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镇居民收入信心回升(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1](2021)在《建党百年之际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文中指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的关键一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战略转换之年,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实现全面常态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开启常态化进程的核心特征表现、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政策性支撑力量。通过定性判断与设定系列参数,本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模型(CMAFM模型)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进行了预测。最后,基于定性判断和数值预测,本文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
傅娟[2](2021)在《我国居民消费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文中认为在国内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消费俨然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引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我国消费虽整体持续稳步向好,但在地域分布、消费模式、消费领域等方面却呈明显分化态势。面对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便利度低下的三大现实困境,应继续增强居民消费意愿,积极引导新型消费发展,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拓展城乡消费渠道,以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刘淑娜[3](2021)在《中国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人口增长始终保持在低生育率水平。近年来实施的“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在推动二孩生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政策效果较为短暂,二孩生育率在经历了两年的回升之后转为下降。一孩生育率长期低迷以及女性婚育行为的深刻转变是现阶段低生育进程的鲜明特征,昭示着我国低生育率的动力机制已经由“外生性”向“内生性”转变。人口转变动力和低生育率影响因素研究是中国家庭生育研究中的核心议题,激发家庭生育率回升潜力对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家庭生育决策的“内生性”视角,以家庭杠杆率快速增长的事实为切入点,探索家庭杠杆率与我国低生育率之间的理论关联并利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化了我国关于低生育率影响因素的讨论,并有助于激发关于家庭杠杆率可持续性的进一步思考。论文围绕着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这一核心研究主题,系统探讨了“家庭生育决策中杠杆率与最优生育水平之间的动态关联”、“家庭杠杆率是否会对实际家庭生育行为产生影响以及影响如何”、“家庭杠杆率影响生育行为的传导机制”三个问题,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其一,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显着存在,并且体现在生育的数量、进度和性别偏好三个维度。家庭杠杆率上升具有生育数量挤出效应、生育进度推迟效应,同时还会削弱家庭的男孩性别偏好。其二,家庭杠杆率上升也会通过放松当期预算约束、产生住房财富效应等对生育水平产生微弱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效应仍然为负。其三,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随着家庭特征不同而存在显着的异质性,综合来讲,城镇家庭、低资产水平家庭和无隔代照料家庭的生育水平更容易受到杠杆率上升的负向影响。其四,家庭杠杆率上升造成的收入约束是促使家庭减少生育的主导力量,除此之外,家庭杠杆率还会通过促进女性劳动参与,降低婚姻满意度以及强化生育焦虑三种机制对生育水平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人口转变、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发展战略等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时拓展了家庭生育决策理论和实证分析,为政府调整生育政策、防范人口与经济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参考。由于样本规模限制以及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理论分析与研究结论总体上较为可靠。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不足。第二章为家庭杠杆率与生育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家庭生命周期负债理论、人口转变理论和低生育率理论;同时结合本文实证研究设计,对家庭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理论进行概述,包括生育成本―收益理论、贝克尔的家庭生育决策理论、子女数量―质量选择理论以及家庭时间分配理论。第三章为家庭杠杆率与生育水平现状分析。本章对中国人口低生育进程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征进行总结;同时对中国家庭杠杆率水平、发展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国际比较对我国家庭杠杆率水平进行评价。本章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章节关于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及其实证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第四章为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本章借鉴贝克尔生育决策理论和家庭时间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代际交叠模型家庭部门决策框架的基础上,引入生育数量、生育成本和收益、代际照料以及家庭杠杆率等因素研究构建了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理论模型,并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求解家庭杠杆率与最优生育水平的动态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最优生育数量与家庭杠杆率负相关的主要推论。同时进一步构建了生育性别选择模型以探讨家庭杠杆率与生育性别偏好之间的理论关系。第五章是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实证检验。根据理论模型及推论构建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数量效应、生育进度效应和性别偏好效应三个维度的实证检验。此后,为了检验结论是否可靠,本文从数据、变量定义和实证方法等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六章是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异质性分析。根据家庭特征差异,本章对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分别检验了家庭杠杆率对城乡家庭、不同资产水平家庭以及不同隔代照料家庭的异质性影响。第七章为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传导机制分析。本章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家庭杠杆率影响生育的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包括女性劳动参与率、育龄妇女的婚姻满意度以及家庭的生育焦虑三种机制。第八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凝练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中国防控家庭杠杆率过度增长以及提高城乡家庭生育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4](2020)在《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注定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市场主体产生了剧烈冲击,全球经贸体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大停摆"。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判断超级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与回升潜力;二是基于以上判断为疫后经济修复和中长期发展提供适用的政策建议。本文重点关注四个核心问题:第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复苏的进展和性质;第二,下阶段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点;第三,如何科学安排一揽子规模性政策和工具组合以产生理想政策效果;第四,现有政策空间是否足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强韧性和实现基础再造。在以上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基于经济自我调整力量和宏观政策拉动效应的模拟分析,本文形成对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核心指标的预测和展望,据此提出系统性政策建议。
