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前因论文-杨钦钦,谢朝武

影响前因论文-杨钦钦,谢朝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响前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好客度,安全感知机制,旅游经验,资源保存理论

影响前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钦钦,谢朝武[1](2019)在《冲突情景下旅游安全感知的作用机制:好客度的前因影响与旅游经验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安全感知是影响游客旅游决策和旅游行为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冲突情景下的旅游地好客环境和游客旅游经验对安全感知的交互作用却被学界所忽视。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将好客度作为游客的外部感知资源,旅游经验作为游客的内在心理资源,建构了以好客度为前因变量、以旅游经验作为调节变量的游客安全感知作用模型。研究以香港"反水货客"事件作为背景事件,以赴香港旅游的内地游客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得523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及其宏插件PROCESS进行了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1)好客度对游客的旅游安全感知机制具有前导作用,好客度分别正向影响旅游安全感知、旅游形象与满意度;(2)好客度与满意度之间存在以旅游安全感知与旅游形象为多重中介的中介效应;(3)旅游经验在"好客度→旅游安全感知""好客度→旅游形象""好客度→满意度"等关系结构中均具有非线性调节作用。分组研究表明,旅游经验薄弱组的好客度影响力最小,旅游经验一般组的好客度影响力最大,旅游经验丰富组的好客度影响力居次。(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马子盏[2](2019)在《错过购买情境下后悔的前因及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悔作为一种负面情感,它会让人感觉到懊恼和焦虑。心理学通过反事实思维研究后悔产生原因,并将后悔定义为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比真实结果更好的一个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根据后悔的标准理论,可分为行动后悔和不行动后悔。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行动后悔进行了广泛又有深度的研究,但对不行动后悔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消费行为领域,对于在错过购买的情境下后悔是如何产生的,又对消费者的未来购买意愿产生怎样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错过购买而后悔的前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依据后悔理论、商品理论、独特性需求理论、归因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从认知闭合需要、感知损失与感知欺骗叁个角度考察了后悔产生的前置因素,其中,认知闭合需要需要与感知损失对后悔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感知欺骗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后悔是如何影响购买意愿做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采用成熟的量表生成了本文的调查问卷,通过SPSS17.0软件和SmartPLS2.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在验证了量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之后,对本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错过购买的前提下,感知损失和认知闭合需要对后悔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者为了减轻后悔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提高未来的购买意向。但在归因理论的作用下,感知欺骗对感知损失与后悔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所得出的结果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讨论,并对企业和消费者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陈猛[3](2019)在《供应链整合前因及绩效影响研究:外部关系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竞争激烈和市场变化迅速的商业环境中,供应链整合已成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供应链整合反映了企业与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合作管理组织间业务流程的程度。然而,现有研究关于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特别是对组织敏捷性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仍然不一致。因此,现有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此外,现有研究重点探究供应链整合的绩效影响,并未重视供应链整合前因的分析。本研究基于组织外部关系的视角,探索企业如何利用非正式的高层管理者关系和正式的供应链关系结构推进供应链整合。本研究提出如下叁个子研究。在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方面,研究1重点探索了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对组织敏捷性绩效影响的内在机制。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重要方面。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和能力层级观,研究1提出企业高阶的吸收能力对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这一低阶能力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并探究市场动荡性对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与吸收能力关系的调节机制。此外,研究1还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的IT重构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在供应链整合前因研究方面,研究2着眼于企业非正式的高层管理者关系,探索了管理者关系对供应链整合及财务绩效的影响。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2提出管理者关系作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供应链整合的实施,而市场动荡性调节管理者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此外,研究2还进一步检验了供应链整合对于财务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3从企业正式的供应链关系结构视角出发,探究供应链集中度对于供应链整合和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基于结构嵌入性视角,研究3提出供应链集中度能够影响供应链整合,而环境动荡性会影响供应链集中度对于供应链整合的作用机制。研究3还验证了供应链整合对于组织敏捷性的直接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况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本研究丰富了供应链整合对于组织敏捷性影响的内在机制的研究。现有研究对于供应链整合与企业绩效,特别是与组织敏捷性绩效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能力层级观,本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中介了基于供应链的IT整合对于组织敏捷性的影响。研究2和研究3还发现了供应链整合对于财务绩效和组织敏捷性的直接影响。二是本研究从非正式的管理者关系的视角丰富了供应链整合前因的研究。现有研究虽然基于理论认为管理者关系对于供应链关系的可能影响,但是尚未有实证研究验证管理者关系对供应链整合的作用。而且,现在研究主要关注商业关系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而忽略了政治关系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商业关系和政治关系对于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叁是本研究从正式的供应链关系结构的视角拓展了供应链整合的前因的研究。现有的文献注意到供应链关系结构的作用并从理论上提出供应链集中度对供应链整合的可能影响。但是尚未有实证研究验证这一影响。此外,虽然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关系和下游客户关系中的信息内容和权力动态存在差异,但是现有研究极少区分供应商集中度与客户集中度影响的差异。本研究基于结构嵌入性视角,同时检验了供应商集中度与客户集中度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四是本研究分析了外部环境对于前因变量与供应链整合关系的调节机制。虽然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管理举措推进供应链整合,但是这些管理举措的作用往往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虽然管理者关系和供应链集中度会影响供应链整合,但是尚未有研究去探索这种影响的边界机制。本研究引入了环境动荡性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了其对前因变量与供应链整合间关系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深化了对于供应链整合形成机制的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方琳[4](2018)在《国外战略更新研究综述及未来方向:前因与绩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外战略更新的前因及其绩效关系研究积累下了丰富而不一致的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归纳,将战略更新前因归为外生视角、内生视角、共演视角与活动系统视角,但是战略更新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综述分析了可能原因。最后,提出在战略更新前因以及绩效关系方面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与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8年12期)

