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章句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章句学,词,辞,字
章句学论文文献综述
丰国欣[1](2019)在《从“词”到“辞”:潘文国章句学思想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潘文国先生的字本位章句学原理为基础,首先指出"语素"和"字"性质不同,各自分别构成了印欧语的"词"和汉语的"词",分析了两种"词"的不同,认为在汉语里存在着"辞"而不是"词"这种语言实体;文章接着总结了潘文国先生关于"辞"概念的基本观点;最后分析这些观点给汉语研究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许家星[2](2014)在《再论饶鲁的《中庸》章句学及其对朱子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饶鲁在批判继承《中庸章句》的基础上,对《中庸》作出了不同的章节划分,对此后的《中庸》分章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大特色是:不同于《章句》的叁层叁十叁章说,主张六节叁十四章说,成为朱子后学讨论之焦点。饶鲁有意反对《章句》首章为"一篇之体要"说,针锋相对的提出"《中庸》要处不专在首章",强调首章言中和、次章以下言中庸的差异性;其另一特色是:把"哀公问政"分成两章,第20—28章划为"诚"节,视"诚"为"一篇之体要",凸显了"诚"的重要性;析第28—33章为"德"节,将其主旨由《章句》认为的天人之"道"转换为大小之"德",并且在具体的章句关联上提出诸多新解。饶鲁敏锐地抓住了朱子《中庸》章句存在的问题,成为朱子后学中探究《中庸》"章句"学的先行者,体现了继承朱子又试图超越朱子的精神,其思想对今人理解《中庸》及朱子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胡媛媛,刘瑄传[3](2012)在《章句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结合及其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为语篇分析提供了非常详细而实用的工具,但其在汉语中的应用,则有待提高。与此相比,倒是很多立足于汉语自身的研究却突出了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本文试图将潘文国在汉语研究中提出的"章句学"同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结合,并简单探讨了其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28期)
王钧林[4](2012)在《《论语》章句学诠释——以“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为例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句学是被遗忘的学问。章句学与考据学同属于经典诠释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章句学的诠释程序与方法可用章―句―字来表示,考据学的诠释程序与方法可用字―词―道来表示。前者由大及小,步步深入;后者由小及大,由字词直接明道。对于章句问题尚未解决的《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章来说,运用章句学作详细的梳理分析,第一步解决其分章问题,第二步解决其句读问题,第叁步做些简单的文字训释工作,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2年04期)
许结[5](2011)在《论赋注批评及其章句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赋注渊源于经学的传注传统,形成于晋代,发展于唐宋,极盛于明清,其中包括自注、他注、单注与汇注多种形式,其中以谢灵运自注《山居赋》(谢注)与六臣注《文选》"赋篇"(选注)为代表,奠定其基本内涵及方法。而作为一种批评形态,赋注又以其经义拟效、名物之类与宏博之象,自成特色,并与评点方式结合,从而形成日见完备的赋学批评之章句学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唐元[6](2010)在《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作为经学的时代,对其经学的审视可从多个向度展开,解经文献作为经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经学发展中最具有能动性与时代性的方面。经学章句学与文章的章句有关联,却并不等同于文章章句学,章句是一种综合的注释体式,分章析句、依句敷衍、贯通全本,更加确立了经传的附着关系,而且将之前的解经方法会综于细密、贯通的经典注释中。章句是家法的文献基础,代表着儒学专门化的倾向,又被许多东汉儒生所反对,来力图破除官学门户之见及解经的繁琐弊病。章句学与两汉儒学的风向,有着紧密关系。(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文学卷)》期刊2010年01期)
张忠炜[7](2010)在《汉代律章句学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律章句学是以自然章句为基础,确定某些律条的分合独立,从而构成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单位——"章",与之同时,是进行文字方面的断句,然后是为疏通律文所作的注说。律章句的出现与律令文本的特质相关。特殊字例及符号标识,对理解律令文本的分章断句及含义有重要意义。结合文献中对汉律章句的记载及出土简牍中的律令条文来认识汉律章句的特点,可以看出某些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0年04期)
