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换生成语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茱莉亚·,克里斯蒂娃,诺姆·,乔姆斯基,符号学,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1](2019)在《论克里斯蒂娃“符义分析”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批判牲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流行至法国,深刻影响了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符义分析"(semanalyse)理论的建构,成为她符号学思想不可或缺的理论渊源。克里斯蒂娃对乔姆斯基思想的批判与突围有叁:首先,她接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模型的动态性特征,但拒绝乔姆斯基特定的天赋语言观以及言说主体的立场;其次,克里斯蒂娃的生成文本/现象文本较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更有独特的理论品格;最后,克里斯蒂娃发展乔姆斯基的转化生成语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研究,提出一种转换方法,用以研究符号系统之外的社会历史因素在文本中的转换。借由探究"符义分析"对乔姆斯基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可以窥见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理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诉求,进而辨析其在法国符号学阵营中理论位置,以及其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属性和特征。(本文来源于《符号与传媒》期刊2019年02期)
王祎凡[2](2019)在《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区分歧义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现状,重新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以求为建立现代汉语系统的歧义消解规则做贡献。(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李凤洁[3](2019)在《格语法对转换生成语法标准理论的继承和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格语法是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句法分析理论,该理论关注到深层的句法——语义关系,推动了语法研究的发展。本文将格语法与转换生成语法进行比较,深入探讨格语法理论对转换生成语法标准理论的继承和修正。(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3期)
肖景俪[4](2019)在《浅谈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问世标志着生成语法的诞生。在书中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分析方法——转换生成语法,从此颠覆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学界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场深刻的"认知科学革命"。这场革命给语言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浅谈生成语法对语言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5期)
朱恩岱[5](2018)在《浅析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结构主义在语言学领域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尤以阿费莱姆·诺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最为盛名,成了下半叶乃至今日的主要语言学流派。该文主要阐释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并总结转换生成语法在语法、理论、研究方法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6期)
潘海鸥[6](2018)在《浅谈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之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两个层面上,针对两者出现的环境、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语言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式和语言方面的理论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对现在西方语言学界比较着名的两种语言学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其中的优劣势和发展潜力。辩证地分析看待每一种语言学流派有助于我们取长补短,对现代的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存[7](2017)在《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区分补足语、附加语与指示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区别补足语、附加语和指示语,并提到了名词后附加语和补足语的四种方法,并结合X杠结构,将叁者的区别细致地加以说明,希望中学生能在学习英语时对叁者有一个更好的区分,并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30期)
缠利叶[8](2017)在《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换生成语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乔姆斯基首次提出,旨在研究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和句子的语法分析。它结合其他学科,并且经过了不同的理论时期对语法的分析不断改进、完善。(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42期)
李文龙[9](2017)在《谈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简约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语言学研究也开始借鉴国外语言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将之运用到本体研究当中,尝试探索汉语言发展规律,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无论是进行理论评价,还是要建构一种全新的理论,都需要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指导。但恰恰是在理论建构和理论评价的原则和标准问题上我们还有着很多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地方。以"简约性"的理论评价标准为主要线索,首先对简约性的基本概念予以澄清,而后以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词类归属的两个个案分析为例,探讨语言理论构建和评价的"简约"标准问题。(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贺毛[10](2017)在《土家语否定句转换生成语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否定句在人类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句型,也一直是语法研究的热点。总体来说,否定句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语义学,语用学及句法学。而句法学对否定句的研究存在很大分歧,这源于对否定标记词的认定。句法学家对否定标记词是副词、缀词还是屈折词缀各有论断。为此,对否定标记词的不同认定直接导致了不同的句法分析。本文以北部土家语语法调查为基础,以土家语中的包含tha~(55),ta~(35),tau~(35),thai~(35),和thau~(35)否定词的否定句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土家语否定词标记词的分布与句法位置。本文主要提出并解决以下叁个问题:(1)在五个否定标记词tha~(55),ta~(35),thai~(35),thau~(35)和tau~(35)中,哪个是原始否定标记词?(2)土家语否定标记词tha~(55)和ta~(35)在句法结构中的句法位置?(3)否定标记词tha~(55)在否定祈使句中的位置与在一般陈述句中的位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关于第一个问题,根据所收集的土家语语料,对ta~(35),tha~(55),thai~(35),tau~(35),thau~(35)五个否定标记词的分布及语义特征进行全面描写与分析。利用土家语否定词与时体的关系,以及最小对立体进行对比。本文认为土家语共有五个否定标记词,tau~(35),thai~(35),thau~(35)为变体形式,是原始标记词与体貌助词词缀融合的结果。本文基于对土家语的分析,发现土家语中的副词一般位于动词之前,而把土家语否定标记词视为副词这一说法与其相矛盾。因此本文根据Pollock的NegP Hypothesis以及乔姆斯基提出的相关理论,把位于否定陈述句中的否定词ta~(35)和tha~(55)都分析为NegP的中心语。语言接触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叁个方面,本文通过汉语对土家语在否定句、祈使句以及比较句的变化推断出tha~(55)在表祈使语气的否定句中的其线性位置是由于语言接触所导致,其句法位置为[Spec,NegP]。总而言之,土家语的五个否定标记词既各司其职,彼此间又存在着联系,形成一个土家语的否定词系统。(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4-20)
转换生成语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总结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区分歧义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情况和研究现状,重新整理和总结分析其优点和局限性,以求为建立现代汉语系统的歧义消解规则做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换生成语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论克里斯蒂娃“符义分析”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批判牲接受[J].符号与传媒.2019
[2].王祎凡.转换生成语法在消解现代汉语歧义句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3].李凤洁.格语法对转换生成语法标准理论的继承和修正[J].山西青年.2019
[4].肖景俪.浅谈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学的影响[J].校园英语.2019
[5].朱恩岱.浅析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海外英语.2018
[6].潘海鸥.浅谈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之差异[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7].王存.从转换生成语法角度区分补足语、附加语与指示语[J].青年文学家.2017
[8].缠利叶.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校园英语.2017
[9].李文龙.谈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简约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贺毛.土家语否定句转换生成语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