李晶[5](2020)在《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不仅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同时也是释放内需潜力,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近年来,山西省始终强调消费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当中的关键地位,提出了各项促进居民消费的有力措施,但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仍然存在增速下滑、动力不足等问题。要想提升山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剖析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当前山西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严峻、失业风险较高,城镇居民未来收入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过高的住房、医疗和教育成本使得城镇居民仍面临较大的支出不确定,这些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的存在无疑会对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厘清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提升山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围绕改革开放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山西省城镇居民面临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不确定性,探讨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规范研究方面,在西方经典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机理;实证研究方面,分析了历年山西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动特征,梳理了山西省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城镇居民面临的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选用按收入等级分组计算的收入、支出标准差作为衡量不确定性的指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动态分析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消费结构得以优化,但居民消费仍面临着较大的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收入方面,就业制度和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使得城镇居民失业风险提高、就业压力增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得城镇居民较难对收入形成稳定的预期;支出方面,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加重了居民的消费支出负担,这些大宗消费品的价格大幅攀升使得居民面临的支出不确定性加大。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山西城镇居民消费是在收入水平的约束下,权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关系后在当期消费和预防性储蓄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因而收支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收入条件下具有差异性。通过定量研究发现:可支配收入仍是影响山西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收入不确定性会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给山西城镇居民消费带来显着的抑制效应;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影响,表明山西城镇居民受支出不确定性的短期影响较大,增加的消费支出为家庭的紧迫性支出。最后针对山西城镇居民实际情况,从降低收入的不确定性,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制度变革的配套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6](2019)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从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指标看,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主要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机制性的。从供给端和需求端看,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当前,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宏观政策重在稳定预期,改革举措重在增强信心。报告结合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分析了我国GDP增速、制造业、新经济、进出口、房地产、基建投资、价格、能源、财政、金融等形势,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徐小芳[7](2019)在《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国民幸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同于以往学术界对功利主义幸福最大化的指责和否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接受幸福感,并尝试构建各种幸福指标量化幸福。现在幸福感不仅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也是应用在衡量评估政策效果中的新方法。很多学者实证研究了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公共支出规模越大,居民报告的幸福感越高。但是也有学者指出,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这种正向影响取决于公共支出的结构、规模,还有学者认为在考察公共支出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时不应该忽略个体在收入、教育、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区域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支出会对居民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其影响结果受到公共支出的结构规模、居民的个体特征以及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幸福的向往愈加强烈。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中国政府和学者完善发展了民生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自从200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重发展民生以后,中国政府公共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倾向有目共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民生领域依然积累了很多欠账。面对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民众迫切希望政府能改变这种民生困境,实现经济增长和民生福祉的均衡发展。如何使民生财政支出更好更有效率地为民众服务,以及如何更大程度地让民众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成为了民生财政支出最需要实现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国内外公共支出影响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评述,明确民生财政支出的概念及支出范围。第二,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产生的直接影响。具体来说,考察民生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以及各分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以及影响分布。第三,考察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具体来说,从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入手,分别考察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中介作用。本文的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幸福经济学的发展、公共支出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中国扩大民生财政支出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在阐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部分。首先,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梳理了民生财政支出影响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再次,梳理了三条作用机制影响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第三章,中国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部分。首先,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政策和民生财政政策演变,归纳了2000年以来民生财政支出及各分项的发展变化趋势。其次,回顾了2003年以来中国国民幸福感的变迁以及国内幸福感的研究动态。再次,概括了幸福感在财政政策评估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介绍了民生财政支出与三条作用机制以及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第四章,中国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与分布。为了检验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第四章使用CFPS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以及影响分布,并按地区、城乡、性别等分组检验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在计量方法上,选择使用混合OLS、面板有序probit、随机效应、固定效应以及面板分位数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到第七章,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研究。这个部分检验了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具体来说,从民生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找到并检验了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这三条路径的间接传导作用。这部分主要使用了逐步回归与面板联立方程等数学方法。此外,也按地区、城乡、性别等分组对比了作用机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影响差异。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民生财政支出会显着提升国民幸福感,其中对东部地区和城市居民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2)民生财政支出对幸福感越高的人群积极影响越大,而且民生财政支出对中等收入人群的积极影响要显着高于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3)不同民生财政支出分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教育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最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当期对国民幸福感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医疗卫生支出与住房保障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方向当期和滞后一期不一致。(4)收入不平等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起到了遮掩效应,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起到了中介作用,这种遮掩或者中介作用也存在地域和城乡差异。其中,收入不平等的遮掩效应对东部地区和农村居民的影响更大,经济增长的中介效应对东部地区和城市居民的影响更大,居民消费的中介效应对东部地区影响更大,但是城乡差异不明显。