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生命论文-郝慧敏

肯定生命论文-郝慧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肯定生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屠犹,《大披肩》,历史,想象文学

肯定生命论文文献综述

郝慧敏[1](2018)在《肯定生命:辛西娅·欧芝克《大披肩》屠犹诗性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篇小说《大披肩》是20世纪美国着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欧芝克重要且兼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二战时期屠犹也逐渐成为其作品直接或间接的主题。目前对于该作品的研究以国外居多,且成果显着,而国内研究成果却是星星点点。研究者与评论者从多个角度对欧芝克进行了探讨,例如女性主义、形式主义、文化研究以及身份研究。本论文则提出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拟运用新历史主义、欧芝克的文学观以及尼采的历史哲学,探讨作者在小说中提出并回答的两个问题:想象文学与人类历史、诗歌与记忆的关系;屠犹受害者为生存而在创伤记忆中挣扎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主人公罗莎屠犹前、中、后的生活特征,本论文认为,想象文学可以再现历史,诗歌,特别是隐喻,是历史记忆的有效方式;同时,本论文运用尼采记忆观点,认为记忆应该是“记忆”与“忘记”的结合,以“肯定生命”为目的。因此,本论文拟以欧芝克作品为例,对“屠犹不可言说”、“想象文学无力呈现屠犹灾难”等学术观点进行批驳,因为正是想象文学才使得诸如屠犹等历史灾难的救赎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吕东[2](2018)在《从否定到肯定生命:尼采的艺术哲学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聚焦于分期视阈下对尼采艺术哲学的梳理与诠释。本文以西方美学史的宏观视角为切入点,努力爬梳尼采艺术哲学的理论渊源,聚焦于尼采艺术哲学的根底性的生命问题(如何克服此在之悲剧性真理),给出各个时期尼采艺术哲学在肯定抑或否定生命中对叔本华式存在谜题的详尽解答。同时,本文还将解答的方案放置于形而上学的知识框架中进行进一步思考,准确理解建基于“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上帝之死”、“永恒轮回”、“超人”、“权力意志”等着名命题之上的各个时期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出尼采艺术哲学内在的变动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尼采艺术哲学作为形而上之生存美学的整一性的本真面相,从而更好地回答“尼采是谁?”这一终极问题,并展示出尼采艺术哲学对后世中西方美学乃至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在对早期尼采艺术哲学(1872年至1876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从叁个方面揭示出了叔本华美学思想对早期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巨大影响。发现早期尼采的日神艺术∕酒神艺术的艺术二分法以及悲剧的“叁重世界说”是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美学资源,而早期尼采为此在之悲剧性真理给出了两条解决之道:暨日神式的(日神精神)和酒神式的(酒神精神)解决之道,但这两条解决之道最终仍旧通向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早期尼采仍旧是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同时早期尼采在批判苏格拉底主义中开启了后现代转向的大门,但却没有陷入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中构建了新宗教的信仰,以理性的他者暨感性审美来拯救被掏空了的现代性。在对中期尼采艺术哲学(1876年至1881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重点分析了中期尼采基于系谱学的研究方法对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揭示出中期尼采经由批判确立起了生成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走上了一条积极肯定个体生命的科学乐观主义的道路,由此使得中期尼采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不仅如此,本文还指出在科学乐观主义的引导下,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中展开了对艺术的猛烈批判(艺术的叁宗原罪)。而此后,尼采一方面站在肯定艺术的立场提出了“路标艺术”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基于艺术的形而上特质而继续猛烈批判艺术,甚至不惜取消艺术作品的艺术的存在合理性价值,从而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之后产生出了一种悖谬式的艺术观。在对过渡时期尼采艺术哲学(1882年至1887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指出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提出了“文化两院制”的构想。在“文化两院制”中,艺术以其深刻的肤浅性成为了推行实证科学的有利保障,与此同时,艺术的形而上学复归尼采思想的中心,从而开启了尼采的艺术哲学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当然,过渡时期尼采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永恒轮回”的思想。在对“永恒轮回”的叁次传达中,尼采使“永恒轮回”思想具有了科学真理性与意愿情感性的双重内涵。在意愿情感性的维度中,“永恒轮回”传达出了新酒神精神,其核心理念是教导人们以悲剧式的眼光看待生命,步入由苦痛之深渊与“超人”之巅峰所交织而成的对生命的双重肯定。而在对“永恒轮回”思想的传达中,尼采的艺术哲学也彻底完成了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在对晚期尼采艺术哲学(1888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由晚期尼采对其过渡时期艺术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入手,指出晚期尼采取消了艺术作品的艺术与将生命视为艺术之间的对立,在艺术之双重概念的互相融合中阐释新酒神精神。