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行为论文-朱上,李志辉,闫丽珍,李锡武,黄树晖

原子行为论文-朱上,李志辉,闫丽珍,李锡武,黄树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子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l-Mg-Si-Cu合金,Zn添加,原子团簇,烤漆硬化

原子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朱上,李志辉,闫丽珍,李锡武,黄树晖[1](2019)在《Zn添加对预时效态Al-Mg-Si-Cu合金原子团簇行为和烤漆硬化响应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显微硬度、透射电镜和叁维原子探针表征测试手段,研究了Zn添加对预时效态Al-Mg-Si-Cu合金原子团簇行为和烤漆硬化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0℃/3 h预时效处理后,含Zn和不含Zn合金中均形成了Mg-Si原子团簇。然而,与不含Zn的合金相比,含Zn合金中Mg-Si原子团簇数量更多,表明Zn添加促进了Mg-Si原子团簇的形成。经185℃/25 min烤漆处理后,2个合金在预时效过程中形成的Mg-Si原子团簇转变为具有明显增强效果的β″相,对应的烤漆增量也明显增加。由于预时效后的含Zn合金中Mg-Si原子团簇数量更多,这为烤漆过程中β″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形核核心。因此,含Zn合金β″相的尺寸更小,分布更致密,相对应的烤漆硬化响应速率也得以增强。(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郭谊忠,王立华,张泽,韩晓东[2](2019)在《单晶Pt裂纹前端位错行为的原位原子尺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原位实验技术,在透射电镜中实现了对高层错能金属单晶铂(Pt)拉伸变形的原位原子尺度观察。研究了单晶Pt裂纹前端的塑性机制。原位原子尺度观察发现,在裂纹扩展的初始阶段,裂纹前端应力较小,此时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60°全位错形核和运动。随着应力的增大,裂纹前端的位错行为不仅是60°全位错的形核、运动以及消失,而且全位错之间会发生反应形成Lomer位错锁。这种裂纹前端的塑性变形方式与其它低层错能金属裂纹前端的塑性行为(偏位错,孪晶)不同。本实验对人们理解金属裂纹前端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层错能对裂纹前端塑性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唐武雷[3](2019)在《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智能学情与行为分析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依循人工智能系统模型的低成本、小而精、简易实用的方向,提出了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智能学情与行为分析模型,包括基于教学场景的PST硬件布置、面向对象行为的FIAS数据获取、多维大数据的K-Means均值聚类分析算法、基于群体学情和个性行为的RTI干预策略,实现了人工智能教育实施过程的低成本、易应用、效率高、效果好,并根据该模型提出了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智能学情与行为分析模型的实施策略,分别从多样化转变为单一性、从复杂性转变为简易性、从技术性转变为教学性,以实现该智能系统建设的成本效益最大化,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高效率建设、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教育信息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冉琴,王欢,钟睿,伍建春,邹宇[4](2019)在《钨中不同构型的双自间隙原子扩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钨作为一种重要的核材料,在辐射环境下的微观演化行为与自间隙原子缺陷的扩散行为密切相关.研究不同构型自间隙原子的扩散行为有助于全面理解材料的微观演化过程.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重点考察了钨中具有不同构型的双自间隙原子随温度变化的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彼此互为最近邻的<111>双自间隙原子,随着温度的升高,从一维扩散演变成叁维扩散,在<111>方向保持稳定的最近邻结构;次近邻<111>双自间隙原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沿<111>方向一维扩散,当温度高于600 K将解离成两个独立运动的自间隙原子;而叁近邻结构在温度高于300 K就将解离.非平行结构的双自间隙原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形成固着性结构,几乎不移动,但在温度高于1000 K时将转化成移动性缺陷.