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泌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全基因组,分泌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泌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祝友朋,刘宏莉,韩长志[1](2019)在《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的预测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充分了解核桃黑斑病菌的侵染机制。【方法】以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7个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菌株CFBP2528、CFBP7179、CFBP8253、DW3F3、J303、NCPPB1447、Xaj417等所具有的蛋白序列为预测数据,基于分泌蛋白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利用SignalP v4.1、ProtCompB v9.0、TMHMM v2.0、big-PI Fungal predictor、TargetP v1.1、LipoP v1.0等在线分析程序对分泌蛋白进行预测,同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及分布、信号肽长度、信号肽切割位点等特征。【结果】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分泌蛋白平均为74个,其氨基酸长度多集中于101~400氨基酸,所占比例为63.65%。信号肽氨基酸残基中以A最多,所占比例为22.04%;其次是L,所占比例为19.27%。信号肽长度以19~29个氨基酸的最多,所占比例为79.62%,信号肽切割位点属于A-X-A类型。【结论】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分泌蛋白的有效预测,可为深入解析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中分泌蛋白在侵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高福兰,齐家龙,舒聪妍,谢航航,黄惟巍[2](2019)在《序列优化的小鼠IL-33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有效分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白细胞介素(IL)-33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在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基因优化实现IL-3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为疾病机理研究以及疫苗免疫佐剂应用等提供基础。方法:根据小鼠白细胞介素-33成熟肽(m IL-33)的氨基酸序列,以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基因优化设计;化学合成优化的m IL-33基因片段,通过搭桥PCR将编码人CD8α信号肽的核酸序列分别与优化或未优化的m IL-33基因连接,并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分别构建到双表达单元质粒p Bud CE4. 1的不同启动子下;重组质粒经lipofectamine 3000和PEI转染293FT细胞;以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收集表达的m IL-33刺激巨噬细胞Raw264. 7,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TNFα水平,以证明IL-33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成功; lipofectamine 3000转染效率较PEI转染更高; 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密码子优化的m IL-33表达水平较未优化序列更高,在EF-1α启动子和CMV启动子指导下m IL-33在293FT细胞表达水平相当,CD8α信号肽成功引导m IL-33的分泌,产物具生物学活性。结论:密码子优化操作显着改善了m IL-3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祝友朋,蔡旺芸,韩长志[3](2019)在《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尖孢镰刀菌分泌蛋白预测及其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尖孢镰刀菌是一种以土壤习居为主要特征的植物病原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且寄主广泛,能引起豆科、茄科、葫芦科等科100多种植物根腐、茎腐、茎基腐等病害,严重时造成植株萎蔫死亡,严重影响着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目前生产上对于该菌的防治多使用甲霜灵·锰锌、多菌灵、百菌清等化学药剂,然而,防治效果不佳,急需开发针对该菌新的作用靶标的药剂.前人已经明确植物病原真菌分泌蛋白在侵染、操控植物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学术界尚未见有关该菌中分泌蛋白的报道.本研究以尖孢镰刀菌菌株(Fusarium oxysporumf.sp.lycopersici 4287)的蛋白序列为基础数据,以分泌蛋白所具有的N-端含有信号肽、不含有跨膜结构域、没有GPI锚定位点、将蛋白分泌在胞外4大特征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程序明确该菌中含有778个分泌蛋白,并对上述蛋白开展特征分析,明确上述蛋白的氨基酸长度主要集中在101~400aa、氨基酸组成中以G,T,S,A较多,信号肽长度主要集中在16~21aa、信号肽氨基酸组成中以P,S,A,T,G较多,信号肽切割位点为T-X-T类型.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尖孢镰刀菌的分泌蛋白功能解析和开发新型药剂靶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陈旺[4](2015)在《小麦蓝矮植原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分泌蛋白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蓝矮病(wheat blue dwarf disease,WBD)是我国西北地区冬小麦上的一种植原体病害,常造成严重的损失。