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张磊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张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规西药,中西医结合疗法,老年人,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8)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选取92例,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6)应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n=46)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就2组患者整体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7.83%,与对照组的80.43%相比较高(P<0.05);(2)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值得借鉴。(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09期)

成孟瑜,许建英[2](2017)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新理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与有害气体或者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有关~([1-2])。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为8.2%。到2020年,预测COPD将导致全球每年约600万人死亡,成为世界第叁大死亡病因。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且易合并心血管疾病、肺癌等,从而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7年06期)

F.Michallek,M.Dewey,韩业明[3](2017)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缺血过渡区的MRI分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假设和方法,通过灌注成像中对缺血心肌过渡区的局部分形分析(FA)来描述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缺血的潜在发病机制。方法在假定迭加灌注模式自相似的情况下,代偿缺血的血管机制可在各种血管尺度上进行调节。应用专用FA软件(Fraktal Wandler)进行研究,并假设首次通过的分形维数(FD)(FD_(first-pass))和再循环中的FD(FD_(recirculation))分别提示病理机制和缺血的严重程度。结果对26例心肌缺血病人的108个缺血性心肌节段的MRI证据进(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田伟,张媛,尹桂华[4](2016)在《基于疾病诊断相关组合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分组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适合医院的疾病诊断相关组合(DRGs)分组方法。方法以某叁甲医院慢性缺血性心脏病为研究对象,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 Wallis方法和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选取分组的分类节点变量,用决策树模型修正的ECHAID算法对2013-2014年5 253份病案首页数据进行分组。结果共形成了7个DRGs组合。结论 E-CHAID决策树分类方法用于DRGs分组是可行且有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6年24期)

铭勇,王玉娥,张华,白玛乔,卓嘎[5](2016)在《β_1受体阻滞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β1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入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肺功能、B型尿钠肽(BNP)、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BNP和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和APACHEⅡ评分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使用β1受体阻滞剂与APACHE评分、BNP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成负相关。结论:β1受体阻滞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仅改善症状,降低呼吸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也不影响肺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6年22期)

李颖[6](2014)在《中国居民死亡叁大主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李颖)最新研究发现,中风、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是造成中国居民死亡的最主要疾病,2013年叁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6%。 一项最新的针对188个国家趋势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如今在中国早产并发症和(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4-12-25)

刘传斌[7](2014)在《冠脉结合多次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尽管多数患者能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及药物治疗中获益,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chronic ischemic heart disease,CHD)患者,他们因为冠脉病变严重、弥漫等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治疗,且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2]。这部分CHD患者目前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临床上也被称作“无选择权”患者。干细胞研究的进展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希望。近年来,大量基础[3,4]和临床研究[5,6]显示,干细胞移植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改善心室重构,提高心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来源广泛,操作简便,具有免疫豁免效应等优势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青睐。现有的研究表明,MSCs治疗急性心肌缺血安全有效。但MSCs在治疗慢性心肌缺血方面的研究尚少。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在大动物模型上研究联合移植MSCs治疗CHD的报道。MSCs有多种来源,现有的研究多采用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但BM-MSCs具有取材有创伤,年龄较大供体的MSCs增殖能力有限等缺点[7,8]。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讨多种其他来源MSCs治疗心脏病的可行性。其中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因其取材无创伤,无伦理限制,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强,能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等优势,成为替代BM-MSCs的较为理想的细胞来源[9]。目前已经有大量采用UC-MSCs治疗多种疾病的临床前或临床研究报道,包括肝硬化[10]、糖尿病[11]、系统性红斑狼疮[12]、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13]等,但在心脏病的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未见到采用UC-MSCs治疗CHD的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拟建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通过冠脉结合两次静脉输注的方式移植异体猪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ig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 BM-MSCs)和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UC-MSCs)进行干预,采用冠脉造影、心脏超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综合评价骨髓和脐带来源MSCs移植对CHD的治疗作用,从而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首先采用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p BM-MSCs,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p BM-MSCs呈梭形,旋涡状或鱼尾状生长。流式检测结果表明,p BM-MSCs表达CD44、CD29、CD90,而CD14、CD34、CD45、CD166、HLA-DR表达呈阴性。诱导分化实验发现,p BM-MSCs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然后我们采用酶消化法分离h UC-MSC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旋涡状或平行排列,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达CD29、CD44、CD73、CD90、CD105和HLA-ABC,而CD34、CD45、HLA-DR表达呈阴性。诱导分化结果显示,h UC-MSCs可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分化。最后我们着重探讨了p BM-MSCs和h UC-MSCs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大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选取30只小型猪,将Ameroid动脉缩窄环置于猪左冠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建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动物模型,4周后通过冠脉造影和心电图对模型进行评价;存活的20只动物随机分为p BM-MSCs组(n=8)、h UC-MSCs组(n=6)和对照组(n=6),治疗组采用冠脉结合两次静脉输注的方式移植经过CM-Di I标记的p BM-MSCs和h UC-MSCs进行干预,对照组则输注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冠脉造影检测冠脉侧枝循环,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和心脏结构指标,SPECT检测心肌血流灌注。动物处死后取心脏行2,3,5-氯化叁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2H-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并选取梗死边缘区的组织制备病理切片,检测心肌细胞纤维化、凋亡、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并观察移植细胞的植入和转归。建模后4周,存活的20只猪冠脉造影显示LCX均完全闭塞,心电图可见Ⅰ、AVL和(或)Ⅱ、Ⅲ、AVF和(或)V4-V6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改变。细胞移植后4周,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细胞治疗组均有侧枝血管形成,但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Rentrop评分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而p BM-MSCs组和h UC-MSCs组结果则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细胞移植促进了侧枝循环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p BM-MSCs组和h UC-MSCs组侧枝血管计数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但两个细胞治疗组之间无明显差别。心电图结果表明,p BM-MSCs和h UC-MSCs移植组心率(heart rate,HR)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HR明显增加(P<0.01)。心脏超声:细胞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较治疗前均有升高,p BM-MSCs组从53.91%±6.72%升至58.19±7.10%(p<0.05),h UC-MSCs组从56.12±2.86%升至61.32±3.23%(p<0.05),而对照组的LVEF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治疗组LVEF的升高具有显着差异(P<0.05),但p BM-MSCs组与h UC-MSCs组间相比无差异;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细胞治疗组的梗死区收缩期室壁增厚率(systolic thickening fraction in the infarcted left ventricular wall,WTh F)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对照组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P<0.05),而p BM-MSCs组和h UC-MSCs组治疗前后未见明显改变。SPECT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细胞治疗组心肌血流灌注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p BM-MSCs组(p<0.01)和h UC-MSCs组(p<0.05)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且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TTC染色:p BM-MSCs组和h UC-MSCs组梗死面积分别为7.89±2.62%和8.35±1.88%,比对照组(14.52±4.85%)显着减小(p<0.05);HE染色:细胞移植组炎性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asson叁色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n,CVF)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血管计数:p BM-MSCs和h UC-MSCs移植组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UNEL(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 UTP nick end labeling)法检测凋亡,p BM-MSCs组(11±3cells/100 cells)和h UC-MSCs组(13±4 cells/100cells)凋亡的心肌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4±3 cells/100 cells)(p<0.01)。荧光显微镜下梗死边缘区可见有CM-Di I标记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p BM-MSCs组和h UC-MSCs组均可见移植后的MSCs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未观察到其向心肌细胞分化。RT-q 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 BM-MSCs组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表达增高(p<0.05),h UC-MSCs组的Ang(p<0.0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0.05)表达增高,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胸腺肽β4(thymosin beta 4,Tβ4)的表达无显着改变。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p BM-MSCs和h UC-MSCs;并将Ameroid动脉缩窄环置入猪LCX成功建立猪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模型;经冠脉结合两次静脉输注p BM-MSCs及h UC-MSCs治疗研究结果表明,p BM-MSCs及h UC-MSCs均能有效减少梗死面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促进侧枝循环形成及血管新生,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室重构,提高心功能,且两种细胞的治疗作用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4-06-15)

