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锂引发剂论文-高明,邹应全

有机锂引发剂论文-高明,邹应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锂引发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引发剂,光敏性,紫外-可见光吸收,LED

有机锂引发剂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邹应全[1](2018)在《有机金属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辐射固化技术的发展,环保节能型辐射光源例如LED、太阳光和家用灯等对传统光引发剂提出新的挑战和课题。开发具有近紫外-可见光吸收且高光敏性的光引发剂成为新的趋势。过渡金属和稀土由于存在d轨道,其有机化合物分子轨道能级丰富,具有很好的近紫外-可见光吸收和光敏性。利用这种性质,人们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含钌,铱,钛、锗等有机金属光引发剂用于引发自由基、阳离子聚合。本文总结了近些年来有机金属光引发剂领域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并针对该类型光引发剂设计以及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新型有机金属光引发剂的开发和在辐射固化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一些思路。(本文来源于《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期刊2018-09-13)

姜孝武,张丽芬,程振平,朱秀林[2](2015)在《高活性ppm级有机铜催化下光诱导引发剂连续再生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具有聚合条件温和、易控制,聚合可随光的生灭而进行或停止等优点,我们详细讨论了不同量的铜催化剂、配体和光引发剂对聚合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即使聚合体系的铜催化剂量降低至1.56ppm,聚合行为仍然保持"活性"可控特征,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Mw/Mn<1.3)。通过建立该体系,把ATRP中催化剂的用量降低到在某些工业场合可忽略的地步,不仅降低了聚合成本,而且为ATRP后期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期刊2015-10-17)

李旭峰[3](2011)在《高贮存稳定性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尿素和甲醛作为反应单体,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包覆过氧化物引发剂异丙苯过氧化氢(CHP)的微胶囊。此微胶囊可与厌氧胶胶体配合形成可预涂厌氧胶,应用于机械、电子、电气等领域。本论文首先在脲醛树脂原位聚合过程中,使用不同类别的稳定剂,研究了稳定剂的结构特点对芯材包覆情况的影响;其次,研究了稳定剂与具有表面活性的脲醛树脂在微胶囊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提出微胶囊形成的机理,同时对影响微胶囊化过程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对制备得到的微胶囊与Loctite公司的微胶囊产品进行了热稳定性、应用性能的对比,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并可与厌氧胶单体配合使用的厌氧胶微胶囊。研究发现,仅依靠脲醛树脂的表面活性而不使用稳定剂的条件下,不能制备出微胶囊。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阿拉伯胶(GA)或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SMA)作为稳定剂也均不能得到微胶囊产品。而使用聚乙烯醇(PVA)作为稳定剂时,可以得到微胶囊。随使用PVA醇解度的降低,制备出的微胶囊形貌变好。稳定剂用量过少会使产品胶囊的形貌变差、粒径增大、分布变宽。体系中O/W界面张力的变化对微胶囊的包覆情况影响不大。脲醛树脂聚合过程中,体系pH值先降低后升高至稳定值。升温速率越快,pH初始下降值越大,脲醛树脂的聚合速率也越快。初始搅拌形成的油滴在不同升温速率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壁材脲醛树脂聚合速率的改变仅影响小油滴粒径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通过对比不同初始油滴粒径下的微胶囊化过程,研究了稳定剂和具有表面活性的脲醛树脂的相互作用关系。转速不是影响胶囊粒径的主要因素,降低转速使体系的湍流强度降低会导致脲醛树脂聚合速率降低。芯材用量增加或壁材用量减少均使微胶囊产品产率降低、芯含量增加。壁材的利用率是有上限的,芯材用量的改变只能调节胶囊的壁厚。当芯壁比变为6:1.5时,囊壁过薄导致胶囊强度降低,在抽滤过程中破裂,无法得到产品。壁材浓度增加可以提高壁材的利用率。制备的微胶囊形貌规整,外表面粗糙,囊壁具有表面光滑的内层,壁厚为643nm,与Loctite 23419微胶囊相比,微胶囊无论是单独存放还是与厌氧胶胶体混合存放,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产品可与Loctite 23418胶液配合使用形成厌氧胶,但其力学性能较低。(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05-10)

[4](2011)在《新型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一文中研究指出据"Rubber World,2010,242(1):48"报道,法国Arkema公司新近推出了一种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Luperox IS300,以用于提高大型复合材料部件的灌注成型速度。该公司称,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Luperox IS300在热的作用下,通过控制最终的硫化速率和程度,可以加快灌注成型的速度。据称该工艺可以保证对硫化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很好地控制,不会出现热应力(本文来源于《橡胶参考资料》期刊2011年02期)

