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腱连接点论文-郑成,陈华斌,刘飞飞,陈灿,王占稳

骨腱连接点论文-郑成,陈华斌,刘飞飞,陈灿,王占稳

导读:本文包含了骨腱连接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接点,小梁骨,新生骨,拉断载荷

骨腱连接点论文文献综述

郑成,陈华斌,刘飞飞,陈灿,王占稳[1](2015)在《不同起始时间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兔骨腱连接点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利用不同起始时间使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观察愈合过程中骨腱连接点界面形态结构的修复、新生骨的大小与细微结构参数的变化,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及预后,为低强度脉冲超声用于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15-11-05)

徐大启,胡建中,张涛,瞿瑾,周京泳[2](2013)在《组合磁场对骨腱连接点愈合过程中成骨作用的影响:二维和叁维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腱连接点损伤是骨科以及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损伤,而磁场治疗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能通过促进成骨作用从而加快骨骼肌系统损伤的修复,包括骨折、脊柱融合以及软组织撕裂伤。本实验欲利用兔髌骨半切模型,从二维和叁维角度研究组合磁场在骨腱连接点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中的机制。方法:4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雌雄不拘,均予以行左髌骨部分切除术,并将髌腱缝合到剩余髌骨上,建立骨腱连接点损伤的动物模型。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磁场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30分钟的组合磁场或安慰磁场(无磁场)治疗。分别于治疗4,8,16周时收集兔髌骨髌腱复合体,从二维和叁维角度进行相关评估:1)X线影像学测量新生骨大小;2)组织学观察骨腱连接点形态结构的;3)外周定量CT检测新生骨的骨密度;4)显微CT重建新生骨的叁维结构并统计新生骨小梁的数量和厚度。结果:骨腱连接点剩余髌骨呈现渐进的外向性骨生长,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新生骨面积和长度均逐渐增加。在组合磁场治疗4周后,磁场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到了第8周(面积:5.20±1.62 vs 2.52±0.73 mm2,p<0.05;长度:1.43±0.29 vs 1.10±0.27 mm,p<0.05)和16周(面积:8.08±1.99 vs 4.83±1.88 mm2,p<0.05;长度:2.47±0.42 vs 1.74±0.37 mm,p<0.05),治疗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均明显高于安慰治疗组。组合磁场组新生骨的骨密度在第8周(0.56±0.07 vs 0.46±0.04 g/cm3,p<0.05)和16周(0.64±0.03 vs 0.58±0.02 g/cm3,p<0.05)明显高于安慰治疗组,但在4周时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显微CT重建了骨腱连接点的叁维结构,微观数据显示在组合磁场治疗组在第8周(1.34±0.41 vs 0.94±0.28 1/mm2,p<0.05)和第16周(3.58±0.89 vs 2.13±0.66 1/mm2,p<0.01)具有更多的骨小梁,且16周时骨小梁厚度更厚(0.24±0.05 vs0.15±0.06 mm,p<0.05)。但是在第4周时,两组的骨小梁的数目差异不显着,且第8周时的骨小梁厚度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安慰治疗组相比,在组织形态学定性分析上,组合磁场治疗促进骨腱愈合界面的融合、塑性,并加速了骨腱连接点组织结构的修复。结论:组合磁场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形成、骨再生效应,从而促进骨腱连接点的修复。而且,我们此次试验结果为将来组合磁场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的临床实验建立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下册)》期刊2013-09-13)