叁十年来,科学家对小麦蓝矮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病原的鉴定及分类、介体昆虫传播特性、寄主范围的确定、抗病品种的鉴定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由于植原体不能在体外培养,因此缺少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植原体基因组测序已经成为植原体研究的一个新的手段。因此对WBD植原体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并研究WBD植原体编码的蛋白的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WBD植原体与寄主(植物和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本文以感染WBD植原体的长春花为材料,开展了WBD植原体质粒的克隆与拷贝数分析,WBD植原体染色体DNA的分离与富集,WBD植原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WBD植原体分泌蛋白功能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1年于陕西韩城合阳采集疑似小麦蓝矮病株194株,抽提样品总DNA,对WBD植原体和小麦矮缩病毒(wheat dwarf virus,WDV)进行检测。巢式PCR的结果和扩增片段的序列说明采集的病株中有10株感染WBD植原体。WDV特异引物的PCR结果显示91.6%的样品感染WDV,而且感染WBD植原体的小麦植株中均含有WDV。之后通过条沙叶蝉,将WBD植原体从感染WBD植原体的小麦植株传播到健康的长春花上。长春花发病后,WBD植原体通过嫁接的方式在长春花中保存和扩繁。长春花感染WBD植原体之后表现花绿变、花变叶、叶芽萌发和叶片黄化等症状。PCR和测序结果证实这些长春花感染WBD植原体,通过植原体分类工具i Phy Classifier分析发现本实验得到的WBD植原体为16SⅠB亚组植原体。2.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植原体质粒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从感染WBD植原体的长春花总DNA中克隆到3个WBD植原体的质粒,p WBD1、p WBD2和p WBD3,并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这3个质粒的存在。WBD植原体的3个质粒分别长3449 bp、3844 bp和3601 bp,编码15个蛋白,包括Rep、Cop和SSB蛋白,其中有5个为膜蛋白,5个为分泌蛋白。基于来源于植原体和双生病毒的Rep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 WBD1和p WBD2与p Pa WBNy-1的亲缘关系最近,而p WBD3与p Pa WBNy-2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WBD植原体的3个质粒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不同侵染时期的长春花叶片中的数量也不一致。总的来说,WBD植原体质粒拷贝数在接穗以下的组织中较高,在根中最高。p WBD1的拷贝数在整个侵染时期变化不大,p WBD2和p WBD3在显症3个月后的拷贝数最高。3.以感染WBD植原体的长春花为材料,通过差速离心和脉冲电泳,成功的分离到一条大小约为650 kb的DNA条带,经PCR和Southern杂交确认其为WBD植原体染色体DNA。采用透析袋电洗脱的方法回收该条带的DNA,并通过超滤管进行浓缩,之后以浓缩的样品为模板采用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对样品进行扩增,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对全基因组扩增后的产物和提取过程中各阶段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差速离心、脉冲电泳和基因组扩增可以逐步提高WBD植原体染色体DNA的纯度,最终可以提高1418.4倍。同时经过此流程我们获得了37微克,纯度为92.9%的WBD植原体染色体DNA样品。4.以全基因组扩增产物为模板,构建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基因组测序文库,并对这两个基因组测序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约11 Gb的原始数据。首先运用CLC Genomic workbench对这些数据进行de novo拼接,然后使用SSPACE-BASIC v2.0进一步拼接,之后使用TBLASTN工具和PCR技术对拼接得到的序列进行筛选,最后采用PCR对筛选的contigs进行拼接,最终获得了WBD植原体的基因组草图。WBD植原体基因组草图由6条contig组成,总大小为611,462 bp,大约覆盖WBD植原体染色体DNA的94%的区域。经过注释发现WBD植原体基因组编码2个r RNA基因操纵子,32个t RNA和525个蛋白。在编码的525个蛋白中,269个蛋白可以划分到17个COG功能类型。与其他植原体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WBD、OY-M和AY-WB基因组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重组和颠换。WBD植原体中大多数编码蛋白的基因与其他植原体的基因同源,只有22个基因为WBD植原体所特有。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其他植原体一样,WBD植原体代谢能力十分差。但是WBD植原体中存在46个转运子,这些转运子参与了蔗糖、二肽/寡肽、亚精胺/腐胺、钴离子、钠离子、锰离子和锌离子的转运。WBD植原体还编码Sec分泌系统,可以将部分蛋白分泌到寄主细胞中。经预测,WBD植原体染色体DNA和质粒共编码37个分泌蛋白。这些蛋白中有与目前公布的3个植原体致病因子(TENGU、SAP11和SAP54)相似的蛋白。除此之外,WBD植原体还编码一些可能帮助WBD植原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蛋白。5.克隆了WBD植原体的37个分泌蛋白基因,并成功的将其构建到植物病毒表达载体p GR107中。运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病毒载体在本氏烟中表达这些分泌蛋白,发现一个分泌蛋白SWP1能够导致植物的增殖。SWP1由WBD_0004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SWP1与SAP11一致性为42.22%,但关键功能区域(核定位信号和下游靶标结合区域)的序列差异较大。