通过将微动弹性带算法获得的自间隙原子迁移能与阿伦尼乌斯关系拟合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了钨中单自间隙原子和双自间隙原子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不适于用阿伦尼乌斯关系来描述,而线性关系则能合理地描述这一规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斌溢[5](2019)在《石墨烯/Ti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质和力学行为的原子尺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以其高比强度、良好塑性和耐高温等优良性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但其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石墨烯具备极优异的力学性能,是理想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相。目前石墨烯/Ti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中存在着界面反应严重、界面结合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第一性原理能从电子原子尺度揭示界面结合本质,分子动力学能对有限温度下界面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本文分别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原子尺度研究石墨烯/Ti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质和力学行为,为实际制备石墨烯/Ti基复合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基于第一性原理赝势法的CASTEP软件计算了Ti/石墨烯/Ti界面的界面粘附功、界面能、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采用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的LAMMPS软件模拟了Ti/石墨烯/Ti界面的稳定性和在有限温度下的拉伸、剪切变形行为。并研究探讨了缺陷、石墨烯层数、H原子等对Ti/石墨烯/Ti界面性质和力学行为的影响。基于(0001)_(Ti)∥(0001)_(graphene),[21~—1~—0]_(Ti)∥[21~—1~—0]_(graphene)位向关系,建立了两种Ti/石墨烯/Ti界面模型,第二种界面模型更稳定。Ti/石墨烯/Ti界面中,顶位、中心位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导致原子位置分布存在偏移,Ti原子和C原子均具有叁种不同位置。Ti/石墨烯/Ti界面中,Ti、C原子间的结合兼具共价键、离子键特点,中心位Ti、C原子间的结合强于顶位Ti、C原子间的结合。石墨烯层数增加,Ti/石墨烯/Ti界面更稳定,结合更强,Ti、C原子的偏移量减小,顶位Ti、C原子间的结合强于中心位Ti、C原子间的结合。在石墨烯中引入空位使得Ti/石墨烯/Ti界面结合更强,但同时界面稳定性降低,石墨烯空位附近的Ti原子向空位发生了较大偏移,与空位附近的不饱和C原子具有更强的离子键结合。H原子直接与单空位石墨烯中不饱和C原子成键使Ti/单空位石墨烯/Ti的界面结合变弱,但稳定性提高。H原子固溶在Ti的八面体间隙削弱了Ti之间的结合,增强了界面结合,界面结合更稳定。Ti/石墨烯/Ti界面在300K、800K、1100K均可稳定存在。Ti与Ti/石墨烯/Ti模型沿[1?100]拉伸时以柱面<a>滑移为塑性变形方式,沿[0001]拉伸以锥面<a+c>滑移为塑性变形方式,沿[11(?)0]拉伸时柱面<a>滑移和锥面<a+c>滑移并存,具有最好的塑性。纯Ti和Ti/石墨烯/Ti模型沿[11(?)0]拉伸时均表现出最优力学性能。拉伸过程中,界面处的Ti原子与C原子在石墨烯断裂前均保持良好结合,界面在拉伸过程中难以变形,阻碍了位错滑移,降低了材料塑性。纯Ti沿[11(?)0]剪切时切应力引发孪生变形,塑性变形过程中存在孪晶的两次形核、长大与消失过程。Ti/石墨烯/Ti模型沿[11(?)0]剪切时,界面阻碍切应力在垂直于界面方向的传递,塑性变形表现为平行于界面层错的形成与消失使原子不断沿切变方向移动。纯Ti与Ti/石墨烯/Ti在800K沿[11(?)0]拉伸时,石墨烯仍呈现出良好增强效果。Ti/双层石墨烯/Ti沿[11(?)0]拉伸,石墨烯可发生翘曲变形,缓解Ti中的应力。在预置孔洞的Ti/石墨烯/Ti模型中,界面阻碍孔洞在垂直于界面的扩张,提高了材料的变形抗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马明明[6](2019)在《Ga原子在AlGaAs薄膜表面扩散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II-V族纳米半导体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可用于制作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激光器、红外探测器等器件,广泛应用于科学科研、医疗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而对于III-V族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生长,掌握在不同条件下III-V族原子的运动规律,是获得不同特性材料生长方法的关键。