同时晚期尼采倡导等级动态生成观,从而降低了新酒神精神的准入门槛。当然,在批判之余,晚期尼采还吸取和借鉴了其过渡时期的审美经验论,强调艺术乃是对意志的激发。最终,晚期尼采确立起了艺术生理学的观念,强调艺术起源于性的冲动,但并非性的自然性表达,而是性的精神性表达。由此,艺术“形变”成为了艺术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而艺术“形变”的内涵实质是传达新酒神精神,使得晚期尼采的艺术生理学通向了“权力意志”观下对生命的双重肯定。(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胡志刚[3](2018)在《感性生命的至高肯定——《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充分体现了尼采哲学的使命,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肯定权力意志对于破除理性、道德等传统价值的作用,最终肯定人的感性生命。查拉图斯特拉是尼采哲学的代言人,尼采通过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向世人宣讲超人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人类深沉而热切的爱,这种爱要人们告别以同情为代表的懦弱道德,肯定苦难对于塑造人坚硬本性的作用,坚硬是创造者的本性。(本文来源于《岭南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吕东[4](2018)在《对生命的肯定:中期尼采的生成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期尼采发明了系谱学这一新的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并以之作为批判的利器,从哲学和情感的双重维度对形而上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在破除形而上学迷雾的同时,牢固地确立了生成哲学的基本思想。尼采在生成哲学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相信借助实证科学,不仅可以认识此在世界,还可以修正此在世界,在肯定此在世界和个体生命的价值中克服此在之悲剧性真理。中期尼采基于信奉实证科学的立场对艺术的批判,借此牢固地确立起了科学乐观主义的信仰。(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杨漫[5](2016)在《在否定中肯定生命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方面的充实,也包括情感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提高。通过高中语文课本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很多悲剧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的个人能力很强,却由于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命运坎坷,英雄走向末路,结局凄凉;还有很多有着美好品质,但是受到命运不公正待遇,结局也是悲剧性的。高中生处在审美观、人生观等不断完善的阶段,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悲剧性人物形象,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不公等,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本文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育问题展开论述。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叁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导入:对“悲剧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悲剧性作品的叁个审美特征;阐述了审美心理的构建问题。第二部分是梳理教材中出现的悲剧性作品和人物,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第叁部分的深入论析做铺垫。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教材中出现的悲剧性作品;然后,对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分类论述。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探究教师如何进行悲剧性作品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心理。分为以下五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悲剧性作品审美主动性;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悲剧性人物的悲剧成因;第叁,引导学生感受悲剧性作品人物的审美意义;第四,讲练结合,课堂练笔,提高运用能力;第五,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希望结合悲剧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以及前人对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系统地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悲剧性结局人物形象的美学和教学意义,从而能够形成系统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全面养成,也能在实际的认知和写作方面对他们有重要意义,使悲剧作品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地运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刘建军[6](2016)在《关注失落与自适状态,肯定个体生命价值——论王安忆对失落女性和边缘个体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安忆关注失落与自适两种人,表现出同情与肯定的情感态度倾向。她以深厚的人文关怀面对失落女性,体现了深切的女性生命体认和思想高度。面对边缘个体,她表现为温情关怀与热情支持,体现了她对人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建立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个体生命及其价值的重视和肯定。(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5期)