尽管SWP1序列C端含有一个单分型的核定位信号序列,但对SWP1及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研究表明SWP1的核定位信号不发挥核定位的功能,也不是SWP1诱导增殖所必须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WBD_0004在不同时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WBD_0004在长春花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叶片中WBD_0004表达量在嫁接90天时含量最高。6.运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病毒载体在本氏烟中表达这些分泌蛋白,还发现一个能够诱导本氏烟过敏性坏死反应的分泌蛋白SWP11。SWP11由WBD_0236基因编码。SWP11与SGFP在本氏烟16c中共表达发现该蛋白并不是基因沉默抑制子。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SWP11能够诱导本氏烟H2O2的产生及胼胝质的积累。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证实SWP1能够诱导坏死相关marker基因和防御相关基因表达量的上调。烟草亚细胞定位表明,SWP11与定位于胞间连丝的TMV运动蛋白有着相似的定位情况。SWP11功能域分析表明SWP11的N端能够诱导植物的过敏性坏死反应,是SWP11发挥其激发子功能必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WBD_0236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量,根中WBD_0236的表达量为所有组织中最高,叶片中WBD_0236在嫁接40天时表达量最高。7.WBD植原体也编码一些能够抑制SWP11和其他激发子(BAX,INF1)诱导的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分泌蛋白。SWP6、SWP12、SWP21和SWP31能够抑制SWP11和BAX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SWP6和SWP31能够抑制INF1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卫[5](2014)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第2套Ⅱ型分泌系统全基因簇序列测定分析及其E基因部分敲除》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室自2003年从沙蚕消化道分离出一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研究发现该菌可胞外大量分泌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D2蛋白。根据已测定出的部分基因组序列,发现编码D2蛋白的基因与Ⅱ型蛋白分泌系统基因成簇排列,故推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的D2蛋白可能与Ⅱ型蛋白分泌系统有关。测定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第二套Ⅱ型分泌系统(T2SS2)全基因簇(Gsp)的基因序列,并对所测定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再此基础上构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的T2SS2的△Gsp2E基因缺失株,分析T2SS2的Gsp2E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分泌D2蛋白的影响。方法1.根据Genbank基因组计划中公布的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K279a、JV3、D457、 R551-a (Genbank登陆号依次为:NC_01094、NC_015947、NC_017671、NC_011071)的Ⅱ型分泌系统基因簇序列,以及D2株的部分测序结果设计引物,采用基因移步法逐一PCR扩增第2套Ⅱ型分泌系统基因序列,PCR产物连接至pGEM-18T载体,蓝白斑选择后经酶切鉴定送往测序公司测序,序列结果拼接后寻找各个基因簇的开放多码框架(ORF),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通过PCR来扩增氯霉素基因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Gsp2E基因的上下游片段,分别作为上游和下游的同源臂,采用搭桥PCR方法将上游同源臂、氯霉素基因及下游同源臂连接。对搭桥PCR片段和自杀质粒pGEX-18TC分别进行双酶切之后用连接酶连接,获得重组自杀质粒△2E-pEX-18TC,将该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SM10λpir株中。通过第一次同源重组,将自杀质粒△E-pEX-18TC转入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中,利用氯霉素和链霉素双抗平板筛选出结合子。通过第二次同源重组筛选出△2E缺失株,并进行PCR鉴定。结果1.共获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第二套Ⅱ型分泌系统基因簇共11个片段,依次为Gsp2E、Gsp2F、Gsp2G、Gsp2H、Gsp2I、Gsp2J、Gsp2K、Gsp2L、Gsp2M、Gsp2N、 Gsp2D。对应的GenBank收录号依次为KF234409、KF234410、KF23441、KF234412、 KF2344113、KF234414、KF234415、KF234416、KF234417、KF234418、KF234419。对上述11个ORF比对分析后发现T2SS2的基因簇与同种属细菌K279a, R551-a对应蛋白基因同源性均在85%以上,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能达到70%以上,与T2SS1相比,两套Ⅱ型分泌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其中以E基因片段为代表,基因同源性最高为68%,相应蛋白同源性为61%,其余基因簇片段基因及蛋白同源性均不及E基因高,大多位于30%左右。此外对以上11个ORF和来源明确的其他细菌相应蛋白做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第二套Ⅱ型分泌系统基因簇有种属特异性。2.