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地区论文-孙晨荟

北平地区论文-孙晨荟

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平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主教音乐,北平辅仁大学,天津工商学院

北平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孙晨荟[1](2017)在《近代华北地区天主教学校与音乐(一):北平辅仁大学与天津工商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近代华北地区天主教学校的音乐史况,这是华北地区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层面。北平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的音乐课程及活动,曾代表华北地区最高及最活跃的西方音乐水准。修道院和教会中小学里的音乐课程及活动,是中国近代音乐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7年19期)

黄昊,柴懿[2](2016)在《1949年北平地区的“南下”征调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华北局、东北野战军(四野)和北平市委在北平地区招录与征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南下工作团及"原冀察热辽来平干部"南下工作。在"南下"组织动员工作中,北平党政机关采取正确的动员策略,放宽招考条件,简化录取程序,解决南下动员对象的思想负担和家庭实际困难,严格培训,成功地将大批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革命者,为南方接管、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胡月宁[3](2016)在《河北省、北平市地区学前教育研究(1912-193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教育活动中,广义的学前教育是指教育的起始阶段,人类生命中的第一个教育阶段,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方面影响着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狭义的学前教育是指特定的机构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专门教育。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几乎没有从事儿童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学前教育机构清末才出现,即1903年创办的湖北幼稚园。以此为发端,中国的学前教育在曲折中发展起来。清朝末年,直隶地区出现了一批较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京师第一蒙养院、保定蒙养院和天津严氏蒙养院等各类性质的蒙养院在这一期间也迅速的建立开来。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直隶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教育部制定了针对学前教育的规章制度,一定程度上为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由于军阀的连年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社会的动荡,经费严重不足,直隶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方的河北省、天津市、北平市等地(行政区域几经变动)的学前教育发展较快,但若与南方的江苏、四川、上海等地相比则存在差距。反映出学前教育事业在地域发展上的不均衡。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二十多年中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的学前教育在经费、体制与管理制度、学制、教养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脉络逐渐明晰,教育体系逐渐完整。学前教育事业的兴起与不断发展改变了近代河北省、北平市、天津市等地区的传统教育模式,使这些地区的学前教育逐渐走向了科学化、完整化,也为现代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以及改进之处。一方面,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师资质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育发展的条件,为现代社会教育发展所借鉴。另一方面,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也为当代社会敲响警钟。(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0)

孙睿[4](2014)在《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启示——以20世纪30年代北平地区印子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社会网络作为背景来思考20世纪30年代北平地区印子钱的运作机制。灵活的违约处理机制、地方性的信息积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网络式的交流以及社会经济关系上的互相依存,是印子钱运作管理的最核心要素。印子钱的风险控制则是依赖借贷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共生的关系。印子钱对现代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可以提供一个借鉴的角度。(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高健,徐光晔[5](2013)在《建国门地区寻踪近百处“北平古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高健 通讯员 徐光晔) 建国门地区保存着历史悠久的胡同群,其间遗迹遍布,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昨天,东城区建国门街道推出“古都寻踪”文化探访线路图,除了古观象台、蔡元培故居等着名景点外,还精心挑选了宝成当铺、火烧赵家楼遗址、总(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3-06-21)

赵倩[6](2010)在《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一文中研究指出1933年11月,北平市社会局对社会教育组织系统进行改革,重新规划了北平地区社会教育的格局,试图建立一个由社会局领导、以民众教育馆为各社教区的中心、各社教实施机关为点逐渐向外扩散的社会教育网络。之后北平地区的社教工作基本上是按照此次变革所规划的蓝图来进行的。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北平市政当局先后在四个社教区成立了民教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逐步加强民教馆中心机关的地位。民教馆中心机关地位的逐步加强,不仅有利于民教馆自身工作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对北平地区社教工作起到了指导与示范作用,集中反映了北平地区社教工作的基本格局与走向。(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曾德刚[7](2009)在《试析日伪在北平地区的奴化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其占领区内对中国人民采取了高压统治与怀柔奴化相结合的政策,在用暴力手段血腥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和奴役的同时,也利用文化教育作为其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是其对华侵略总计划的一部分,是与其军事占领、政治统治、经济掠夺相辅相成的,对沦陷区的中国民众进行极具欺骗性的宣传,施行奴化教育,图谋销蚀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实现其殖民统治。本文试对日伪在北平地区的奴化教育进行搜集、梳理、剖析,反击日本右翼人士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行径,同时用史实揭露日伪所实施的教育本质,反驳某些日本学者的“教育中性论”和“客观贡献论”的言论。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日伪在北平地区实施奴化教育的背景和目的。日寇于“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迅即占领平津等华北地区,在北平先后成立维持会、伪市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及新民会等,通过伪政权和伪组织实施奴化教育以实现殖民统治、泯灭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第二部分介绍日伪较为完备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和奴化教育方针。由于北平地区伪政权多次变化,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也历经衍变,制定并推行的奴化教育方针却一以贯之。第叁部分利用史实历数日寇对北平地区教育事业的摧残和破坏,全面揭露日伪在北平地区所施行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奴化教育、对市民进行的政治社会化再教育和独特的日语教育,昭揭奴化教育事实。第四部分指出奴化教育的危害,便利了日伪的殖民统治,导致了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中断。日伪所施行的教育的实质是淡化民族精神和国家观念、培养为日寇殖民统治服务工具的奴化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征服中国。(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5)

