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常重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火焰传播,柱状固体材料,微重力,浮力对流
常重力论文文献综述
吴传嘉,朱凤,王双峰[1](2019)在《微重力和常重力环境中柱状固体材料表面火焰传播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重力和常重力环境中,对不同氧气浓度下柱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表面火焰传播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微重力实验观测了低速强迫对流中的火焰传播,地面实验研究了浮力对流影响下火焰向下传播的规律,分析了氧气浓度与流动对火焰传播的影响。微重力和常重力下的火焰在形态和传播速度上具有显着区别。结合微重力和常重力的实验结果,将火焰传播速度随气流速度的变化关系分为叁个区:辐射控制区,传热控制区和化学反应控制区。(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冯明辉,秦俊,费芹[2](2018)在《常重力细水雾添加剂效能评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细水雾添加剂的研制需要准确、快捷、低成本的灭火效能评估方法。利用二维对冲火焰构型研究了筛选细水雾化学添加剂的方法。在燃料流量4.5 L/min下,利用包裹火向尾流火的转变点作为灭火剂效能评估的参考依据可以减少火焰对壁面的热损,突出添加剂的化学抑制作用。试验装置燃烧腔入口速度均一,湍流度小于2%,不同添加剂及灭火溶液浓度对燃烧腔入口水雾粒径分布的影响较小。在高应变率下,化学添加剂的化学作用是影响火焰熄灭的主要因素。利用本方法对4种无机添加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火焰临界熄灭点数据波动小、精度高,4种化学添加剂对甲烷二维对冲扩散火焰的抑制作用从高到低依次为KCl、K_3PO_4、NH_4H_2PO_4、FeSO_4,其中FeSO_4对火焰有助燃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陈家伦[3](2016)在《微重力和常重力单颗粒煤着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着火特性表征煤着火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规律,是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所需的理论基础。单颗煤粒作为最简单的存在形式,其着火过程不受其他颗粒影响,相关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煤的本征着火和燃烧特性,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并辅以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了单颗煤粒的着火研究。利用实践十号煤燃烧箱实验装置,获得长时间微重力条件下典型烟煤颗粒和无烟煤颗粒的着火、燃烧的本征形态数据,对比了在常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的着火燃烧方式,着火迟延时间的区别。微重力下烟煤挥发分火焰的球形度较高,亮度较低,燃烧后期有微细粒子组成的尾随物以射流形式从煤颗粒表面溢出;环境温度较高时,挥发分火焰某些位置火焰呈现喷射状。微重力下无烟煤颗粒着火区域更加均匀,表现为整个煤颗粒各个区域同时着火,焦炭燃烧火焰亮度更低。微重力下,由于缺少自然对流的作用,O2的扩散和热态空气对煤颗粒的对流换热都受到了抑制,烟煤和无烟煤出现更长的着火延迟时间。利用地面实验装置开展了常重力下煤种、氧气浓度、粒径、加热速率等方面对mm量级煤颗粒着火特性和燃烧现象影响的研究。氧浓度增加会缩短无烟煤、烟煤和褐煤的着火延迟时间。对于大颗粒,氧浓度对着火影响更加明显。粒径增加时会延长烟煤和褐煤着火延迟时间。对于烟煤和褐煤,低环境温度时,氧浓度增加对大颗粒着火影响更大。环境温度增加会缩短烟煤和褐煤的着火迟延时间。氧浓度在低氧区间时,增加环境温度对低氧浓度的着火迟延时间的影响更大。烟煤在两种环境温度下均发生均相着火。褐煤在低环境温度均发生异相着火,高环境温度时主要发生均相着火,高氧气浓度时有向联合着火和异相着火转变的趋势。引用考虑煤粒内部温度梯度的一维瞬态着火模型,对实验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到结论如下,氧气浓度增加时,煤粒的着火延迟时间缩短,着火温度降低;粒径增加时,煤粒的着火延迟时间增加,煤粒表面温度除了烟煤低环境温度工况外均增加,表面和中心温差增大;加热速率升高时,煤粒的着火延迟时间缩短。(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李炜,黄旭,赵生校,周永,王淡善[4](2013)在《海上风机基础大直径加翼单桩常重力模型试验数值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承受风、浪、流等水平荷载作用,提高其水平承载性能非常重要.针对一种通过在近地表桩体上设置稳定翼板以充分调动浅层土抗力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加翼单桩基础,进行了常重力模型试验的数值仿真.