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Gsp2E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的D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发现△Gsp2E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与野生株在D2蛋白量上无明显差别,药敏实验显示:与对氯霉素敏感的野生株相比△Gsp2E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对氯霉素明显耐药,提示用氯霉素基因替换Gsp2E基因成功。生化检测显示L-亮氨酸-AMC呈阳性改变,L-色氨酸-AMC呈阴性改变。结论成功测定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第二套Ⅱ型分泌系统全基因簇序列,通过对比分析和构建的发育树图发现该11个基因序列与同菌属细菌的分泌系统同源性较高,跟不同种属的同种蛋白同源性较低。Gsp2E基因敲除为进一步探究Gap2E在蛋白分泌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4-05-28)
童银洪,卢传亮,刘永[6](2013)在《海水珍珠分泌细胞在白云岩表面的沉积序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板珍珠"研究方法,将白云岩平板插入和固定在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Dunker)的内表面,获得不同阶段的平板珍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在平板珍珠形成过程中沉积序列,旨在阐明海水珍珠的形成机理,为开发新型珠核材料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3年32期)
张卫,毕春霞,罗玮,秦江楠,陈豪[7](2013)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2套Ⅱ型分泌系统的全基因簇序列测定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经前期研究发现有2套Ⅱ型分泌系统(T2SS),根据嗜麦芽寡养单胞菌K279a、R551-3、JV3、D457的T2SS基因簇序列,以及D2株的部分测序结果设计引物,采用基因移步法逐一扩增2套T2SS基因序列,产物连接至T载体,经酶切鉴定后测序、拼接。发现有22个完整的开放多码框架(ORF),比对分析后发现T2SS1的基因簇与同种属细菌相应基因簇序列同源性均在80%以上,对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能达到97%以上,而T2SS2基因簇与K279a、R551-3对应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不及T2SS1高。2套T2SS的GspE、F、I基因同源性在50%以上,其他对应基因同源性在35%~68%之间不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则为15%~61%。2套T2SS与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同源性高于不同科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T2SS的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细菌蛋白分泌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陈翠珍,葛慕湘,靳晓敏,张艳英,史秋梅[8](2013)在《嗜水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AscV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离于草鱼、青鱼、鲤鱼、牙鲆、宽体金线蛭、中国林蛙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TSS)AscV基因的检测与分析,探讨不同来源嗜水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AscV基因的携带与分布情况。利用文献发表的TTSS的AscV基因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该基因片段,选取代表菌株的AscV基因序列,以DNA Star软件与GenBank公布的参考菌株相应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在供试的42株菌中,有34株携带(阳性率80.95%);其中分离于宽体金线蛭的10株有8株携带(阳性率80%)、中国林蛙的11株有10株携带(阳性率90.9%)、牙鲆的10株有9株携带(阳性率90%)、草鱼的7株有3株携带(阳性率42.9%)、青鱼和鲤鱼的各2株均携带(阳性率100%)。所检测的5个代表菌株AscV基因与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在81.0%~98.7%之间;供试不同来源菌株之间的同源性在91.2%~99.3%之间。(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3年06期)
能昌爱,李秀锦,仲飞,李振,张峰[9](2012)在《D14信号肽序列介导卵清蛋白(OVA)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的分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卵清蛋白(OVA)是禽蛋的重要营养成分,也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式抗原蛋白。尽管OVA在鸡输卵管中大量分泌表达,但OVA基因在培养动物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从而影响OVA基因作为DNA疫苗的研究应用。通过SignalP3.0 server软件分析,发现OVA基因缺乏典型的信号肽序列,这是否是OVA在非输卵管细胞表达水平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利(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S1期)
