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导格架论文-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

输导格架论文-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输导格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

输导格架论文文献综述

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1](2015)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输导格架及其控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埋藏深度普遍超过4 500 m,油气具有平面上广泛分布、垂向上多层系迭加分布特征,这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和空间配置组合关系密切联系。运用地质剖析与地化参数示踪分析相结合方法,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输导体系类型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输导通道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但各自作用差异明显。断层是垂向沟通油源的高效通道,控制着油气的纵向分布范围和规模,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加,油气藏规模和产能逐渐变小;不整合面是侧向分配油气的通道,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范围,已发现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不整合范围内,且距不整合面越近,产能越高;渗透性输导层既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又是油气储集空间,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孔洞和洞穴型储层内。断裂、不整合面及渗透性输导层构成的"垂向通源-侧向分配-高孔汇聚"型输导格架,控制了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后在塔中地区奥陶系目的层内向两侧呈"T"字形输导分配,并优先聚集于次生孔隙发育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内。(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5年S2期)

吴东胜,郭惠平,李先平,周从安,朱洁琼[2](2012)在《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输导格架的叁维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安斜坡在西倾缓坡背景上发育了北东向西掉断层、北东东向或近南北向东掉断层等2组主要断层,古近系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长期活动的北东向顺向正断层与叁角洲、河流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了文安斜坡中浅层油气运移的"阶梯型"输导格架。以中期旋回层序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建立初始地质概念模型,采用砂地比作为渗透性砂体输导性能的评价参数,以启闭性作为断层输导性能综合评价的基本参数。基于栅格数据模型构建了综合表征砂岩输导体、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的叁维输导格架数字模型。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钻井油层分布和油气显示的对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地反映文安斜坡中浅层复杂断裂条件下的油气输导格架特征。(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郭华强[3](2009)在《辽河坳陷滩海西部地区油气输导格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对辽河滩海地区油气地质条件、输导介质(包括砂体、断裂和不整合)、油气运移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该地区西部凹陷的输导格架和油气输导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适合于该地区的输导格架和油气输导模式。结合地震资料分析,综合砂体、断裂和不整合这叁种输导介质,建立了适合于该地区的输导格架。沙叁段油气输导格架主要为砂体和断裂,以及沙叁段与基底之间的不整合面,砂体为主,其中不整合面是滩海西部凹陷潜山油气藏的主要输导格架;沙一二段油气输导格架主要以砂体和断裂为主,同时断裂输导作用明显增加;东营组距离烃源岩层更远,主要以沟通深部烃源岩的通源断层为主,东营组底的不整合面对输导也有积极作用。不仅从空间上讨论了研究区输导格架的要素组合,而且从时间上分析了输导格架的有效性。砂体和不整合是同沉积产物,形成时间早,具有很好的输导性能,同时,断裂的活动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具有很好的匹配性。研究区叁条主干断裂具有多样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而通过对包裹体均一温度的研究得出研究区具有叁期成藏,其中最主要的成藏期温度在90~140℃,对应时间为34-29Ma,与主干断裂的活动时间相匹配。根据滩海地区西部凹陷的构造形态,把研究区分为缓坡带、洼陷带和陡坡带叁个构造单元,并对缓坡带和陡坡带进行了输导模式分析。在缓坡带,输导模式以砂体为主,沙叁段低不整合面为辅,断裂输导效用最低,在形态上以阶梯型输导和T型输导为主;在陡坡带,输导模式以断裂为主,砂体为辅,不整合输导效用最低,在形态上以S型输导为主。结合地层水和原油物性资料,对重点油区进行了输导模式分析。中央低凸起以长期活动海南断裂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笔架岭地区以砂体和笔架岭断裂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西部斜坡带离油源较远,以连通的砂体为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陈瑞银,罗晓容,吴亚生[4](2008)在《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各种成岩作用发生的时间序列及其面孔率统计结果,恢复了储层在油气充注期的孔隙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砂岩层油气输导格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应用买例,利用基于该方法所建立的输导格架,模拟了油气运聚过程,油气分布预测的结果与目前探明油气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在建立输导格架时影响其精确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期刊2008-01-01)