本文利用分子束外延设备采用液滴外延法,以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仪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实验结果进行表征分析,探究了Ga原子在Al_(0.4)Ga_(0.6)As/GaAs薄膜表面的扩散行为。实验探究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改变退火时间、砷压大小、衬底温度以及沉积量四个参数,分析总结了不同条件对Ga原子在Al_(0.4)Ga_(0.6)As/GaAs表面的扩散行为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在一定温度沉积等量的Ga液滴,零砷压下Ga液滴经历不同的退火时间,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液滴的密度降低,表面逐渐出现纳米孔洞,并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占比越来越大;分析表明液滴中Ga原子与表面As原子结合导致液滴垮塌导致纳米孔洞的形成;退火时间存在临界点,未达到临界点时液滴中Ga原子以向外扩散与表面As原子结合为主,达到临界点后,液滴中Ga原子由向外扩散模式逐渐转变为纵向溶蚀衬底模式。(2)在一定温度沉积等量的Ga液滴,Ga液滴在不同大小的砷压晶化下,表面出现纳米孔洞和纳米盘,Ga原子仍具有横向扩散与纵向扩散的行为。Ga原子的扩散距离随砷压的增大而减小,砷压较小时,Ga原子以横向扩散为主;砷压较大的情况下,Ga原子以纵向溶蚀为主。(3)沉积等量的Ga液滴用一定的砷压晶化,温度对Ga原子的影响较为显着。纳米孔洞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纳米孔的深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同时纳米盘的半径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而温度越高,Ga原子的横向扩散与纵向溶蚀能力越强;计算出Ga原子在Al_(0.4)Ga_(0.6)As/GaAs表面沿[1-10]方向和[110]方向扩散激活能分别为0.84eV和0.95eV,呈现出各向异性。(4)在一定温度下时沉积不同沉积量的Ga液滴,用同样大小的砷压晶化,表面形貌特征以纳米孔和纳米盘为主。随着沉积量的增加,纳米孔的各向异性越明显;纳米盘随着沉积量的增大而增加,增大到一定值时趋于平缓,纳米盘的生长由二维生长向叁维生长转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敏[7](2019)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MoS_2纳米片摩擦性能的各向异性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MoS_2作为纳米摩擦中最受亲睐的二维材料。拥有润滑、催化析氢、能量存储和抗腐蚀等多种性能,也逐渐运用在润滑油、析氢催化剂、蓄电池和抗磨涂层等领域。相比于其他特性,MoS_2在固体润滑剂、金属保护涂层和微机电系统添加剂等方面的重点应用,一直是研究者们在纳米摩擦学里的研究中心。而在MoS_2的摩擦实验中,摩擦力、黏附力和极限剪切应力等参数决定着纳米材料摩擦性能的好坏。本课题组基于先进的原子力显微镜(AFM)模块技术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层数MoS_2的摩擦性能在不同的载荷、粘附力和相对角度下变化状况,以达到定量控制MoS_2原子层之间摩擦大小的目的。本论文分叁部分进行了研究。1、利用AFM先进模块技术,测量了不同层厚MoS_2样品在不同载荷下的粘附力和摩擦力的变化情况,并开发了一种可以进行多组摩擦数据处理的软件。实验结果显示载荷越大,MoS_2的粘附力和摩擦力都是先变大之后稳定不变。而且厚层的MoS_2的粘附力和摩擦力比薄层的MoS_2变化更大。为了方便处理多组复杂的实验数据,开发了一种可以进行多组摩擦数据处理的软件。能同时快速拟合多组、不同周期的实验数据,节约了摩擦实验中数据处理的时间和精力。2、在不同相对角度下,测试不同层数MoS_2的摩擦系数随相对角度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层数变大,MoS_2的摩擦系数变化的幅度变小。此外不同层数的MoS_2摩擦系数跟相对角度的关系是呈180°各向异性,并在相对度为90°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大,在180°时摩擦系数达到最小。这些显着的摩擦性能差异为原子相和“零”摩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并指导了MoS_2润滑性能的应用。3、基于AFM力模块技术和B-JKR界面摩擦理论,通过研究不同二维材料的极限剪切应力在不同相对角度下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表征二维材料的极限剪切应力各向异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数的MoS_2极限剪切应力跟相对角度的关系是呈180°周期,并在相对度为90°时极限剪切应力达到最大,在相对度180°时极限剪切应力达到最小。而且MoS_2层数越大,它的极限剪切应力变化的幅度却越小。这为二维材料特性的定量选择、剪切强度预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支撑。(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31)