能昌爱[10](2012)在《人CD14信号肽序列介导卵清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的高效分泌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是禽蛋的重要营养成分,也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式抗原蛋白。尽管OVA在鸡输卵管中大量分泌表达,但OVA基因在培养的动物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从而影响OVA基因作为DNA疫苗的研究应用。通过SignalP3.0server软件分析,发现OVA基因缺乏典型的信号肽序列,这是否是OVA在非输卵管细胞表达水平低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文利用表达水平较高的人CD14基因的信号肽序列与OVA融合,以提高OVA在培养细胞中的分泌表达水平。取鸡输卵管上皮细胞,用Trizol法提取总RNA,RT-PCR反转录得到cDNA。利用上游引物OVA-F和下游引物OVA-R-s,以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出非融合OVA基因,而后再利用含有CD14信号肽序列的重迭上游引物CD14sp-OVA-F1和CD14sp-OVA-F2以及下游引物OVA-R-s,以扩增出的T-OVA质粒为模板,通过两次PCR分别扩增融合人CD14信号肽序列的OVA基因,将该基因片段命名为CD14sp-OVA。将融合OVA基因和非融合OVA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中,构建成CD14信号肽引导的OVA真核分泌表达载体pcDNA-CD14sp-OVA以及阴性对照载体pcDNA-OVA。经磷酸钙介导,将两种真核表达载体的小抽提质粒分别转染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细胞进行表达,将表达培养基用叁氯乙酸(TCA)法浓缩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离蛋白,将蛋白转印到硝酸纤维滤膜上,用Western blot法检测OVA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CR扩增的OVA基因和CD14sp-OVA基因序列经上海生共测序分析结果与GenBank的参考序列一致,同时融合人CD14信号肽的OVA基因在HEK293T细胞的表达,经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融合的OVA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融合OVA基因表达水平,这说明人CD14信号肽明显提高OVA基因在HEK293T细胞的表达水平。该研究结果为OVA基因作为DNA疫苗的模式抗原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2-12-01)
分泌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白细胞介素(IL)-33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在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通过基因优化实现IL-3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为疾病机理研究以及疫苗免疫佐剂应用等提供基础。方法:根据小鼠白细胞介素-33成熟肽(m IL-33)的氨基酸序列,以哺乳动物细胞基因表达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基因优化设计;化学合成优化的m IL-33基因片段,通过搭桥PCR将编码人CD8α信号肽的核酸序列分别与优化或未优化的m IL-33基因连接,并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分别构建到双表达单元质粒p Bud CE4. 1的不同启动子下;重组质粒经lipofectamine 3000和PEI转染293FT细胞;以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收集表达的m IL-33刺激巨噬细胞Raw264. 7,ELISA检测培养上清的TNFα水平,以证明IL-33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实构建成功; lipofectamine 3000转染效率较PEI转染更高; 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密码子优化的m IL-33表达水平较未优化序列更高,在EF-1α启动子和CMV启动子指导下m IL-33在293FT细胞表达水平相当,CD8α信号肽成功引导m IL-33的分泌,产物具生物学活性。结论:密码子优化操作显着改善了m IL-3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泌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祝友朋,刘宏莉,韩长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分泌蛋白的预测及特征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高福兰,齐家龙,舒聪妍,谢航航,黄惟巍.序列优化的小鼠IL-33基因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有效分泌表达[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3].祝友朋,蔡旺芸,韩长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尖孢镰刀菌分泌蛋白预测及其特征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陈旺.小麦蓝矮植原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其分泌蛋白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5].张卫.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第2套Ⅱ型分泌系统全基因簇序列测定分析及其E基因部分敲除[D].青岛大学.2014
[6].童银洪,卢传亮,刘永.海水珍珠分泌细胞在白云岩表面的沉积序列[J].科技创新导报.2013
[7].张卫,毕春霞,罗玮,秦江楠,陈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D2株2套Ⅱ型分泌系统的全基因簇序列测定及分析[J].微生物学杂志.2013
[8].陈翠珍,葛慕湘,靳晓敏,张艳英,史秋梅.嗜水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AscV基因的检测与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3
[9].能昌爱,李秀锦,仲飞,李振,张峰.D14信号肽序列介导卵清蛋白(OVA)基因在HEK293T细胞中的分泌表达[J].畜牧与兽医.2012
[10].能昌爱.人CD14信号肽序列介导卵清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的高效分泌表达[D].燕山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