曾子腾[3](2013)在《MLRS、SRμCT对骨腱连接点结构的评估及LIPUS对其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利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MLRS)检测兔髌骨-髌腱连接点(PPT)损伤愈合过程的各层结构变化,建立评估其愈合程度的新方法;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治疗对PPT损伤愈合过程的影响。2.利用同步辐射显微断层成像(SRμCT)技术建立一种评估PPT叁维形态学特点的新方法。方法1. MLRS检测方法:健康骨成熟的新西兰雄兔44只,其中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40只在制作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LIPUS治疗组和假治疗对照组。治疗组动物于术后即开始LIPUS治疗,20分钟/次,1次/天。假治疗对照组除予以模拟假治疗外其余处理均与LIPUS治疗组一致。分别于术后1、2、4、8、16周时安乐处死动物,收集PPT复合体组织。沿正中矢状面切取标本,以矢状面新生骨最长线为X轴(正常标本以正中线为X轴),MLRS沿X轴扫描兔PPT复合体,测量钙特征峰(960△cm-1)和胶原蛋白特征峰(2940△cm-1)强度,计算钙化基质比(960△cm-1/2940△cm-1),分析矿化程度和有机基质含量变化,判断各扫描点所属结构区域,最后结合X轴坐标计算新生骨(NB)、钙化纤维软骨层(CFC)和未钙化纤维软骨层(UCFC)长度。同时比较LIPUS治疗组与假治疗对照组NB、CFC、UCFC的长度。2.SRμCT检测方法:健康骨成熟的新西兰雄兔4只,提取正常兔髌骨-髌腱复合体组织,经固定、脱水处理后,利用SRμCT技术扫描标本,获取原始投射图,序贯使用CT-Reconstruction软件进行图像叁维重构、使用CT-Program软件进行Slice位数转换、使用VG Studio Max2.1软件进行叁维图像重建,分析兔髌骨-髌腱连接点的叁维形态学特点。结果1. MLRS检测结果1.1正常兔髌骨-髌腱连接点的检测结果软骨下骨区(SCB)扫描点钙特征峰(960△cm-1)强度为1280cnt,胶原蛋白特征峰(2940△cm-1)强度为1300cnt,钙化基质比960△cm-1/2940△cm-1为0.985; CFC扫描点的钙特征峰强度为480cnt,胶原蛋白特征峰强度为1100cnt,钙化基质比为0.44;UCFC扫描点的钙特征峰强度为0cnt,胶原蛋白特征峰强度为1700cnt,钙化基质比为0;肌腱区(TF)扫描点的钙特征峰强度为0cnt,胶原蛋白特征峰强度为900cnt,钙化基质比为0。SCB各扫描点的矿化含量差距不大、矿化分布较均匀,CFC矿化含量逐渐降低,UCFC和肌腱区无矿化分布。肌腱各扫描点的胶原蛋白含量差距不大、有机胶原基质分布均匀,UCFC胶原蛋白含量分布不均,但都明显大于肌腱。正常兔PPT的CFC长度为1006.25±112.50μm,UCFC长度为1037.50±192.03μm,整个纤维软骨层总长度为2043.75±272.62μm。1.2兔PPT损伤愈合过程的检测结果损伤后1周,在残余髌骨与髌腱之间出现新生钙化层(包含NB与CFC)和新生UCFC;损伤后2周新生钙化层可以区分为NB和CFC;随着愈合时间的推移,NB、CF、UCFC长度逐渐增加,16周时CFC、UCFC、总FC长度分别达到正常值的62.11%、33.73%和47.71%。1.3LIPUS治疗对兔PPT损伤愈合的影响在损伤后8周和16周,LIPUS治疗组的CFC、UCFC、CFC+UCFC、 NB+CFC、NB+CFC+UCFC长度都显着大于假治疗对照组(P<0.05)。2. SRμCT成像结果使用SRμCT扫描实现了兔PPT叁维可视化,建立了分辨率、成像距离等最佳成像参数,在0.74gm分辨率、2.5cm成像距离时成像效果最佳,可明显分辨SCB、CFC、UCFC、TF四层结构,直径约7-10μm的软骨细胞大部分呈串珠样线性排布、散在分布于纤维软骨区内。结论1.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评估兔髌骨-髌腱连接点愈合程度的新方法;2. LIPUS治疗能显着增加兔髌骨-髌腱连接点各新生结构的长度,具有促进愈合的作用。3. SRμCT可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进行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可以成为一种评估骨腱连接点的叁维形态学特点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徐大启[4](2010)在《组合磁场促进骨腱连接点愈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骨腱连接点损伤是骨科以及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损伤,多发部位包括前交叉韧带、髌腱、肩袖止点、跖肌腱和跟腱等部位。由于骨腱连接点损伤的愈合是发生在骨和腱这两种结构不同的组织之间,其修复过程缓慢而困难,临床上也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单纯外科修复远期失败率高。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磁场刺激在骨骼肌肉系统修复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磁场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形成、骨再生效应,从而能促进骨折修复以及脊柱融合。组合磁场作为一种新的磁场治疗技术,能调控骨平衡、调节骨代谢。同时也有研究证实骨形成与骨腱连接点损伤的愈合质量密切相关。研究目的:观察组合磁场治疗对骨腱连接点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探讨组合磁场的可能作用机制及治疗原理,并为组合磁场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对90只家兔行左髌骨部分切除术,再将髌腱缝合到剩余髌骨上,建立骨腱连接点损伤的动物模型。所有兔随机分入组合磁场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术后3天开始每日30分钟的组合磁场治疗。分别于治疗4,8,12,16周时收集兔髌骨髌腱复合体,进行相关评估:1)X线影像学测量新生骨的大小;2)外周定量CT检测新生骨的骨量、骨体积与骨密度;3)拉伸试验观察髌骨髌腱复合体的拉断负荷、拉断压强和拉断总能量;4) VivaCT观察新生骨的叁维结构和髌骨塑形情况;5)组织学观察骨腱连接点形态结构的修复。结果:1)骨腱连接点剩余髌骨呈现渐进的外向性骨生长。随治疗时间延长,各时间点新生骨面积及长度均逐渐增加。在组合磁场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安慰治疗组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治疗8,12,16周后,治疗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均明显高于安慰治疗组(p<0.05);2)随治疗时间延长,新生骨骨量、骨体积和骨密度均逐渐增加,但新生骨骨密度在治疗16周时与治疗12周时比较,无显着变化(p>0.05)。组合磁场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安慰治疗组新生骨的骨量、骨体积和骨密度无明显差别(p>0.05),但治疗8,12,16周后,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高于安慰治疗组(p<0.05);3)拉伸试验检测了髌骨髌腱复合体的拉断负荷、拉断压强和拉断总能量,发现随治疗时间延长,上述叁项指标均逐渐增高,但是在治疗12周时与治疗16周时比较,拉断负荷和拉断压强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和12周时的拉断总能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6周时拉断总能量显着增加,与治疗12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组合磁场治疗4周时,治疗组与安慰治疗组的拉断负荷、拉断压强和拉断总能量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除治疗16周时,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的拉断压强无明显差异(p>0.05)外,在治疗8,12,16周时,治疗组的拉断负荷、拉断压强和拉断总能量均高于安慰治疗组(p<0.05);4)随着治疗时间延长,VivaCT扫描证实新生骨的微观结构不断得到塑形、重建,治疗组新生骨的质量和形态均优于对照组,尤其在12周和16周,治疗组新生骨形态逐渐趋于正常光滑、圆润的结构,关节面渐趋平整;5)组织形态学检测发现,与安慰治疗相比,组合磁场治疗促进骨腱愈合界面的融合、塑形,加速了骨腱连接点组织结构的修复。在12周和16周治疗组的骨腱界面有纤维软骨样结构再生。结论:每日30分钟的组合磁场治疗能促进兔髌骨部分切除术后骨腱连接点的愈合过程,主要机制可能为:1)促进骨腱连接点新骨形成与骨成熟过程;2)促进纤维软骨的再生;3)加速骨腱界面的愈合,改善新生骨的塑形与骨腱连接点的重建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0-04-01)

