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温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联合肝段切除术后的护理1例(论文文献综述)
马梦飞[1](2021)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 法](一)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了阻断技术行肝切除术6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经验。(二)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假手术组(n=16),B组为间歇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C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组(n=16),D组为持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后复流24h组(n=16)。间歇阻断法采用阻断30min开放5min的方法控制肝左叶和肝中叶血流,共阻断4次;连续阻断法为直接阻断肝左叶和肝中叶至预定时间。阻断30min、60min、90min、120min后,分别心脏穿刺采血1ml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LT、AST)值,并留取新鲜肝左叶组织2块,一块进行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另一块石蜡包埋HE染色。[结 果](一)60例肝切除患者均顺利实施了区域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并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2±47.6min,入肝血流阻断时间39.9±13.4min,术中出血量327.3±222.4ml,术后住院日10.1±3.0d,术中输血17例,术后胸腔积液5例,切口感染2例,胆瘘0例,肺部感染2例,无肝功能衰竭、术后出血及死亡患者。(二)血清ALT、AST值随着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3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90min时像点A与B、B与C、A与D、D与C、B与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功能损害随复流次数增多而加重,呈线性正相关;新鲜肝组织ATP酶活性检测,随着阻断时间延长,ATP酶活性逐渐降低;阻断时间120min,C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组织切片发现在连续阻断90min,缺血肝组织出现部分坏死;阻断时间120min,出现大片坏死,肝索结构不清。[结 论](一)采用Glisson系统鞘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高,可避免剩余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和腹腔脏器淤血;肝硬化一次性阻断30min、正常肝脏一次性阻断60min是安全可行的,对减少术中失血、降低术中腹腔脏器淤血、提高手术精准度有益,可在临床上常规推广使用。(二)肝脏复流时产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复流次数越多,肝损害越严重;当连续性区域入肝血流阻断时间>90min时,肝组织出现明显坏死,即使复流也难以恢复肝组织活性,推测SD大鼠连续区域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约为90min;在阻断安全时限内,对比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更能耐受缺血缺氧。
郭兵[2](2021)在《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两型肝包虫病PHC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肝包虫病PHC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从而更好的指导围手术期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搜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263例两型肝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两型肝包虫病PHC的IRF。根据IRF所占权重,构建NRPM。采用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模型的内部验证、构建ROC工作曲线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评价、使用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一致性进行评价、绘制DCA验证模型的临床有效性。结果:263例肝两型包虫病行肝切除手术患者中,术后并发症93例,发生率为35.36%。ALBI(OR=3.694,95%CI:1.860~7.336)、手术时间(OR=2.848,95%CI:1.384~5.859)、术中出血量(OR=4.832,95%CI:2.384~9.793)、包虫直径(OR=3.073,95%CI:1.528~6.177)是两型肝包虫发生PHC的IRF(p值均<0.05)。基于上述4个IRF所占权重构建NRPM,模型的AUROC为0.877(95%CI:0.831~0.923);Bootstrap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871,表明模型的区分度良好。校准曲线(P=0.890)观测值和实际值贴合和Hosmer-Lemeshow检验(P=0.905)均显示NRPM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当阈概率为35.6%时,DCA显示的临床净获益为22%;在8%-89%阈概率区间内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结论:ALBI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包虫直径是两型肝包虫病患者发生PHC的IRF,以此为基础构建的NRPM具有较好的准确度、一致性及临床实用性。从而更好的指导围手术期临床决策,减少PHC的发生率。
汪伟[3](2021)在《基于Laennec膜理论Glisson鞘外阻断法及鞘内阻断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Laennec膜理论的Glisson鞘外阻断法及鞘内阻断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对其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为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手术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9例行基于Laennec膜理论的Glisson鞘外阻断法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鞘外组),22例行基于Laennec膜理论Glisson鞘内阻断法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鞘内组)。对比分析以下资料:(1)术前资料: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白蛋白(albumin,ALB)、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危险分级;(2)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3)术后资料:病变类型、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根据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类)、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术后第1、3、7天)、术后住院周期。结果:术前资料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ASA麻醉危险分级、ALT、AST、TBIL、PT、ALB等方面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对比:两组都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的右半肝切除,均无死亡、中转开腹及术中输血,在术中出血量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对比: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切缘均为阴性,两组在病理类型、是否合并肝硬化、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肝功能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住院周期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Laennec膜理论的Glisson鞘外阻断法及鞘内阻断法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是安全的、可行的,并且鞘外阻断法相较于鞘内阻断法手术时间更快。
