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丝囊毒素论文-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

刺丝囊毒素论文-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刺丝囊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蜇,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稳定性

刺丝囊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1](2018)在《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沙蜇刺丝囊毒素的提取及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自溶法制备沙蜇刺丝囊细胞,利用超声波破碎细胞提取毒素,再将毒素置于不同温度、不同pH值及不同浓度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二价金属离子溶液中孵育后,加入到人血红细胞溶血反应体系中,测定上述理化因素对沙蜇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提取到沙蜇刺丝囊毒素,其半溶血率(HU_(50))约为26.38 mg/L;毒素的溶血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37℃时溶血活性最强;溶血活性在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pH4.8时毒素的溶血活性最大;EDTA和GSH对毒素溶血活性具有稳定作用,而二价金属离子Ca~(2+)、Mn~(2+)、Cu~(2+)、Mg~(2+)、Ba~(2+)和Zn~(2+)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其活性。结论:沙蜇刺丝囊毒素具有溶血活性,其活性的稳定性受温度、pH值、EDTA、GSH及二价金属离子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徐金涛,张学雷,庞敏[2](2014)在《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自沙蜇和白色霞水母提取刺丝囊毒素蛋白,以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和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为受试对象,比较两种水母的刺丝囊毒素蛋白对其的细胞毒性,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培养中的A9和A-673细胞存活率都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显着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和A-673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和43.6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和70.1μg/mL);两种水母毒素对A-673或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的细胞毒性。由此可见,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水母毒害风险和制定防护对策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04期)

徐金涛[3](2014)在《沙蜇(Nemopilema 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母刺丝囊含有毒性多肽或蛋白类物质,水母旺发增加了其毒害风险。本文以我国北方海域近年大型水母旺发的优势种——沙蜇(Nemopilema nomuraiKishinouye,1922)和白色霞水母(Cyanea nozakii Kishinouye,1891)为研究对象,对其刺丝囊的分布特征、毒素组成以及毒素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两种水母的刺丝囊均成簇排列在触手上,白色霞水母排列相对集中,沙蜇相对分散;白色霞水母触手的刺丝囊的分布密度(14909±349cysts/cm2)高于沙蜇的(9008±309cysts/cm2);沙蜇有无刺等丝刺胞、全刺等丝刺胞、等刺短端宽刺胞和异刺短端宽刺胞4种刺丝囊,白色霞水母有无刺等丝刺胞、中刺等丝刺胞、全刺等丝刺胞3种刺丝囊;白色霞水母刺丝囊多为椭球形,沙蜇刺丝囊多为球形。2.利用珠式组织研磨仪破碎刺丝囊提取毒素蛋白,结果显示:两种水母刺丝囊在破碎总时长120s时均达最大破碎效率;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粗提液的总蛋白浓度均随着刺丝囊悬液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沙蜇刺丝囊毒素粗提液总蛋白浓度可达0.22mg/mL-0.3mg/mL,高于白色霞水母(0.18mg/mL-0.28mg/mL);沙蜇单个刺丝囊总蛋白含量略高于白色霞水母。3.对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的溶血活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家鸡、乳鸽和山羊叁种动物的血红细胞均有溶血活性,且溶血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间内,白色霞水母毒素对叁种动物血红细胞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是72.14μg/mL、73.84μg/mL和63.62μg/mL)显着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是80.35μg/mL、80.81μg/mL和69.69μg/mL);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在单位体积的反应体系内达到其溶血作用EC50值时所需要的刺丝囊数量(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需721cysts、738cysts和636cysts,约相当于0.048、0.050和0.043cm2的白色霞水母触手蜇刺作用)与沙蜇相当(如:对家鸡、乳鸽和山羊血红细胞的EC50–30min分别需730cysts、735cysts和634cysts,约相当于0.081、0.082和0.070cm2的沙蜇触手蜇刺作用);两种水母毒素对山羊血红细胞的溶血活性强于对家鸡、乳鸽的溶血活性。结果说明: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溶血作用更强,但就单个刺丝囊的溶血活性而言两种水母相当;哺乳动物血红细胞与鸟类对两种水母毒素的敏感性有差异。4.对两种水母刺丝囊毒素蛋白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人表皮癌细胞(A-431)、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等叁种细胞的存活率均有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具有显着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一时间内,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A-673和A-431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43.6μg/mL和40.9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70.1μg/mL和68.6μg/mL);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达到其细胞毒性EC50值所需要的刺丝囊数量(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需498cysts、436cysts和409cysts,约相当于0.033、0.029和0.027cm2的白色霞水母触手蜇刺作用)低于沙蜇刺丝囊数量(如:对A9、A-673和A-431的EC50-24h分别需709cysts、637cysts和624cysts,约相当于0.079、0.071和0.069cm2的沙蜇触手蜇刺作用);两种水母毒素对A-431、A-673和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细胞的毒性。结果说明: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而且就单个刺丝囊的细胞毒性而言,白色霞水母也强于沙蜇;表皮、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5.上述结果提示白色霞水母比沙蜇的毒性威胁更大,在水母毒害应对策略中应更给予更多关注。(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4-04-01)

