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歌舞片论文-郝天石

新中国歌舞片论文-郝天石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中国歌舞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歌舞片,好莱坞,振兴策略

新中国歌舞片论文文献综述

郝天石[1](2019)在《中国歌舞片——从历史的维度到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缺乏完整类型体系的中国电影而言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完整的类型电影结构,歌舞片作为被实践证明过具有最大观众吸引力的影片类型是应该出现在中国类型电影结构之中,因此有必要通过从美式歌舞片对于中国歌舞片发展的推动这一历史维度开始进而结合实际寻找发展中国歌舞类型电影的方法和策略。(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9年01期)

宋维才[2](2019)在《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舞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一直是种边缘性的存在,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歌唱片到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歌剧片、民族歌舞片,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故事片、舞蹈片,中国歌舞片不仅数量极少,也一直未能形成清晰的类型特征。进入新世纪后情况有所改善,不仅出现了像《如果·爱》这样把好莱坞歌舞片元素同中国叙事、审美体系相融合堪称经典的作品,也出现了像《天台爱情》这样以市井浪漫赢得市场的商业片范例。虽然歌舞片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存在感还很弱,但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已经显现。歌舞片已具备突破性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未来能否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电影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康文钟[3](2018)在《“妖艳繁华”后的和平呼声:沦陷时期中国歌舞片的现实隐喻书写——重读《凌波仙子》《万紫千红》》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工出身的导演方沛霖,在执导了《化身姑娘》《武则天》《银枪盗》等不同类型电影后,转而投向其热爱的歌舞片的创作中。从1930年代末开始共创作了9部歌舞片,其中沦陷时期有5部,歌舞片的创作为其赢得了"歌舞片权威导演"的声誉。本文通过梳理《凌波仙子》和《万紫千红》两部歌舞片创作与放映的过程,认为方沛霖在上海沦陷时期通过歌舞片的创作,完成了从"破坏"到"建设"的隐喻书写;隐藏在商业类型电影"妖艳繁华"背后的是作者对和平的现实主义追求和呼吁。对上海沦陷时期歌舞片的内涵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解读,将其对于和平的隐喻书写考量在内,有助于当下更多类型电影的创作。(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薛羽佳[4](2018)在《有血有肉,方为歌舞——从中国影戏传统入手分析中国歌舞片发展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网络音乐选秀类节目《中国有嘻哈》荣获由《新周刊》"2017中国视频榜"的"年度节目""年度选秀"奖,随即与亚文化相关的其他网络选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使人猜想中国歌舞片是否也会因为观众对歌舞的热情而迎来自己的春天?(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17期)

李孟凯[5](2017)在《宝莱坞与中国歌舞片之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歌舞电影现已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重要成员,从来未曾被学者们忽视,通过过研究我们发现印度歌舞电影中音乐功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歌舞片也在21世纪这一新潮流中迅猛发展,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宝莱坞歌舞片又有那些值得学习和借鉴呢?本文旨从《叁傻大闹宝莱坞》、《高兴》这两经典的歌舞片着手,对歌舞片中的音乐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20期)

张欣悦[6](2016)在《中国歌舞片审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电影艺术在类型化的发展过程中,歌舞电影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落后于其他的类型电影。但是作为类型电影在审美价值方面,歌舞片的审美价值蕴含在其相关的审美问题中。在我国,包含音乐和舞蹈艺术元素的电影,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歌唱片戏剧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歌舞剧形式为主的歌舞剧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故事片到改革开放之后剧情与歌舞艺术融合的类型化歌舞片的发展过程。因此,在研究我国类型电影的审美问题时,歌舞片的审美相关问题对发现其审美价值,探究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详细的阐述我国的歌舞片的审美构成元素和受众的审美心理,分析我国歌舞片审美的局限性和独特性,由此提出提高我国歌舞电影创作者和受众审美能力对我国歌舞片的发展有其重要性。本文除绪论外,共有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歌舞片审美元素的构成即音乐、舞蹈以及剧作。着重分析了歌舞片中音乐元素如何在电影中参与情节叙事,场景描绘和情感抒发,舞蹈元素的艺术性及其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以及融合了音乐与舞蹈艺术元素,我国歌舞片的剧作主题和叙事模式。第二部分通过结合我国的歌舞片详细分析了中国歌舞片的审美心理机制。着重描写了观众从注意、感知、联想、想象到情感体验和审美理解的审美心理过程,以及受众的期待视域和陌生化的审美在歌舞片审美心理机制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回顾我国歌舞片的发展历程,论文第叁部分从影视审美的角度,分析我国歌舞片审美的独特性及局限性,描述我国歌舞片发展中局限性和独特性并存的现状。(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卢伟[7](2014)在《中国歌舞片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歌唱片是以中国早期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的地位出现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1月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的《歌女红牡丹》便是中国最早的歌唱片。歌唱片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的地位是最为显赫的,一大批电影艺术工作者都致力于歌唱片的创作,使其取得喜人的成就。但其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歌唱片发展的步伐逐渐缓慢,并出现了"式微"的局面,同时歌唱片的形式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出现了音乐片和(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4年20期)

