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翅翅脉论文-Christopher,H.,DIETRICH

后翅翅脉论文-Christopher,H.,DIETRICH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翅翅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同翅亚目,头喙亚目,形态,分类

后翅翅脉论文文献综述

Christopher,H.,DIETRICH[1](2013)在《具独特后翅翅脉的泰国叉脉叶蝉属两新属(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基于波茎赤叉脉叶蝉Rakta sinuata sp. nov.为模式种建立了赤叉脉叶蝉属Rakta gen. nov.,基于双突白叉脉叶蝉Albodikra bifida sp. nov.为模式种建立了白叉脉叶蝉属Albodikra gen. nov.,进行了描记和绘图。虽然这两个属的后翅翅脉近似于小绿叶蝉族的特征,但此处将它们置于小叶蝉中的叉脉叶蝉族,并讨论了归族所依据的形态特征。(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周裕良[2](2012)在《热胁迫对敏感和抗性小菜蛾成虫耐热性及后翅翅脉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在不同地区,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昆虫生长激素类、微生物类及抗生素类等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以敏感及实验室长期筛选得到的抗高效氯氰菊酯小菜蛾品系为材料,对其成虫耐热性及蛹期热胁迫对羽化及后翅变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33.5℃C2h短时高温胁迫或幼虫期及蛹期在33.5℃下驯化,都显着提高了1日龄敏感和抗性小菜蛾成虫44.0℃1h热激后的存活率。与对照比较,其中经短时高温胁迫后敏感小菜蛾存活率由48.9%提高到67.8%,抗性小菜蛾由34.4%提高到57.8%。经幼虫期及蛹期的高温驯化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热激后存活率分别上升至87.8%和71.1%;并且高温驯化后小菜蛾的热击倒抗性增加,敏感小菜蛾只有71.1%被击倒,抗性小菜蛾84.4%被击倒,而短时高温胁迫或未处理的敏感及抗性小菜蛾全部被击倒。小菜蛾1日龄蛹经受高温胁迫后其羽化率下降,抗性种群更为突出。40.0℃处理16h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蛹的羽化率分别为75.0%和53.9%;38.0℃处理48h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蛹都低于60.0%。不同高温胁迫及时间对蛹羽化成虫出现畸形翅的几率有重要影响。高温胁迫后羽化的成虫后翅发现变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周冰峰,朱翔杰,李月[3](2011)在《低温导致中华蜜蜂后翅翅脉的新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封盖发育期,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封盖子放入24℃低温环境中分别处理24、48、72 h,再恢复到正常的发育温度35℃至羽化,或将封盖子放在30℃低温中培养至羽化,发现羽化后的蜜蜂后翅翅脉发生明显变异。发现翅脉变异有3种类型,翅脉增加、翅脉突出和翅脉缺失。后翅翅脉增加的变异只发现一种,基室、缘室共有的径分脉与基室、盘室共有的中脉之间,新增径中横脉。新增的径中横脉发生的程度不同,有的在径分脉和中脉相对的位置相向伸出,有的形成完整的新脉,新增的径中横脉与原径中横脉相似,在末端均有"弱化点"。由于原有径中横脉较短,一直忽略其存在,这次径中横脉的确定,可以判定原来公认的"中脉分叉"应分别是径分脉和中脉延伸出来的两条翅脉。后翅突出的变异有2种,中脉向基室突出,径分脉向基室突出。翅脉突出的程度不同,有的略突出,有的明显突出,有的伸出翅脉较长。中脉突出均发生在中脉的转折点上,且此类翅脉变异,仅发生在雄蜂样本中,在工蜂样本中还未见。后翅翅脉缺失的变异有2种,发生在肘臀横脉和中脉。肘臀横脉"弱化点"处缺失。将中华蜜蜂雄蜂封盖子放入低温30℃恒温培养箱中发育,发现2个羽化的雄蜂样本发生肘臀横脉在"弱化点"处缺失。中脉向盘室伸出的部分发生缺失。翅脉缺失的程度不同,有的明显缩短,有的仅存痕迹,有的缺失大部分或完全缺失。中脉向盘室伸出的部分是东方蜜蜂Apis cerana区别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主要形态特征之一,如果东方蜜蜂这段翅脉全部缺失,此部位的形态与西方蜜蜂完全相同。这意味着这个翅脉作为区分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的翅脉特征将面临挑战。对蜜蜂种质资源鉴定,蜜蜂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具有重要影响。温度影响翅脉发育的深入研究,为研究蜜蜂翅脉发育过程,揭示翅脉发育调控机制,以及蜜蜂发育的温度适应生理机制提供一个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冯波,陈力,吴贵怡[4](2010)在《中国锯天牛族后翅翅脉研究(鞘翅目,天牛科,锯天牛亚科,锯天牛族)(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锯天牛族的后翅基部关节和后翅翅脉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利用Kukalová-Peck和Lawrence (2004)的后翅命名系统能够很好地对中国锯天牛族后翅翅脉进行命名。但是在中国锯天牛族中,后中脉( MP)和前肘脉(CuA)在后缘并不合并;当前臀脉( AA3)和前肘脉(CuA3 +4)与后肘脉(CuP)相遇时,前臀脉(AA3)消失,前肘脉(CuA3 +4)和后肘脉(CuP)合并,因此楔室(W)仅由肘脉(Cu)的分支脉围成。尽管基部翅关节在研究的各属和各种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但是后翅翅脉在土天牛属Dorysthenes和锯天牛属Prionus不同种类之间差异明显,这些特征包括径室的长宽比例和各边的长度关系、r3存在与否及其长度、后径脉的长度、楔室的长宽比例、以及后中脉(MP3 +4)和前肘脉(CuA3 +4)端部是否分叉等。因此,后翅翅脉特征在土天牛属Dorysthenes和锯天牛属Prionus分种时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朱翔杰,周冰峰,李月,陈文锋,张星[5](2008)在《封盖期发育温度对意大利蜜蜂后翅翅脉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封盖发育期,将意大利蜜蜂封盖子放入24℃环境中24~72 h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发育温度35℃,或将封盖子放在30℃恒温中发育,发现羽化后的蜜蜂后翅翅脉发生明显变异。现已初步发现翅脉变异有3种类型:翅脉增加、翅脉突出和翅脉缺失。后翅翅脉增加的变异只发现2种:径分脉前半(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亚洲养蜂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周冰峰,朱翔杰,李月,陈文锋,张星[6](2008)在《封盖期发育温度对中华蜜蜂后翅翅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封盖发育期,将中华蜜蜂封盖子放入24℃环境中24~72 h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发育温度35℃,或将封盖子放在30℃恒温中发育,发现羽化后的蜜蜂后翅翅脉发生明显变异。现已初步发现翅脉变异有3种类型:翅脉增加、翅脉突出和翅脉缺失。后翅翅脉增加的变异只发现一种:基室外侧前方的(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亚洲养蜂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8-11-01)

