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条石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鱼礁,条石鲷,流速,光色
条石鲷论文文献综述
邓雅敏,刘威,何娇娇,冯德军,潘昀[1](2018)在《流速和光色对人工鱼礁诱集条石鲷效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流速和光色对人工鱼礁诱集条石鲷效果的影响,在多功能鱼类群体行为水池中设置多边棱柱镂空式鱼礁模型,观察不同流速和光色环境因子下条石鲷的聚集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条石鲷在鱼礁区的平均聚集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高流速组>低流速组>对照组,礁区外的平均聚集率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光色组下条石鲷在鱼礁区的平均聚集率均低于自然光对照组:对照组>红光组>绿光组>蓝光组,其中自然光对照组礁区诱鱼效果最好,蓝光组最差。条石鲷在本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的负趋光效应。(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庚申,许文军,谢建军,汪玮,施慧[2](2017)在《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源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 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subsp.piscicida)。该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等药物具有抗性。(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2期)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王雯,李刘冬[3](2016)在《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区又君,李加儿,谢菁,何永亮[4](2016)在《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邵鑫斌,单乐州,林少珍[5](2016)在《不同投饲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S.)俗称日本鹦鹉鱼,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海、东海,日本北海道以南等海域。条石鲷体态优美、色泽艳丽、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海产鱼类。该鱼栖息在岩礁密布、海藻丛生的海区,一般较难捕捉。目前,条石鲷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已获成功,这为海水鱼养殖业提供了一个优质且具有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品种,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将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6年05期)
黄伟卿,周瑞发,谢友亮,周绍峰,夏道演[6](2015)在《4月龄条石鲷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4月龄条石鲷形态特征的相关关系,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尾柄长、眼后头长、体高和尾柄高9个性状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65~0.949,大部分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不同,体高对条石鲷的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径系数为0.596,决定系数为0.3552。所测各性状对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为0.8808,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如果该阶段对条石鲷进行性状选择育种,可根据体高、全长性状进行选择育种,对体质量进行间接选择育种,从而保证选择育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林家豪[7](2015)在《条石鲷精子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及其伪雄鱼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黄姑鱼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两部分的内容构成:第一,条石鲷精子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的实验研究;第二,雌核发育黄姑鱼伪雄鱼的制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UV对条石鲷精子进行紫外灭活实验,发现条石鲷精子在0~25s照射时间内,其激活受精卵的孵化率逐渐下降;25~45s内受精卵的孵化率又逐步升高;45~240s内受精卵的孵化率又逐渐降低,表现出显着的Hertwig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精子最佳灭活实验为45s。(2)冷休克实验表明:水温2~3℃下,受精2min后,冷休克8min,雌核发育的孵化率最高,为21.23%。后代经流式细胞仪测定,雌核发育鱼苗的DNA含量与正常二倍体相当,而为单倍体的二倍。(3)在养殖水体中添加MT会抑制黄姑鱼早期的生长。通过对雌核发育黄姑鱼全长体重数据的测量,30日龄时各浓度组全长和体重无显着差异。70-100日龄时4个实验组的体重与全长均小于对照组。另外,3个实验组(0.5μg/L、1μg/L和5μg/L)的生长虽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但3组之间并无显着差异,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MT浓度的升高,黄姑鱼的生长不会受到影响。而高浓度(10μg/L)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小,尤其在70日龄后,体重增长极为缓慢。MT激素浓度在雌核发育黄姑鱼耐受范围内,对其成活率不会造成影响。各实验组(0.5μg/L、1μg/L、5μg/L和10μg/L)死亡率虽高于5%,但并未出现显着差异。MT激素能成功诱导雌核发育黄姑鱼的性腺发育成精巢。在5μg/L激素浓度下,45日龄雌核发育黄姑鱼性腺开始向精巢转化,较正常发育黄姑鱼雄性性腺分化时间提前了10天。(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学院》期刊2015-05-31)