李玉金[7](2014)在《《在路上》中的酒神精神和狂欢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路上》是美国“垮掉之王”杰克.凯鲁亚克的不朽之作。1957年这部小说的发表对于当时僵化的社会秩思潮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为美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凯鲁亚克为垮掉的一代谱写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奥德赛传奇,小说真实记录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垮掉派分子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该书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着作,并入选为《时代杂志》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之一。本文将运用尼采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在路上》进行剖析,旨在揭示小说主人公对肯定生命意志的精神探索。狂欢化的本质是颠覆和更新现存的社会等级和意识形态,通过获得人们之间极度自由平等来改变现实世界。狂欢是一种边缘化的生活方式,狂欢精神抵抗一切规则秩序,所以它从不向任何价值观念或官方权威低头。这种反权威、反传统、反主流的狂欢精神和《在路上》这部小说的主题及内容有着深刻的共鸣。本篇论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简要阐述“垮掉一代”、垮掉派文学、凯鲁亚克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在路上》的主要内容和文学评论。第二章介绍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酒神精神体现在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和辩护,狂欢化理论旨在颠覆官方意识形态以获得个体自由。两种文学观点的精髓都是颠覆权威,尼采和巴赫金都强调生命因素,也就是物质和身体。在狂欢的状态下,人们之间毫无歧视,社会等级消亡了,因此构建了一种人人平等,泯灭等级的乌托邦情景。第叁章指出迪恩就是酒神的化身,文章分别从疯狂、纯粹、矛盾和不平衡性这四个方面对这个反英雄角色进行解读。带有酒神般迷狂特质的迪恩过着非主流的生活,这个堕落天使的非理性和非道德因素确实给普通人的情感与理智带来了一种强烈的冲击。迪恩无疑变成了自由奔放酒神的化身,代表着生命力的爆发,并且作为一种摆脱社会束缚的新价值而存在。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的醉态生活经历、对美国权威的颠覆以及他们醉态生活背后所体现出的精神追求。这些疯狂的旅行者一路上吸毒、酗酒、提倡性解放、沿路飙车并且嘲笑一切。他们摆脱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通过破坏现代文明来颠覆权威,但是抛开表面上的放纵娱乐,垮掉派的精神内涵是捍卫和净化人类的灵魂。第五章旨在探索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自发式写作风格。自发式写作是在没有阻碍,没有理性体现,没有逻辑思考的状态下使涌动的思绪自然形成文字。《在路上》“反向”和“颠倒”逻辑的“狂欢节”式语言是酒神精神在写作方面的明显例证,由于头脑中飞逝的情感体验得以成功捕获,使得作者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释放。《在路上》是狂欢化创作的成功实践。第六章结论部分指出,从内容到写作风格,整部小说激情充溢,自由真实,到处都弥漫着酒神精神。归根结底,《在路上》这部狂欢化小说讲述的是肯定生命意义的精神之旅。(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李世雁,张建鑫[8](2013)在《在创造进化论中肯定生命冲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化是创造性过程,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用“创造性进化”来解决达尔文进化论中进化、变异动因的缺失,贯彻了过程性原则。通过审视达尔文学说的基本概念,柏格森认为,这个理论不能够对一个层次到更高层次的跨越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没有对一个物种的变异如何能够发生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3-09-02)

