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张果

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张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溢油监测,光源调制,阈值设定,无人机

海面溢油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张果[1](2018)在《近距离海面溢油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溢油的准确及时处置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海面溢油监测方法一般可分为固定式监测和遥感监测。固定式监测方法由于其较高的实时性和全天候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近海、港口和码头等溢油高发地点。但受监测范围限制,无法满足大面积溢油监测需求。遥感监测方法具有更广泛的监测范围,能够及时监测出石油运输泄露导致的大范围溢油,但重复观测周期过长,无法对溢油扩散及漂移进行实时跟踪。本文以近距离海面溢油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系统的整体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根据实际环境需求设计固定式海面溢油监测硬件平台。该平台包括紫外光源、光电倍增管、FPGA芯片和A/D采样电路等功能模块,对各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了介绍。随后介绍了光源调制的基本理论,阐述了光源调制在海面溢油中的应用,并通过仿真对现有的调制模块进行了改进。通过光源调制解决了实验中噪声过大覆盖溢油荧光信号的问题,有效地提升了监测距离。其次,深入研究了固定式海面溢油监测中影响阈值设定的因素:监测距离和太阳光辐射。针对设置固定阈值造成溢油监测虚警率高的问题,结合被监测海域的太阳高度、天气、紫外线强度和潮汐情况等环境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及神经网络的监测阈值设定方法,有效地降低了溢油监测系统的虚警率。然后,配合系统硬件平台开发了固定式海面溢油监测软件。分析了软件需求,软件具有串口设置、监测数据显示、监测数据下载、监测阈值设定、监测画面显示和短信报警等功能,其中监测阈值设定和短信报警都可从服务器调取指定接口实现。根据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完成相应的编码工作,并对软件进行了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可靠性。最后,设计了无人机溢油监测系统的整体方案。借助百度鹰眼实现了方案中的地面站信息处理平台。详细介绍了该平台数据传输、遥感图像获取及处理、无人机轨迹监控和溢油跟踪的实现方法,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无人机溢油监测系统的优点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东东,侯云海,荆云波[2](2016)在《面向航空遥感的海面溢油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溢油的种类识别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其主要任务为监测是否有石油类污染物溢出,监测数据对溢油灾害的防治有着深远的意义。围绕海面溢油监测,综述了目前主流机载海面溢油监测方法,包括激光荧光法、高光谱技术、微波辐射遥感、红外/紫外吸收光谱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海面溢油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6年19期)

过杰,过爽[3](2016)在《海面溢油及浒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溢油和浒苔灾害已经成为当今主要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而基于卫星遥感影像提取海面溢油和浒苔信息是监测其动态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本文对国内外海面溢油及浒苔遥感监测技术进行归纳整理。光学遥感数据多波段比值法是最常用的海面溢油监测方法。另外,合成孔径雷达(SAR)不受雨云影响,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利用灰度值或后向散射系数变化来判断溢油或浒苔是SAR常用的方法。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遥感监测海上溢油及浒苔范围发展最为成熟,已经业务化运行;然而,遥感监测溢油量、溢油类型及浒苔生物量仍然处于试验阶段。遥感海洋灾害的监测要由定性走向定量,真正实现实时、连续、快速、准确,仍需要多种平台和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调整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开发小型、新型传感器。(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邴磊,邹娜娜,过杰,丛旭东,林勐[4](2016)在《基于星载SAR和AIS构建海面溢油监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多种遥感技术被应用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特别是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技术已成为海面溢油监测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海面溢油成像特征的复杂性,单一的遥感识别仍然存在较大难度。本研究提出结合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辅助信息,对海面溢油进行判别,再利用边缘检测算法自动提取溢油信息的方法,并以Radarsat-2数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溢油识别和检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丁一,曹丛华,王萍,王瑞富,徐江玲[5](2015)在《基于星载SAR影像的海面溢油业务化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溢油业务化监测精度和效率,基于海面油膜成像机理和检测难点,设计了海洋溢油业务化监测流程。研发了溢油SAR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系统集成了SAR图像处理算法和暗区特征打分法,实现了SAR影像处理、溢油信息提取和溢油监测报告制作等功能。系统已应用到业务化监测中,可为溢油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孙振邦[6](2015)在《海面溢油网络化监测岸站软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石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资源,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海洋石油的开发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由于我国目前现有的溢油监控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对发生溢油海域不能及时取得准确、可靠的监控数据,很难实时的获取溢油区域的具体位置和详细的海洋水文环境信息,我们迫切需要对海面溢油监测设备状况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测,并及时协助相关工作人员获得溢油区域的具体位置和海洋水文环境参数,以减小海洋溢油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因此,岸站监控中心的配套软件可以完成多个海面溢油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和准确定位,并能接入因特网,以实现网络化监控,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上述存在的海面溢油监测和报警问题,介绍了整个海面溢油网络化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包括系统整体架构、海面溢油监测设备以及岸站软件。设计实现了具有在线监测报警功能的海面溢油监测岸站软件,构建了溢油及其他海洋水文信息的网络化监控。本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如下:(1)设计实现了双向无线通信功能:使用GPRS传输技术,实现海上溢油设备和岸站监控中心之间的双向通信。软件可以自动报警,用户可以通过软件查看溢油监测实时数据。(2)设计实现了数据库功能: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工作,提高了数据的存储效率,简化了数据的管理流程。并可通过数据库查询历史数据,形成溢油趋势图,为溢油的预报和处理工作提供依据。(3)设计实现了电子地图功能:由于设备具有GPS定位功能,所传输的信息中包含溢油信息和位置信息,通过软件配套的在线电子地图或离线电子地图,可以实现海上溢油监测设备的准确定位,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通过与该软件配套的溢油设备的岸边实验表明,该软件使用方便,可有效实现溢油信息的在线报警和历史数据查询,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数据共享,构筑网络化监控,有效提高我国相关部门对海面溢油事故的处理速度,以减少溢油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5-05-30)