陈强[4](2020)在《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文中指出背景: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肝部分切除仍然是早期肝细胞癌最常用的根治方法。然而肝切除术中大量出血常难以控制,术中大量失血和输血是肝切除术后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常用于肝部分切除手术中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仍在争论。有研究表明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也有研究认为阻断时间过长会增加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的风险。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肝部分切除术中行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其预后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会对今后肝切除术中是否行Pringle法肝门阻断提供指导意义。研究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根据肝切除术中是否行肝门阻断患者被分为未阻断组(no-PM)和阻断组(PM),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组又根据阻断时间进一步分为阻断时间≤15分钟组(PM-1)和PM>15分钟组(PM-2)。近期预后根据术后肝功能和术后并发症评估,远期预后根据1-,3-,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评估。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0例患者,其中100例患者术中未行肝门阻断(no-PM),104例肝门阻断时间≤15分钟(PM-1),46例患者肝门阻断时间>15分钟(PM-2)。结果显示肝门阻断组术中估计出血量(P<0.001)和术中需输血的患者(P=0.010)明显少于未阻断组,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阻断组ALT和AST水平明显高于未阻断组且恢复速度缓慢。阻断组和未阻断组之间总生存率(P=0.185)和无病生存率(P=0.086)未见明显差异。并且阻断>15分钟组(PM-2)和≤15分钟组(PM-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两组ALT和AST水平变化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总生存率(P=0.454)和无病生存率(P=0.559)未见明显差异。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性肝门阻断会延长术后肝功能恢复时间,但没有增加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和减少生存时间的风险。当术中有需要时推荐使用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
杨学安[5](2020)在《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动脉血流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资料。手术方式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其中A组42例,术中根据病灶位置行肝动脉血流阻断术;B组38例,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术;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术中、术后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两种血流阻断方法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手术死亡,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在性别、Child-Pugh分级、年龄、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留置腹腔引流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在术中保护肝功能损伤及术后肝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阻断法能有效地减轻术中的肝损伤,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方面表现更优,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上较第一肝门血流阻断组时间段,但在是否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尚无定论。
白杨[6](2019)在《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与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及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腹腔镜施行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安全性,对临床以及学习工作中选择一个相对适当的手术方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月本院确诊肝癌的1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合不同术式进行分组:A、B、C组,其中接受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组(A组),共43例,接受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患者归为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组(B组),共40例,接受开腹肝切除的患者归为开腹肝切除组,共42例,对比三组病例的围术期资料。借助SPSS软件包加以统计,P<0.05说明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肝硬化背景、乙肝背景、肝功能分级、术前白蛋白、术前AFP、肿瘤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有无输血、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术后第三天总胆红素、术后第三天白蛋白、住院费用、病理类型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规则肝切除例数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无论是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还是腹腔镜非困难部位肝切除,其术后第一天ALT、术后第三天ALT、术后住院时间都要优于开腹肝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并发症率明显要比开腹组更低,存在显着性差别。结论:通过术前的精准评估,术中准确定位、娴熟的血流阻断技术,能够确保困难部位肝切除的有效性,其安全系数高。腹腔镜手术,无论肿瘤位于困难部位亦或是非困难部位,恢复速度要快于开腹手术,并发症率不高。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实施。
谢阳阳[7](2019)在《一种简易的完全体内Pringle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具有减轻术后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粘连、加快术后恢复、减小腹壁瘢痕等优点,而控制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成功的关键。Pringle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控制肝脏切除术中出血的技术之一,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体外实施腹腔镜下Pringle法,需增加穿刺孔,操作稍复杂。本文将探讨一种简易的完全体内的Pringle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应用优势。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起至2017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单一医疗组内进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手术病例,将其分为腹腔镜下Pringle法组(laparoscopic Pringle maneuver,LPM)与腹腔镜下无 Pringle 法组(laparoscopic non-Pringle maneuver,LNPM)。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术中输血、是否行肝门阻断、肝门阻断总时长、是否中转开腹手术、中转开腹原因、术后第一天肝功能指标(ALT,AST,AKP,γ-GT,ALB,TB,PT)、术后病理结果、肿瘤最大直径、切缘情况、短期并发症情况及分级、术后住院天数等,比较两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共有59例患者符合纳入要求,其中LPM组34例,LNPM组25例。