Ayesha,Masood[5](2018)在《过度社交网站使用和平庸的学习成绩:技术前因,后果以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是基于网络的服务,它允许个人(1)在有界系统内构建公开或半公开的个人信息,(2)与好友列表里的朋友保持联系,以及3)查看和遍历系统中其他人所建立的连接列表。一些社交网站比如Facebook和Twitter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流行的手机社交应用,这些网站现在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社交网站。社交网站提供商已经引入了移动应用程序,移动无线设备提供的无处不在的访问导致社交网络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的使用迅速增加。便携式设备的使用激增意味着个人越来越自由和灵活地随时随地参与社交网站。虽然这些设备具有很多积极的功能,但它们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过度参与移动社交网站。过度使用基于手机的社交网站可能会导致强迫性行为的出现,从而导致压力,消极的社会和工作影响。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交网站的使用是个人压力的来源。但是,社交网站如何,怎样创造压力并不十分清楚。以前从教育角度对社交网站进行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的,侧重于社交网站的采用和继续使用的动机,但如果不考虑关于在教育信息系统研究中其产生的负面结果的事实,研究一些便不够完整了。现有研究对这些网站的不利后果及其对用户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的少见。我们基于文献管理信息系统,心理学,教育和职业压力等因素,构建了一个模型来研究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站对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的机制。我们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大学本科学生中社交网站的使用来部分解决文献中的空缺,特别是基于这些类型的网站使用成为问题或成瘾的背景。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出一些可能会产生过度使用因素,包括社交,社会比较,享受,信息搜寻和自我呈现,来确定移动社交网站的问题可能会如何发展。应力交易模型(TMS)用于将技术特征理论化为应激源(即过度使用)的先兆。应力-应变-结果(SSO)被用作模型的基础,其代表过度使用(压力源),生活入侵,技术枯竭和认知分心(应变)和学业成绩(后果)。利用自我调节理论和双系统理论等辅助理论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并分别考察了睡眠质量差和认知行为控制的调节作用。我们用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来测试所提出的研究模型。该研究收集了来自普通移动社交网站应用用户的505个问卷,其中包括Facebook,Twitter和WhatsApp等众所周知的社交网站应用的用户。基于协方差的SEM技术被用于通过建立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估计的两步过程来估计研究模型。数据分析表明,技术特征导致过度使用移动社交网站,这会导致生命入侵等负面后果;技术枯竭和学生认知分散,从而降低了社交网站用户的学习成绩。使用社交网站的认知行为控制弱化了这种关系以克服负面结果,而差的睡眠质量则加强了压力源和应变层面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之前大多数关于有问题的社交网站使用的研究仅将成瘾或有问题的使用作为包括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理学概念来解决。它们的重点是澄清这些概念并为诊断目的开发测量模型。而我们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基于机理的方法,并且是首先通过调查其负面后果来检查有问题的社交网站应用程序的使用。这项研究整合了不同的理论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验证模型,可以指导未来的研究。这些结果为家长,员工,教师,社交网站提供商和用户提供了有关过度使用社交网站应用程序的潜在不良后果的信息。这项研究也有助于研究信息系统的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2-01)