李荣锋,于华华,邢荣娥,刘松,李鹏程[4](2012)在《沙蜇(Stomolophus meleagris)刺丝囊毒素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沙蜇触手提取刺丝囊细胞毒素,并对该毒素进行溶血活性、致死活性、SOD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沙蜇毒素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其半溶血率(HU50)约为10.5μg/ml;该毒素还对草鱼显示出较强的致死活性,半致死量(LD50)为50μg毒素/g鱼;同时该毒素具有明显的SOD活性和抗肿瘤活性,当毒素浓度为18μg/ml时其总SOD活性为161 U/mg,而毒素浓度为1 mg/ml时,该毒素对肝癌细胞Bel-7402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效果,其抑制率达到54.9%。因此,有必要对沙蜇毒素内的生物活性组分进行深入研究,为沙蜇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冯金华,于华华,李荣锋,邢荣娥,刘松[5](2009)在《霞水母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霞水母Cyanea sp.中分离刺丝囊,提取刺丝囊毒素(NV),并研究了温度、pH和几种化学组分对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37℃范围内NV的溶血活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毒素在4℃以下几乎没有发生溶血反应,在37℃以下反应45 min以后,溶血活性达到最大值;毒素的溶血活性对pH敏感,在pH 7.8时,溶血活性最强,溶血率为93.53%。EDTA、NaCl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NV溶血活性都具有稳定作用。通过正交实验发现,GSH对溶血活性的影响最大,当提取液中含有1.0 mmol/L GSH和5.0 mmol/L NaCl时毒素的溶血活性最强。DTT(二硫苏糖醇)明显降低毒素的溶血活性,说明毒素中溶血蛋白的活性很可能与分布在蛋白质表面的二硫键有关。Ca2+虽然能够增强毒素的溶血活性但是对毒素并没有稳定作用,所以Ca2+可能只是毒素溶血活性的活化剂。甘油对毒素的稳定作用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冯金华[6](2009)在《水母刺丝囊毒素的提取、溶血活性和毒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母毒素是一类结构独特而新颖的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潜在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本文系统研究了水母毒性细胞——刺丝囊的性质、刺丝囊毒素的提取及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和毒性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结果如下:通过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分别对霞水母(Cyanea Sp)、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沙蜇(Stomolophus nomurai Kishinouye),叁种水母触手中所含刺丝囊的形态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叁种水母触手中含有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刺丝囊。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为叁种水母的鉴别提供帮助。在提取毒素过程中,应用珠磨式组织研磨器破碎刺丝囊,快速简便,可有效提取刺丝囊毒素。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4-37℃范围内毒素的溶血活性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在4℃下,毒素不能发生溶血,在37℃反应45min,毒素的溶血活性达到最大值。毒素溶血活性对pH敏感,最佳pH为7.8。胰蛋白酶能明显降低毒素的溶血活性。毒素的溶血活性具有二价金属离子依赖性,Ca~(2+)可能是毒素溶血活性的重要活化剂,但是Ca~(2+)对毒素溶血活性没有稳定作用。适量的添加EDTA,NaCl及GSH对毒素的溶血活性具有稳定作用,正交实验表明,毒素中含有1.0mM GSH,5.0mM NaCl时对溶血活性的稳定作用达到最佳效果。鞘磷脂可能是溶血分子的特异性作用靶点。水母刺丝囊毒素与触手中提取的毒素含有明显不同的蛋白组成,叁种水母毒素的蛋白组成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强于触手中提取的毒素。溶血活性强弱顺序:海蜇>沙蜇>霞水母。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毒性研究表明,毒素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毒素对草鱼的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致死毒性对热的稳定性要比已报道的其它水母毒素强,65℃加热20min毒素仍检测到明显的致死毒性,80℃加热40min或100℃加热20min可使毒素完全失活。毒性对pH敏感,最佳pH为7.8。胰蛋白酶对毒素的毒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素的毒性在-80℃稳定。通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100分离霞水母刺丝囊毒素,主要得到两条蛋白谱带,分子量分别为60kDa和47kDa。毒素中的溶血活性成分不具有致死毒性,其等电点大于7.8。而毒素中的毒性成分等电点低于7.8,而溶血活性成分的等电点高于7.8。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水母所含刺丝囊种类不同,提取的水母刺丝囊毒素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和毒性。本研究为进一步对水母毒素进行分离纯化,毒理药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9-04-01)

