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喷汽油机,定容燃烧弹,多孔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
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坚,陈泓,杜家坤,李钰怀,占文锋[1](2019)在《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速成像方法及激光光学诊断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边界条件下多孔直喷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分析了环境压力、燃油温度、燃料成分及油束靶点布置等对汽油闪急沸腾的影响程度及范围,进一步明晰了喷雾发生闪急沸腾后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低环境压力和提高燃油温度可促进喷雾闪急沸腾的发生,对于试验用汽油燃料,环境压力每降低0.04 MPa与燃油温度升高10℃对喷雾的闪急沸腾影响效果相当.冷态射流喷雾与剧烈闪急沸腾喷雾在空间形态上存在显着差异,剧烈闪急沸腾喷雾在初始阶段时油束便出现整体塌缩,空间形态由空心锥状逐渐演变为实心锥状结构.少量乙醇组分的掺入对冷态射流模式喷雾形态的影响不大,但在过热条件下会使混合燃料喷雾的整体形态向闪急沸腾程度更大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喷油压力,可降低喷雾闪急沸腾贯穿距离对燃油温度的敏感度.(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宏力,张付军,刘波澜,曾强强,胡敬超[2](2019)在《空气辅助喷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定容弹内利用高速相机和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研究了环境压力和燃油温度对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喷雾特性的影响。试验环境压力的变化范围为0.01MPa到0.1MPa,燃油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到100℃。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的减小,燃油喷雾逐渐从冷态过渡到闪急沸腾状态,在喷嘴出口处喷雾气泡急剧增加。当环境压力小于0.02MPa时,喷雾处于闪急沸腾状态,液滴速度增加,粒径减小,在喷雾近端出现喷雾膨胀现象;随着燃油温度的上升,液滴表面张力减小,液滴易于破碎。当燃油温度达到100℃时,喷雾处于闪急沸腾状态,喷雾远端出现喷雾膨胀现象。(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具德浩,乔信起,肖进,黄震[3](2016)在《Twin-orifice喷嘴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阈值图像处理法对Twin-orifice喷嘴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高速照相机分析在喷射开始、发展及结束时喷嘴的内部流场和雾化形态,研究膨胀室内部形核、气泡生长等如何影响雾化特性.较大的膨胀室为液化R134a的气化和沸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其射流被高气/液质量比的两相流稀释.进口孔径小的喷嘴喷射流量小,膨胀室中蒸发潜热消耗快并导致腔内温度迅速下降,使其过热度较低,最终导致喷雾锥角小,液滴空间分布浓度低.(本文来源于《燃烧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2期)
卫海桥,裴自刚,高东志,陶康,潘明章[4](2016)在《直喷条件下正戊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纹影法在定容弹中,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了正戊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试验.通过对喷雾图像的拍摄及处理,分析了燃油温度、环境背压、喷油压力对闪急沸腾喷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生闪急沸腾时,离散液滴数量增多,液滴直径减小,随燃油温度的提高或者随环境背压的减小,喷雾贯穿距先减小后增大,喷雾锥角和喷雾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随喷油压力的增大,喷雾贯穿距增大,锥角及喷雾面积均增大;在燃油温度从293,K变化到363,K,环境背压从30,k Pa变化到100,k Pa,以及喷油压力从5,MPa变化到10,MPa的过程中,喷油压力对喷雾贯穿距影响最大,环境背压次之,燃油温度最小;环境背压对锥角的影响最大,燃油温度次之,喷油压力最小;喷油压力对喷雾面积影响最大,环境背压次之,燃油温度最小.(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6年07期)