林新奇,郑海涛[6](2018)在《组织创新氛围内涵、前因与影响效应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下,加强组织创新氛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组织创新氛围是员工对组织制度、程序和实践等创新情境的一致性感知。文章通过对组织创新氛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全面梳理组织创新氛围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效应文献,提出一个整合的研究框架。据此分析,文章指出应进一步加强组织创新氛围本质内涵、个体影响因素以及个体与组织层面变量交互作用对组织创新氛围的影响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卫旭华,王傲晨,江楠[7](2018)在《团队断层前因及其对团队过程与结果影响的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是团队构成研究中的重要变量,但团队断层研究结论却表现出较高的异质性。本研究通过元分析方法对1998-2017年91个研究、100个样本的537个效应值进行定量整合,探索了团队断层的前因及断层对团队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并尝试找出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从断层的前因来看,尽管团队规模和积极型领导对断层强度的影响并不显着,但团队集权对断层强度具有显着促进作用(ρ=0.080,N=7720)。从断层的影响机制来看,团队断层强度与冲突行为过程正相关(ρ=0.093,N=4507),与情感连结过程(ρ=-0.093,N=3179)和绩效结果(ρ=-0.037,N=40008)负相关。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断层类型能够显着调节断层强度与团队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与潜在断层强度相比,激活断层强度对团队过程和结果的负面影响更大;与非任务型断层强度相比,任务型断层强度对任务过程和结果产生更为正面的影响。然而,表层断层与深层断层的影响机制并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和管理启示,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8年05期)