胡丽华[5](2011)在《混杂型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引发行为及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混杂型光引发剂,进行了其结构表征及光引发聚合行为的研究,并以此引发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LDH纳米复合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SiO_2纳米杂化材料以及聚环氧丙烯酸酯/SiO_2纳米杂化材料,对于它们的微观结构、热稳定性能、热机械性能及力学性能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结果,具体内容如下:1.二苯甲酮基复合型超支化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紫外光引发聚合活性研究在超支化多元醇(Boltorn~(TM) P1000)分子外围引入不同比例的二苯甲酮(BP)、哌啶叔胺基团和丙烯酸双键,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二苯甲酮基复合型超支化大分子光引发剂(HPPIs)。采用1H NMR和FTIR光谱对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HPPIs具有与BP相似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采用Photo-DSC方法研究了HPPIs引发叁官能度单体叁羟甲基丙烷叁丙烯酸酯(TMPTA)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与BP相比,在相同引发色团含量情况下,采用HPPIs引发的最大聚合速率及最终双键转化率均较低,这是由于大分子自由基迁移受阻所致。当HPPI的分子末端叔胺与BP基团的摩尔比为2:1时,其引发活性最高。另外,采用HPPIs和BP分别引发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EB605的聚合反应,经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研究表明,前者所得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后者。2.层状双氢氧化物-光引发剂复合物的合成及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4-羟基-4’-(2-羟乙氧基)-2-甲基苯丙酮(Irgacure 2959)改性的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前躯体作为光引发剂复合物,引发丙烯酸酯低聚物聚合交联,制备了层离型聚合物/LDH纳米复合材料。将Irgacure 2959依次与巯基乙酸,3-(2,3-环氧丙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60)反应,得到叁甲基硅基团改性的大分子光引发剂(TMS-2959),再通过硅氧烷基和羟基之间的反应,将TMS-2959插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性的LDH(LDH-DS)层间,得到了光引发剂复合物LDH-2959,采用1H NMR和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为了比较,采用LDH-2959单独及其与Irgacure 2959共同引发丙烯酸酯聚合,分别得到了层离型和插层型的聚合物/LDH纳米复合材料。依据XRD测试及HR-TEM观察结果分析,在使用5 wt%的LDH-2959引发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中LDH失去了原来的有序堆积结构,且均匀地分散于聚合物基体。而在LDH-2959和Irgacure 2959共同引发的形貌结构中发现了多片层的团聚体。与纯聚合物相比,该层离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55°C升高到了64°C,拉伸强度从10.1 MPa提高到25.2 MPa,硬度也从2 H提高到4 H,而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而插层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有限。3.叁甲氧基硅基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叁甲氧基硅修饰的Irgacure 2959光引发剂(TMS-2959)引发丙烯酸酯聚合,制备了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Nano-TMS)。巯基乙酸与Irgacure 2959进行酯化反应后,再与KH-560进行加成反应,制得TMS-2959。化合物的结构由1H NMR和FTIR表征。将TEOS在乙醇和水中经盐酸催化水解缩合而得到正硅酸四乙酯的预聚物(oligo-TEOS)。TMS-2959与Irgacure 2959具有相似的吸光性能,但由于前者光引发基团含量低,其摩尔吸光系数也较低。采用Photo-DSC研究比较了TMS-2959与Irgacure 2959的光引发活性,结果表明,采用TMS-2959引发的体系的最大聚合速率及最终双键转化率略低。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发现,在采用TMS-2959引发的Nano-TMS固化膜中SiO_2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而在Irgacure 2959引发的Nano-Irg固化膜中观察到了SiO_2纳米粒子的聚集及相分离现象。与采用4 wt%的Irgacure 2959引发的不含oligo-TEOS的纯丙烯酸酯固化膜相比,采用6 wt%的TMS-2959引发的Nano-TMS6固化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55.3°C升高到了66.1°C,橡胶态储能模量从36.4 MPa提高到54.3 MPa,采用6 wt%的Irgacure 2959引发的Nano-Irg6固化膜则为40.5 MPa。Nano-TMS6的拉伸强度也从纯聚合物膜的7.5 MPa提高到17.5 MPa, Nano-Irg6则为9.7 MPa。另外,Nano-TMSs固化膜的硬度也得到了大大提高,而断裂伸长率却略有下降。4.乙氧基硅基多官能团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其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采用乙氧基硅修饰的多官能团大分子光引发剂(Si-m-PI)引发丙烯酸酯聚合,制备了紫外光固化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Nano-Si-m-PI)。将Irgacure 2959与巯基乙酸进行酯化反应,再与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EM265)和3-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KH-550)进行加成反应合成了Si-m-PI,采用1H NMR,FTIR证实化合物的结构。通过TEOS的水解缩合制得了TEOS预聚物(oligo-TEOS),以形成无机交联网络。Si-m-PI与Irgacure 2959具有接近的摩尔吸光系数。Photo-DSC测试结果表明,6 wt% Si-m-PI引发的固化膜Nano-Si-m-PI具有较高的最大聚合速率和最终双键转化率,分别为6.8 J g~(-1)s~(-1)和78.4%,而采用Irgacure 2959引发的固化膜Nano-Irg6分别为5.5 J g~(-1)s~(-1)和67.9%。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Nano-Si-m-PI杂化膜中SiO_2纳米粒子均匀分散于聚合物基体,而在Nano-Irg杂化膜中却存在纳米粒子的聚集。Nano-Si-m-PI膜的热稳定性较高,当失重率为10%时,其分解温度比纯固化膜提高22 oC,而Nano-Irg杂化膜提高12 oC。与Nano-Irg膜相比,Nano-Si-m-PI膜的储能模量提高16 MPa,玻璃化转变温度(Tg)提高10 oC。与采用4 wt%的Irgacure 2959引发的光固化纯聚合物膜相比,Nano-Si-m-PI膜的拉伸强度从32.6 MPa提高到了45.8 MPa。(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04-01)