刘宗伟[5](2014)在《直喷六孔喷油器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缸内直喷汽油机因具有良好的动力性和瞬态响应、较低的冷启动HC排放等优点而成为国内外内燃机研发和应用的热点。闪急沸腾喷雾可以极大的改善喷雾锥角、贯穿距及液滴索特平均直径等喷雾特性参数,从而提高喷雾雾化质量,因而逐渐受到了内燃机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过热液体中的气泡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闪急沸腾喷雾模型,并将该数学模型在计算流体力学程序KIVA-3V中实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汽油和单组分烷烃直喷六孔喷油器闪急沸腾喷雾的数值模拟研究。本研究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对气泡核化模式的研究表明:均质核化发生需要较高的过热度界限导致其在本研究的环境压力范围(0~0.1MPa)并不适用,而异质核化发生所需过热度界限在宽广的压力范围(0~2MPa)内均较低,因此核化模型仅考虑异质核化模式。对气泡生长模型的研究表明:数值模型可以在宽广的过热度范围内准确预测气泡生长过程,且预测精度明显高于解析解。过热液体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气泡生长特性,是由阻碍气泡生长的表面张力、粘性力、流动阻力和促进气泡生长的气泡内外压差、热反馈效应等因素相互竞争的结果。雅各比数(Ja)反映了气泡生长过渡阶段受惯性力和热传递影响的程度。环境压力一定时,雅各比数越大,气泡在表面张力控制阶段的生长延迟时间越短且最大加速度越大,在热传递控制阶段的生长速度也越快。对线性稳定性分析(LSA)破碎模式的研究表明:生长速度较低时气泡破碎主要由空隙率决定,但当生长速度超过一定值,破碎空隙率随气泡生长速度和初始半径比增加而减小;破碎时间随气泡生长速度增大和初始半径比减小而减小。直喷六孔喷油器汽油和烷烃闪急沸腾喷雾的模拟研究发现,随着喷雾闪急沸腾剧烈程度增加,蒸汽浓度增加,并导致相同区域内气相温度下降;但在冷态和闪急沸腾状态喷雾呈现出相反的温度分布规律。闪急沸腾喷雾中低压区的形成对喷雾形态的改变有直接影响,过渡闪急沸腾状态下会发生喷雾油束之间的靠近重迭,这是由于相邻油束之间形成了低压区,导致气流运动发生;剧烈闪急沸腾状态下发生的喷雾“塌缩”现象,则与喷雾体内部低压区形成导致的气流运动有关。相同环境压力和过热度条件下正戊烷、正己烷和正庚烷闪急沸腾喷雾表现出十分相近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这表明在给定的环境压力下,闪急沸腾喷雾的直接控制因素是过热度,而与燃油种类无关。(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12-01)
杨晟华[6](2014)在《汽油缸内直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光学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汽油机小型强化和代用燃料的发展趋势下,闪急沸腾改善喷雾特性的潜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关于闪沸喷雾的规律以及塌缩的机理尚不明确。本课题采用高速摄影、亮点测速测径法(GPVS)及激光粒子图像测速法(PIV)等多种光学诊断方法,在定容弹和光学发动机台架上对闪沸喷雾的宏观特性、微观特性进行了全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本研究设计并搭建了定容弹台架、光学发动机台架和喷雾特性光学诊断系统;利用双向对射激光片改进了GPVS方法,拓展了该方法在闪沸喷雾中的适应性;创新性地提出了新的闪急沸腾喷雾宏观特性参数(塌缩度、喷雾跨度)以及新的喷雾锥角定义方法,为量化喷雾宏观形态变化、揭示闪急沸腾喷雾规律及阐明其机理提供了有力指导。在汽油闪沸喷雾宏观特性实验中,对比喷雾的正视与仰视图像,表明塌缩过程与重迭过程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喷雾形态和喷雾宏观参数等多角度分析证实了低压区和重迭区的存在;通过单孔、双孔和六孔喷雾实验,将低压区、重迭区及燃油过热对喷雾形态的影响解耦,发现低压区通过气流卷吸运动影响喷雾油束和液滴的贯穿方向,使喷雾形态呈现径向收缩的趋势;而重迭区内液滴数密度增大,液滴碰撞聚合形成更强的向下贯穿的动量,削弱了空气曳力对油束贯穿的减速作用,使喷雾形态呈现轴向拉伸的趋势;同时,低压区和重迭区还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全面揭示了闪沸喷雾塌缩的机理。在烷烃及其混合物的闪沸实验中,根据过热度和喷雾形态将喷雾分为低、中、高过热度工况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内喷雾微爆、破碎、塌缩及气流卷吸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定量研究了不同阶段内喷雾塌缩比的变化规律,发现低过热度阶段喷雾塌缩比在1.3附近,过热度的变化对喷雾形态几乎没有影响;中过热度阶段喷雾塌缩比在1.3~3.2之间,随过热度的增加显着上升,燃油温度的变化对喷雾形态有决定性影响;高过热度阶段喷雾完全塌缩,塌缩比在2.9~4.9之间,环境压力的变化对喷雾形态有较大影响。