5.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规制政策 |
5.2.1 热价上限规制优势 |
5.2.2 PPP模式下的热价上限模型设计 |
5.2.3 煤(气)热价格联动下的热价上限模型 |
5.2.4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关键问题 |
5.2.5 PPP模式下热价上限规制的实施条件 |
5.3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规制政策 |
5.3.1 竞争性热价形成机制与标杆价格 |
5.3.2 PPP模式下的标杆热价模型设计 |
5.3.3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过程 |
5.3.4 PPP模式下标杆热价规制的实施条件 |
5.4 本章小结 |
6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规制政策 |
6.1 PPP模式与城镇供热普遍服务转型 |
6.1.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内涵 |
6.1.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困境 |
6.1.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模式选择 |
6.2 政府补贴模式的政策优化 |
6.2.1 城镇供热普遍服务的两种政府补贴形式 |
6.2.2 供热企业补贴 |
6.2.3 居民用热补贴 |
6.3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普遍服务基金政策 |
6.3.1 实施普遍服务基金制的动因分析 |
6.3.2 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与运行 |
6.3.3 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基金制度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2.1 城镇供热行业发展趋势 |
7.2.2 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发展趋势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2]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SDGL集团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研究[D]. 徐嘉航. 山东大学, 2020(05)
- [3]新中国基于会计的财务管理发展历程及改革探索[J]. 张先治. 会计研究, 2020(08)
- [4]YN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D]. 陈玉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中小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控体系研究 ——以S资产公司为例[D]. 叶洛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6]中国金融系统功能的财政化(1949-1978)[D]. 张健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财政局研究(1949-1956年)[D]. 黄玉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L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张梦娇.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基于财务视角对比分析广东某VCD企业和某电器企业[J]. 周淑妍,朱建红,王雪. 当代会计, 2020(05)
- [10]PPP模式下的城镇供热规制政策研究[D]. 王玉璋.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