孔欣欣,张海燕,姚明,张兴英[6](2010)在《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制备星型溶聚丁苯橡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甲基氯硅烷与双端活性锂引发剂反应,制得了一种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用该引发剂引发丁二烯和苯乙烯聚合,用四氯化锡偶联,得到端基为含硅基团的星型丁苯橡胶,并对上述合成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氯化锡的用量和加入方式以及端基转换均对偶联效率有影响,四氯化锡与活性分子链的物质的量比为0.2625,且在转换端基的条件下分2次加入时,所得星型丁苯橡胶的偶联效率最高为85.93%。(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张娟,刘欣韡,刘方方[7](2009)在《引发剂用有机硼胺络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有机硼胺络合物引发体系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其合成理论、合成方法和在牙科及粘接低表面能材料的胶粘剂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09年12期)

孔欣欣[8](2009)在《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的制备及其在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溶聚丁苯橡胶在滞后损失、滚动阻力、加工性能、耐磨性和抗湿滑性等方面的性能,人们利用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特点对其进行端基改性,在聚合反应后期将含有特殊结构的基团引入聚合物链端,但分子链活性消失,无法进一步改性,阻碍了制品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人们开始研究含有特殊基团的有机锂引发剂,比较成熟的有醚类有机锂引发剂、胺类有机锂引发剂、锡锂引发剂等。本文合成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并将其应用于星型溶聚丁苯橡胶,得到特殊端基的星型丁苯。本文用叁甲基氯硅烷与双锂活性短链反应,得到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用该引发剂引发苯乙烯、丁二烯聚合,得到线型溶聚丁苯,然后用四氯化锡偶联,使含硅基团通过引发剂直接引入分子链端,得到端基改性的星型丁苯。对上述合成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氯化锡的用量和加入方式以及端基转换均对偶联效率有影响,四氯化锡与活性分子链的摩尔比为0.2625,且在转换端基的条件下分两次加入时,所得星型丁苯橡胶的偶联效率最高为85.93%。(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9-05-31)

梁艳,梁兴,郎需霞[9](2008)在《PVC树脂聚合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引发剂的使用及开发方向,并对引发剂的选择及其对树脂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氯碱》期刊2008年02期)

徐一兵,梁言慈,王妮妮,徐青林,王启飞[10](2008)在《含锡有机锂引发的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合(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含锡有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极性调节剂进行了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集成橡胶(SIBR)的负离子叁元共聚合,研究了温度、调节剂用量及引发剂浓度对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及SIBR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及THF用量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各单体的表观反应速率逐渐增加;随着THF用量的增加,增长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逐渐减小;在同一条件下,单体的表观增长反应速率常数由大到小依次为丁二烯、苯乙烯和异戊二烯。与正丁基锂体系相比,用锡锂合成的SIBR具有更低的滚动阻力、更好的湿抓着性和物理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橡胶工业》期刊2008年01期)

有机锂引发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催化的活性自由基聚合具有聚合条件温和、易控制,聚合可随光的生灭而进行或停止等优点,我们详细讨论了不同量的铜催化剂、配体和光引发剂对聚合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即使聚合体系的铜催化剂量降低至1.56ppm,聚合行为仍然保持"活性"可控特征,所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仍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Mw/Mn<1.3)。通过建立该体系,把ATRP中催化剂的用量降低到在某些工业场合可忽略的地步,不仅降低了聚合成本,而且为ATRP后期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锂引发剂论文参考文献

[1].高明,邹应全.有机金属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C].2018第十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报告集.2018

[2].姜孝武,张丽芬,程振平,朱秀林.高活性ppm级有机铜催化下光诱导引发剂连续再生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015

[3].李旭峰.高贮存稳定性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D].浙江大学.2011

[4]..新型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J].橡胶参考资料.2011

[5].胡丽华.混杂型光引发剂的合成、光引发行为及其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6].孔欣欣,张海燕,姚明,张兴英.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制备星型溶聚丁苯橡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张娟,刘欣韡,刘方方.引发剂用有机硼胺络合物的研究进展[J].粘接.2009

[8].孔欣欣.含硅基团有机锂引发剂的制备及其在溶聚丁苯橡胶中的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9

[9].梁艳,梁兴,郎需霞.PVC树脂聚合用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J].中国氯碱.2008

[10].徐一兵,梁言慈,王妮妮,徐青林,王启飞.含锡有机锂引发的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共聚合(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8

标签:;  ;  ;  ;  

有机锂引发剂论文-高明,邹应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