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气味论文-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

植物气味论文-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气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昆虫与植物关系,植物挥发物,气味多样性,嗅觉行为

植物气味论文文献综述

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1](2019)在《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气味是多种挥发物组成的混合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由于植物气味多样性在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与植物的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将昆虫化学生态学、昆虫行为学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相结合,探讨田间和不同景观尺度上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嗅觉行为的关系受到关注。本文从植物气味多样性相关概念的分析、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植食性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与天敌昆虫的关系、植物气味多样性研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期望为推进我国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朝雅,杨培,王波,彭艳琼[2](2019)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假海桐的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的优势植物,为探讨其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针对其开花特性、花气味及访花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假海桐开花早,种群内花期持续时间长,主要集中在2~3月份,单花期3~4d,单株盛花期8~10d。访花昆虫54种,大蜜蜂(Apis dorsata)是最为优势的传粉昆虫。鉴定出花气味的13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叁大类构成,含量最高的是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基甲醇。传粉后花气味中没有化合物消失,但有2种化合物含量显着减少、3种化合物含量显着增加,并新增1种化合物。深入研究传粉前后含量变化大,对优势传粉昆虫具引诱活性的化合物,有助于揭示林下假海桐的传粉繁殖特点,为热带雨林物种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刘隽喆,韩玉娥[3](2018)在《植物芳香气味对人体心理调节机制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芳香植物是一类可散发香气的植物,在自然界种类多、分布广,不同植物芳香气味的来源不尽相同,而其芳香气味来自不同种类的芳香物质。芳香物质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并调节生理心理状态。植物芳香物质研究及应用成为了近年研究热点,包括植物精油和芳香疗法,在缓解抑郁焦虑情绪及辅助医疗方面前景广泛。本文主要介绍芳香植物、主要芳香物质及其调节心理状态的作用机制,讨论芳香植物的主要应用及研究进展,并展示芳香植物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88期)

周佳,赵晓璐,唐超[4](2018)在《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对犬粪便质量、气味及氨态氮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探讨在犬粮中添加两种市售产品A、B(有效成分为丝兰属提取物)对贵宾成犬粪便质量以及粪便中氨态氮含量的影响。将24只体重相近(3.78±0.63 kg)的1.5岁左右贵宾公犬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一只犬。预饲一周后,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加250 ppm A产品、基础日粮加250ppm B产品、基础日粮加350ppm B产品,每周最后一天收集粪便留样,并进行质量和气味评分。第4周开始全部饲喂基础日粮,收集粪便及打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在第1周结束时粪样气味有下降的趋势(P<0.1),在第2、3周结束时显着性下降(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第1、2、3周结束时粪样气味显着性下降(P<0.05)。试验Ⅰ组在第2周结束时鲜粪中氨态氮含量有下降的趋势(P<0.1),在第3、4周结束时显着性下降(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第2、3、4周结束时鲜粪中氨态氮含量显着性下降(P<0.05)。可见,本试验条件下,丝兰属提取物可以减少贵宾犬粪便臭味以及鲜粪中氨态氮的含量,并且250 ppm的B产品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广东畜牧兽医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穆丹,陈雨萱,熊楠,江小蝶,徐梦如[5](2017)在《桑天牛成虫对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未交配桑天牛成虫对7种寄主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以洁净空气为对照,研究植物挥发物对桑天牛行为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未交配的雄性桑天牛对桑树气味的选择达到显着水平(p<0.05),对旱柳气味的选择不明显;未交配的雌性桑天牛对桑树气味的选择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对旱柳气味的选择达到显着水平(P<0.05)。7种试验植物挥发物对未交配雌雄天牛的引诱趋势:桑树>旱柳>垂柳、白杨>榆树、构树>五角枫。综合分析认为,植物挥发物在桑天牛对寄主植物选择偏好时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7年21期)

王贞虎[6](2017)在《植物善“闻”气味的奥秘》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中,难闻的气味通常会令人掩鼻。为什么要"掩鼻"呢?因为鼻子是"闻"气味的唯一器官,掩住了鼻子,气味便不能被人嗅到,人也就不会出现难受的感觉了。自然界中,人与动物的鼻子五花八门,功能强大。那么植物呢?植物也有鼻子吗?200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生物教授琼·梅德福带领她的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能够保护人类生命的"反恐植物",当环境中有危险物存在时,"反恐(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生态》期刊2017年11期)

穆丹,桂祥,汪知重,陆志勇[7](2016)在《柳蓝叶甲对不同植物气味的选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植物气味对柳蓝叶甲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遂以5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设1.0g、2.5g、5.0g、7.5g、10.0g、15.0g和20.0g剂量,洁净空气为对照,用Y型嗅觉仪对柳蓝叶甲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1)当剂量为7.5g时,柳树呈引诱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引诱效应增强,当剂量为10.0时,引诱效应最强,随着剂量继续增加,引诱柳蓝叶甲虫数量呈抛物线式递减;(2)当随着剂量的加大,桑树和夹竹桃引诱成虫数呈抛物线式递增,剂量在10.0g时2种植物分别与对照引诱柳蓝叶甲虫数的差异显着,当剂量再加大,2种植物的引诱效应开始减弱;(3)当当剂量为1.0g时,栾树无引诱或排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呈微弱的引诱效应,当剂量增加至10g以后则引诱效应不再明显;(4)当剂量为1.0g时,植物樟树呈微弱的排斥效应,当剂量再增加时则呈排斥效应,当剂量为20.0g时其引诱柳蓝叶甲虫数显着小于对照。由试验结果认为:植物气味能有效调节柳蓝叶甲的行为,柳树诱效最强,栾树最弱,樟树则有排斥效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23期)