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社会现实,本文提出了促进民生财政支出以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政策建议:(1)坚持民生财政支出以人民群众的偏好需要为导向的原则,建立完善的专家论证制度和民意表达机制。(2)加大对人民群众最为关切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具体来说:优先发展教育,增大教育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实行积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政策;关切中低收入人群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稳定房地产产业部门,建设住房保障的长效作用机制。(3)兼顾不同幸福感人群的不同需要,兼顾区域和城乡的社会现实,避免多而无效,使民生财政支出真正能惠及全体人民。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8](2019)在《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文中指出本刊2019年第5期刊登的《2019年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报告》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本期将继续为读者呈现该系列的相关成果——《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本报告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并撰写,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各个领域2019年上半年的重要指标进行持续跟踪与深入分析的系列研究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十二个分报告,总报告研究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长基础仍显脆弱,存在下行加速的风险,未来要改善预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分报告结合上半年数据,分别就我国制造业、基建投资、房地产、消费、出口、就业、价格、能源、金融、财政收支、地方经济形势等领域的关键指标与当前形势进行观察与分析,并就各领域中值得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盛中明[9](2019)在《2019年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一季度经济社会运行的各项指标表明,尽管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减弱,我国"六稳"政策落地见效,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投资延续企稳回升的态势,制造业规模增速上扬,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报告结合一季度数据分析了我国基建投资、房地产、制造业、就业及消费、出口、GDP增速、价格、金融等形势,并结合形势分析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李翠兰[10](2018)在《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年平均约9.63%的速度增长,在全球经济体中居世界第二的水平。在社会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升。在2017年“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肯定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说明当前在我国存在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区域、城乡)的现状,使得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本质上就是旺盛的需求与供给的不足和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总体在提升,消费结构随之升级,但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供给却不足;特别是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不均衡使居民无法得到满足。如何化解这一供需矛盾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财政的基本职能决定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作用。在“促增长,保民生”的发展思路引导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调整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引导技术创新以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弥补当前产品供给的不足,满足当前居民消费的需求;可以通过采用倾斜性财政支出政策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来弥补城乡间与区域间的不均衡现状,提高农村及落后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可以通过扩大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的投入来减少居民预期不确定性支出;可以通过政府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共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得以满足,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和实现。多年来,我国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所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启动4万亿的投资驱动,主要包括增加民生建设支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环境保护建设投资等,通过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来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015年后,我国改变经济改革思路是在需求管理的基础上,从供给方面(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入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最终达到全方位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二十年间,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是否促进居民消费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一直存在(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抑或挤入效应之争没有统一的结论。同时在实务界财政支出的扩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际效果没有一致的定论。因此在我国“新常态”时期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当下,本文基于当前居民消费的现状,结合我国多年来财政支出的发展与现状,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和效果,为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提出财政支出的建议与对策。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入手,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然后介绍了我国居民消费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再次,通过多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实际影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程度和动态及空间影响大小,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和理论杠架,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居民消费现状与财政支出的现状。前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城乡居民与不同区域间居民消费的差异,最后归纳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对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时,分别将近三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与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立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与城乡、区域差异,从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分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分析。在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中,首先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方法检验了 1978-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与影响程度;接着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8-2015年的地方财政支出与东、中、西部居民和城乡居民消费进行空间动态影响实证分析。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选用1978-2006年的数据,采用VAR方法实证检验了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再运用动态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 2007-2015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的影响。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结论。第一,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结果来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以下几组关系: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为格兰杰原因,他们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和利率都会产生影响,证明乘数效应、利率效应在我国是有效的。居民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也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第二,从脉冲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出,居民消费对自身产生了最大的正向冲击影响,消费习惯和上期收入对居民消费起重要影响。第三,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从总体上来看是产生了挤入效应,但存在城乡差异,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挤入作用,农村居民消费受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不显着。