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心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优生,学困生,思维漫游,分心物抑制
分心物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静[1](2019)在《思维漫游对学困生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及正念干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高中生为被试采用持续性注意反应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进行实验,考察学优生与学困生思维漫游的差异,以及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差异。为探究学困生产生的思维漫游对其分心物抑制能力是否存在影响,采用行为实验与干预训练的方式控制学困生在持续性注意反应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漫游,探讨其思维漫游的变化对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进而改变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状况。研究共选取34名高中生为被试进行实验,研究中首先探讨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思维漫游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分心物抑制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通过控制学困生在任务中产生的思维漫游,观察其思维漫游变化对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正念训练对学困生进行干预,观察其思维漫游的变化对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1)学优生与学困生在持续性注意反应任务中产生的思维漫游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学困生在持续性注意反应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漫游多于学优生;(2)学优生与学困生在负启动任务过程中的负启动量存在显着差异,学困生的负启动量小于学优生的负启动量,两者在分心物抑制能力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学困生比学优生的分心物抑制能力差,更容易受到分心物的干扰;(3)变化任务负荷,探究学困生思维漫游的变化,结果发现高负荷条件下学困生产生思维漫游较少时分心物抑制能力优于低负荷条件下;(4)对学困生进行为期3周的正念干预,结果显示效果良好,其思维漫游减少,抑制分心物干扰的能力提高。本研究结论为:(1)学困生在持续性注意反应任务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漫游多于学优生。(2)学困生的负启动量小于学优生,易受到分心物的干扰,分心物抑制能力较差。(3)通过控制学困生思维漫游的频率,发现学困生产生思维漫游较少时的分心物抑制能力优于产生思维漫游较多时。(4)正念干预后发现,效果良好,学困生思维漫游减少,分心物抑制能力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23)
王天泽,谢婷婷,韦义平[2](2018)在《视觉工作记忆中分心物的抑制机制在编码和保持阶段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编码阶段还是保持阶段,分心物的出现都会干扰视觉工作记忆。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分心物对视觉工作记忆产生干扰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检验了视觉工作记忆中编码阶段和保持阶段分心物干扰的特点和来源。实验一探究编码阶段下任务难度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目标和分心物区分越困难,越可能产生分心干扰。实验二探究编码阶段下分心物的呈现时间和分心物与目标的相似性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没有分心物,编码阶段出现分心物时个体对目标的记忆成绩更差,但是这种分心干扰不受分心物的特征和加工深度的影响。实验叁探究记忆保持阶段下意识水平和分心物与目标的相似性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保持阶段不仅分心物的出现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记忆,分心物的特征和加工深度也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记忆。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分心干扰在编码阶段和保持阶段是不同的。编码阶段的分心干扰来源于选择性注意,选择程序本身占用了认知资源。保持阶段的干扰是因为特征干扰,分心物的特征与目标的特征发生了混淆。(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胡梦薇[3](2018)在《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自行编制的负启动实验软件,对不同水平的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进行了比较。发现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有显着差异。在噪音干扰条件下优秀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强,不易受外界因素(噪音)干扰,但当其对实验结果的认知发生改变时,其分心物抑制能力显着减弱;在噪音干扰条件下一般水平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较弱,易受外界因素(噪音)干扰,而改变其对实验结果认知对其分心物抑制能力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8年20期)
缪素媚,黄赛,张豹[4](2018)在《网络游戏对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网络游戏卷入程度对抑制功能中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游戏基本情况调查表以及Young所编制的网络成瘾筛查量表与网络成瘾测试,筛选出游戏成瘾组、游戏非成瘾组以及无游戏经验组被试各18名,让其完成Ebbinghaus错觉任务,用以比较叁组被试在抗分心物干扰能力上的差异。结果:(1)叁组被试都表现出明显的Ebbinghaus错觉效应;(2)游戏成瘾组的错觉量显着高于非游戏成瘾组和无游戏经验组,非游戏成瘾组和无游戏经验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结论:在知觉水平的抑制能力上,网络游戏经验对游戏玩家的影响受游戏卷入程度的调节,适当的游戏经验并不会影响游戏玩家的抗分心物干扰能力,但网络游戏成瘾则会损伤玩家的抗分心物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王川文[5](2018)在《不同效价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返回抑制是人类面对复杂环境下多种刺激时经常出现的适应机制,通过对已搜索位置进行抑制进而提高视觉搜索的效率。