术前基线资料中,LPM组的上腹部手术史患者显着低于LNPM组(14.7%vs 40%,P=0.03),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术中、术后资料中,LPM组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为 190(153.8-241.3)min、100(95-200)ml,均少于 LNPM 组(235(190-307.5)min,200(100-400)ml),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4)。LPM 组中转开腹1例(3%),1例患者(3%)需要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8.3)天,LNPM组中转开腹2例(8%),4例患者(16%)需要输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2)天,均无显着性差异。肝门阻断总时间与其他参数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肝门阻断总时间与手术时间显着正相关(P=0.02),而与术中出血、POD1 ALT、POD1 AST、并发症分级、术后住院时间无显着相关。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腹腔镜肝切除中实施这种简易的完全体内Pringle法安全可行;区域性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联合Pringle法能够缩短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且对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胡小强[8](2019)在《腹腔镜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血流控制、肝实质的离断、肝静脉出血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收集我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行腹腔镜半肝切除术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同期40例开腹半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比、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生理指标(肝功能、血常规、血凝指标)的变化、镇痛剂使用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总共包括8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左半肝切除25例,腹腔镜右半肝切除15例;开腹组右半肝切除16例,左半肝切除24例。其中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79.6±69.1)分钟,对比开腹组手术时间(254.4±82.2)分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47);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术中出血(430.8±103.7)毫升,显着低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术中出血(613.2±248.9)毫升(P=0.001);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输血率为30%,低于开腹半肝切除组52.5%(P=0.041)。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使用镇痛剂(2.7±0.8)天,小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4.4±0.9)天(P<0.05)。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0±0.5)天,低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4.3±0.7)天(P<0.05)。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9.0±2.7)天对比开腹半肝切除术组(13.9±8.8)天(P=0.01)明显缩短。腹腔镜组结石清除率90.6%对比开腹组结石清除率90%(P=1.0),无统计学差异。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并发症患者8例(20%),与开腹半肝切除术组术后并发症10例(25%),两者对比无显着差异(P=0.592)。腹腔镜半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血常规、血凝主要指标的变化与开腹半肝切除术无显着差异。腹腔镜半肝切除术组及开腹半肝切除组均无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半肝切除术对比开腹半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输血率低、镇痛剂使用少、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势,手术时间、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两者对比无显着差异。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以过硬的开腹肝切除临床经验为基础,配合默契的手术团队、娴熟的腹腔镜操作技术、有效的血流控制、精细的肝实质离断、合理的肝静脉出血预防及处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腔镜半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赵晰[9](2017)在《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与经Glisson蒂横断肝切除的差异,探讨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本医疗组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符合条件的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经肝圆韧带裂入路的肝切除术组,n=25), B组(经Glisson蒂横断肝切除术组,n=27)。统计分析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既往有无肝硬化病史及手术史、肝切除范围、术后诊断、手术方案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评价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两组病例在平均年龄、性别比、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既往肝硬化病史及手术史、肝切除范围、术后诊断及手术方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两组病例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ALT、AST、ALB、PAB、TBIL、INR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病例在术后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伤口感染、腹水、胆漏、腹腔出血、肝衰竭、死亡)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经肝圆韧带裂入路的肝切除术与经Glisson蒂横断肝切除术在术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术后肝功能的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并无显着差异,同样安全可行,但远期收益有待继续研究。(2)经肝圆韧带裂入路的肝切除术,利用肝圆韧带作为引导,解剖标志明显,无需解剖游离第一肝门,对肝门解剖困难者尤为适用,适用于左肝叶及肝段的切除。