任璇宇[8](2013)在《中国歌舞片的阶段式发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好莱坞,歌舞片拥有悠久的历史,自1927年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诞生以来,歌舞片这一类型影片不断有佳作出现。“音乐歌舞片(Musical)使音乐歌舞成为观赏的主要兴趣中心、音乐舞蹈进入叙事模式并成为叙事模式中的重要因素的类型电影。”‘好莱坞歌舞片在长达86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产生、兴盛、低潮、复兴,产生了《红菱艳》、《雨中曲》、《音乐之声》等等电影作品。从1931年中国第一部歌舞片《歌女红牡丹》产生至今,歌舞片已经在中国电影史中走过了82年的历史。二十世纪叁十年代是美国歌舞片的兴盛时期,也是中国歌舞片的启蒙与兴盛期。二十世纪的好莱坞歌舞片给予了在战火硝烟中的人们麻醉剂一般的心灵安慰。同样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也在歌舞片中寻求着心灵的避难所,从1931年第一部有声片开始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歌舞片得到了全速发展,同时发展出了符合中国观众观看习惯的歌舞片类型——歌唱片。新中国成立初期,真正意义上的歌舞片开始得到发展。1949至1966年期间,歌舞片开始以丰富的样式出现,歌剧片、舞剧片、歌舞片等等类型出现在了中国的大银幕上。新中国歌舞片带有这个这个时代所具有的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和解放前的歌舞片以及好莱坞歌舞片有了很大的区别。新中国歌舞片接纳了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艺观,歌舞片从原来以娱乐观众为主的目的转变为符合政治要求、强化人民意志具有现实意义和教化功能的影片类型。1965年初,上海《文汇报》刊出姚文元执笔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已然拉开。经过“两个批示”,对《林家铺子》、《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叁部影片的批判,到1966年批《二月纲要》,批《叁家村札记》与《燕山夜话》,至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文化大革命在文艺界已正式开始。文化大革命初期,各派忙于政治斗争,无暇顾及电影业发展。1966年至1970年,中国电影银幕上一片空白。1968年5月23日,上海音乐学院的于会泳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让文艺界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1969年,由姚文元亲自改定的一篇《红旗》杂志11月号文章,正式规定了“叁突出原则”。1968年夏,军宣队、工宣队进入各个电影制片厂,各厂按照“叁结合”的原则成立革命委员会,各个电影制片厂在“中央文革”的领导下恢复工作。1968年秋,中共中央和“中央文革”做出决定,有计划的将1964年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的“样板戏”拍摄成电影搬上大银幕。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电影的产量极低,歌舞片在这一时期完全淡出了中国观众的视野。文化大革命结束,新中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同样,中国电影也迈入了新阶段。改革开放后,歌舞片逐渐趋于衰退,尽管1988年田壮壮导演的《摇滚青年》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轰动,但并没有带领中国电影的歌舞片的复苏。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歌舞片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一个阶段。新时期以来,中国歌舞片开始出现复苏迹象,《精舞门》(2008)、《斗爱》(2009)《高兴》(2009)《像鸡毛一样飞》(2002)等歌舞片开始在电影市场中出现。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业发展迅速,中国电影类型化趋势明显,但歌舞片的发展依旧相对缓慢。歌舞片伴随着有声片的产生而兴起,在大时代中变化。歌舞片的变化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环境的改变。本文将通过将中国歌舞片分段来展现自1931以年来中国歌舞片的变化,通过对于不同时期中国歌舞片特点的梳理,整理中国歌舞片的脉络,探讨中国歌舞片的发展,并对中国歌舞片未来的走向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5-01)