史宝,柳学周,陈圣毅,徐永江,臧坤[8](2015)在《条石鲷mPRα基因的cDNA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源性克隆和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首次获得全长为1222bp的条石鲷膜孕激素受体α(mPRα)的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为1060bp,编码了含353个氨基酸的蛋白,N端前1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存在7个跨膜区域。其预测的蛋白质叁级结构中存在着多个蛋白结合位点。同源性比较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mPRα与鲈形目鱼类mPRα聚为一支,进化关系较近,相似度达到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PRα mRNA表达情况:发现mPRα mRNA在性成熟雌性条石鲷各组织均有表达,并在脑、垂体和卵巢组织中的表达较丰富。在条石鲷繁殖周期的脑和垂体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周期的卵巢组织中,mPRα mRNA的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Ⅲ期到Ⅴ期持续升高并且在Ⅴ期达到最大值(P<0.05)。条石鲷雌鱼血清中雌二醇激素的含量变化在整个繁殖周期中差异显着(P<0.05),在性腺发育Ⅲ期含量迅速升高并在Ⅳ期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条石鲷卵巢成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3期)
陈圣毅,史宝,柳学周,徐永江,李晓晓[9](2015)在《条石鲷促性腺激素α亚基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源性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方法,从条石鲷(Oplegnathidae fasciatus)垂体中获得了全长为897bp的GtHαcDNA序列,其中包含249bp的5′非编码区、399bp的开放阅读框和249bp的3′非编码区。该基因编码由132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其中前3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在第122和124Cys中间间隔了一个组氨酸(His),形成CXC型趋化因子的特征结构,肽链中包括10个保守Cys残基和2个N-糖基化位点。氨基酸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条石鲷GtHα与鲈形目鱼类的进化关系较近,与鲈形目鱼类GtHα的同源性为87%~98%,与其他脊椎动物GtHα的同源性为53%~8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GtHαmRNA在垂体、脑、性腺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心、肝脏、胃、肠、肌肉、幽门盲囊中微量表达,在脾脏、头肾、鳃、肾脏中不表达,其中在垂体中的表达量最高;周期表达发现:垂体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大值,卵巢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Ⅳ期达到最大值,而脑组织中GtHαmRNA在卵巢发育的Ⅴ期达到最低值,表明GtHα对卵母细胞发育的调控可能同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途径进行。本研究为条石鲷生殖调控机制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2期)
区又君,李加儿,艾丽,谢菁[10](2014)在《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广东饶平池塘人工培育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和生长特性。条石鲷初孵的0日龄仔鱼全长(1.875 5±0.060)mm,卵黄囊长径(0.739±0.135)mm,短径(0.489±0.089)mm。在水温为22~23℃的前期培育条件下,3日龄仔鱼的卵黄被完全吸收,而到第4天,仅见到卵黄囊残余物。混合营养期仅1 d。在水温为24~27℃、盐度29~30、p H 7.4~8.2条件下,3日龄的仔鱼已开口,但仍不能主动摄食,4日龄仔鱼便进入了外源性营养阶段。8日龄鳃弓形成,12日龄尾椎弯曲,25~30日龄仔鱼的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先后出现,鳞片出现,进入稚鱼期。40日龄时进入幼鱼期,全身覆盖鳞片,条带全部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全长、体长、体质量和体高随日龄的生长速度均呈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体高/全长之比在0~5日龄时急剧下降,随后逐渐增高,20日龄后趋于平缓。(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条石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 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subsp.piscicida)。该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等药物具有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条石鲷论文参考文献
[1].邓雅敏,刘威,何娇娇,冯德军,潘昀.流速和光色对人工鱼礁诱集条石鲷效果的影响[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王庚申,许文军,谢建军,汪玮,施慧.条石鲷(Oplegnathusfasciatus)源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damselaesubsp.piscicida)的分离鉴定[J].渔业科学进展.2017
[3].区又君,李加儿,艾丽,王雯,李刘冬.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J].南方水产科学.2016
[4].区又君,李加儿,谢菁,何永亮.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J].南方农业学报.2016
[5].邵鑫斌,单乐州,林少珍.不同投饲频率对条石鲷幼鱼生长的影响[J].科学养鱼.2016
[6].黄伟卿,周瑞发,谢友亮,周绍峰,夏道演.4月龄条石鲷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J].水产科学.2015
[7].林家豪.条石鲷精子诱导黄姑鱼雌核发育及其伪雄鱼的制备[D].浙江海洋学院.2015
[8].史宝,柳学周,陈圣毅,徐永江,臧坤.条石鲷mPRα基因的cDNA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5
[9].陈圣毅,史宝,柳学周,徐永江,李晓晓.条石鲷促性腺激素α亚基的克隆与表达特性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5
[10].区又君,李加儿,艾丽,谢菁.广东池塘培育条石鲷仔、稚、幼鱼的早期发育和生长[J].南方水产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