罗文[9](2013)在《试论尼采的悲剧哲学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的真谛不是否定生活,而是肯定生活,尼采在悲观的世界中看到了真正的生命价值。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首先就在于他倡导哲学向价值论转向,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前者的悲剧哲学进行批判和扬弃得出权力意志的悲剧人生观,他用权力意志否定一切形而上学真理,否定加在生命之上的"最高价值",无条件肯定生命自身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3年07期)

何亦邨[10](2013)在《肯定生命,关注现世,探索现实,活在当下——以当前人文关怀视角回顾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世俗化是一种解放过程。佛教造像世俗化主要表现为叁方面:造像姿态造型的世俗化、造像题材的生活化、观音像的女性化。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世俗化的进程当中,不断发掘其自身的人文价值,一改佛教在唐代以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逐渐成为平民化的、亲民的宗教。唐代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一座高峰,佛教造像世俗化在唐代兴盛并逐步定型。佛教造像的世俗化与佛家的人文关怀宗旨并行不悖,实践并且发扬了佛教的人文关怀精神。(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05期)

肯定生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聚焦于分期视阈下对尼采艺术哲学的梳理与诠释。本文以西方美学史的宏观视角为切入点,努力爬梳尼采艺术哲学的理论渊源,聚焦于尼采艺术哲学的根底性的生命问题(如何克服此在之悲剧性真理),给出各个时期尼采艺术哲学在肯定抑或否定生命中对叔本华式存在谜题的详尽解答。同时,本文还将解答的方案放置于形而上学的知识框架中进行进一步思考,准确理解建基于“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上帝之死”、“永恒轮回”、“超人”、“权力意志”等着名命题之上的各个时期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出尼采艺术哲学内在的变动性、差异性和矛盾性的特质,并在此基础上还原尼采艺术哲学作为形而上之生存美学的整一性的本真面相,从而更好地回答“尼采是谁?”这一终极问题,并展示出尼采艺术哲学对后世中西方美学乃至文化建设的巨大影响。在对早期尼采艺术哲学(1872年至1876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从叁个方面揭示出了叔本华美学思想对早期尼采艺术形而上学的巨大影响。发现早期尼采的日神艺术∕酒神艺术的艺术二分法以及悲剧的“叁重世界说”是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美学资源,而早期尼采为此在之悲剧性真理给出了两条解决之道:暨日神式的(日神精神)和酒神式的(酒神精神)解决之道,但这两条解决之道最终仍旧通向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早期尼采仍旧是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同时早期尼采在批判苏格拉底主义中开启了后现代转向的大门,但却没有陷入后现代性的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在审美现代性视阈中构建了新宗教的信仰,以理性的他者暨感性审美来拯救被掏空了的现代性。在对中期尼采艺术哲学(1876年至1881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重点分析了中期尼采基于系谱学的研究方法对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揭示出中期尼采经由批判确立起了生成哲学的基本观念,从而走上了一条积极肯定个体生命的科学乐观主义的道路,由此使得中期尼采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不仅如此,本文还指出在科学乐观主义的引导下,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中展开了对艺术的猛烈批判(艺术的叁宗原罪)。而此后,尼采一方面站在肯定艺术的立场提出了“路标艺术”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基于艺术的形而上特质而继续猛烈批判艺术,甚至不惜取消艺术作品的艺术的存在合理性价值,从而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之后产生出了一种悖谬式的艺术观。在对过渡时期尼采艺术哲学(1882年至1887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指出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提出了“文化两院制”的构想。在“文化两院制”中,艺术以其深刻的肤浅性成为了推行实证科学的有利保障,与此同时,艺术的形而上学复归尼采思想的中心,从而开启了尼采的艺术哲学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当然,过渡时期尼采艺术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永恒轮回”的思想。在对“永恒轮回”的叁次传达中,尼采使“永恒轮回”思想具有了科学真理性与意愿情感性的双重内涵。在意愿情感性的维度中,“永恒轮回”传达出了新酒神精神,其核心理念是教导人们以悲剧式的眼光看待生命,步入由苦痛之深渊与“超人”之巅峰所交织而成的对生命的双重肯定。而在对“永恒轮回”思想的传达中,尼采的艺术哲学也彻底完成了从中期向晚期的过渡。在对晚期尼采艺术哲学(1888年)的详尽梳理中,本文由晚期尼采对其过渡时期艺术哲学的批判和继承入手,指出晚期尼采取消了艺术作品的艺术与将生命视为艺术之间的对立,在艺术之双重概念的互相融合中阐释新酒神精神。同时晚期尼采倡导等级动态生成观,从而降低了新酒神精神的准入门槛。当然,在批判之余,晚期尼采还吸取和借鉴了其过渡时期的审美经验论,强调艺术乃是对意志的激发。最终,晚期尼采确立起了艺术生理学的观念,强调艺术起源于性的冲动,但并非性的自然性表达,而是性的精神性表达。由此,艺术“形变”成为了艺术生理学的核心概念,而艺术“形变”的内涵实质是传达新酒神精神,使得晚期尼采的艺术生理学通向了“权力意志”观下对生命的双重肯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肯定生命论文参考文献

[1].郝慧敏.肯定生命:辛西娅·欧芝克《大披肩》屠犹诗性记忆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2].吕东.从否定到肯定生命:尼采的艺术哲学之路[D].华东师范大学.2018

[3].胡志刚.感性生命的至高肯定——《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解读[J].岭南学刊.2018

[4].吕东.对生命的肯定:中期尼采的生成哲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杨漫.在否定中肯定生命的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6

[6].刘建军.关注失落与自适状态,肯定个体生命价值——论王安忆对失落女性和边缘个体的态度[J].名作欣赏.2016

[7].李玉金.《在路上》中的酒神精神和狂欢化特征[D].陕西师范大学.2014

[8].李世雁,张建鑫.在创造进化论中肯定生命冲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

[9].罗文.试论尼采的悲剧哲学对生命价值的肯定[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10].何亦邨.肯定生命,关注现世,探索现实,活在当下——以当前人文关怀视角回顾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J].青春岁月.2013

标签:;  ;  ;  ;  

肯定生命论文-郝慧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