李晓光,郝生跃,任旭[8](2018)在《契约治理影响PPP项目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基于信任的前因和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PPP项目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决定项目成败,实践中政府通过契约实现向社会资本让渡控制权。然而,理论界尚未揭示契约治理对PPP项目公司控制权的作用机制。笔者从运营管理、收益分配、产品(服务)定价、再谈判和特许经营期控制权五个方面设计量表,以参与PPP项目的大型建筑企业、咨询和金融机构为数据来源,分别以信任为前因和中介变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揭示了契约治理对PPP项目公司控制权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契约治理正向影响公共部门向社会资本让渡控制权,同时初始信任显着影响契约治理的形成并作用于向社会资本让渡控制权;信任在契约协调性和柔性正向影响社会资本控制权配置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弥补了正式契约治理的不完备性;正式契约治理的协调性和柔性放大了非正式契约信任促进公共部门让渡控制权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揭示PPP项目公司控制权配置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为PPP项目管理实践中签订契约和让渡控制权提供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陈莹[9](2018)在《中国情景下集体效能感的前因及对团队变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背景下,企业面临越来越突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发动变革来应对这种突变式环境,但如何提高变革的有效性还有待探索。在以往关注企业变革的研究中,关注焦点已经从客观因素逐渐转移到了主观因素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人”在变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地,团队层面的信念被认为是影响变革的重要因素,集体效能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集体效能感是Bandura继自我效能感之后提出的一个关注集体行为的重要概念。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挑战要求人们通过协同工作来完成。Bandura基于叁元交互理论指出,集体效能感是影响人类相互协作的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当集体对某一个行为目标进行识别、选择和反思并为之努力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体现了集体能动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研究集体效能感对于我们应对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对集体效能感的研究上,国外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强调这种集体的、团队的心理特质在变革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集体效能感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是揭开变革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变量。有关团队信心(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成为帮助企业面对挑战的重要课题。国内集体效能感的研究更多还是基于西方的研究成果之上,如直接使用西方的概念和量表在中国的样本下进行研究。针对现有集体效能感研究缺乏本土化的问题,本文聚焦于中国情景,探讨集体效能感在本土化下的相关研究,设计了叁项研究拟推动集体效能感在中国情景下的研究。具体地,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完成了以下研究:(1)中国背景下集体效能感量表开发,探索中国情景下的集体效能感维度结构;(2)家长式领导与集体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探索儒家背景下的领导行为如何影响团队的集体效能感;以及(3)集体效能感对团队变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团队认知视角,探索团队变革认知如何中介集体效能感和团队变革有效性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不同于西方的单维度,中国情景下的集体效能感是一个叁维度的构念,包含内部联合信念、领导能力信念和外部资源信念。第二,在关于家长式领导和集体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中,实证研究发现家长式领导中德行领导和仁慈领导能够正向影响集体效能感,且不同于本文提出的威权领导对集体效能感存在负面影响,我们发现威权领导也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内部联合信念和外部资源信念。此外,德行领导和仁慈领导对集体效能感有交互影响作用。第叁,在集体效能感和团队变革有效性的关系研究中,本文发现,团队变革认知能够中介集体效能感和团队变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团队成员对于变革的必要性认知、可控性认知和变革结果认知都能够部分中介集体效能感和团队变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本研究为中国背景下集体效能感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家长式领导、变革认知和变革有效性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对现实中企业如何提升集体自信心以及提高团队变革有效性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的不足,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丛日飞[10](2018)在《情侣关系中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对礼物收送体验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消费者决策的研究中,研究者多聚焦于决策者的个体决策过程。这些研究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决策是由消费者个人制定,二是这些决策是决策者信念、偏好、态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结果。总结来看,以往研究过度关注于决策者个人层面的决策过程,而忽略了决策发生的社交环境。Simpson、Griskevicius和Rothman(2012)指出在实现情境中,消费者决策不仅受到决策者个人层面因素的影响,同时受到关系中他人的影响。他们界定了一个以往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关系化决策(consumer decisions in relationships),并呼吁未来研究跳出已有的个人层面决策模式,充分考虑普遍存在的社交情境,探索消费者决策过程中他人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关系化决策发生的真实情境:送礼决策,在此情境中决策者同时受到个人因素和他人因素的影响。