第四,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还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受财政支出规模影响作用为显着的正向作用,财政支出有利于东部居民消费的提升,财政支出以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对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还产生了负向作用。第五,从空间计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外溢作用,财政支出不仅作用于本地区居民消费,同时还会影响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从作用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来看,直接效应作用还是更为明显,效果更好。第七,无论是从动态面板模型还是空间模型分析出的结果得出居民消费水平决定于当期居民收入和前期居民消费,这两个作用效果特别的明显。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第一、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冲击影响的结果是,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都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社会性支出与居民消费是呈负相关,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中看出,仅居民消费和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的冲击,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并不明显,社会性支出则有负向的冲击作用。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都存在滞后影响,同时消费习惯是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是最大的因素,维持性支出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贡献率最小的是经济性支出。第三,从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的结果看,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抑制着居民消费,而经济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从其他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税负,抚养比和预期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都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第四,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来看,维持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挤出作用,而社会性支出则对城乡居民都产生了挤入作用。经济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用有所不同,它对城镇居民消费作用为负,且不显着,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维持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社会性支出对各地区的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有所不同的是,经济性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用为负,仅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第四,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维持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但是经济性支出更多有益于本地区居民消费的增加。基于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对比的基础上,借鉴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包括如下几点:加大对社会性支出的投入,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控制经济性支出规模,这类支出的效果作用时间短,不具备可持续性;注重对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引导,使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相匹配;注重地区间与城乡间的平衡发展,采用倾斜发展模型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主要从政策建议与优化途径两个方面提出。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和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的优化应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分别做好需求的提振与供给的调整,由此共同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优化途径方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合理的安排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维持性支出的结构,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和增加对社会性支出投入,以期达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
二、城镇居民收入信心回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居民收入信心回升(论文提纲范文)
(1)建党百年之际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与预测 |
二、常态化进程开启的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 |
(一)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产出水平基本回到长期增长趋势线 |
(二)生产供给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复苏的短板领域正在加快补齐缺口 |
(三)外贸外资延续强劲增长态势,为内需复苏争取宝贵时间窗口 |
(四)消费和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不断强化内需增长动力 |
(五)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修复 |
(六)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显着回升,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
三、中国经济常态化进程中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
(一)内需恢复仍不充分,供需结构仍不平衡,指标比例仍不协调,区域分化仍然明显 |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国内价格传导机制不畅 |
(三)趋势性消费需求不足成为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堵点 |
(四)制造业投资增速与增加值增速严重背离,中长期预期有待改善 |
(五)企业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信用市场风险上升 |
(六)虽然就业压力持续减轻,但敏感群体受冲击依然较大 |
(七)2021年的外部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同时增多,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
(八)中美关系依旧紧张,美国激进的宏观政策更是给全球和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五大潜在风险 |
四、2021年支撑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性力量 |
(一)2021年下半年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将带来更为强劲的增长 |
(二)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将是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平衡点 |
(三)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项目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带来的战略转换效应将提供越来越大的政策支撑力量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2)我国居民消费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二、我国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
三、后疫情时代我国国内居民消费的发展态势 |
1.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快速上涨,2021年一季度涨幅明显 |
2. 居民消费信心不断修复,已接近疫前水平 |
3. 消费领域小微企业活力逐渐恢复至疫前水平 |
四、从地域看我国国内居民消费的表现特征 |
1. 南方地区消费韧度高于北方 |
2. 一线城市消费回暖好于二三四线城市 |
五、从消费类型看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 |
1. 线上消费急速扩张,线下消费复苏缓慢 |
2. 非接触生活服务类消费高速增长,与出行强相关类消费仍显低迷 |
六、现阶段居民消费面临的三大困境 |
七、增强消费拉动作用的策略 |
1. 继续增强居民消费意愿 |
2. 积极引导新型消费发展 |
3. 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
4. 大力拓展城乡消费渠道 |
(3)中国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生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2 关于家庭杠杆率的影响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杠杆率 |
2.1.2 生育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家庭生命周期负债理论 |
2.2.2 人口转变理论 |
2.2.3 低生育率理论 |
2.3 家庭经济学视角下的生育理论 |
2.3.1 生育成本―收益理论 |
2.3.2 贝克尔生育决策理论 |
2.3.3 孩子数量―质量选择理论 |
2.3.4 家庭时间分配理论 |
第3章 家庭杠杆率与生育水平现状分析 |
3.1 人口生育水平现状分析 |
3.1.1 人口生育水平及发展趋势 |
3.1.2 低生育进程的主要特征 |
3.2 家庭杠杆率现状分析 |
3.2.1 家庭杠杆率水平及发展趋势 |
3.2.2 家庭杠杆率的构成与分布 |
3.2.3 家庭杠杆率的驱动因素 |
第4章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理论模型 |
4.1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基本模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模型构建 |