杨劼人,王虎,胡锐,张璠,李双明[8](2019)在《单晶铱取向有关的拉伸变形行为的原子尺度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晶铱与其它面心立方金属相比表现出反常的变形行为,其本征变形断裂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单晶铱在1K下沿[100]、[110]和[111]取向的拉伸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单晶铱在3个取向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变形行为差异明显。由于变形机制不同,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延伸率在内的力学性能在几个拉伸取向上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拉伸载荷作用下,[100]取向单晶铱变形主要通过位错滑移还有少量空位聚集;[110]取向的塑性变形由堆垛层错引起;而[111]取向单晶铱断裂前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很少。(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季琴颖[9](2019)在《原子分子超快强场行为的亚周期和轨道分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子分子内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耦合和运动决定了其结构和能量分布,该过程发生的时间尺度通常在飞秒甚至阿秒量级。超快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探测和调控其中蕴含的微观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中的动力学过程非常丰富和复杂,理解和调控原子或小分子体系的微观超快动力学过程能够为人们探索大分子体系,或者是液态分子的动力学过程奠定基础,并且推动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利用时频域精密操控的超短强激光脉冲,开展原子分子的超快物理行为探测和调控的研究,揭示其时间演化信息和不同分子轨道的影响,对理解分子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利用时频域多维精密控制的超短激光脉冲,通过符合测量原子分子电离解离产生的电子和离子碎片,开展了原子分子超快强场行为的亚周期和轨道分辨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一)超快激光场中氩原子单电离动力学的亚周期分辨研究利用两束偏振互相垂直的超短激光脉冲,通过控制两者之间的时间延迟和载波相位,构造了偏振方向随时间逐渐旋转的偏振旋转激光场。基于其偏振方向和光场传播时间一一对应的特性,不同时刻电离产生的光电子将获得不同的动量和出射方向。实验上,通过符合探测电离产生的电子和离子的叁维动量分布,选择不同出射角度的电子,实现了多周期激光场作用下氩原子电离超快动力学行为的亚周期分辨测量,揭示了原子核的库仑聚焦效应对电子的运动轨迹和最终的动量分布的影响。(二)超快激光场驱动氢气分子单电离解离路径的时间分辨探测研究利用自主构建的共线偏振旋转激光场,将氢气分子单电离解离过程中的超快时间信息映射到电离解离产生的电子和离子碎片的出射方向,实现了氢气分子不同单电离解离路径动力学过程的探测。实验发现单光子解离和净双光子解离两种解离路径中氢气分子阳离子从光电离时刻运动到单光子跃迁时刻所需的时间相同。其解离时间依赖于原子核的质量,即相同实验条件下对于相同的解离路径,氘气分子所需的时间是氢气分子的√2倍。(叁)超快激光场作用下乙炔分子单电离的多轨道效应研究利用一束飞秒激光脉冲控制乙炔分子非绝热无场排列,再利用一束时间延迟的飞秒激光脉冲电离预排列的分子,通过探测不同排列状态的乙炔分子单电离过程中产生的光电子的动量分布,实验揭示了乙炔分子在超快强激光场作用下单电离过程中的多轨道效应,发现不同分子轨道电子电离将诱导产生不同的单电离产物,即分子离子和解离通道主要是来自于HOMO和HOMO-1轨道的电离。(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9)

刘辉[10](2019)在《动态Casimir效应中的非对称量子关联及原子的动力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Casimir效应包括所有通过真空中量子场边界条件的相对论运动而产生光子的现象。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现象,能从一片黑暗的真空中产生出光子来。这种“无中生有”的现象正是对量子真空涨落的有力证明。自1970年Moore等人预言了动态Casimir效应的以来,它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2011年动态Casimir效应在超导电路中被成功检测到之后,动态Casimir效应再一次成为量子物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理论和实验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动态Casimir效应产生的光子对体现出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和量子失协(Quantum Discord)等量子关联性,这使动态Casimir辐射作为量子技术资源成为可能。