混合燃料实验采用正戊烷(沸点36.1℃)和正庚烷(沸点98.5℃),探明了过热度和掺混比例对混合物喷雾中的微爆和塌缩现象的影响规律。在闪沸喷雾微观特性实验中,制定了喷雾液滴图像处理流程,相关程序的粒子直径计算精度偏差为3.8%,可以满足液滴直径统计的实验需要。喷雾液滴直径实验结果表明:随过热度的增大,液滴直径范围由低过热度喷雾下的10μm~25μm缩小至高过热度下的10μm~15μm;喷嘴下方30mm处,二次破碎并未完成,因而大液滴概率偏高,而此位置又存在液滴卷吸滞留现象,因而小液滴概率也偏高;燃油温度、环境压力及拍摄位置对喷雾局部索特平均直径(SMD)都有明显的影响,总体来看,局部SMD随燃油温度的上升而下降,随环境压力的下降而下降,拍摄位置的影响规律则需要通过气流卷吸、喷雾破碎和蒸发叁个因素来分析。喷雾液滴速度实验结果表明:速度的概率分布不仅与闪沸喷雾状态、拍摄位置有关,还受到环境气体密度的影响,在中过热度状态下喷雾液滴速度偏小且分布更为集中,而背压0.1bar的工况则由于环境气体密度降低,对液滴减速作用下降,出现了更多的高速液滴。在光学发动机缸内气流运动对闪沸喷雾影响的实验中,发现燃油温度对喷雾形态和速度场有决定性影响:低过热度喷雾液滴SMD较大,受气流运动影响较小;中过热度喷雾SMD减小,喷雾贯穿距明显减小,喷雾宽度横向收缩,速度场方向更加一致;高过热度喷雾塌缩度和贯穿距随燃油温度增加持续增大,速度方向一致性更强,喷雾与缸内气体相互作用减弱,气流卷吸作用减弱。缸内滚流对喷雾形态和速度场也有一定影响:低滚流比下,喷雾初期液滴射流方向与缸内气流运动方向是相向的,喷雾初期速度场的最大速度均高于高滚流比下的相同工况;喷雾的早中期,在低滚流比工况竖直向下进气的作用下,喷雾更容易向靠近活塞的方向发展,在高滚流比工况水平向左进气的作用下,喷雾更容易向左侧缸壁的方向发展。本课题围绕闪沸喷雾的宏观特性和微观特性开展了一系列光学诊断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喷雾在不同过热度状态下的宏观形态变化规律,引入重迭区概念,完善了闪沸及塌缩现象的机理;分析了燃料过热度、掺混比例对闪沸特性的影响及通过改变掺混比例控制闪沸程度的可行性;拓展了对闪沸喷雾微观特性的认识;最后探讨了闪沸在GDI发动机上应用的技术路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4-06-01)
宋志平[7](2013)在《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多孔喷油器由于在喷孔数目和喷油角度方面具有较大可选择性,在直喷汽油机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闪急沸腾喷雾已经被证明在改善雾化和燃烧特性方面有显着效果,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利用Mie散射在定容弹上进行了汽油、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以及正戊烷-正庚烷不同掺混比例混合燃料的喷雾实验。为模拟发动机部分负荷下进气行程燃油喷射发生的闪急沸腾现象,将温度分别为20℃、50℃、80℃、110℃的燃油喷射进入内部压力为100kPa、70kPa和40kPa的燃烧弹中。为描述闪急沸腾喷雾不同于冷态喷雾的特点,定义了喷雾近场锥角和远场锥角。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升高燃油温度、降低环境压力,可以使直喷汽油机多孔喷雾达到闪急沸腾状态,喷雾各油束向喷油器轴线方向收缩。通过对比单孔、双孔和六孔喷雾,发现闪急沸腾的微爆效应导致喷雾产生大量细小油滴和燃油蒸汽,细小油滴在气流作用下改变方向而发生重迭,而气流卷吸加剧喷雾的重迭,使喷油器轴线方向聚集大量燃油液滴,形成了实心的柱状喷雾体,体现为喷雾塌缩现象。从正戊烷和正己烷的闪沸喷雾特性表明,燃油过热度超过40℃,燃油液滴蒸发速度加快,液滴数量减少导致喷雾变窄;当过热度超过70℃,液滴的蒸发速度变得更快,减少参与重迭的液滴数量和粒径,导致塌缩后喷雾体内部的粒子密度降低,喷雾紧实程度减小。通过比较相同过热度下正戊烷、正己烷和正庚烷的喷雾形态和贯穿距发展历程,发现当燃油处于剧烈闪急沸腾时,喷雾形态变化和贯穿距发展的直接控制因素是燃料的过热度,与燃料种类无关。对于正戊烷-正庚烷混合燃料,燃油温度在80℃以下时,降低正戊烷比例,混合燃料闪沸程度降低,喷雾近场锥角减小;当燃油被加热到110℃时,喷雾近场锥角随正戊烷比例的降低先升高后降低。通过对比物性接近的正己烷和50%正庚烷混合燃料的喷雾特性,发现50%正庚烷混合燃料比正己烷微爆程度更剧烈、更容易发生闪急沸腾,但闪急沸腾之后正己烷的喷雾体更紧实。(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2-01)