《东方文化周刊》东方全媒体[8](2016)在《甲之砒霜 乙之蜜糖——具有奇葩气味或口感的食用植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榴莲提起榴莲,人们大多对它有两种反应,一种是爱得上瘾,另一种则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下面,我就要说一下我对榴莲由黑转粉的心路历程,不,是品尝历程。小的时候,没看过真正的榴莲,对榴莲的味道停留在臭臭的榴莲酥上,那时候,闻到榴莲酥的味道都觉得恶心得不行,更别说吃榴莲酥了。但是偏偏周围有些人就爱吃榴莲酥,觉得味道好得不得了,让我觉得简直不能理解。之后,榴莲这种水果终于在水果摊上能够经常看见了,但(本文来源于《东方文化周刊》期刊2016年13期)

王然,张晓曼,李峰奇,吴帆,李红亮[9](2016)在《烟粉虱MED隐种气味结合蛋白OBP8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与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为重要的入侵性经济作物害虫,对入侵地寄主植物存在选择性和偏好性。为明确烟粉虱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OBPs)的相关特性,通过克隆其OBP8基因Btab OBP8,进行同源基因进化关系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利用基于荧光探针N-苯基-1-萘胺(N-phenyl-1-naphthylamine,1-NPN)的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测试了Btab OBP8与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功能。结果表明,Btab OBP8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480 bp,编码159个氨基酸,与半翅目其它害虫的OBP8基因进化关系较远。Btab OBP8蛋白重组后,4种化合物即β-紫罗兰酮、月桂烯、柠檬烯和P-伞花烃将1-NPN的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到50%以下,其中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与Btab OBP8的结合能力最强,解离常数分别为13.32μmol/L和21.53μmol/L。表明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与Btab OBP8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推测Btab OBP8对β-紫罗兰酮和月桂烯的识别可能参与了烟粉虱对绿色开花植物的吸引和选择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崔长杰,邹璞,匡延凤,刘焕芳,廖景平[10](2015)在《植物气味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味腺是花器官上能够产生和释放花气味的特殊腺体结构,在传粉过程中与其他花部性状结合能够吸引传粉者访花,气味腺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此外,气味腺外部形态特征及细胞微形态可作为分类依据之一。对气味腺的结构、类型和检测方法,及其在植物科属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气味腺在传粉过程中和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只有结合分子实验技术手段,全面综合考虑繁殖生物学和植物化学的分析方法,才能深入理解气味腺的多样性与演化。(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植物气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指出了假海桐(Pittosporopsis kerrii)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林下的优势植物,为探讨其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针对其开花特性、花气味及访花昆虫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假海桐开花早,种群内花期持续时间长,主要集中在2~3月份,单花期3~4d,单株盛花期8~10d。访花昆虫54种,大蜜蜂(Apis dorsata)是最为优势的传粉昆虫。鉴定出花气味的13种化合物,主要由萜类、脂肪酸衍生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叁大类构成,含量最高的是α-甲基-α-[4-甲基-3-戊烯基]环氧乙烷基甲醇。传粉后花气味中没有化合物消失,但有2种化合物含量显着减少、3种化合物含量显着增加,并新增1种化合物。深入研究传粉前后含量变化大,对优势传粉昆虫具引诱活性的化合物,有助于揭示林下假海桐的传粉繁殖特点,为热带雨林物种保护提供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气味论文参考文献

[1].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植物气味多样性与昆虫关系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9

[2].王朝雅,杨培,王波,彭艳琼.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假海桐的花气味及传粉昆虫多样性[J].绿色科技.2019

[3].刘隽喆,韩玉娥.植物芳香气味对人体心理调节机制与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4].周佳,赵晓璐,唐超.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对犬粪便质量、气味及氨态氮含量的影响[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8

[5].穆丹,陈雨萱,熊楠,江小蝶,徐梦如.桑天牛成虫对植物气味的行为反应[J].安徽农学通报.2017

[6].王贞虎.植物善“闻”气味的奥秘[J].林业与生态.2017

[7].穆丹,桂祥,汪知重,陆志勇.柳蓝叶甲对不同植物气味的选择效应[J].安徽农学通报.2016

[8].《东方文化周刊》东方全媒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具有奇葩气味或口感的食用植物[J].东方文化周刊.2016

[9].王然,张晓曼,李峰奇,吴帆,李红亮.烟粉虱MED隐种气味结合蛋白OBP8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与植物挥发物的结合特性[J].植物保护学报.2016

[10].崔长杰,邹璞,匡延凤,刘焕芳,廖景平.植物气味腺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5

标签:;  ;  ;  ;  

植物气味论文-盛子耀,李为争,原国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