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线索-靶子范式的变式,探讨在定位任务、辨别任务以及有、无二次线索化的条件下不同效价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一采用有二次线索化的定位任务,考察中性、负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影响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在叁种面孔分心物存在条件下,均出现了有效线索反应时显着大于无效线索反应时的现象,即出现了返回抑制。此外,负性面孔分心物条件下反应时显着快于中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条件,然而叁种条件下的返回抑制效应量却并无显着差异。在脑电成分N170、N200以及P300上也发现了明显的返回抑制,未发现面孔分心物情绪效价对返回抑制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此任务条件下,返回抑制可以稳定出现且不受面孔分心物情绪效价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实验二采用有二次线索化的辨别任务,同样考察中性、负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影响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与实验一类似,在叁种面孔分心物存在条件下均出现了返回抑制,表现为有效线索反应时显着大于无效线索反应时。此外,中性面孔分心物条件下返回抑制效应量显着大于负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条件,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偏向。同时,在脑电成分N170和P300上发现了明显的返回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在此任务条件下,返回抑制依然可以稳定出现,并且受到了面孔分心物情绪效价的调节。实验叁采用无二次线索化的辨别任务,考察中性、负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影响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与实验一、二类似,在叁种面孔分心物存在条件下,均发现了返回抑制。不过,中性、负性和正性面孔分心物条件下的反应时并没有显着差异,且叁种条件下的返回抑制效应量也无显着差异。在脑电成分N170以及P300上也发现了明显的返回抑制,且面孔分心物情绪效价并没有对返回抑制产生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在此任务条件下,返回抑制依然可以稳定出现且不受面孔分心物情绪效价的调节,同样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综合本研究叁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返回抑制是一种可以稳定存在的适应机制,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会受到外界分心物刺激的影响,导致返回抑制效应量发生变化。此外,不同实验任务条件下对情绪信息的加工与返回抑制神经通路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连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返回抑制并没有发生在早期知觉加工阶段,而是发生在晚期认知加工阶段。最后,无论有无二次线索化,均出现了稳定的返回抑制,但在返回抑制与情绪信息加工的神经关联上可能并不十分一致,对靶刺激和情绪信息的加工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考察。(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向田[6](2017)在《靶子与分心物不同分离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载对Stroop干扰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作记忆负载是认知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认知控制常采用Stroop冲突任务。然而关于工作记忆负载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机制:是注意机制还是执行控制机制在其中起作用,研究者们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工作记忆任务+Stroop任务的双任务范式,实验结果发现基于多重资源理论,仅在靶子和分心物空间分离的Stroop任务下,工作记忆负载对Stroop干扰效应产生了影响。实验二采用2-1映射范式分离出Stroop冲突中的两类冲突——任务冲突和反应冲突。实验结果发现,工作记忆负载仅对任务冲突产生了影响。总之,多重资源理论成立的前提是Stroop任务中靶子与分心物处于空间分离状态。而当靶子与分心物处于融合状态时,工作记忆负载对Stroop干扰效应的影响是基于注意机制的。工作记忆负载对Stroop干扰效应的影响是由注意机制和执行控制机制共同起作用,并且注意机制先于执行控制机制发生。(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雷寰宇,吕创,张学民[7](2016)在《飞行任务中分心物的速度与数量变化对手眼协调追踪绩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任务条件下的持续追踪时间,考察在多目标追踪范式下个体的手眼协调追踪绩效。方法采用多目标追踪的变式,志愿者用鼠标操控红色方块—飞机,躲避运动的若干蓝色方块—干扰物,飞机碰触到干扰物或灰色边界,任务结束,记录志愿者的持续追踪时间。结果志愿者的手眼协调追踪绩效受到干扰物速度和数量的影响。当运动速度加快或干扰物数量增加,持续追踪时间下降。结论手眼协调绩效受到干扰物速度和数量的影响,速度和干扰物数量的增加使追踪成绩直线下降。(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王丽[8](2016)在《小学高年级课堂分心物的调查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课堂分心物种类繁多、使用普遍,且使用时间多集中于课堂后半段。与此同时,小学高年级课堂分心物使用还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年级分布和教师处理方式上并无显着差异。因此,降低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分心物的使用频率,从源头上控制课堂分心物,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能的双重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2016年09期)
