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徐霞,胡礼宏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徐霞,胡礼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体血回输,冠脉搭桥术,脑氧代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霞,胡礼宏[1](2018)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根据需要输入异体血,观察组采用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再根据需要输入适量异体血。于术前(T_1)、术毕(T_2)和术后24 h(T_3),经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计算CERO_2、SjvO_2、Da-jvO_2和VADL等指标,并记录术中和术后24 h内异体输血例数和输血量,于术前1 d和术后1、3和7 d采用术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评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异体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OCD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Da-jvO_2和CERO_2在对照组内各点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观察组Da-jvO_2和CERO_2在T_2和T_3显着低于T_1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SjvO_2在T_2显着高于T_1。观察组SjvO_2在T_2和T_3显着高于T_1和对照组(P<0.05)。VADL在两组内和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应用于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可以有效维持循环稳定,减少异体血输入,增加患者脑组织氧供,降低脑氧耗。(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8年13期)

刘岩[2](2018)在《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围术期随访,探讨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其术后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行OPCABG患者100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分为用药组(D组)及未用组(N组)。D组根据使用药物种类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D_1组)、麻黄碱组(D_2组)、合用组(D_3组)。依照单次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分为≥10μg组(NE_1组)及<10μg组(NE_2组)。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得出结论。结果:1.100例患者中,38例(38.0%)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2.100例患者中,38例(38.0%)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D组和N组高血压患病率为71.1%和45.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55.3%和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高血压因素后,D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4.N组和D_1组、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1组、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N组和D_2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D_1组和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NE_1组和N组、NE_2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_1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NE_2组;NE_2组和N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未用药物组相比,术中单独使用麻黄碱未增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与未用药物组相比,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单次剂量≥10μg增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王志明[3](2015)在《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剂量右美托咪定与盐酸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七氟醚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麻醉效果的对比,观察其对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微循环灌注及麻醉效果的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自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外科初次行非停跳冠脉搭桥的患者100例,随机入选为D组,n=50(右美托咪定组)和R组,n=50(瑞芬太尼组)。术前禁食禁饮6-8h。手术前一晚口服地西泮片0.08-0.15mg/kg,手术前一小时口服地西泮片0.08-0.15mg/kg、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50.0mg,手术前30分钟肌注0.2mg/kg盐酸吗啡注射液、0.3mg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术前麻醉用药、β受体阻滞剂酌情增减。病人入室后注意加强保暖,在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术。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2mg/kg、依托咪酯0.15-0.3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8-10ug/kg、氟美松10mg,面罩加压给氧去氮,待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后,行气管插管,成功后连接呼吸机,设定呼吸参数:氧流量2L/min,潮气量8-12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使呼气末CO2在正常范围内(35-45mm Hg)。调整体位,采取头低脚高位、消毒铺单行右颈内静脉穿刺术,置入双腔颈内静脉导管,测定中心静脉压(CVP)。手术开始前行血气分析,根据血气结果调整呼吸参数。麻醉维持:术中麻醉维持D组:术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0.3μg?kg-1?h-1并吸入七氟醚剂量为0.58-1.76MAC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至转移病人至心外ICU途中继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1μg?kg-1?h-1。