吴芬[9](2012)在《当代中国歌舞片类型化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类型电影,主要以当代中国歌舞片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分析、媒介进化论、对歌舞片个案视听语言的分析,探讨当代中国歌舞片的类型化发展策略。从美国经典好莱坞时期歌舞片发展为后台歌舞片与融合歌舞片并存,发展到后台歌舞片、融合歌舞片与青春题材的歌舞片叁足鼎立的当代歌舞片,其类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当代中国歌舞片拥有自由的创作环境,但生产数量并不多,尤以融合歌舞片为甚,并没有从形式风格与创作数量上形成惯例,尚处于类型缺失的状态。逐年上涨的电影观众人数,逐渐增多的各地影院,逐渐对歌舞类型电影感兴趣的导演与演员,让歌舞类型电影在中国的缺失拥有改善的机会。从创作环境、影片制作到后期宣传,歌舞类型电影制作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越来越便利,如何改变缺失状态,如何从创作意图即主题与歌舞形式上进行改善,如何推进歌舞片在中国的市场化,如何培养潜在的歌舞片观众群,是当代中国歌舞片创作者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叁个部分阐述当代中国歌舞片类型化发展。第一部分,从当代中国歌舞片的发展概况进行阐述,运用历史的逻辑思维概述歌舞片类型的形成、中国歌舞片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从发展概况看当代中国歌舞片存在的问题,发现歌舞电影类型在中国的缺失。第二部分,阐述中国歌舞片的类型程式及其演变。这一部分运用莱文森的“媒介进化论”分析歌舞片的类型程式、歌舞与影像的化合程度,从大众文化视角看中国歌舞电影类型市场化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边缘化,并提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对歌舞叙事具有疏离性和潜在的亲和性。第叁部分,提出当代中国歌舞片类型化发展策略:艺术风格上,从浪漫主义走向批判现实主义;制作模式上,与其他类型电影融合;惯例化手段上,选择深化歌舞明星制推动中国歌舞片的可持续发展;传播方式上,以数字技术培育90后一代最具潜力的观众群。(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5-01)

李盛,方小菊[10](2011)在《中国歌舞片困境的叙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舞片自问世以来作为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类型,颇受中外观众欢迎。本文从回顾歌舞片历史和类型入手,通过分析歌舞叙事的特殊性和中国歌舞片的现状,从电影叙事角度把中国歌舞片停滞不前的因素归纳为歌舞叙事人才的匮乏和对歌舞叙事规律认识不足,同时进一步提出中国歌舞片今后发展的叙事策略,即在尊重歌舞叙事特殊性的基础上强化歌舞叙事的合理性、大众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1年14期)

新中国歌舞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歌舞片作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在中国一直是种边缘性的存在,从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的歌唱片到五六十年代的现代歌剧片、民族歌舞片,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音乐故事片、舞蹈片,中国歌舞片不仅数量极少,也一直未能形成清晰的类型特征。进入新世纪后情况有所改善,不仅出现了像《如果·爱》这样把好莱坞歌舞片元素同中国叙事、审美体系相融合堪称经典的作品,也出现了像《天台爱情》这样以市井浪漫赢得市场的商业片范例。虽然歌舞片作为一个独立类型的存在感还很弱,但独具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已经显现。歌舞片已具备突破性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未来能否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对于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以及电影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中国歌舞片论文参考文献

[1].郝天石.中国歌舞片——从历史的维度到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电影新作.2019

[2].宋维才.中国歌舞片的类型探索及可能[J].中国文艺评论.2019

[3].康文钟.“妖艳繁华”后的和平呼声:沦陷时期中国歌舞片的现实隐喻书写——重读《凌波仙子》《万紫千红》[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4].薛羽佳.有血有肉,方为歌舞——从中国影戏传统入手分析中国歌舞片发展前景[J].戏剧之家.2018

[5].李孟凯.宝莱坞与中国歌舞片之比较分析[J].明日风尚.2017

[6].张欣悦.中国歌舞片审美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7].卢伟.中国歌舞片的发展历程[J].青年.2014

[8].任璇宇.中国歌舞片的阶段式发展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

[9].吴芬.当代中国歌舞片类型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0].李盛,方小菊.中国歌舞片困境的叙事分析[J].电影文学.2011

标签:;  ;  ;  

新中国歌舞片论文-郝天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