李文杰[7](1987)在《海蜇螫人与水母刺丝囊毒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夏天,报载在我国避暑胜地北戴河海滨浴场曾发生大范围海蜇螯人事迹.很多人受伤,并有一人因伤重而死亡. 海蜇(学名Rhopilemaesculenta Kishinouye)是腔肠动物水母类中的一种,我国沿海北起大连、北戴河、青岛,南至舟山群岛、温州、福州沿海都有分布,是一种食用水母.其全身可食,口腕部称海蛰头,伞部称为海蜇皮.海蜇不但可供食用,还可供药用,海蜇体内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种微量元素外,尚含有可治各种疾病的有效成分.如海蜇汤剂(中医称为雪羹沥,其制法从略)可用以降低血压.海蜇加以各味不同中药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便秘、风湿性关节痛、溃疡病、无名肿毒、胸痛、腹胀等症.海蜇尚有催乳功能.祖国医药对海蜇能治疾病,早就有记载.(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期刊1987年06期)

刺丝囊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别自沙蜇和白色霞水母提取刺丝囊毒素蛋白,以小鼠皮下结缔组织细胞(A9)和人横纹肌瘤细胞(A-673)为受试对象,比较两种水母的刺丝囊毒素蛋白对其的细胞毒性,以期为评估和管理两种水母的毒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培养中的A9和A-673细胞存活率都具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呈显着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对A9和A-673细胞毒性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49.8μg/mL和43.6μg/mL)低于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半数效应浓度(如:对A9和A-673的EC50-24h分别为78.0μg/mL和70.1μg/mL);两种水母毒素对A-673或A9的细胞毒性强于已报道的根口类和旗口类水母毒素对哺乳动物肺、肝、血管平滑肌、神经、乳腺等的细胞毒性。由此可见,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更强,横纹肌、结缔组织对水母刺丝囊毒素作用敏感。研究结果对于评估水母毒害风险和制定防护对策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刺丝囊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沙蜇刺丝囊毒素的分离提取及其溶血活性稳定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8

[2].徐金涛,张学雷,庞敏.沙蜇和白色霞水母刺丝囊毒素的细胞毒性比较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4

[3].徐金涛.沙蜇(Nemopilemanomurai)和白色霞水母(Cyaneanozakii)刺丝囊毒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比较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

[4].李荣锋,于华华,邢荣娥,刘松,李鹏程.沙蜇(Stomolophusmeleagris)刺丝囊毒素生物活性的初步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

[5].冯金华,于华华,李荣锋,邢荣娥,刘松.霞水母刺丝囊毒素溶血活性的稳定性研究[J].海洋科学.2009

[6].冯金华.水母刺丝囊毒素的提取、溶血活性和毒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

[7].李文杰.海蜇螫人与水母刺丝囊毒素[J].生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7

标签:;  ;  ;  ;  

刺丝囊毒素论文-江水,陈官芝,张鲲鹏,葛红芬,潘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