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朴素生物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朴素生物学理论,科学认知,科学概念,科学素养
朴素生物学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符太胜[1](2019)在《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概念、内涵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前儿童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能够对生物与非生物做出本体区分,用生物因果原则解释生命现象,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生命知识体系。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表明:儿童具有巨大的科学认知潜能和丰富的朴素概念,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的认知水平差距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儿童的科学认知是"前科学思维"。朴素生物学理论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为:正确理解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发展的关系,重视科学概念发展以启蒙儿童的科学素养,正确处理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商瑜[2](2018)在《朴素生物学理论视角下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认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科学素养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的议题,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前科学概念和经验的获得。科学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领域特殊性充分表明: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素养的培养。~((1))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幼儿。而幼儿生命科学概念的发展应注重培养的是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科学概念的获得充分且适宜的条件。对幼儿来说,科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学习,而是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获得直接经验,进而促进幼儿概念的整合与转变,启发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探讨幼儿对特殊领域的认知成为新的研究内容。在特殊领域幼儿能够对事物作出本体区分,甚至能够采用相应的因果解释机制解释现象,知识经验也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因此,生物死亡认知作为前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幼儿的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对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来自幼儿的声音。本研究在长春市市内随机抽取了叁所幼儿园,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共计访谈对象54名。全面呈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的认知。最终获得访谈逐字稿共计四万字,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访谈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从死亡特征、死亡原因和死亡感受叁个维度归纳总结幼儿对上述叁个维度的总体表现和相关特点。基于研究结果的内容,讨论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背后幼儿表达的内隐观点,分别从分别从以下叁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特点分析;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因素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情绪感受的差异分析。经过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宽泛性、多元性、向我性;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因素主要有幼儿认知方面、个性方面和环境方面;幼儿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死亡情绪感受存在差异,其中对人物负向情绪感受最多,其次是动物和植物,幼儿对生物类别的死亡处理方式主要有主动应对、寻求支持、选择逃避、听之任之几个方面。最后,本研究为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一、倾听幼儿声音,关注死亡感受;二、发展前科学经验,增强生命教育;叁、重视正确引导,减少不利因素;四、培养良好个性,塑造积极品质。(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马磊[3](2011)在《幼儿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通过图片解释、图片分类和情境预测等任务考察了160个3-6岁幼儿在生长和疾病这两个维度上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幼儿如何在生长和疾病这两个维度上对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和非生物进行区分;2.幼儿如何在这两个维度上对生物与非生物进行解释与预测。最后,研究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朴素生物学理论不是“全无”或“全有”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3-4岁是幼儿初步积累相关经验和理论萌芽的阶段,此阶段的幼儿能够对生长和疾病进行解释,并可以预测,他们开始认识到生长和疾病不受人的意图控制;4-5岁是幼儿的经验进一步积累和理论发展的阶段,幼儿能够依据自己的解释对生物与非生物进行区分;5-6岁是幼儿形成理论雏形的阶段,幼儿能够理解生长和疾病的内在属性(如生长的不可逆性、疾病的传染性等等);6岁时,幼儿的朴素生物学理论已经稳定。2.幼儿的因果认知和推理具有内在一致性。3.幼儿的朴素生物学理论存在比较明显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性,但性别差异不明显。4.幼儿的相关经验影响幼儿解释与预测的水平,进而影响着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幼儿的相关经验越多,幼儿解释与预测的水平就越高,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能力也高,反之亦然。基于幼儿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特点和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的需要,研究者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四点建议:1.承认幼儿朴素理论的存在性;2.了解幼儿朴素理论的合理性、非完全科学性以及继承性;3.尊重幼儿的错误知识;4.为幼儿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将幼儿从“对错式”的成人标准中解放出来。(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张莉靖,王欣,张丽锦[4](2007)在《学前儿童关于遗传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6名4、5、6岁学前儿童为被试,探查儿童对遗传的成幼相似性这一生物特性的认知。实验1 采用“出生交换任务”考查学前儿童对人类成幼相似性的认知,结果发现:多数儿童倾向于选择被领养的小孩无论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都会与亲生母亲相似,这说明学前儿童尚不能清楚认识到生理特征应与生母相似,而心理特征由于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应该与养母相似。实验2采用“物种收养任务”(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朱莉琪,方富熹[5](2005)在《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在核心知识领域的朴素理论是目前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目前,研究者公认儿童有叁个核心知识领域:朴素物理学、心理理论和朴素生物学。学前儿童是否具有独立的朴素生物理论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一方面,Carey认为10岁前的儿童不能对生物现象作出生物学的因果解释,他们的解释主要是根据心理意图。另一方面,很多研究发现儿童在更早些时候就有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这两种意见反映了研究者对儿童的认知如何达到更高水平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要解决学前儿童是否具有朴素生物学理论的争议,只有通过对儿童不同生物现象的认知进行研究,才能勾勒儿童朴素生物学认知的全貌。