巩丽宏[8](2009)在《抗战前十年北平地区中学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1928——1937年即抗战前十年北平地区中学教育状况,主要从教育管理、各类中学的发展状况、学制课程、教材、师资及学生等方面,分析这一时期北平地区中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进而展示北平现代中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本文共分五章。导论部分说明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对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分析了抗战前北平中学教育史研究现状及不足,并介绍本文所用的史料及研究方法,对“北平”及“中学教育”等概念做进一步具体诠释。第一章主要从中学教育管理层面介绍了国民政府统治后,北平从上至下全面加强教育管理的举措。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探讨了北平教育行政机构的重建和改组、政府加强管理及提高教育质量的举措和中学内部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从而揭示出这一时期北平中学教育管理的特点。第二章介绍抗战前十年北平地区各类中学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考察公立中学、私立中学以及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中学,集中围绕公立中学的办学水平、私立中学的发展特点和民族中学的突出特色等方面展开介绍。第叁章从学制与课程、教材的应用等角度探析这一时期北平中学教育的变革,展示出叁十年代北平地区近代中学教育稳步发展,各方面呈现基本定型的特点。第四章以中学教育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从实践层面具体分析这一时期北平中学发展的实况。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抗战前北平中学教育的几件大事,包括1935北平厉行私中男女分校事件、教育界索薪运动及民族危机下北平中学广大师生的举动。笔者目的在于透过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透视当时中国社会整体背景以及教育近代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分析了抗战前十年北平中学教育的发展特点,提出历史与现时的关联。(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8)

范登生[9](2008)在《北平地区抗战歌谣的传唱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歌谣是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抗战历史的真实反映。它不仅对抗日战争起着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不屈、浴(本文来源于《北京党史》期刊2008年02期)

马钊[10](2004)在《司法理念和社会观念:民国北平地区妇女“背夫潜逃”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孙李氏,18岁;她的丈夫孙士春,32岁,两人住在北平朝内大街的一个大杂院里。1945年3月5日,孙李氏对丈夫说想回娘家看看母亲。孙士春答应了妻子的要求,接着自己照常到烧饼铺去做工,但他没有料到妻子撒了慌,孙李氏要背他而逃了。等丈夫出门之后,孙李氏也离开了家,不过她没有去在隆福寺街的娘家,她转道南小街杨张氏那里。在杨张氏家中,孙李氏与要带她远走他乡的一个叫(本文来源于《法律史学研究》期刊2004年00期)

北平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9年华北局、东北野战军(四野)和北平市委在北平地区招录与征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南下工作团及"原冀察热辽来平干部"南下工作。在"南下"组织动员工作中,北平党政机关采取正确的动员策略,放宽招考条件,简化录取程序,解决南下动员对象的思想负担和家庭实际困难,严格培训,成功地将大批青年培养成为合格的革命者,为南方接管、土改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平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晨荟.近代华北地区天主教学校与音乐(一):北平辅仁大学与天津工商学院[J].黄河之声.2017

[2].黄昊,柴懿.1949年北平地区的“南下”征调工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胡月宁.河北省、北平市地区学前教育研究(1912-1936年)[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孙睿.民间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启示——以20世纪30年代北平地区印子钱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4

[5].高健,徐光晔.建国门地区寻踪近百处“北平古迹”[N].北京日报.2013

[6].赵倩.北平地区民众教育馆中心地位的确立与发展(1933~1937)[J].北京社会科学.2010

[7].曾德刚.试析日伪在北平地区的奴化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9

[8].巩丽宏.抗战前十年北平地区中学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9].范登生.北平地区抗战歌谣的传唱及作用[J].北京党史.2008

[10].马钊.司法理念和社会观念:民国北平地区妇女“背夫潜逃”现象研究[J].法律史学研究.2004

标签:;  ;  ;  

北平地区论文-孙晨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