4.1.3 家庭杠杆率与最优生育数量分析 |
4.2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扩展模型 |
4.2.1 基于生育预算约束的扩展模型 |
4.2.2 基于住房财富效应的扩展模型 |
4.3 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性别选择模型 |
第5章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实证分析 |
5.1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5.1.1 数据来源 |
5.1.2 变量说明 |
5.1.3 模型设定 |
5.2 实证分析 |
5.2.1 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数量效应 |
5.2.2 家庭杠杆率的生育进度效应 |
5.2.3 家庭杠杆率的性别偏好效应 |
5.3 稳健性检验 |
5.3.1 更换调查数据 |
5.3.2 调整家庭杠杆率的计算方法 |
5.3.3 采用其他估计方法 |
5.3.4 生育意愿稳健性检验 |
第6章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
6.1 城乡异质性分析 |
6.1.1 生育数量效应的异质性 |
6.1.2 生育进度效应的异质性 |
6.1.3 性别偏好效应的异质性 |
6.2 家庭资产水平异质性分析 |
6.2.1 生育数量效应的异质性 |
6.2.2 生育进度效应的异质性 |
6.2.3 性别偏好效应的异质性 |
6.2.4 住房财富效应的异质性 |
6.3 隔代照料情况异质性分析 |
6.3.1 生育数量效应的异质性 |
6.3.2 生育进度效应的异质性 |
6.3.3 性别偏好效应的异质性 |
6.4 总体异质性分析 |
第7章 家庭杠杆率生育效应的传导机制分析 |
7.1 女性劳动参与率 |
7.1.1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描述性统计 |
7.1.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
7.1.3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传导机制分析 |
7.2 育龄妇女的婚姻满意度 |
7.2.1 婚姻满意度的测度与描述性统计 |
7.2.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
7.2.3 婚姻满意度的传导机制分析 |
7.3 家庭的生育焦虑水平 |
7.3.1 生育焦虑的测度与描述性统计 |
7.3.2 结构方程模型估计结果 |
7.3.3 生育焦虑的传导机制分析 |
7.4 总体传导机制分析 |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抑制家庭杠杆率过度增长 |
8.2.2 提高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 |
8.2.3 推进新型城镇化降低农村家庭债务风险 |
8.2.4 多措并举降低城乡家庭生育成本 |
8.2.5 构建家庭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论与预测 |
二、疫情冲击与修复调整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
(一)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遭遇重创 |
(二)中国成功守住底线、全年发展目标可期 |
三、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风险点 |
(一) 疫情发展存在变数、外部形势严峻复杂——需要坚持底线思维 |
(二) 需求修复慢于供给、供需缺口持续扩大——需要全面扩大内需 |
(三) 内部结构分化严重、短板效应可能显化——需要落实“六保”任务 |
(四) 市场主体心理变化、行为模式趋于保守——需要一剂“强心针” |
(五) 政策传导存在阻碍、相关机制有待理顺——需要完善宏观调控 |
(六) 趋势力量逐步显化、潜在增速可能下滑——需要深化改革开放 |
1.全球化红利处于快速下滑期。 |
2.传统工业化红利开始递减。 |
3.传统人口红利大幅度逆转。 |
四、走向稳健复苏的规模性政策和基础再造 |
(一)疫情短期冲击极大、经济自发调整困难 |
(二)宏观政策加力提效、财政货币协调配合 |
1.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
2.政策配套坚实有力。 |
3.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
(三)落实“6.8万亿元”财政扩张,形成规模性政策组合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5)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消费理论演进过程 |
1.2.2 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 |
2.1 不确定性理论 |
2.1.1 不确定性的定义及分类 |
2.1.2 不确定性的测度 |
2.2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理论 |
2.2.1 随机游走假说 |
2.2.2 预防性储蓄理论 |
2.2.3 流动性约束理论 |
2.2.4 缓冲存货储蓄理论 |
2.2.5 消费决策影响收入理论 |
2.3 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2.3.1 收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2.3.2 支出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
2.3.3 不同类型支出不确定性对消费的影响机理 |
2.4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
3.1 山西省城镇居民总体消费水平持续提升 |
3.1.1 山西省总体消费需求回升 |
3.1.2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升,消费率波动上升 |
3.2 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逐步提高 |
3.2.1 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长,与收入的偏离程度扩大 |
3.2.2 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放缓 |
3.2.3 平均消费倾向波动中下降,近几年有所回升 |
3.3 山西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 |
3.3.1 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显着下降 |
3.3.2 居住、医疗、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城镇居民消费面临的不确定性及来源 |
4.1 制度变迁引发山西城镇居民消费不确定性 |
4.1.1 1949—1978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
4.1.2 1978—1992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行阶段 |
4.1.3 1993—今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 |
4.2 山西省城镇居民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来源 |
4.2.1 就业制度改革引发收入不确定性 |
4.2.2 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引发收入不确定性 |
4.2.3 工资分配机制改革引发收入不确定性 |
4.3 山西省城镇居民面临的支出不确定性来源 |
4.3.1 教育支出不确定性 |
4.3.2 医疗支出不确定性 |
4.3.3 住房支出不确定性 |
4.4 小结 |
第5章 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定量分析 |
5.1 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的衡量 |
5.2 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状态空间模型设立 |
5.2.3 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
5.2.4 模型估计结果 |
5.2.5 模型检验 |
5.3 实证研究结论 |
5.3.1 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具有正向带动作用 |
5.3.2 收入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 |
5.3.3 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正向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改善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
6.1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降低收入不确定性 |
6.1.1 扩大就业规模,稳定就业形势 |
6.1.2 建立正常的收入增长机制,稳定收入预期 |
6.2 完善制度变革的配套体系 |
6.2.1 规范教育收费制度,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
6.2.2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价格调控力度 |
6.2.3 加大医疗投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三、获奖情况 |
(6)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 |
(一)经济处于下行通道 |
1. 投资增长未见明显起色 |
2. 消费仍处疲软 |
3. 进出口依然不振 |
4. 生产低迷态势未有明显改观 |
5.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
6. 内外部因素叠加拉动经济下行 |
(二)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 |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未达到预期,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未有实质性进展 |
2. 从需求侧来看,内外需求均显疲弱 |
3. 供给与需求负反馈,悲观因素不断累积,拉动经济螺旋式下行 |
(三)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重在稳预期、强信心 |
二、宏观经济总体平稳,下行风险增大 |
(一)保守分析 |
(二)中性分析 |
(三)乐观分析 |
三、制造业下行态势明显,结构性问题突出 |
(一)制造业规模分析 |
1. 制造业生产持续低迷并开始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
2. 制造业各行业生产分化较明显———消费及中下游生产需求不振导致相关行业生产更显困境 |
3. 制造业生产的积极信号———高技术产业表现仍较突出 |
(二)制造业效益分析 |
1. 整体利润增速仍未回正 |
2. 制造业各行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 |
3. 工业利润地区集中度较高 |
(三)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扩大 |
(四)景气指数显积极信号但还需现实逻辑支撑 |
(五)复杂形势下拉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考 |
四、新经济动力初显,空间与挑战并存 |
(一)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
1. 新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一步 |
2. 新经济:使要素配置精细化的一种经济形态 |
3. 新经济具有融合性、高附加值、轻资产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征 |