R组:术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并吸入七氟醚0.58-1.76MAC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至转移病人到心外ICU途中继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两组均采用通过调节七氟醚吸入浓度使BIS值维持在40-60,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间隔30min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mg/kg维持肌松,脉搏氧饱和度维持在98%以上。两组冠脉搭桥过程如出现MAP低于60mm Hg,首先根据BP、HR、CVP、BIS和出血情况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速度。经上述处理后无效者再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根据术前Hb和术中出血量选择使用血浆和浓缩红细胞,使Hb维持在10g/L左右。多功能麻醉监护仪(Datex-ohmeda Inc 53707-7550)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有创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搏氧饱和度(Sp 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麻醉深度监测(BIS),中心静脉压(CVP),鼻咽温度,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ETCO2),经桡动脉置管抽动脉血监测血气分析,记录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失血量和尿量,术中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进行自体血回输,以减少术中失血量。两组患者观察指标:(1)分别于麻醉诱导之前(T0)、切皮前(T1)、切皮时(T2)、锯胸骨时(T3)、前降支(T4)、右冠支(T5)、回旋支(T6)、对角支(T7)、出室时(T8)、入心外ICU(T9)为时间点,观察并记录各时点MAP、SBP、DBP、HR、CVP和麻醉深度监测(BIS)值(T8、T9除外)的变化。(2)观察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和速尿使用情况。(3)观察记录入室后、术中、术毕、术后一天时平均动脉血气乳酸浓度。(4)观察记录患者在心外ICU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5)观察记录患者术后7日内麻醉并发症(术后疼痛、恶心、呕吐、谵妄、术中知晓及认知功能障碍等发生的情况)。结果:1入选患者一般情况100例拟行非停跳冠脉搭桥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1例(81%),女性患者19例(19%),66例术前合并高血压患者(66%),18例糖尿病患者(18%),28例陈旧性心梗患者(28%),10例陈旧性脑梗(10%),ASA分级为Ⅳ级,心功能为III级,平均年龄60±9岁,左室大小52±5mm,EF(心脏射血分)60±4%。2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构成、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梗、脑梗)、射血分数、左室大小、入手术室SBP、DBP、MAP、入手术室HR、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输注晶体液、胶体液及总尿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剂量及速尿剂量两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总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速尿应用剂量D组患者比R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情况及心外ICU停留时间D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心外ICU停留时间比R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乳酸浓度变化情况术中和术毕乳酸浓度,D组患者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毕乳酸浓度大于2.2患者的例数,D组患者显着小于R组(P<0.05),术前及术后两组患者乳酸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中血流动力学及术后搬运中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右美托咪定组在T2、T3时的HR较同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8时的HR较同组T9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在T2和T3时的HR与同组T1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在T8时的HR较同组T9时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2、T3、T4、T5、T6、T7、T8和T9这八个时间点HR比较,瑞芬太尼组在这八个时间点HR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R在T0、T1这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组T2和T3时的MAP较同组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8时的MAP较同组T9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在T2和T3时的MAP较同组T1时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在T9时的MAP较同组T8时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T2、T3、T4、T5、T6、T7、T8、T9这八个时间点比较,瑞芬太尼组在这八个时间点MAP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和T1这两个时间点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7麻醉深度BIS值与R组相比,D组BIS值在T3、T4、T5、T6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T0、T1、T2、T7这四个时间点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患者麻醉后并发症(疼痛、恶心、呕吐、谵妄、术中知晓和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改善微循环灌注,有利尿作用,可缩短苏醒、拔管和ICU停留时间,其效果优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2右美托咪定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后患者的搬运、转运途中具有减少血压、心率波动的优势。3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抑制心肌的兴奋性,注意BIS监测。(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张玉平,钟声宏,赵小平[4](2014)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50例麻醉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冠脉搭桥心脏手术的麻醉体会。方法:给予50例冠脉搭桥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分析麻醉实施效果。结果:分析麻醉前、诱导后、气管插管后3min的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脉搭桥心脏手术治疗中,采用异丙酚以及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有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4年21期)