陈瑞银,罗晓容,吴亚生[5](2007)在《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各种成岩作用发生的时间序列及其面孔率统计结果,恢复了储层在油气充注期的孔隙度分布情况,建立了砂岩层油气输导格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应用实例,利用基于该方法所建立的输导格架,模拟了油气运聚过程,油气分布预测的结果与目前探明油气区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进一步探讨了在建立输导格架时影响其精确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6](2007)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岩心、测井资料,认为陇东地区沉积砂体2006,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结合成岩作用分析及成岩序列划分,认为在早白垩世末最大排烃期后,主要有连晶方解石对粒间物质和粒缘的交代、强酸性流体对杂基和粒缘的溶蚀及长石溶蚀叁种成岩作用。综合沉积成岩作用分析,在早白垩末最大排烃期,油气运聚的优势通道在镇原—西峰—庆阳一带。(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2-01)

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7](2006)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岩心、测井资料,认为陇东地区沉积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结合成岩作用分析及成岩序列划分,认为在早白垩世末最大排烃期后,主要有连晶方解石对粒间物质和粒缘的交代、强酸性流体对杂基和粒缘的溶蚀及长石溶蚀叁种成岩作用。综合沉积成岩作用分析,在早白垩末最大排烃期,油气运聚的优势通道在镇原—西峰—庆阳一带。(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邹华耀,郝芳,张柏桥,陈建平[8](2005)在《准噶尔盆地流体输导格架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大型迭合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演化历史、流体动力学环境、流体输导格架和油气充注历史.盆地西北缘处于正常压力环境,发育自源岩至圈闭的断裂-不整合面贯通型流体输导格架,主要油气聚集期为叁迭纪-侏罗纪.由于高效流体输导网络的发育,西北缘油气聚集期与主力源岩生排烃期一致,是该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盆地中部断裂密度低,深、浅部断层被叁迭系白碱滩组区域封闭层分隔,在超压发育前和超压积蓄期为双断分隔型流体输导格架,超压的发育导致地层发生水力破裂和封闭性断层的开启,从而形成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构成流体和二迭系源岩生成油气的穿层运移通道.由于地层水力破裂及其控制的断裂-水力破裂连通型流体输导格架的形成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盆地中部油气的主要聚集期晚于主力源岩的主生油期,且原油的成熟度较高.研究证明,输导格架控制区域性流体动力学环境、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的充注层位和充注历史.(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05年05期)

输导格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安斜坡在西倾缓坡背景上发育了北东向西掉断层、北东东向或近南北向东掉断层等2组主要断层,古近系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滨浅湖、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长期活动的北东向顺向正断层与叁角洲、河流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了文安斜坡中浅层油气运移的"阶梯型"输导格架。以中期旋回层序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建立初始地质概念模型,采用砂地比作为渗透性砂体输导性能的评价参数,以启闭性作为断层输导性能综合评价的基本参数。基于栅格数据模型构建了综合表征砂岩输导体、构造形态和断层分布的叁维输导格架数字模型。与油气优势运移路径、钻井油层分布和油气显示的对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准确地反映文安斜坡中浅层复杂断裂条件下的油气输导格架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导格架论文参考文献

[1].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输导格架及其控藏模式[J].石油学报.2015

[2].吴东胜,郭惠平,李先平,周从安,朱洁琼.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输导格架的叁维表征[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郭华强.辽河坳陷滩海西部地区油气输导格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4].陈瑞银,罗晓容,吴亚生.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2008

[5].陈瑞银,罗晓容,吴亚生.利用成岩序列建立油气输导格架[J].石油学报.2007

[6].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2007

[7].陈占坤,吴亚生,罗晓容,陈瑞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古输导格架恢复[J].地质学报.2006

[8].邹华耀,郝芳,张柏桥,陈建平.准噶尔盆地流体输导格架及其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J].地球科学.2005

标签:;  ;  ;  ;  

输导格架论文-姜福杰,杨海军,沈卫兵,王涵,王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