宋志平,王天友,杨晟华,姚卓[8](2013)在《汽油直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定容弹内,利用喷雾液滴的Mie散射现象研究了直喷汽油机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引入近场锥角、远场锥角描述闪急沸腾条件下的喷雾塌缩现象.单孔、双孔和6孔喷油器喷雾试验结果表明:调整燃油温度和定容弹内的压力,喷雾可呈现出闪急沸腾现象;当出现闪急沸腾时,喷雾贯穿距、近场锥角和远场锥角呈现出不同于冷态喷雾的明显特征;6孔喷油器出现喷雾塌缩,其原因是闪急沸腾微爆效应产生的细小油滴在气流作用下改变方向导致喷雾重迭,而气流卷吸加剧了喷雾重迭,使喷油器轴线方向聚集大量燃油液滴,形成了实心的柱状喷雾体.(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曾纬[9](2012)在《直喷液体射流及闪急沸腾喷雾的特性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外燃油多样化及小型化的直喷汽油机发展趋势,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种直喷汽油机喷雾的雾化及汽化特性,揭示其物理机理。为各种直喷汽油机燃烧系统的设计及开发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直喷汽油机喷雾按照液体燃油是否涉及过热(Superheat)过程可分为两种雾化机理,即过冷液体射流(Liquid jet)破碎和过热喷雾的闪急沸腾(Flash-boiling)雾化。液体射流的破碎主要取决于射流表面各种力的相互作用。闪沸喷雾的机理则涉及到喷雾内部的气泡生成及膨胀作用,仅在环境压力小于燃料饱和蒸汽压时发生。因此,对直喷喷雾特性及机理进行系统研究,需要从液体射流及闪沸喷雾两方面入手。喷雾研究需要研究先进的激光诊断技术以获取各项特性。喷雾瞬态粒径分布测试是激光诊断的重点与难点。平面激光测径技术(LIF/MIE)对于瞬态粒径分布测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且已被成功地用来获取一些汽化速率较低的喷雾的瞬态粒径分布,但随着汽化量的增大,测试精度急剧的降低。潜在原因是蒸汽的存在干扰了液滴的荧光信号。针对此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开发双相激光诱导荧光/米氏闪射(LIEF/MIE)同步测试技术代替传统的LIF/MIE技术,其核心在于将双相激光诱导荧光(LIEF)技术引入到平面激光测径中实现气、液两相分离,以消除汽化过程对测试结果的影响。为此,针对LIEF技术的现有技术障碍,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其测试精度。同时,基于几何光学近似等理论矫正方法降低LIEF/MIE测试的各种误差,并实现定量标定,使得LIEF/MIE技术对于具有较快汽化速率的实际直喷喷雾同样具有极高的测试精度,并证明汽化过程对平面激光测径的影响不可忽略。另外,LIEF/MIE方法也是米氏散射(MIE)技术及双相激光诱导荧光(LIEF)技术的结合,这两种技术分别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喷雾的宏观特性及汽化特性信息。在分析方法方面,受射流机理研究的启发,应用无量纲准则数反映喷雾特性的变化规律以揭示喷雾形成的物理机理。过冷液体射流特性通过雷诺数、韦伯数及气液密度比这叁个无量纲数来反映,创新性的引入表征液体过热度的环境压力与饱和蒸汽压之比来对闪沸喷雾特性进行无量纲分析。使用包括汽油、甲醇、乙醇、正己烷在内的多种燃料并通过改变燃油温度和环境压力使得各无量纲数均获得极大的范围,确保无量纲分析的结果具有广泛通用性,并通过实测各种燃料的属性获得精确的无量纲数数值。应用相似法则证明喷雾无量纲数选择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以敏感度分析确定过冷液体射流特性及闪沸喷雾特性对各个无量纲数的依存性,并为后文的喷雾无量纲分析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基于无量纲数的范围确定液体射流及闪沸喷雾的测试工况,应用LIEF/MIE技术获得这些工况下喷雾的粒径、结构及汽化特性。对于液体射流,已有研究基于光学诊断实验,得到了描述贯穿距、喷雾角等参数的经验公式。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特定的柴油喷雾实验,结合各种经验的或理论的假设,直接建立喷射参数与喷雾特性之间的关系式,无法反映物理机理,只适用于特定的燃料系统和喷油系统,因而不具有通用性。本文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无量纲分析法研究射流特性的变化规律,量化了由韦伯数、雷诺数及气液密度比表征的控制喷雾破碎的四个主要作用力(惯性力、粘性力、表面张力及气动力)对射流特性的影响,建立无量纲数与喷雾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导出贯穿距、喷雾角及索特平均直径的无量纲公式。无量纲公式可将喷雾控制因素及燃油种类的作用都归纳到反映机理的叁个无量纲参数中,显性地表达射流雾化过程中的形成机理,精度高且适用于较大范围工况及各种燃料,有通用性。闪沸喷雾与液体射流在机理上存在本质区别,因此液体射流的公式对于闪沸喷雾将不适用。由于包括燃油温度、环境压力、喷射压力、燃油种类在内的各种喷雾控制因素对闪沸喷雾完整特性的影响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始终无法探知闪沸喷雾的关键控制因素。