张亮,卿恩明,卢家凯,董秀华,胡适[5](2012)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心肌酶与肌钙蛋白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中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OPCAB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NH组(A组)和对照组(C组)。A组于麻醉平稳后经中心静脉采血,将红细胞压积(Hct)稀释到30%,同时输入等容量胶体液6%羟乙基淀粉;C组不行血液稀释。记录麻醉诱导后5 min(ANH前,T_1)、ANH后5 min(T_2)、30 min(T_3)、60 min(T_4)、120 min(T_5)、自体血输注完毕后10 min(T_6)及60 min(T_7)的心脏指数(CI)、肺循环阻力(PVR)、体循环阻力(SVR)、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于术前及术后4、24、48、72 h采集血液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T_3、T_4、T_6、T_7时A组CI明显升高(P<0.05);T_4~T_7时A组PCWP、PVR、SVR、Hb明显降低(P<0.05或P<0.01)。术后24、48、72 h两组CK、CK-MB、cTnI均明显高于术前,A组CK、CK-MB、cTnI明显低于C组(P<0.05或P<0.01)。结论适度ANH在OPCAB患者中应用安全性高,且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朱琛[6](2010)在《动脉波形分析法心排量监测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意义:动脉波形分析法心排量监测(APCO)是通过对患者动脉波形分析,运用特殊运算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的手段。与以往监测方法相比,它以其微创、操作简单、结果全面等优越性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G)过程中,患者的病情、心功能以及外科手术操作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非常明显,因此,及时、准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使用APCO和肺动脉导管(PAC)两种监测方法,观察APCO用于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可行性,分析APCO与PAC监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50例接受择期OPCABG的患者,除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与术前并存疾病以外,所有患者同时应用APCO和PAC进行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分别在切皮前、吻合左前降支、吻合回旋支、吻合后降支、关胸后5个时间点测定2种方法监测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外周血管阻力(SVR)、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结果: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体表面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室璧瘤、急性心肌梗死。统计结果包括MAP, CO、CI、SV、SVI、SVR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术中在固定器放置、改变心脏位置、患者体位改变、血管活性药物及使用正性肌力药情况下,APCO监测CO的结果分别为:基础值4.8±1.00 L/min、吻合左前降支4.5±1.00 L/min、吻合回旋支3.9±0.78 L/min、吻合后降支4.0±0.63 L/min、关胸后4.7±0.90 L/min,其变化水平与PAC监测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种监测方法在各时间点所得CO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79、0.78、0.74、0.85;各时间点CI差值的偏倚范围分别为0.06±0.39L/min/m2、0.12±0.48 L/min/m2、0.06±0.26L/min/m2、-0.06±0.27L/min/m2和0.05±0.30 Umin/m2提示,通过2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所得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与基础值和吻合左前降支时相比较,在吻合心脏侧壁和后壁血管时,2种方法监测所得CO值均有显着降低(P<0.05);应用PAC监测CO的最低值出现在吻合后降支时,结果为4.0±0.67 L/min,应用APCO监测CO的最低值出现在吻合回旋支时,结果为3.9±0.78 L/min,2种方法在吻合回旋支与后降支时CO的变化幅度无显着差异。在其他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上,2种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应用Bland-Altman分析法对两种监测方法进行一致性分析,显示2种监测方法一致性良好。结论:APCO监测法用于OPCABG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具有可行性,与PAC监测法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相关性良好,监测结果也具有较好的即时性、准确性和连续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0-05-24)

王长卿[7](2010)在《右心功能监测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利用容量性肺动脉导管监测非体外循环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右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比较压力指标与容量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右心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与心脏指数(CI)的相关性,对右心功能监测在OPCABG术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探讨在OPCABG术中右心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50名择期OPCABG患者,麻醉诱导后放置肺动脉导管。分别记录开心包后(基础值)、前降支(LAD)搭桥、回旋支(LCX)搭桥、后降支(PDA)搭桥及关胸骨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舒张末容积指数(RVEDVI)、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右室作功指数(RVSWI)、左室作功指数(LVSWI)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02)等,记录各时间点心电图变化和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结果在各支冠脉血管搭桥期间,MAP和HR无显着变化(P>0.1), CVP、MPAP、PAWP均升高(P<0.01), CO、CI、RVEF、RVEDVI、LVSWI、RVSWI和Sv02在LAD搭桥期间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LCX和PDA搭桥期间明显降低(P<0.05)。LCX搭桥期间多巴胺和去氧肾上腺素的使用明显多于其他时段(P<0.05)。在各冠脉血管搭桥时,ST段和心脏节律都没有明显变化。关胸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右心功能指标都能逐渐恢复至搭桥前水平。压力指标(CVP)与容量指标(EDVI)变化不一致,2类指标结果相关性差(r=-0.054,0.101,-0.039)。EDVI与CI的相关性不显着(r=0.293)。结论:OPCABG术中血管吻合时,特别是行LCX、PDA吻合时,由于搬动心脏、改变心脏位置及应用心肌固定器等,导致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和右心功能受限,并且压力指标与容量指标变化不一致,在OPCABG术中应用肺动脉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功能指标变化,可以正确判断右心前负荷实际情况和了解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真正原因,对指导麻醉处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0-04-05)