通过对送礼行为的研究,我们希望解释关系化决策中基本且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聚焦于“礼物形象一致性(gift image consistency)”,通过该核心构念,衡量决策者与他人在送礼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权重。礼物具有象征意义,他是关系双方传递彼此信念、偏好和态度的工具。大量研究指出,送礼人在礼物选择时,往往将对收礼人的理解和自我观点相结合,使礼物兼具送礼人和收礼人两方面特征。礼物形象一致性被用于衡量送礼人和收礼人的个人形象与礼物产品形象的匹配程度,该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礼物送礼人一致性(gift-giver consistency),表示礼物形象与送礼人形象的匹配程度;二是礼物收礼人一致性(gift-recipient consistency),表示礼物形象与收礼人形象的匹配程度。礼物形象一致性可以准确反映送礼人和收礼人在送礼决策过程中的影响权重,送礼人一致性高则说明送礼人在决策中起主导作用,收礼人一致性高则说明收礼人的偏好被送礼人很大程度纳入决策体系。本文将研究情境限定于情人节当天情侣间的礼物收受活动,通过对该情境下礼物形象一致性前因和影响结果的剖析,解释关系化决策问题。礼物交换行为在情侣关系间和其他关系间(如母子、同事、商业伙伴等)呈现出很大差异。在情侣关系间,礼物是交换双方进行自我披露和表达关怀的工具和载体,礼物具有更强的象征属性(symbolic quality)。与其他关系间“投其所好”的礼物赠与习惯相反,情侣关系间的礼物往往兼具送礼人和收礼人双方的特征。此外,礼物交换行为在情人节情境下和其他情境下(如生日、升职、结婚纪念日等)也具有很大差异。与其他情境的意义不同,情人节是情侣双方共同的节日,其意义在于增进彼此关系。在情人节情境下,人们通过象征性的礼物,进行情感表达或直抒胸臆,进行反映出他们对彼此间关系的理解。有研究指出,为达成巩固和发展关系的目的,送礼人在情人节中往往会将自我观点与收礼人需求相结合,使礼物具有更加丰富的象征意义。与其他礼物相比,情人节礼物更加兼具两种礼物形象一致性,且更容易受到关系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更适宜我们进行礼物形象一致性和关系化决策的相关研究。在已有文献中,对于礼物形象一致性的研究,存在以下叁个空白点:第一,关于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现有研究很少关注送礼人和收礼人之间关系特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聚焦于送礼人的个人特质,证明了送礼人的性别、依赖特质、自尊和自恋人格对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影响。很少有研究从礼物交换双方的关系特征出发,探究人际关系变量对送礼选择的影响。第二,关于礼物形象一致性对收礼人的影响,现有研究存在矛盾的观点。过去研究指出,当礼物属性与收礼人个性、身份和品味一致时,能够带来收礼人满意。但是,2015年出现的两篇文章指出,当礼物属性与送礼人一致时,也会给收礼人带来正向影响。究竟收礼人更青睐于哪种一致性,现有研究还无法做出解释。第叁,很少有研究关注送礼过程中,送礼人经历的负面感受。当送礼人为使礼物与收礼人形象匹配,而违背自我形象时,送礼人将感受到形象冲突。过去研究认为送礼人在送礼过程中普遍感觉快乐,很少有研究探索送礼人形象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叁个空白点,我们聚焦于情侣关系中的礼物交换行为,并试图通过以下叁个研究进行填补:研究一:通过关系化视角,寻找影响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变量。基于相互依赖理论,我们探索了情侣双方的依赖程度对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送礼人的依赖程度能够正向影响礼物收礼人一致性,且负向影响礼物送礼人一致性;收礼人的依赖程度能够减弱送礼人依赖程度的主效应;送礼人和收礼人依赖程度的交互项能够反映送礼人的关系权力,关系权力正向影响礼物送礼人一致性,且负向影响礼物收礼人一致性。研究二:通过关系化视角,寻找礼物形象一致性对礼物感激度影响的调节变量。我们首先比较了两种一致性对收礼人礼物感激度的差异化影响。随后,基于相互依赖理论和亲密关系理论,我们探索了情侣双方的依赖程度和亲密程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收礼人一致性对礼物感激度的影响正向显着,而送礼人一致性的正向影响不显着,甚至出现负向显着;亲密程度和依赖程度能够减弱收礼人一致性对礼物感激度的正向影响,且能够增强送礼人一致性对礼物感激度的正向影响。研究叁:探索送礼人形象冲突的负面影响,并寻找该负面影响的中介和调节机制。基于自我形象一致性理论,我们研究了送礼人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基于共有关系理论,我们研究了送礼人共有强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送礼人形象冲突能够通过送礼人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送礼人感知亲密程度;送礼人的共有强度能够通过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减弱送礼人形象冲突对送礼人感知亲密程度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找到了关系化决策存在的真实情境:送礼决策,借助对送礼行为的研究,拓展了关系化决策的研究。研究一通过探索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有利于理解关系化决策时不同决策者的影响权重;研究二通过探索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关系化决策后,产品使用者的内心感受;研究叁通过探索礼物形象冲突的影响,有利于理解关系化决策后,妥协一方的内心感受。第二,将关系特征变量引入关系化决策和送礼决策研究。无论是在消费决策的研究中,还是在礼品决策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从决策者本身考虑,探讨其个人特质对决策行为的影响。但是,关系化决策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决策者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特征理应对最终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关系科学与消费行为的研究融合,借助关系科学中较为成熟的理论,探索了关系化变量对消费决策的影响机制。第叁,对收礼研究中自相矛盾的观点进行了解释。关于礼物形象一致性对礼物感激度的影响,已有研究存在矛盾的观点。过去研究认为,礼物收礼人一致性能够增加收礼人对礼物的感激度。然而最新文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指出,即礼物送礼人一致性也会给礼物感激度带来正向影响。为解释现存的矛盾观点,我们对这两种一致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探索了这两种一致性影响成立的边界条件。第四,从送礼人角度,发现了送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去研究普遍认为,送礼人在送礼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心理感受,很少有研究探索送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当送礼人为满足收礼人偏好而违背自我偏好时,会产生形象冲突,进而会对彼此关系产生负面作用。本研究是现存的送礼研究中,为数不多的讨论送礼给送礼人带来负面影响的研究,同时也是唯一的一篇探究送礼人形象冲突给亲密关系带来负向影响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5-28)