本文在闪沸喷雾的无量纲分析之前,基于LIEF/MIE技术系统地研究其特性,包括宏观结构、粒径分布及汽化特性,找出闪沸喷雾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无量纲分析,建立无量纲数与闪沸喷雾特性之间的关联性,发现闪沸喷雾的关键控制因素为过热度,而韦伯数、气液密度比等为次要因素。基于此,研究闪沸喷雾各种特性随无量纲过热度(环境压力与饱和蒸汽压之比)之间的定量关系,发现闪沸喷雾的宏观结构、粒径分布、汽化特性随过热度的变化存在着极大的内部相关性,进而揭示了闪沸喷雾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闪沸喷雾结构参数与索特平均直径的无量纲公式,最终透析了闪沸喷雾的形成机理,为闪沸喷雾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并发现其具备解决新一代小型化、燃料多样化直喷汽油机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的潜力。为实现基于闪沸喷雾的新概念直喷燃烧系统开发作准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9-01)
余敬周,张煜盛,姜光军,邱奎,肖干[10](2010)在《DME/柴油混合燃料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激光粒度测试仪研究了二甲醚(DME)/柴油混合燃料的稳态喷雾特性,探讨了不同轴向位置处索特平均直径(SMD)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混合燃料中液相DME含量对SMD分布的影响。利用Rosin-Rammler双参数分布函数研究了各种尺寸液滴的分布范围及所占比重;采用高性能数码相机记录并讨论了各种燃料的稳态喷雾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应用KIVA-3V2计算软件对混合燃料稳态喷雾的雾化特性进行了多维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各种燃料喷雾SMD的轴向分布在喷孔附近变化较快,随着轴向距离的增加,其变化趋缓;喷雾特性与燃油的物理性质紧密相关,当柴油中掺混液相DME时,燃油黏度及表面张力的降低以及DME的闪急沸腾微爆效应对燃油雾化影响较大。与纯柴油相比,DME/柴油混合燃料喷雾锥角以及喷雾体宽度有较大幅度的增加,SMD明显减小,群平均直径小的油滴占的比例显着增大,且这一变化趋势随DME含量的增大而加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定容弹内利用高速相机和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研究了环境压力和燃油温度对空气辅助喷射系统喷雾特性的影响。试验环境压力的变化范围为0.01MPa到0.1MPa,燃油温度的变化范围为25℃到100℃。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环境压力的减小,燃油喷雾逐渐从冷态过渡到闪急沸腾状态,在喷嘴出口处喷雾气泡急剧增加。当环境压力小于0.02MPa时,喷雾处于闪急沸腾状态,液滴速度增加,粒径减小,在喷雾近端出现喷雾膨胀现象;随着燃油温度的上升,液滴表面张力减小,液滴易于破碎。当燃油温度达到100℃时,喷雾处于闪急沸腾状态,喷雾远端出现喷雾膨胀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坚,陈泓,杜家坤,李钰怀,占文锋.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喷雾闪急沸腾特性[J].内燃机学报.2019
[2].高宏力,张付军,刘波澜,曾强强,胡敬超.空气辅助喷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具德浩,乔信起,肖进,黄震.Twin-orifice喷嘴的闪急沸腾喷雾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6
[4].卫海桥,裴自刚,高东志,陶康,潘明章.直喷条件下正戊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试验[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6
[5].刘宗伟.直喷六孔喷油器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4
[6].杨晟华.汽油缸内直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光学诊断研究[D].天津大学.2014
[7].宋志平.直喷汽油机多孔喷油器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3
[8].宋志平,王天友,杨晟华,姚卓.汽油直喷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J].内燃机学报.2013
[9].曾纬.直喷液体射流及闪急沸腾喷雾的特性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余敬周,张煜盛,姜光军,邱奎,肖干.DME/柴油混合燃料闪急沸腾喷雾特性的试验与数值模拟[J].内燃机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