4. 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
(二)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成就与优势 |
1. 技术应用持续走在全球前列 |
2. 互联网运营模式领先世界 |
3. 人口规模庞大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与人才基础 |
(三)中国发展新经济面临的挑战 |
1. 技术供给仍需加强 |
2.“互联网人口红利”的衰减 |
3. 制度不健全约束行业发展 |
(四)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展望 |
五、内外需求均显疲弱,进出口持续承压 |
(一)全球复苏动能继续弱化,外需进一步放缓 |
(二)关税加征落地影响发酵,抢出口效应逐渐弱化 |
(三)人民币贬值提振出口作用有限,PPI反映需求持续疲弱 |
(四)当前外贸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的态势和结构优化的趋势 |
(五)持续“稳预期”和“稳汇率”,着力优化升级出口产业,加快“去加工贸易化”,有效转移出口需求 |
六、房地产市场略有回暖,投资下行和城市分化趋势持续,融资端依然偏紧 |
(一)三季度销售略有回暖,但不改疲软趋势 |
(二)房地产投资如期缓慢下行 |
(三)土地市场如期延续分化态势 |
(四)融资持续收紧 |
(五)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仍将进一步放缓,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 |
七、基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 |
(一)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增强 |
1. 基建投资总体微弱反弹 |
2. 大类行业基建投资持续反弹 |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不断改善 |
4. 中部投资仍处高位,东北投资增速小幅回落 |
(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下行压力仍大,2019年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
1.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减税降费效应持续显现 |
2. 财政支出下行压力仍大 |
3.2019年地方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
(三)四季度财政收入大概率持续下滑,但财政支出稳增长任务艰巨 |
(四)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发挥专项债的引领作用,更好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
八、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不减: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 |
(一)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运行基本特征 |
1.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改善 |
2. 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当前依然疲软,但长期具有韧性 |
(二)2019年三季度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
1. 消费升级类产品结构变化及原因 |
2. 货物、服务结构变化:服务类消费发展迅速 |
3.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可能提振相关消费 |
(三)未来消费走势 |
九、能源总体保持增长,部分领域放缓明显 |
(一)能源生产保持增长,但电力增速继续放缓 |
(二)能源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能源产能利用分化明显 |
(三)能源进口继续增加,原油价格波动较大 |
(四)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
(五)能源总体特征与近期政策建议 |
十、财政政策再发力空间有限,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延续低位企稳 |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年内首次转负 |
(三)央地财政收入分化趋势减缓,多省市财政收支呈负增长态势 |
(四)总体判断: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受约束,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
1. 减收减支难避免赤字规模扩增,财政政策发力空间有限 |
2. 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地方弥补减收渠道亟待补充 |
十一、全球金融资产再启上升通道,国内货币政策重塑结构重点 |
(一)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变动 |
1.全球股市运行平稳,债市波动性总体加大 |
2.美联储扩表决心坚定,降息周期已近“中点” |
3. 日本央行认可前期操作,超宽松货币政策前景不变 |
4. 英国脱欧再度延期,货币政策按兵不动 |
(二)优化政策传导、关注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新重点 |
1.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LPR的改革 |
2.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
3.防范金融风险与银保监会23号文 |
十二、经济下行叠加猪价周期,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发力 |
(一)CPI整体上扬的同时核心CPI平稳 |
(二)CPI涨幅扩大并非货币现象而是猪肉供给端萎缩的结果 |
(三)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市场、疫情和政策多重影响下的猪价周期 |
1.供给冲击形成“猪价周期” |
2.疫病与环保政策是本轮猪价上升周期的主要成因 |
3.猪价上升周期预计还将持续 |
(四)剔除猪肉价格影响后的通货紧缩风险值得关注 |
(五)稳物价与稳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精准发力 |
(7)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国民幸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回顾 |
2.1 民生财政支出的相关概念 |
2.1.1 公共支出的“民生”导向 |
2.1.2 民生财政支出的概念界定 |
2.2 国民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
2.2.1 国民幸福感的概念与衡量 |
2.2.2 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2.3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 |
2.3.1 民生财政支出影响国民幸福感的理论依据 |
2.3.2 民生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
2.3.3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分布 |
2.4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效应 |
2.4.1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理论依据 |
2.4.2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收入分配 |
2.4.3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经济增长 |
2.4.4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居民消费 |
第三章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
3.1.1 中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变 |
3.1.2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政策演变 |
3.1.3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 |
3.2 中国国民幸福感的特征、影响因素及现状 |
3.2.1 中国国民幸福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
3.2.2 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财政政策评估中的应用 |
3.2.3 中国国民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3.3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 |
3.3.1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收入分配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 |
3.3.2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 |
3.3.3 中国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与国民幸福感的关系现状 |
第四章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特征与分布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计量方法与模型选择 |
4.2.1 计量模型设定 |
4.2.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民生财政支出规模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
4.3.2 民生财政支出各分项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
4.3.3 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 |
4.3.4 稳健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收入分配 |
5.1 民生财政支出、收入分配与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假说 |
5.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
5.2.1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5.3.1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5.3.2 收入分配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效应 |
5.3.3 收入分配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再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经济增长 |
6.1 民生财政支出、经济增长与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假说 |
6.2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1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
6.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3 实证分析结果 |