数值仿真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结合Mohr-Coulomb模型,按钢管桩不同外径、壁厚、埋入深度,加载高度和加载方向,共进行9组试验.数值仿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均得出翼板长度或宽度的增加将引起所调动的浅层桩前土的土抗力范围增加,承载力提高,水平位移降低;翼板埋深增加,所调动的浅层土范围减少,承载力降低;这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合理性.进而借助数值仿真结果对桩、土受力特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从数值仿真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设置稳定翼能够显着提高浅层土抗力,提高单桩水平承载性能.(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炜,赵生校,周永,徐学勇[5](2013)在《海上风机基础大直径加翼单桩常重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机组运行对基础承载力和变形有严格要求,海上风机基础承受风、浪、流等水平荷载作用,水平承载性能是桩基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大直径单桩基础,提高其水平承载性能是重要和必要的。针对一种通过在近地表桩体上设置稳定翼板以充分调动浅层土抗力的海上风机大直径加翼单桩基础展开室内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稳定翼的设置能够显着提高浅层土抗力的利用率,桩身位移、转角等控制指标显着降低,单桩水平承载力显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翼板形状参数及埋深相关。(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文锦雄[6](2012)在《常重力条件下分离结晶法制备CdZnTe晶体的全局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Cz法与Bridgman法是晶体生长中普遍采用的两大技术。CdZnTe是一种叁元化合物,它的热导率很低,机械强度较差,容易受到热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缺陷,导致Cz法与Bridgman法对制备CdZnTe晶体存在不足,然而分离结晶法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为了更好地掌握晶体生长过程中系统内部流动与传热特性,本文采用有限元程序,对分离结晶法制备CdZnTe晶体过程进行全局数值模拟。分析了坩埚半径、狭缝宽度、熔体晶体导热系数比、温度梯度以及坩埚壁厚对晶体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熔体流型与传热特性均受到这五个因素的影响:(1)随着坩埚半径增大,Marangoni对流迅速增强,对熔体流动的影响逐渐增大,使流胞中心向上移动,流胞形状变得狭长;高温段熔体温差很小,随着坩埚半径增大,系统内部换热增强。(2)狭缝宽度对分离结晶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狭缝宽度较小时,气液弯界面处熔体两端温差很小,导致增大晶体重新粘附于坩埚壁面的风险;随着狭缝宽度的增大,流动的不稳定性增加,很难保持稳定的气液弯界面形状,增加了实现晶体稳定生长的难度。(3)熔晶导热系数比I直接影响坩埚外壁的温度分布。在I不大于1.3时,可选择高、低温区温度为定值的简单温度场;在I大于1.3时,应选择坩埚外壁分叁段不同温度梯度的复杂温度场。(4)绝热段温度梯度决定着晶体生长的速度与质量。温度梯度越小,熔体流动越弱,流胞中心离结晶界面位置越远,晶体生长速度越慢,但生长质量越好。(5)坩埚壁厚对熔体流动影响较大。在坩埚半径为9mm,坩埚壁厚δ为1.0mm时,熔体以浮力对流为主。随着δ的增大,熔体浮力对流减弱,在δ增大到3.0mm时,流胞被一分为二,Marangoni对流与浮力对流强度相当。(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朱明明[7](2008)在《煤颗粒在常重力和微重力下着火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煤着火特性的相关实验数据基本都在地面常重力条件下获得,无法排除重力,因而无法消除浮力及自然对流的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往往忽略浮力作用,但又直接和常重力下的实验数据比较。显然,如果浮力的作用不能忽略,这样的比较将产生一定的误差,由此导出的着火模型、判据和参数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一个理想的没有重力场的环境下开展单颗煤粒着火的实验研究,揭示煤粒在没有浮力影响下的本征着火特性,与相应的常重力实验比较,探讨浮力和气体对流对煤粒着火的影响形式和影响程度,同时,在理论上发展更为准确的着火数学模型。本文设计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微重力国家实验室3.6s落塔的微重力煤粒着火特性研究的实验系统,开展了我国首次微重力煤燃烧研究,考察了粒径为1.5mm和2.0mm的烟煤和褐煤球形颗粒的着火燃烧过程。将RGB比色法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测温方法发展应用于测量着火前颗粒的表面温度。