段文健,王多友[8](2009)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术280例的麻醉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就280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的麻醉进行总结,提高麻醉管理水平。方法:术前根据心绞痛的不同类型给予β-受体阻滞药、钙拮抗药及镇静药。以芬太尼为主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控制心率在50~70次/min。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结论:此类手术的麻醉,要对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充分理解,对监测、各种用药及每个操作可能引起的循环变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循环平稳。(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9年34期)

周升柱[9](2009)在《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中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3年华盛顿大学提出快通道心脏外科(fast-tract cardiac surgery,FTCS),相应地麻醉同样提出快通道心脏麻醉(fast - track cardiac anesthesia,FTCA)。这对麻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冠心病病人特殊病理生理特点,既要满足一定的麻醉深度,保证血流动力学平稳,又要术后快速恢复,达到早期拔管。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进行心脏快通道麻醉,亦均有大量文献证实,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都能满足心脏快通道麻醉的需要,较传统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对于非停跳心脏搭桥(off-pump 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ing surgery,OPCABG),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究竟哪一组更适合、更优越,未见明确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芬太尼及舒芬太尼用于OPCABG快通道麻醉中的效果,需求更加合理、安全的麻醉方案,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选择择期行OPCAB的病人60例,ASAⅡ-Ⅳ级,随机分成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术后进行跟踪随访,记录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ICU时间、围拔管期躁动人数、主诉疼痛人数、术中知晓人数、恶心、呕吐人数,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注重麻醉科医师与心脏外科医师及ICU护士之间的沟通,制定相应的标准,严格按照该标准执行。研究结果:瑞芬太尼组较舒芬太尼组,清醒时间短,但拔管时间及ICU时间未见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均适合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但舒芬太尼组围拔管期躁动人数及主诉疼痛人数显着少于瑞芬太尼组,更容易术后管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3-01)

刘爱英[10](2008)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靶控输注(TCI)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调节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的给药方法,极大提高了静脉麻醉的可控性,操作更为简便精确,是临床麻醉的突破性改进。丙泊酚靶控输注在临床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近期将此技术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8年26期)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围术期随访,探讨术中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其术后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行OPCABG患者100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分为用药组(D组)及未用组(N组)。D组根据使用药物种类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D_1组)、麻黄碱组(D_2组)、合用组(D_3组)。依照单次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分为≥10μg组(NE_1组)及<10μg组(NE_2组)。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情况,得出结论。结果:1.100例患者中,38例(38.0%)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2.100例患者中,38例(38.0%)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D组和N组高血压患病率为71.1%和45.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55.3%和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外高血压因素后,D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4.N组和D_1组、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_1组、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N组和D_2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D_1组和D_3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NE_1组和N组、NE_2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_1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组、NE_2组;NE_2组和N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未用药物组相比,术中单独使用麻黄碱未增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与未用药物组相比,术中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单次剂量≥10μg增加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参考文献

[1].徐霞,胡礼宏.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

[2].刘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8

[3].王志明.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复合七氟醚麻醉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的麻醉效果对比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5

[4].张玉平,钟声宏,赵小平.非停跳冠脉搭桥术50例麻醉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

[5].张亮,卿恩明,卢家凯,董秀华,胡适.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中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心肌酶与肌钙蛋白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

[6].朱琛.动脉波形分析法心排量监测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0

[7].王长卿.右心功能监测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0

[8].段文健,王多友.不停跳冠脉搭桥术280例的麻醉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9].周升柱.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快通道麻醉中比较[D].吉林大学.2009

[10].刘爱英.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在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

标签:;  ;  ;  ;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论文-徐霞,胡礼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