骨腱连接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骨腱连接点损伤是骨科以及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损伤,而磁场治疗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能通过促进成骨作用从而加快骨骼肌系统损伤的修复,包括骨折、脊柱融合以及软组织撕裂伤。本实验欲利用兔髌骨半切模型,从二维和叁维角度研究组合磁场在骨腱连接点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其中的机制。方法:4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雌雄不拘,均予以行左髌骨部分切除术,并将髌腱缝合到剩余髌骨上,建立骨腱连接点损伤的动物模型。之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磁场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术后第3天开始每日30分钟的组合磁场或安慰磁场(无磁场)治疗。分别于治疗4,8,16周时收集兔髌骨髌腱复合体,从二维和叁维角度进行相关评估:1)X线影像学测量新生骨大小;2)组织学观察骨腱连接点形态结构的;3)外周定量CT检测新生骨的骨密度;4)显微CT重建新生骨的叁维结构并统计新生骨小梁的数量和厚度。结果:骨腱连接点剩余髌骨呈现渐进的外向性骨生长,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新生骨面积和长度均逐渐增加。在组合磁场治疗4周后,磁场治疗组和安慰治疗组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到了第8周(面积:5.20±1.62 vs 2.52±0.73 mm2,p<0.05;长度:1.43±0.29 vs 1.10±0.27 mm,p<0.05)和16周(面积:8.08±1.99 vs 4.83±1.88 mm2,p<0.05;长度:2.47±0.42 vs 1.74±0.37 mm,p<0.05),治疗组新生骨面积及长度均明显高于安慰治疗组。组合磁场组新生骨的骨密度在第8周(0.56±0.07 vs 0.46±0.04 g/cm3,p<0.05)和16周(0.64±0.03 vs 0.58±0.02 g/cm3,p<0.05)明显高于安慰治疗组,但在4周时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显微CT重建了骨腱连接点的叁维结构,微观数据显示在组合磁场治疗组在第8周(1.34±0.41 vs 0.94±0.28 1/mm2,p<0.05)和第16周(3.58±0.89 vs 2.13±0.66 1/mm2,p<0.01)具有更多的骨小梁,且16周时骨小梁厚度更厚(0.24±0.05 vs0.15±0.06 mm,p<0.05)。但是在第4周时,两组的骨小梁的数目差异不显着,且第8周时的骨小梁厚度亦无明显差异(p>0.05)。与安慰治疗组相比,在组织形态学定性分析上,组合磁场治疗促进骨腱愈合界面的融合、塑性,并加速了骨腱连接点组织结构的修复。结论:组合磁场具有良好的促进骨形成、骨再生效应,从而促进骨腱连接点的修复。而且,我们此次试验结果为将来组合磁场治疗骨腱连接点损伤的临床实验建立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腱连接点论文参考文献

[1].郑成,陈华斌,刘飞飞,陈灿,王占稳.不同起始时间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兔骨腱连接点愈合的影响[C].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15

[2].徐大启,胡建中,张涛,瞿瑾,周京泳.组合磁场对骨腱连接点愈合过程中成骨作用的影响:二维和叁维角度分析[C].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下册).2013

[3].曾子腾.MLRS、SRμCT对骨腱连接点结构的评估及LIPUS对其愈合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3

[4].徐大启.组合磁场促进骨腱连接点愈合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

标签:;  ;  ;  ;  

骨腱连接点论文-郑成,陈华斌,刘飞飞,陈灿,王占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