王臣,刘朋,赵朝方,崔文连[7](2014)在《高分一号在青岛输油管道海面溢油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3年11月22日青岛黄维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中造成的胶州湾海面溢油,利用GF-1卫星数据对2013年11月26日胶州湾海面溢油特征进行了提取与分析。结果表明,蓝色波段(0.45~0.52μm)与绿色波段(0.52~0.59μm)油水反差明显,尤其绿色波段油膜特征提取效果较好;反射红外波段(0.77~0.89μm)可用作辅助掩膜;红色波段(0.63~0.69μm)没有区分度;基于绿色波段数据,采取频域方法初步处理,并结合以反射红外波段作出的海区掩膜便可以有效提取海面油膜信息。因此,GF-1卫星数据可对近岸海域、小范围海洋溢油实现有效监测。(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尹达一,周青,黄小仙,张燕,李向阳[8](2014)在《海面溢油紫外推扫相机航空遥感监测校飞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溢油是最常见的海洋污染物之一,对这类污染进行遥感监测并做出早期快速预报十分重要。研制并验证一种新型的紫外航空遥感推扫成像的方法:在2008年紫外氮化镓(GaN)基512元线列阵探测器关键技术获得突破的基础上,于2009年研制成功一台推扫成像的紫外原理样机(包含2个可见光波段),紫外波段的瞬时视场角500μrad,视场角15°,在一个标准太阳常数下信噪比不小于2 500。在黄海日照近岸海域完成的航空校飞表明,海面溢油目标的紫外推扫图像清晰可辨,达到相机预期设计的全部技术指标,成功验证紫外GaN基线列探测推扫成像技术的可行性;还表明高探测灵敏度的紫外推扫成像技术能够适用于监测海面溢油的薄油膜污染,为未来航空甚至空间平台条件下监测海洋以及内陆水体的溢油污染提供一种新型的光学遥感探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2期)

王少波,严卫,艾未华,王蕊,刘天宁[9](2014)在《基于微波辐射计的海面溢油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海面溢油对于保护环境和减少经济损失是非常重要的,监测海面溢油是遥感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利用美国对地观测系统卫星EOS的AMSR-E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结合阈值梯度算法和基于R-L分数阶微分梯度算子边缘提取算法,提出了基于微波辐射计的海面溢油监测算法,并以2010年发生在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为例,进行了溢油范围反演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实验验证结果。(本文来源于《遥感技术与应用》期刊2014年01期)

苏伟光,苏奋振,周成虎,杜云艳[10](2012)在《海面溢油光学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溢油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具有频率高、范围广和危害大的特点。卫星遥感已成为海面溢油监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海面油膜光谱特性出发,与常用的光学卫星传感器建立对应关系,根据对不同光学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幅宽和波段数等主要物理参数的对比分析认为,MODIS传感器和HJ-1卫星有较强的海面溢油监测能力。故此,采用MODIS、BJ-1、HJ-1和FY-3光学卫星影像,对2006年3月和2011年6月渤海海面溢油污染事故进行了遥感监测。MODIS遥感图像可以清晰反映出2006年和2011年这2次溢油污染事故中海面油膜信息,HJ-1卫星遥感影像则能反映出2011年溢油污染事故中海面油膜信息,而BJ-1和FY-3卫星遥感影像不能反映出海面油膜信息。HJ-1、BJ-1和FY-3卫星在波段设置上相似,但是,BJ-1和FY-3卫星不能反映出油膜信息,所以,本文进一步对这2次溢油事件中的MODIS遥感影像的油水光谱反差和海水光谱方差进行计算,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MODIS某一波段的海水光谱方差小于油水光谱反差时,则该波段可以显示出油膜信息;而当油水光谱反差小于或接近海水方差时,则不能反映出海面油膜信息。从波谱响应、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以及监测实例中说明MODIS传感器有较强的海面溢油监测能力。(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面溢油的种类识别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其主要任务为监测是否有石油类污染物溢出,监测数据对溢油灾害的防治有着深远的意义。围绕海面溢油监测,综述了目前主流机载海面溢油监测方法,包括激光荧光法、高光谱技术、微波辐射遥感、红外/紫外吸收光谱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海面溢油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果.近距离海面溢油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

[2].刘东东,侯云海,荆云波.面向航空遥感的海面溢油监测方法[J].科技与创新.2016

[3].过杰,过爽.海面溢油及浒苔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6

[4].邴磊,邹娜娜,过杰,丛旭东,林勐.基于星载SAR和AIS构建海面溢油监测方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6

[5].丁一,曹丛华,王萍,王瑞富,徐江玲.基于星载SAR影像的海面溢油业务化监测系统[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

[6].孙振邦.海面溢油网络化监测岸站软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5

[7].王臣,刘朋,赵朝方,崔文连.高分一号在青岛输油管道海面溢油监测中的应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4

[8].尹达一,周青,黄小仙,张燕,李向阳.海面溢油紫外推扫相机航空遥感监测校飞结果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4

[9].王少波,严卫,艾未华,王蕊,刘天宁.基于微波辐射计的海面溢油监测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4

[10].苏伟光,苏奋振,周成虎,杜云艳.海面溢油光学卫星遥感监测能力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

标签:;  ;  ;  ;  

海面溢油监测论文-张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