实验发现,微重力下煤粒发生均相着火,挥发分的析出与着火相互耦合,煤粒的着火温度随粒径和挥发分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粒径的煤粒在微重力下的着火温度比常重力下约低80K,相同粒径的煤颗粒在常重力下的着火时间较短。在理论上,改进和修正了现有的一维单颗粒着火模型,在模型中考虑内部导热,并利用热天平求得煤表面反应动力学参数。与忽略内部导热的模型相比,新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相应的微重力实验结果符合更好。颗粒着火前,内部温度梯度较大,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的差值先增加后减少,最大差值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大。研究同时表明,颗粒内部导热对着火方式的临界直径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本文还在常重力下进一步实验研究了环境气体流动,包括强制对流对单颗煤粒着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着火模式随着环境温度和环境气体流动的不同分别出现均相着火,异相着火,以及由于颗粒表面反应引发的联合着火等不同着火模式。在实验条件下,着火时间随着流速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着火温度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8-05-01)
赵建福,解京昌,林海,胡文瑞[8](2002)在《常重力和低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常重力和低重力条件下水平方管内水气两相流型特征及其相互转换条件,实验中均观察到了泡状流、弹状流、弹-环状过度流及环状流等流型.发展了半理论Weber数模型以计入截面形状对弹状流-环状流转换的影响,较好预测了实验观测结果.此外,滑移流率模型可成功预测大Froude数水平两相泡状流-弹状流间的转换边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9](2000)在《铝液滴在常重力和失重环境下的燃烧(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种先进的实验手段研究了铝液滴在常重力和失重两种不同环境下的点火及燃烧特性。结果表明 ,重力对铝液滴燃烧的动态特性及燃烧产物的形态结构有较大影响。此外 ,氧化环境的组分及压力也会影响燃烧产物的颗粒尺寸、粒度分布和形态。(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00年03期)
常重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效细水雾添加剂的研制需要准确、快捷、低成本的灭火效能评估方法。利用二维对冲火焰构型研究了筛选细水雾化学添加剂的方法。在燃料流量4.5 L/min下,利用包裹火向尾流火的转变点作为灭火剂效能评估的参考依据可以减少火焰对壁面的热损,突出添加剂的化学抑制作用。试验装置燃烧腔入口速度均一,湍流度小于2%,不同添加剂及灭火溶液浓度对燃烧腔入口水雾粒径分布的影响较小。在高应变率下,化学添加剂的化学作用是影响火焰熄灭的主要因素。利用本方法对4种无机添加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火焰临界熄灭点数据波动小、精度高,4种化学添加剂对甲烷二维对冲扩散火焰的抑制作用从高到低依次为KCl、K_3PO_4、NH_4H_2PO_4、FeSO_4,其中FeSO_4对火焰有助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重力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传嘉,朱凤,王双峰.微重力和常重力环境中柱状固体材料表面火焰传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冯明辉,秦俊,费芹.常重力细水雾添加剂效能评估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
[3].陈家伦.微重力和常重力单颗粒煤着火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李炜,黄旭,赵生校,周永,王淡善.海上风机基础大直径加翼单桩常重力模型试验数值仿真[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3
[5].李炜,赵生校,周永,徐学勇.海上风机基础大直径加翼单桩常重力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
[6].文锦雄.常重力条件下分离结晶法制备CdZnTe晶体的全局数值分析[D].重庆大学.2012
[7].朱明明.煤颗粒在常重力和微重力下着火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8
[8].赵建福,解京昌,林海,胡文瑞.常重力和低重力条件下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2
[9]..铝液滴在常重力和失重环境下的燃烧(英文)[J].含能材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