我们认为生物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符合这些特征,可能是儿童最早掌握的生物过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张丽锦,方富熹[6](2005)在《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前儿童能否在一些基本生物特性上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是近20多年来朴素生物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尚有争议的问题。本研究以“繁殖”为指标探查4-7岁儿童在此维度对动物和非生物的区分。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实验一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角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结果发现:4-7岁儿童对动物繁殖的认知随年龄逐步发展,访谈任务中6岁儿童可以理解和解释动物繁殖并与非生物相区分。儿童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对动物子代来源的认知由于亲代繁殖,对非生物不繁殖的认知优于对其非代际来源的认知。任务形式对处于快速发展期的5、6岁儿童的认(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张丽锦,方富熹[7](2005)在《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着;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张丽锦,方富熹,杨小冬[8](2004)在《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及其获得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研究近20年来一直是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热点。Carey等主张学前儿童的生物概念系统是从心理概念系统中分离出来的由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的根本性概念转变,儿童还没有一个包含动植物的整合的生物系统。但另一些研究主张学前儿童能够对生物现象进行本体区分并形成内在一致的生物学因果解释,拥有朴素生物学理论,该理论是在一个概念系统(生物学概念系统)中逐渐的连续性变化过程。目前整合的观点认为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在童年早期就独立于心理学理论,但在分离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还要受心理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3期)
朱莉琪,方富熹[9](2000)在《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对“生长”现象的认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学前儿童对生物生长现象的认知入手探查了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探查了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体内部差异。研究发现:(1)学前儿童在生长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2)不同教育条件下的儿童对生长的认知存在差异;学前早期儿童的认知成绩更多地受实验任务变式的影响,而学前晚期儿童的个体内部差异则较小。(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朱莉琪,方富熹[10](1999)在《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朴素理论是目前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问题。学前儿童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论述了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争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动态》期刊1999年03期)
朴素生物学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高科学素养成为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的议题,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前科学概念和经验的获得。科学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领域特殊性充分表明: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素养的培养。~((1))对幼儿来说,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具有问题意识的幼儿。而幼儿生命科学概念的发展应注重培养的是幼儿的生命科学素养。幼儿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引导,科学概念的获得充分且适宜的条件。对幼儿来说,科学概念的学习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学习,而是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逐渐获得直接经验,进而促进幼儿概念的整合与转变,启发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随着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入,探讨幼儿对特殊领域的认知成为新的研究内容。在特殊领域幼儿能够对事物作出本体区分,甚至能够采用相应的因果解释机制解释现象,知识经验也体现出内在一致性。因此,生物死亡认知作为前科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幼儿的死亡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等相关内容,对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更多来自幼儿的声音。本研究在长春市市内随机抽取了叁所幼儿园,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共计访谈对象54名。全面呈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的认知。最终获得访谈逐字稿共计四万字,此外还包括大量的访谈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的是扎根理论的“自下而上”的分析路径,从死亡特征、死亡原因和死亡感受叁个维度归纳总结幼儿对上述叁个维度的总体表现和相关特点。基于研究结果的内容,讨论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死亡特征”、“死亡原因”、“死亡感受”背后幼儿表达的内隐观点,分别从分别从以下叁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认知的特点分析;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的因素分析;幼儿对生物死亡情绪感受的差异分析。经过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的研究发现: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特征的认知具有宽泛性、多元性、向我性;影响幼儿对生物死亡原因认知因素主要有幼儿认知方面、个性方面和环境方面;幼儿对不同生物类别的死亡情绪感受存在差异,其中对人物负向情绪感受最多,其次是动物和植物,幼儿对生物类别的死亡处理方式主要有主动应对、寻求支持、选择逃避、听之任之几个方面。最后,本研究为教育工作提出了以下的建议:一、倾听幼儿声音,关注死亡感受;二、发展前科学经验,增强生命教育;叁、重视正确引导,减少不利因素;四、培养良好个性,塑造积极品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朴素生物学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符太胜.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概念、内涵与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2].商瑜.朴素生物学理论视角下大班幼儿对生物死亡认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马磊.幼儿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张莉靖,王欣,张丽锦.学前儿童关于遗传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5].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6].张丽锦,方富熹.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7].张丽锦,方富熹.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J].心理学报.2005
[8].张丽锦,方富熹,杨小冬.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及其获得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4
[9].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对“生长”现象的认知发展[J].心理学报.2000
[10].朱莉琪,方富熹.学前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