因此,更详细地研究如何将动态Casimir效应应用于其他量子信息技术和量子器件中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尤其是它们在实际环境中对热噪声的鲁棒性,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第一部分工作是:针对超导电路中动态Casimir效应中的非对称量子关联进行研究。现有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动态Casimir效应中产生的辐射具有双模压缩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系统的协方差矩阵来研究动态Casimir效应中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导引(Quantum steering)等量子关联性。本文将动态Casimir辐射的量子纠缠、量子导引与隐形传态保真度(Teleportation fidelity)联系起来,用协方差矩阵元素分别表示出动态Casimir效应中量子纠缠的PHS判据、EPR导引判据和隐形传态保真度,得出动态Casimir效应产生量子纠缠和单、双向量子导引的参数区域。通过函数图像分析了温度、失协以及驱动振幅对量子纠缠、量子导引和隐形传态保真度的影响。最后我们引入四个witnesses,分别对应前面的PHS判据、EPR导引判据和隐形传态保真度,对比分析产生纠缠和量子导引以及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参数区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于动态Casimir效应中产生的光子检测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具有实际价值的。当非稳腔内嵌入二能级原子时,动态Casimir效应中产生的光子必然与原子之间产生相互影响。本文第二部分工作是:研究非稳腔内放入两个有相互作用的二能级原子的情况下的动态Casimir效应。我们分别得到了腔场处于真空态和压缩真空态,而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系统产生的光子数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系统产生的光子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我们计算了双原子布居数的解析表达式,发现双原子布居数与压缩系数、原子-场耦合系数和原子间耦合系数等参数有关。所得结果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态Casimir效应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原子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利用原位实验技术,在透射电镜中实现了对高层错能金属单晶铂(Pt)拉伸变形的原位原子尺度观察。研究了单晶Pt裂纹前端的塑性机制。原位原子尺度观察发现,在裂纹扩展的初始阶段,裂纹前端应力较小,此时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60°全位错形核和运动。随着应力的增大,裂纹前端的位错行为不仅是60°全位错的形核、运动以及消失,而且全位错之间会发生反应形成Lomer位错锁。这种裂纹前端的塑性变形方式与其它低层错能金属裂纹前端的塑性行为(偏位错,孪晶)不同。本实验对人们理解金属裂纹前端塑性变形机制,以及层错能对裂纹前端塑性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子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朱上,李志辉,闫丽珍,李锡武,黄树晖.Zn添加对预时效态Al-Mg-Si-Cu合金原子团簇行为和烤漆硬化响应的影响(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郭谊忠,王立华,张泽,韩晓东.单晶Pt裂纹前端位错行为的原位原子尺度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19

[3].唐武雷.基于原子经济性的智能学情与行为分析模型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9

[4].冉琴,王欢,钟睿,伍建春,邹宇.钨中不同构型的双自间隙原子扩散行为研究[J].物理学报.2019

[5].陈斌溢.石墨烯/Ti基复合材料界面性质和力学行为的原子尺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马明明.Ga原子在AlGaAs薄膜表面扩散行为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李敏.基于原子力显微镜MoS_2纳米片摩擦性能的各向异性行为[D].湘潭大学.2019

[8].杨劼人,王虎,胡锐,张璠,李双明.单晶铱取向有关的拉伸变形行为的原子尺度模拟(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9].季琴颖.原子分子超快强场行为的亚周期和轨道分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0].刘辉.动态Casimir效应中的非对称量子关联及原子的动力学行为[D].东北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原子行为论文-朱上,李志辉,闫丽珍,李锡武,黄树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