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话语论文-刘青

隐喻话语论文-刘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体话语,十九大报告,隐喻翻译

隐喻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刘青[1](2019)在《政体话语的隐喻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政体话语的隐喻正处在初期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为研究对象,对报告文本进行汉英对比分析,描述文本的隐喻类型、特征、功能及其翻译策略,分析报告文本的语言风格及其在构建中国形象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郑家昊[2](2019)在《“失灵话语”及其隐喻——以社会治理为视阈》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灵作为一种现象获得人类的自觉认知,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时期。但是,作为社会治理现象的失灵逐渐得到系统化探析,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发展至今,关于社会治理中的失灵现象的描述已经构成一种"失灵话语"。它是人们在探索好的社会治理历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反思性阐释所形成的话语体系,其具象之意体现为问题性、分析性、批判性和未来性,寓象之意在于要求政府重视治理生态的质变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矛盾,积极开展合作治理的行动。在失灵话语的建构方面,西方学者在场性很强,中国学者应当在批判性审视相关成果的前提下,自觉运用总体性的哲学方法对失灵现象开展反思性阐释,以揭示失灵话语的重要隐喻、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以及促进中国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达成。(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鹿咏[3](2019)在《现代图像叙事的隐喻机制及其话语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图像符号表征的常态策略,隐喻超越传统修辞场域的视觉生成不仅取决于热奈特、伯克的修辞学拓展,同时奠基于巴特图像修辞观的正式确立。而作为现代图像符号的意指实践,基于形式相似基础上的联想机制、意指生产的公约机制以及符号意指的情境语境成为现代隐喻视觉生成的内在动因。视觉时代图像主导范式的确立、技术媒介的发展以及大众文化与消费意识的渲染则成为视觉隐喻现代扩张的外在推动力。正是内外动因的协力塑型了现代视觉隐喻的常态范式与意义供给,也为当下视觉研究的"向内转"提供了一定的理性思考。(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欧阳铭,李晔[4](2019)在《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的现状分析,指出了将隐喻介入到教师话语的研究能够有力地推动外语教学的发展,并指出了当前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9期)

李佳[5](2019)在《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思维、语言和行为都是隐喻的,隐喻具有普遍性。本文以习近平发表的讲话稿为语料,探讨了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研究表明,习近平讲话稿中的概念隐喻,其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外显功能和模糊功能。概念隐喻及其语用功能分析,是政治语篇研究的一个有效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10期)

陈薇[6](2019)在《《看不见的客人》:女性话语的隐喻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话语权决定了主动权,女性话语的表达一直是电影作品中关注的话题。在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通过男性角色的叙述呈现了故事的发展过程,但故事的真正转折则是通过两位女性角色的话语表达而实现的,两位女性角色虽同样运用隐喻的方式行使着自己的话语表达权,但又有所不同,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位女性角色看似或负面或无助的角色设定与男主角的心狠手辣相比,淋漓尽致地诠释出女性话语的隐喻表达。(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17期)

张建丽[7](2019)在《当代隐喻研究的“体验派”与“话语派”的论战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隐喻研究领域形成了"体验派"与"话语派"两大对立阵营。这两派在隐喻观、研究对象、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重要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文章首先概述"体验派"与"话语派"的形成与发展,然后综述两派存在的主要分歧,最后结合双方对于隐喻普遍性、隐喻悖论和隐喻之战的看法评析两派论战的学术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健[8](2019)在《“英雄形象”的话语重构及其视觉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视觉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形象符号之一。其生产与再生产不仅彰显了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之间的张力关系,而且蕴含着当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作为一个话语实践过程,其中既包括形象符号在生产/编码维度的政治话语宽容度及其介入方式的调适,也涉及消费/解码维度的大众身份界定及其与政治话语、经济话语所构成的悖论结构。同时作为一种视觉隐喻,这一形象符号背后隐匿的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倾向,则折射出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精神危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复杂面向及其文化症候,因此可以得到更具现实指向性的揭示。(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8期)

赵常友[9](2019)在《试论学术话语的文学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表达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内部层级关系,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法、小句和语篇层面。以一部研究罪犯边缘话语的学术文稿为例,探索将学术语类隐喻为文学语类的可能性,在理论上延伸了语法隐喻的研究范围,在实践中突破了学术语类由于技术性强、学术语言深奥而限制了学术成果普及和推广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曲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任丽花[10](2019)在《习近平廉政话语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构建及语用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廉政话语大量使用各类概念隐喻,结合人民群众的认知模式和接受程度,合理而巧妙地使政治话语与公众话语一脉相承,引起共鸣,加强民众凝聚力与认同感。通过聚焦典型语料《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着力探讨了语篇中的四类概念隐喻的构建及语用功能,以期揭示廉政话语的深层结构和话语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隐喻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失灵作为一种现象获得人类的自觉认知,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历史时期。但是,作为社会治理现象的失灵逐渐得到系统化探析,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发展至今,关于社会治理中的失灵现象的描述已经构成一种"失灵话语"。它是人们在探索好的社会治理历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反思性阐释所形成的话语体系,其具象之意体现为问题性、分析性、批判性和未来性,寓象之意在于要求政府重视治理生态的质变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矛盾,积极开展合作治理的行动。在失灵话语的建构方面,西方学者在场性很强,中国学者应当在批判性审视相关成果的前提下,自觉运用总体性的哲学方法对失灵现象开展反思性阐释,以揭示失灵话语的重要隐喻、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以及促进中国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顺利达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青.政体话语的隐喻翻译[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郑家昊.“失灵话语”及其隐喻——以社会治理为视阈[J].浙江学刊.2019

[3].鹿咏.现代图像叙事的隐喻机制及其话语生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欧阳铭,李晔.外语教师话语隐喻研究反思:问题与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

[5].李佳.政治话语中概念隐喻的语用功能研究[J].英语广场.2019

[6].陈薇.《看不见的客人》:女性话语的隐喻表达[J].电影文学.2019

[7].张建丽.当代隐喻研究的“体验派”与“话语派”的论战评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9

[8].李健.“英雄形象”的话语重构及其视觉隐喻[J].学术界.2019

[9].赵常友.试论学术话语的文学隐喻[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

[10].任丽花.习近平廉政话语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构建及语用功能[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隐喻话语论文-刘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