张禹,于娇娇[9](2015)在《多目标追踪中分心物的数量和颜色对篮球运动员选择性抑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目标追踪范式关注动态场景中的信息加工,是研究注意领域中动态和并行信息加工的常用范式。本研究结合点探测刺激觉察范式和多目标追踪范式,通过操纵分心物的数量和特征,分别考察不同人群在不同分心物数量和特征下的追踪成绩及抑制表现的差异。1研究目的改变的是与目标客体颜色不同的分心物数量,如目标客体是蓝色的,则改变绿色分心物的数量,考察两类人群在数量和颜色特征不同时,分心物所受抑制的差异。2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期刊2015-11-05)
蓝芳[10](2015)在《Flanker任务分心物出现时机对一致性顺序效应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控制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对认知控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可以应用多种心理学实验范例,例如Flanker、Stroop和Simon任务等。在这些分心物干扰实验中,都是要求被试在排除分心物干扰的同时,要快速准确地对目标刺激做出响应。其中一致试次是指靶目标和干扰项相同的试次,不一致试次是指靶目标和干扰项不同的试次。实验发现:被试在对一致试次的反应时间小于对不一致试次的反应时间,这就是一致性效应。在后来的研究中还发现当前试次的一致性效应大小与前一试次类型有关。一致性效应在不一致试次之后显着小于一致试次之后,即I(I-C)<C(1-C),表现出了一种交互作用,这就是一致性顺序效应(Congruency Sequence Effect,CSE)。过去二十年,前人的研究对一致性顺序效应持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认知控制观点,一个是学习与记忆观点。在认知控制的观点中,冲突适应理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但是也有研究认为出现一致性顺序效应是由于人类的情景学习记忆能力,该观点主要有两个理论(特征整合和偶然学习)。现在的主流理论认为上述两者对一致性顺序效应的产生都有贡献。因此,在排除学习和记忆混淆后,能否产生“纯净”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前人在应用任务研究一致性顺序效应时,发现prime-probe任务比其他任务更容易出现一致性顺序效应,引发了对于任务中分心物的出现时机对效应的影响的疑问。结合以上两个疑问,本文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Flanker任务分心物的出现时机对一致性顺序效应影响机制。实验一为分心物先于靶目标出现的数字Flanker任务实验,实验二为分心物与靶目标同时出现的数字Flanker任务实验,两个实验除了分心物出现时机以外没有其他区别。在之前的研究中,要么没有排除特征整合和偶然学习的干扰,要么是通过事后统计学进行排除,因此实验结果或多或少会受到二者的“污染”。在本文实验中,通过确保连续试次间的靶刺激和干扰刺激的特征完全不同来排除特征重复,并通过限定各种试次类型随机出现的概率相等来去除偶然学习的干扰。实验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本人构建的数据处理平台,输入需要处理的所有被试的文件夹,就可以快速完成行为学所需数据的分析以及影像学在个体水平上的处理。该工具包使用方便,并且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为后面的更高层次的分析提供了保障。根据本文中的两个数字Flanker实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在行为学表现方面,排除了特征重复和偶然学习干扰后,无论分心物是否先出现,都可以观察到“纯净”的一致性顺序效应,说明分心物先于靶目标出现对于一致性顺序效应的出现并不是必要的,并且分心物先出现时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显着大于分心物与靶目标同时出现时。2.在神经影像方面,分心物是否先出现、前一试次类型、当前试次类型叁因素交互激活区域在右脑中央前回部位。与行为学结果相同,无论分心物是否先于靶目标出现,都存在一致性顺序效应对应的激活区域,并且分心物先出现时的激活区域主要在右脑中央前回,预示着右脑中央前回区域可能负责分心物出现时的相关反应,导致了两种情况下的一致性顺序效应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11-01)
分心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论是在编码阶段还是保持阶段,分心物的出现都会干扰视觉工作记忆。但是目前还不清楚分心物对视觉工作记忆产生干扰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叁个实验检验了视觉工作记忆中编码阶段和保持阶段分心物干扰的特点和来源。实验一探究编码阶段下任务难度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目标和分心物区分越困难,越可能产生分心干扰。实验二探究编码阶段下分心物的呈现时间和分心物与目标的相似性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没有分心物,编码阶段出现分心物时个体对目标的记忆成绩更差,但是这种分心干扰不受分心物的特征和加工深度的影响。实验叁探究记忆保持阶段下意识水平和分心物与目标的相似性对分心物干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保持阶段不仅分心物的出现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记忆,分心物的特征和加工深度也会影响个体对目标的记忆。这些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分心干扰在编码阶段和保持阶段是不同的。编码阶段的分心干扰来源于选择性注意,选择程序本身占用了认知资源。保持阶段的干扰是因为特征干扰,分心物的特征与目标的特征发生了混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心物论文参考文献
[1].黄静静.思维漫游对学困生分心物抑制能力的影响及正念干预效果[D].河北师范大学.2019
[2].王天泽,谢婷婷,韦义平.视觉工作记忆中分心物的抑制机制在编码和保持阶段的差异[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胡梦薇.不同水平排球运动员分心物抑制能力的比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
[4].缪素媚,黄赛,张豹.网络游戏对抗分心物干扰能力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5].王川文.不同效价面孔分心物对返回抑制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D].河南大学.2018
[6].向田.靶子与分心物不同分离条件下,工作记忆负载对Stroop干扰效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7
[7].雷寰宇,吕创,张学民.飞行任务中分心物的速度与数量变化对手眼协调追踪绩效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6
[8].王丽.小学高年级课堂分心物的调查与对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
[9].张禹,于娇娇.多目标追踪中分心物的数量和颜色对篮球运动员选择性抑制的影响[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叁).2015
[10].蓝芳.Flanker任务分心物出现时机对一致性顺序效应影响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