黄兴华,胡还章,江艺[10](2015)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和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在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一2012年8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外科行手术切除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术中均不解剖第一肝门,其中A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2670岁、平均52.95岁,术中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B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275岁、平均52.32岁,术中应用第一肝门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输血例数,术后第1天ChildPugh分级情况,术后1、3、7天血清AL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此后每3个月定期门诊复查,观察2组患者血清ALT和TBiL的复常时间,患者复发率、生存率等指标。结果 2组术前Child-Pugh分级、术前血清ALT和TBiL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阻断时间、输血例数以及术后1、3、7天血清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术后第1天Child-Pugh分级恶化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4,P<0.01);A组术后1、3、7天血清ALT水平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3、3.065、3.403、5.663,P值均<0.01);A组术后血清ALT和TBiL恢复正常水平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17、8.508,P值均<0.01);A组患者术后1、2年累积复发率低于B组,而术后1、2年累积生存率高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rank检验比较2组2年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值=0.918,P<0.01)。结论在不解剖肝门的条件下,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切肝法与Pringle法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相比较,可以保护第一肝门结构的完整,明显减轻对残肝的能量代谢和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日恢复,减少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实用的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二、常温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联合肝段切除术后的护理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温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联合肝段切除术后的护理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60例经验总结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大鼠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安全时限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技术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1.1 数据来源 |
2.1.2 资料搜集 |
2.1.3 纳入排除标准 |
2.2 相关定义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描述 |
3.2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
3.3 PHC发生风险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
3.4 共线性诊断 |
3.5 预测方程建立 |
3.6 预测PHC发生风险列线图的构建 |
3.7 模型评价 |
3.8 NRPM的临床使用方法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综述 肝切除术后胆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基于Laennec膜理论Glisson鞘外阻断法及鞘内阻断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1.2 资料收集 |
1.2 围手术期的处理 |
1.2.1 术前检查 |
1.2.2 术前准备 |
1.2.3 手术主要设备 |
1.3 手术方式及操作步骤 |
1.3.1 麻醉方式 |
1.3.2 手术方式 |
1.4 术后处理 |
1.5 出院标准 |
1.6 复查与随访 |
1.7 观察指标 |
1.7.1 术前资料 |
1.7.2 术中资料 |
1.7.3 术后资料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前资料 |
2.2 术中资料 |
2.3 术后资料 |
2.4 手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
2.5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血流阻断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患者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手术方法及过程 |
2.5 围手术期的管理和术后随访 |
2.6 数据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术中情况 |
3.3 术后情况 |
3.4 肝脏状态与肝门阻断 |
3.5 生存和复发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肝血流阻断技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围手术期情况 |
2.3 数据采集 |
2.4 研究设计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6)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术前检查及评估 |
2.5 手术器械 |
2.6 术前规划 |
2.7 手术方法 |
2.8 术后护理 |
2.9 观察指标 |
2.10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3.2 三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
3.3 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一种简易的完全体内Pringle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数据资料收集 |
3 手术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手术相关指标及临床疗效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腹腔镜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资料 |
1.2 观察指标 |
1.3 统计方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手术设备及器械 |
2.2 术前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 |
2.3 手术方式 |
2.3.1 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 |
2.3.2 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常温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联合肝段切除术后的护理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外科应用的安全性研究[D]. 马梦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预测两型肝包虫病术后并发症列线图的建立[D]. 郭兵. 青海大学, 2021(01)
- [3]基于Laennec膜理论Glisson鞘外阻断法及鞘内阻断法在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D]. 汪伟.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持续性Pringle法肝门阻断对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D]. 陈强.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肝动脉阻断在肝包虫外囊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D]. 杨学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 [6]腹腔镜困难部位肝切除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分析[D]. 白杨. 浙江大学, 2019(03)
- [7]一种简易的完全体内Pringle法在腹腔镜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D]. 谢阳阳. 浙江大学, 2019(03)
- [8]腹腔镜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研究[D]. 胡小强. 皖南医学院, 2019(11)
- [9]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D]. 赵晰.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10]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法与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在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比较[J]. 黄兴华,胡还章,江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