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同一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格同一性,“意识-归属”标准,“形式-归属”标准,关系标准
人格同一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春昊[1](2019)在《人格同一性问题新解——一种基于交互认同的关系标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被认为从洛克开始,他将人格规定为意识,传统上通过"记忆"加以解释,并由此开启了一系列的批评和解释。本文将回到洛克的文本,力图提出一种新的标准。首先从内部标准的心理进路出发,提出第一人称视角"意识-归属"标准,通过意识将观念归属于当下的人格;进而通过意识属我性引出第叁人称的"形式-归属"标准这一外部标准,将客观证据以及他人赋予的定义等"形式"归属于人格;最后以内、外部归属于人格的内容的交互确证,确立人格同一性完备性准则——主体间的关系标准。(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1期)
黄媛媛,丛亚丽[2](2019)在《从人格同一性思考老年痴呆症预嘱中的伦理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05期)
宫睿[3](2018)在《洛克人格同一性的“归属”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是洛克形而上学理论中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洛克将人格规定为意识,传统上以"记忆"加以解释。但这种解释在原则上是不可能成功的。本文致力于探讨当代新近的一种解释:"归属"解释。在概括了它的叁个主要特征之后,阐明了洛克同一性问题的相对性命题,认为应将人格理解为样式而非实体。就此,本文着力阐释了意识的归属功能,强调意识及人格的主动性、当下性和实践性特征,并将洛克的人格同一性理论类比于他的所有权理论。最后本文讨论了这一理论在赏罚以及最后审判等问题上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宋孟琦[4](2018)在《心理语义同一性初探——埃里克森视域下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人在时间中持存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是人格同一性问题关注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存在这样两种思考模式,一种是心理连续性标准,把心理意识的同一性看作衡量人的标准。另一种是生命连续性标准,即把维持人的个体的同一性作为衡量的依据。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有自己的弊端,前者只看到了心理的连续性,没有看到人的肉体和社会他人对自己的同一性的认识。后者则是忽略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个体是否具有生命的连续性。这就表明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同一性问题的研究方向出发,结合人格同一性的第叁种解决方式"心理语义同一性"的思考方法为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8年30期)
王倩[5](2018)在《对人格同一性不同标准的现实意义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问题对伦理、法治建设等方面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些年学界对此问题一直有所关注。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一问题也面临更加尖锐的挑战。文章别具一格的从主观自我角度和客观社会角度对以往纷杂的关于"人格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比较与讨论,突出揭示了面对新科技发展带来的迷茫与恐慌感的实质,对新时期的伦理建设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高新民[6](2018)在《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问题及其最新破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是西方哲学经典的哲学问题,最近则成了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身体哲学最热门的研究课题。由于自然科学的相关部门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神经科学等陆续加入研究的行列,围绕人格同一性的概念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根据问题、是否是基本事实问题、"活着"问题等,形成了大量争奇斗艳的理论,从而使之成了以哲学为中心的多学科驰骋的疆场。要解决人格同一性的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不仅要挖掘东方的资源进而做出科学的比较研究,而且还应探寻究竟之法,即在问题批判、诊断现有研究的毛病的基础上,寻找根本性的、究竟的出路。(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刘晴[7](2018)在《历时人格同一性:人格、持存与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历时存在。在这篇论文中,我的目标是批判性地回顾历时人格同一性的诸理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我将先考察历时人格同一性的经典问题,并提出两个基本的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历时人格同一性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是否有赖于其他基本因素;第二个问题则是认识论的,历时人格同一性的判定标准又分别是什么。在论文的第二部分,以基本问题为线索,我将逐一对几种主要的人格同一性理论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些理论的缺陷。首先是取消主义,这种观点否认历时人格的存在。其次是两种承认人格同一性存在的理论,一是简单观点,认为历时人格存在是一个不可还原的终极事实,因而也不存在诉诸其他因素的判断标准;与之相对的是复杂观点,认为历时人格的存在有赖于更为基本的事实;在此主张之下,又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物理连续性与心里连续性。此外,我还将讨论一种新的进路,四维主义,它只关注如何在形而上学的角度给人格的存在给出解释。最后,结合对先前理论争论的总结与分析,我将给出自己的结论。在我看来,历时人格同一性问题是一个语境敏感的问题,我们提出何种人格同一性的本体论解释,采纳何种历时人格同一性的认识论标准,取决于我们在何种语境下讨论历时人格同一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4-30)
余天放[8](2018)在《论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同一性问题最先由洛克和休谟提出,并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得到进一步的讨论。但在康德看来,人格同一性问题犯了叁重错误,关于时间、人格的实体性,以及主体的同一性。对这叁重错误批判的背后则是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理论,该学说是康德整个纯粹理性批判的核心。(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宫睿[9](2018)在《动物主义: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主义是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核心观点为人格的持存性条件即是作为动物的持存性条件。以奥尔森、斯诺登、布拉提等人为代表的动物主义者提供了思想的动物论证,胎儿问题论证,动物先祖论证等各种论证形式,它们遭到了来自于新洛克主义等多方质疑和批评。本文将考察各种论证与反驳的形式,并指出动物主义所面临的一般性问题是如何确定人格及动物的本体论地位。(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薛飘[10](2017)在《西方关于“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希腊传说中的"忒修斯之船"难题出现以来,涌现出哲学家们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思考。人格同一性问题作为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它涉及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并且和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息息相关。哲学史上有关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的探讨通常分为叁类:物理标准、心理标准以及折中观点。近代以来外在论者的出现,让此问题的探讨出现了新的进路。而帕菲特"关系R"的主张对人格同一性问题也有所消解,有理由说,他的思想成为了后世研究人格同一性问题以及伦理学问题的基石。(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7年05期)
人格同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心理连续性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挑战了预嘱的道德合理性,布坎南尝试通过降低保留人格同一性的心理连续性阈值来化解这一挑战。在此基础上,分析老年痴呆症预嘱所面临的伦理困境,认为人格同一性并非论证预嘱道德合理性的充分条件。处于老年痴呆症早期阶段的患者能否修改预嘱中的决定取决于其当前的行为能力,而非他们与预立预嘱时自己的心理连续性程度;对于失去行为能力的人格个体与后人格个体,他们当前改变的意愿或利益仍然具有道德意义,对预嘱有效性的论证还需进一步探讨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道德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同一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春昊.人格同一性问题新解——一种基于交互认同的关系标准[J].长江丛刊.2019
[2].黄媛媛,丛亚丽.从人格同一性思考老年痴呆症预嘱中的伦理困境[J].医学与哲学.2019
[3].宫睿.洛克人格同一性的“归属”解释[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宋孟琦.心理语义同一性初探——埃里克森视域下的人格同一性问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5].王倩.对人格同一性不同标准的现实意义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
[6].高新民.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问题及其最新破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8
[7].刘晴.历时人格同一性:人格、持存与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余天放.论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对人格同一性问题的批判[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9].宫睿.动物主义:当代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新发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
[10].薛飘.西方关于“人格同一性”标准问题新论[J].社会科学动态.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