6.3.1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6.3.2 经济增长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影响的间接影响效应 |
6.3.3 经济增长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影响的间接效应再检验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居民消费 |
7.1 民生财政支出、居民消费与国民幸福感的理论假说 |
7.2 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
7.2.1 模型设定及计量方法 |
7.2.2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民生财政支出对国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7.3.2 居民消费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影响的间接影响效应 |
7.3.3 居民消费对民生财政支出与国民幸福感的间接效应再检验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8.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8.1.2 研究的政策建议 |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2.1 研究的不足 |
8.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总报告:改善预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 |
一、经济增长基础仍显脆弱,存在下行加速的风险 |
(一)经济增速延续下行,经济运行暂处于合理区间 |
(二)季度末反弹现象说明增长的基础仍不巩固 |
(三)新经济占比下滑,经济转型升级艰难 |
(四)中低收入阶层收入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可能螺旋式下行 |
(五)企业、地方政府投资意愿或能力不足,投资低迷 |
(六)出口增长的下行风险依旧在累积,“衰退型顺差”在扩大 |
(七)重点群体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 |
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变大的主要原因 |
(一)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对市场预期改善的边际效应递减 |
(二)宏观政策协调性不够 |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脆弱性相互强化,极易产生“踩踏事件” |
(四)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失衡,债务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待优化 |
三、进一步改善预期,防止经济下行压力变大 |
(一)提升政府风险管理能力,适应不确定性加大的新环境 |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
(三)加快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以结果导向思维,创新地方自主融资举债空间 |
(四)加快推动收入划分改革,稳定地方政府预期 |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性 |
(六)综合施策改善预期,缓解就业压力 |
分报告一:经济增长预测 |
一、保守分析 |
二、中性分析 |
三、乐观分析 |
分报告二:2019年上半年制造业运行分析 |
一、制造业规模增速企稳,但外资工业企业规模增速首次负增长 |
(一)总体规模增速回归 |
(二)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规模增速新变化 |
(三)外资工业企业当月同比规模增速出现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
二、制造业效益边际有所改善 |
(一)利润下滑局面趋于缓和 |
(二)利润增速与PPI有较强的相关性 |
(三)降成本依旧是增强制造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
三、景气指数显示制造业总体较低迷 |
(一)PMI显示制造业总体较低迷但需求下行的局面有所改善 |
(二)出口形势仍较严峻 |
(三)中小企业的景气指数环比小幅回升有助于稳定就业 |
四、总结及建议 |
分报告三:2019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形势分析 |
一、基建投资增长较平稳,边际改善不明显 |
(一)总体看基建投资有所反弹 |
(二)分行业看,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增长 |
(三)2019年6月各区域投资均边际改善 |
二、财政对基建投资持续发力 |
(一)财政收入:减税降费效果显现 |
(二)财政支出:财政对民生重点领域以及交通运输投资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
(三)专项债发力基建更明显 |
三、总体判断及政策建议: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财政需发挥更大作用 |
分报告四: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 |
一、商品房和住宅累计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先升后降,其中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同比5-6月连续回落 |
二、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小幅回落,后期或缓慢下行 |
三、房企拿地谨慎,土地成交量明显不及2018年同期,尤以三线城市成交体量收缩最为严重 |
四、一季度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较为宽松,二季度资金面边际收紧 |
五、总体判断: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下行 |
分报告五:2019年上半年消费形势分析 |
一、2019年上半年消费运行总体平稳,成为经济增长主驱动力 |
二、201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运行基本特征 |
(一)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依然持续背离 |
(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明显回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基本稳定 |
(三)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仍处低位 |
三、2019年上半年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
(一)消费升级类支出占比上升 |
(二)网上零售商品结构变化:消费下沉 |
四、消费政策及未来消费走势分析 |
分报告六:2019年上半年出口形势分析 |
一、外需持续低迷,出口增速下行 |
二、贸易摩擦负面影响显着 |
三、“一带一路”潜力释放,出口仍存一定“韧性” |
分报告七:2019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 |
一、总体就业压力并未显着改善但出现积极因素 |
(一)新增就业人数略降失业得到控制 |
(二)调查失业率与登记失业率有一定背离但都已脱离顶部 |
二、从景气指数看结构性就业问题 |
(一)制造业相较于非制造业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 |
(二)非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就业预期差异明显 |
(三)贸易摩擦对外向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业的影响 |
三、就业压力的来源分析并兼论今后的就业风险及其应对 |
(一)当前的就业压力是结构性的 |
(二)贸易摩擦对就业的影响短期内可控但长期内有扩大的风险 |
(三)根本上应通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就业 |
分报告八:2019年上半年价格形势分析 |
一、供给因素推动CPI抬升,下半年通胀压力仍然可控 |
二、上游工业原材料加工行业价格走低拖累PPI处于低位 |
(一)PPI整体仍居于低值区间 |
(二)上游工业原材料加工行业价格走低拖累PPI |
三、总结及建议 |
(一)经济下行压力下通胀风险可控 |
(二)需应对PPI维持低位运行带来的压力 |
分报告九:2019年上半年能源行业运行分析 |
一、能源生产总体增长,虽多数涨幅不大但有加快趋势 |
二、能源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降,产能利用情况分化明显 |
三、能源进口持续增加,价格总体变化不大 |
四、能源消费稳定增长,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
五、能源供需总体分析与近期政策建议 |
分报告十:2019年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分析 |
一、世界金融运行态势总体平稳,维持适度宽松成为共同政策取向 |
(一)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总体稳定,保持中性 |
(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取向:仍需刺激,重拾宽松 |
(三)日本货币政策取向:防范通缩,延续宽松 |
二、国内金融指标有所改善,稳金融、促平衡仍是首要目标 |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但短期流动性补偿特征明显 |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起,利率水平总体降低 |
(三)汇率水平波动加大,外汇市场总体平稳 |
(四)表外金融业务降幅放缓,宏观杠杆率小幅下降 |
(五)支持地方政府债务发行,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协同 |
三、包商行事件:金融去杠杆走向深化,打破刚兑形成合理价格 |
(一)缘起:信用风险显着,渠道传染性强 |
(二)处置:信用管理打破隐性刚兑,过度救助存在道德风险 |
(三)延伸:打破地方政府与地方金融机构的关联,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正常融资发展 |
分报告十一:2019年上半年财政收支形势分析 |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延续增速回落低位 |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更趋积极但态势减弱 |
三、政府性基金收支形势分析 |
四、总体判断:整体减税效应凸显,地方财政吃紧和债务偿还压力并存 |
(一)减税政策拉动税收收入减少,谨防支出减少难以拉动经济 |
(二)地方财政吃紧,债务偿还压力大,未来地方财政风险值得关注 |
分报告十二:2019年上半年地方经济形势分析 |
一、地方工业发展及投资增长态势 |
(一)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全国 |
(二)东北地区投资下滑趋势显着 |
(三)西部地区房地产投资对其整体投资的支撑较为明显 |
二、乡村消费上扬或成经济新亮点 |
三、地方政府债券对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大 |
四、经济总量头部省份的分化———以山东为例 |
五、总结及建议 |
(9)2019年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建形势分析 |
(一) 基建投资延续企稳回升态势 |
(二) 基建投资后续可持续性面临一定压力 |
(三) 专项债进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
(四) 短期PPP承压, 但利好中长期发展 |
(五) 政策建议 |
二、房地产形势分析 |
(一) 住宅销售额逆势增长支撑商品房销售额增长 |
(二) 前期土地购置费会对房地产开发投资构成一定支撑 |
(三) 土地供应同比下降, 土地市场有所降温 |
(四) 资金面改善、利率下行助力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增速回升 |
