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当代中国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能力,改革开放,人的本质
当代中国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涛,钟文静[1](2019)在《青年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涵的能力思想,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青年马克思将人的类能力和需要能力看作本质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批判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人的类能力异化和人的尊严丧失,进而考察了资本增殖带来的需要能力异化和人与人的对立。透过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揭示出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在人的发展问题中的悖论。他提出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对自身能力的全面占有和日益丰富,从而富人不是占有财富的人,而是具有内在丰富性的人。青年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启示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社会和谐有赖于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在大国迈向强国关键期,改革开放应在更高水平上深化和扩展;只有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有效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海英[2](2019)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互补》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哲学体系虽内涵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此二要素是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既内在相通又互补支撑,它们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合理方向的探索,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建立合理的人伦规范。此二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中将发生内在融合。当代中国哲学可能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并至少在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视域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9年06期)
孙正聿[3](2019)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是"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相辅相成的双重化的哲学进程。这个哲学进程,不仅显示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因而构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哲学历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只是具有"学术"的意义,而且关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以时代性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坚实根基和重大使命。(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立恩[4](2019)在《“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学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多有思考。(1)不过,由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哲学的讨论多出于文化或文明比较的动机,在中国哲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哲学史梳理而轻哲学创作的现象。有鉴于此,陈少明先生新着《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2)提出"做中国哲学"的应对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其长期致思的结果。关于本书对于当代中国哲(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9年05期)
吴根友[5](2019)在《当代中国汉语哲学之鸟瞰》一文中研究指出源自于古希腊而在近现代欧美充分发展起来的哲学学科,经过汉语世界一百年多的消化、吸收,形成了现代汉语哲学。在当代汉语哲学中,来自欧美的一些重要哲学概念,如本体论、形而上学,都有了汉语哲学的特殊理解与表达。一般而言,当代汉语哲学将欧美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视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18)
王海锋[6](2019)在《“对话”范式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基于新中国70年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一在于,摆脱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的束缚,走出自我的理论独尊和思想封闭,积极展开与各种学术思想的"对话",形成了"对话"的研究范式,并在这一范式的引导下日益走近世界学术舞台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理化的要求、中国道路探索的实践要求以及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交流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会通融合",关键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学各自思想性质、特征的基本定位和判断,在于会通"结合点"的选择。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就已开始,但只有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一"对话"才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只有基于"译介和人物研究",客观认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质,才能在"对话"中实现理论自觉和问题自觉,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占据理论的"制高点"和"话语权",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宋杰,车玉玲[7](2019)在《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出场路径与建构原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现实的变化对理论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一种既能扬弃西方现代性的局限与负面后果,又能承载中国文化之优秀传统的中国式发展模式,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历史任务。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融合中国传统哲学,将其建构为一种新的中国哲学即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如何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回应。新哲学既不是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是倒退至从前,是力图构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经过70年的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当前,已具备了构建这种新哲学的可能条件。(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10期)
张立学[8](2019)在《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兼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目前,中国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许多大学也更加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凝练。从哲学视角出发,审视大学精神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文化软实力》期刊2019年03期)
胡大平,黄玮杰,徐懿然[9](2019)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新建构——2018年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概况》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是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党中央隆重举行纪念大会,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在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学界从多维度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探索,并基于新的全球化格局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应了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社会最新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及其引发的理论挑战。总体上,在马克思哲学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等叁个重要方向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一些新的亮点,同时亦提出一些新的任务。(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9年09期)
李群[10](2019)在《培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叁大体系”,人才是基础和关键。缺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名家大师,已成为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我们要抓紧培育造就一批支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名家大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8-06)
当代中国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哲学体系虽内涵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此二要素是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既内在相通又互补支撑,它们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合理方向的探索,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建立合理的人伦规范。此二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中将发生内在融合。当代中国哲学可能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并至少在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视域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当代中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涛,钟文静.青年马克思的能力思想及其当代中国意义——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王海英.当代中国哲学建构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互补[J].理论探讨.2019
[3].孙正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担当[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4].张立恩.“一般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哲学创作——读《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J].哲学分析.2019
[5].吴根友.当代中国汉语哲学之鸟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王海锋.“对话”范式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基于新中国70年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9
[7].宋杰,车玉玲.当代中国新哲学的出场路径与建构原则[J].学术交流.2019
[8].张立学.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兼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J].文化软实力.2019
[9].胡大平,黄玮杰,徐懿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的新建构——2018年中国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概况[J].理论视野.2019
[10].李群.培育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大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