李凯[8](2009)在《赵岐对章句学的突破及其对“以意逆志”说的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己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本文来源于《新余高专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唐元[9](2008)在《赵岐《孟子章句》与东汉后期章句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句是主要的注释文体之一,也是师法、家法传承的重要文献基础。章句着作不仅在我国经学史上形成了一条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章句理论也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西汉儒生完善了对“章”和“句”作为文章组成单位的认知,将分章析句的方法广泛运用到文献整理和注解上,并以“章句”作为注本的名称。“章句学”作为我国传统学术的重要一部分正式兴起,形成了完整的《章句》着作和章句作为注释文体的明晰特征。东汉后期堪称经学之极盛时期,章句着作于史料中多有提及,惜多已不传。但王逸的《楚辞章句》与赵岐的《孟子章句》作为两部针对六经之外的作品的章句着作,完整流传至今,成熟地保留了汉儒章句学的体制面貌,成为史上非常成功的注本。章句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固守家法、繁文饰说等诸多弊端,这在东汉后期也有突出的表现,但是章句学也体现出了很强的自我调整和扬弃的能力。东汉一朝众多儒者删省章句使之简易通彻,王逸的《楚辞章句》和赵岐的《孟子章句》不仅克服了这些弊端,而且在体例和训诂上博采众长,开放创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为什么在经学渐失统治地位的东汉后期,能够出现马、郑、许、服等一批经学大家,用堪为后世表率的功力和着作将这一时代的经学成就推至一个高峰。赵岐是东汉后期的着名学者,他所着的《孟子章句》是东汉后期具有代表性的章句着作,也是全本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孟子》注本。它的体例特征可以总结成六个部分:作序言,定章句,立章指,明训诂,理章法,晓情志。对它进行详细解读,结合处在两汉与六朝这两个大的社会、文艺阶段之交界期的东汉末季的时代背景,可以揭示作为注释文体的章句在它的成熟期的面貌,探索此时期章句学的发展与新变,以及章句文体在它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其它文体、章句理论、时代风格、文人心态等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关键时期的关键着作,来更加深刻地认识章句与章句学。(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8-05-01)
唐元[10](2007)在《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句体是两汉经学注释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是经学博士家法传承的文献基础,也被众多博士家法以外的儒生所采用,它的方法被广泛地运用于注解儒家经典文本以及其他的文献。章句学的发展历程是两汉经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若不辨明章句学,则对两汉经学的辨明就无从谈起。而对两汉儒学风向的把握,也必然要以对这个最能代表当时的经学时代特色的文体形式的了解为基础。(本文来源于《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期刊2007-11-30)
章句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饶鲁在批判继承《中庸章句》的基础上,对《中庸》作出了不同的章节划分,对此后的《中庸》分章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大特色是:不同于《章句》的叁层叁十叁章说,主张六节叁十四章说,成为朱子后学讨论之焦点。饶鲁有意反对《章句》首章为"一篇之体要"说,针锋相对的提出"《中庸》要处不专在首章",强调首章言中和、次章以下言中庸的差异性;其另一特色是:把"哀公问政"分成两章,第20—28章划为"诚"节,视"诚"为"一篇之体要",凸显了"诚"的重要性;析第28—33章为"德"节,将其主旨由《章句》认为的天人之"道"转换为大小之"德",并且在具体的章句关联上提出诸多新解。饶鲁敏锐地抓住了朱子《中庸》章句存在的问题,成为朱子后学中探究《中庸》"章句"学的先行者,体现了继承朱子又试图超越朱子的精神,其思想对今人理解《中庸》及朱子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章句学论文参考文献
[1].丰国欣.从“词”到“辞”:潘文国章句学思想的启示[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许家星.再论饶鲁的《中庸》章句学及其对朱子的超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3].胡媛媛,刘瑄传.章句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结合及其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
[4].王钧林.《论语》章句学诠释——以“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为例的讨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2
[5].许结.论赋注批评及其章句学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11
[6].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
[7].张忠炜.汉代律章句学探源[J].史学月刊.2010
[8].李凯.赵岐对章句学的突破及其对“以意逆志”说的误读[J].新余高专学报.2009
[9].唐元.赵岐《孟子章句》与东汉后期章句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8
[10].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C].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