(五) 总体判断:房地产市场风险值得关注 |
(六) 政策建议 |
三、制造业运行分析 |
(一) 制造业运行整体情况 |
1. 规模增速略有上扬 |
2. 景气指数在2019年一季度末重回荣枯线之上 |
3. 制造业运行情况在内部的分化 |
(二) 制造业的价格与效益指标分析 |
1. 主要工业价格指数下滑影响企业营收实现能力 |
2. 制造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 |
3. 成本刚性下私营企业的困境更加显着 |
(三) 制造业稳投资的需求显现 |
(四) 结论及相关建议 |
1. 增值税减税政策要落到实处 |
2. 减税降费应重点降低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成本 |
3. 财政应在促进高新产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4. 发挥财政在稳投资中的作用 |
四、就业、消费形势分析 |
(一)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人数下降, 就业边际转弱 |
(二) 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 但仍居于高位 |
(三)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走势有所背离, 主要原因是居民杠杆率增长较快 |
(四) 代表“消费升级”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所下降 |
(五) 财税政策将对就业质量、就业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
(六) 财税政策促进消费扩大并改善消费环境 |
五、出口形势分析 |
(一) 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弱化 |
(二) 外资的基本面影响我国出口增速 |
(三) 受价格周期影响出口增速趋稳 |
(四) 汇率变化对于出口贸易增速影响较小 |
(五) 政策不确定性抑制出口贸易的长期发展 |
(六) 总体判断:出口增速减弱, “稳就业”“稳增长”承压, 但对“稳外资”产生正向引力 |
(七) 多措并举, 稳外贸, 稳外资, 防风险 |
六、GDP增速分析与预测 |
(一) 保守分析 |
(二) 中性分析 |
(三) 乐观分析 |
七、价格走势分析 |
(一) 消费者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
(二) 生产者价格指数低位运行 |
1. PPI变化与国际油价呈较强关联性 |
2. PPI走低引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滑 |
3. 上中游行业PPI环比增速在2019年一季度出现回暖迹象 |
(三) 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上行趋势 |
(四) 需关注减税及环保政策对未来价格运行的影响 |
八、金融形势分析 |
(一) 货币数量增速符合预期, 但债务累积速度偏快 |
(二) 外储和外汇占款走势背离, 货币乘数异常上行 |
(三) 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有助于缓解到期债务和促进投资 |
(四) 金融杠杆率有所上升, 表外资产小幅增长 |
(五)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有助于放大积极财政政策效应 |
九、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与建议 |
(一) 对当前宏观形势的整体判断 |
1. 经济增长趋稳 |
2. 经济结构趋优 |
3. 市场预期明显改善 |
(二) 值得关注的问题 |
1. 经济增长尚不稳固 |
2. 稳就业尚存隐忧 |
3. 中长期预期仍有待改善 |
(三) 几点思考与建议 |
1. 防止减税降费政策落实中打折扣 |
2. 防风险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
3. 有针对性地改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的中长期预期 |
(10)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念范畴的界定 |
一、财政支出的相关概念界定 |
二、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依据 |
一、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基础理论 |
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 |
第三节 财政支出作用于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分析 |
一、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
二、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
三、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
第二章 居民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居民消费水平总体特征 |
一、居民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
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 |
三、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
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明显 |
五、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低于东部地区 |
第二节 居民消费的结构特征 |
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着 |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
第三节 形成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收入水平 |
二、预期的不确定性 |
三、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
四、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
五、消费环境 |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现状分析 |
一、财政规模总量的衡量指标 |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规模持续增加 |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量呈U型变化 |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
一、维持性支出变动波动大 |
二、经济性支出随经济变化而波动 |
三、社会性支出逐渐增多 |
第四章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
一、财政支出规模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
二、模型的选择与介绍 |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空间动态分析 |
一、理论模型 |
二、模型介绍与设定 |
三、变量选择与说明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
一、模型选择与设定 |
二、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
三、实证结果与证明 |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空间动态影响 |
一、模型设定 |
二、模型的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 |
三、实证分析与基本结论 |
第六章 财政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
第一节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 |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占比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其他国家差异明显 |
三、我国居民消费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
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
第二节 对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的国际借鉴 |
一、美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
二、德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
三、日本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
第三节 国外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经验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 |
二、给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总体结论 |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 |
一、增加居民消费的能力与意愿 |
二、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 |
第三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途径 |
一、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
二、优化维持性支出结构,奠定居民消费的良好基础 |
三、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
四、加大社会性支出投入以减少居民预期支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城镇居民收入信心回升(论文参考文献)
- [1]建党百年之际率先开启常态化进程的中国宏观经济[J].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1(08)
- [2]我国居民消费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策略[J]. 傅娟. 区域经济评论, 2021(04)
- [3]中国家庭杠杆率的生育效应研究[D]. 刘淑娜. 辽宁大学, 2021(02)
- [4]疫情冲击、修复调整与基础再造的中国宏观经济[J].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刘晓光,刘元春,闫衍.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20(08)
- [5]收入与支出不确定性对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6]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 财政科学, 2019(11)
- [7]中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国民幸福效应研究[D]. 徐小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8]2019年上半年宏观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 财政科学, 2019(08)
- [9]2019年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盛中明. 财政科学, 2019(05)
- [10]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D]. 李翠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