曾凡利[8](2014)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治疗的80例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和丹参酮磺酸钠综合治疗方案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不仅快速的缩小患者心肌缺血的面积,而且降低了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保护了患者的心肌,且复发率不高,费用较低,效果良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4年10期)

郭士遵,王宁夫,叶显华,周亮,潘浩[9](2014)在《骨髓干细胞动员结合冠状动脉介入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骨髓干细胞动员结合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收集41例合并有粒细胞减少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入对照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在规范药物治疗和成功进行PCI治疗基础上,G-CSF组接受G-CSF皮下注射。住院及随访期间进行血液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6min步行试验。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以及PCI相关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缺血节段室壁增厚率、LVEF均较治疗前增加,而Tei指数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两组室壁运动评分指数均在随访时得到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变化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月随访时两组LVEDV、Te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变化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的随访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结论对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在成功地进行PCI治疗后利用G-CSF进行干细胞动员是安全的,对心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4年06期)

赵虹,潘永源,李晓辉,高成梅[10](2013)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衰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万爽力)治疗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2例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标准治疗稳定1个月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万爽力治疗组(3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个月、6个月记录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变化情况,观察用药前后心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1个月、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LVEF、LVEDV等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爽力有进一步改善非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以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与有害气体或者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的异常有关~([1-2])。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在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为8.2%。到2020年,预测COPD将导致全球每年约600万人死亡,成为世界第叁大死亡病因。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且易合并心血管疾病、肺癌等,从而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健康之路.2018

[2].成孟瑜,许建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新理念[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

[3].F.Michallek,M.Dewey,韩业明.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缺血过渡区的MRI分形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7

[4].田伟,张媛,尹桂华.基于疾病诊断相关组合的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分组方法及效果的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6

[5].铭勇,王玉娥,张华,白玛乔,卓嘎.β_1受体阻滞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

[6].李颖.中国居民死亡叁大主因[N].科技日报.2014

[7].刘传斌.冠脉结合多次静脉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8].曾凡利.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

[9].郭士遵,王宁夫,叶显华,周亮,潘浩.骨髓干细胞动员结合冠状动脉介入在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2014

[10].赵虹,潘永源,李晓辉,高成梅.曲美他嗪治疗慢性非缺血性心脏病心衰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标签:;  ;  ;  ;  

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论文-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