影响前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悔作为一种负面情感,它会让人感觉到懊恼和焦虑。心理学通过反事实思维研究后悔产生原因,并将后悔定义为将事件的真实结果和可能比真实结果更好的一个假设结果相比较并伴随痛苦情绪的过程。根据后悔的标准理论,可分为行动后悔和不行动后悔。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行动后悔进行了广泛又有深度的研究,但对不行动后悔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消费行为领域,对于在错过购买的情境下后悔是如何产生的,又对消费者的未来购买意愿产生怎样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对错过购买而后悔的前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本研究依据后悔理论、商品理论、独特性需求理论、归因理论等相关理论,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从认知闭合需要、感知损失与感知欺骗叁个角度考察了后悔产生的前置因素,其中,认知闭合需要需要与感知损失对后悔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感知欺骗的调节作用;最后,对后悔是如何影响购买意愿做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通过采用成熟的量表生成了本文的调查问卷,通过SPSS17.0软件和SmartPLS2.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在验证了量表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之后,对本研究模型的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错过购买的前提下,感知损失和认知闭合需要对后悔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消费者为了减轻后悔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提高未来的购买意向。但在归因理论的作用下,感知欺骗对感知损失与后悔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对所得出的结果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讨论,并对企业和消费者提出一些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响前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杨钦钦,谢朝武.冲突情景下旅游安全感知的作用机制:好客度的前因影响与旅游经验的调节效应[J].南开管理评论.2019

[2].马子盏.错过购买情境下后悔的前因及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陈猛.供应链整合前因及绩效影响研究:外部关系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方琳.国外战略更新研究综述及未来方向:前因与绩效影响[J].科技和产业.2018

[5].Ayesha,Masood.过度社交网站使用和平庸的学习成绩:技术前因,后果以及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6].林新奇,郑海涛.组织创新氛围内涵、前因与影响效应研究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8

[7].卫旭华,王傲晨,江楠.团队断层前因及其对团队过程与结果影响的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8

[8].李晓光,郝生跃,任旭.契约治理影响PPP项目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基于信任的前因和中介作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

[9].陈莹.中国情景下集体效能感的前因及对团队变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

[10].丛日飞.情侣关系中礼物形象一致性的前因及其对礼物收送体验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标签:;  ;  ;  ;  

影响前因论文-杨钦钦,谢朝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