周冰峰,朱翔杰,李月,陈文锋,张星[7](2007)在《封盖期发育温度对意大利蜜蜂后翅翅脉变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封盖发育期,将意大利蜜蜂封盖子放入24℃环境中24~72h 后,再恢复到正常的发育温度35℃,或将封盖子放在30℃恒温中发育,发现羽化后的蜜蜂后翅翅脉发生明显变异。现已初步发现翅脉变异有3种类型,翅脉增加、翅脉突出和翅脉缺失。后翅翅脉增加的变异只发现2种,基室外侧前方的径分脉和后方的中脉间新增加径中横脉;后翅突出的变异有5 种,基室后侧中脉基室内突出、基室外侧径分脉前端向缘室突出、基室外侧径分脉后端向缘室突出、中脉向翅的外缘伸出和基室后侧中脉向盘室突出;后翅翅脉缺失的变异有3种,肘臀横脉、基室外侧径分脉前端和基室后侧中脉缺失。这项发现对蜜蜂种质资源鉴定,蜜蜂的系统发育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将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养蜂学会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0-01)

王文凯[8](2000)在《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比较研究了沟胫天牛亚科 1 8族 1 52种的后翅翅脉 ,结果表明 ,后翅翅脉特征在该亚科不同类群间具有显着的差异 ,可归纳为 3种基本脉型 ,即翅脉共柄型、基柄残留型和翅脉基干减退型。后翅翅脉特征具有族级、属级分类学意义 ,对阐述沟胫天牛亚科不同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农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后翅翅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在不同地区,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昆虫生长激素类、微生物类及抗生素类等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以敏感及实验室长期筛选得到的抗高效氯氰菊酯小菜蛾品系为材料,对其成虫耐热性及蛹期热胁迫对羽化及后翅变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33.5℃C2h短时高温胁迫或幼虫期及蛹期在33.5℃下驯化,都显着提高了1日龄敏感和抗性小菜蛾成虫44.0℃1h热激后的存活率。与对照比较,其中经短时高温胁迫后敏感小菜蛾存活率由48.9%提高到67.8%,抗性小菜蛾由34.4%提高到57.8%。经幼虫期及蛹期的高温驯化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热激后存活率分别上升至87.8%和71.1%;并且高温驯化后小菜蛾的热击倒抗性增加,敏感小菜蛾只有71.1%被击倒,抗性小菜蛾84.4%被击倒,而短时高温胁迫或未处理的敏感及抗性小菜蛾全部被击倒。小菜蛾1日龄蛹经受高温胁迫后其羽化率下降,抗性种群更为突出。40.0℃处理16h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蛹的羽化率分别为75.0%和53.9%;38.0℃处理48h后,敏感及抗性小菜蛾蛹都低于60.0%。不同高温胁迫及时间对蛹羽化成虫出现畸形翅的几率有重要影响。高温胁迫后羽化的成虫后翅发现变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翅翅脉论文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H.,DIETRICH.具独特后翅翅脉的泰国叉脉叶蝉属两新属(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英文)[J].昆虫分类学报.2013

[2].周裕良.热胁迫对敏感和抗性小菜蛾成虫耐热性及后翅翅脉发育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2

[3].周冰峰,朱翔杰,李月.低温导致中华蜜蜂后翅翅脉的新变异[J].生态学报.2011

[4].冯波,陈力,吴贵怡.中国锯天牛族后翅翅脉研究(鞘翅目,天牛科,锯天牛亚科,锯天牛族)(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0

[5].朱翔杰,周冰峰,李月,陈文锋,张星.封盖期发育温度对意大利蜜蜂后翅翅脉变异的影响[C].第九届亚洲养蜂大会论文摘要集.2008

[6].周冰峰,朱翔杰,李月,陈文锋,张星.封盖期发育温度对中华蜜蜂后翅翅脉的影响[C].第九届亚洲养蜂大会论文摘要集.2008

[7].周冰峰,朱翔杰,李月,陈文锋,张星.封盖期发育温度对意大利蜜蜂后翅翅脉变异的影响[C].中国养蜂学会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会论文集.2007

[8].王文凯.沟胫天牛亚科后翅翅脉特征在系统分类学上的意义[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

标签:;  ;  ;  ;  

后翅翅脉论文-Christopher,H.,DIETRICH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