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切分策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论点,高考作文,中心论点
切分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孙桂香[1](2019)在《紧扣论点,同一尺度,符合认知——高考作文分论点之“切分标准”策略例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作文中,考生要在一小时左右完成从审题立意到谋篇成文的全过程,其难度之高在所难免。而就写作流程中的"变"与"不变"两个维度来看,命题是动态变化的,这就注定了审题立意的可变性,成文亦然;惟有结构是几乎恒定的,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变性。有鉴于此,不变的结构恰是考生可以在考前充分准备与(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乔峤[2](2018)在《英汉视译中类意群切分不当现象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汉视译中,译者对于类意群的切分直接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对于类意群合理切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有必要的。笔者以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为例进行英汉视译模拟实践,通过对比笔者的译文和参考译文,总结出笔者在英汉视译时有两种类意群切分不当现象:类意群切分的频率不当和类意群的错误切分。在研究与分析后,笔者针对这两个现象分别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一、从语言内原因分析时笔者得出译者要选择合适的类意群单位为长度,注意大类意群的再切分和小类意群的整合,识别主干类意群以及确保句法结构的正确划分。二、从语言外原因分析时作者得出译者想要提高译文质量首先要通过日常训练和实践扩大视域范围和提高阅读速度,并训练较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视译过程中现场发生的突发情况能够冷静地处理,最大化提高产出的译文质量。(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4-09)
李静茹[3](2018)在《同声传译中预测与切分策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交流便捷、更节省时间的优势,同声传译近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对外交流会议上。与交传译员相比,同传译员压力更大——因为同传需要边听边输出,且听和说的是两种语言。这体现出同传是一种需要将听与说进行分脑运作的行为,因此译员的大脑负荷很大。丹尼尔·吉尔在1995年发表的《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和模型》中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描述了这种行为。而减轻大脑负荷需要译员熟练使用一些同传策略:如预测、切分、压缩等。本文以预测和切分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预测和切分策略在汉译德同传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从策略的自动化应用和影响其实际应用的因素出发,分析其应用可能性。在论文最后一章,笔者结合美因茨大学翻译学院国际暑期学校的两节汉译德同传课,实例说明如何在课堂上训练预测与切分策略。通过分析,本文结论如下:1.预测和切分策略被视为是同传中最重要、应用最多的策略;2.自动化应用预测和切分策略与译员的认知水平、刻意练习以及实际经验有关;3.情境、韵律以及与语言对相关的因素对预测和切分策略应用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白连红,徐澍,司一丹,李莘莘[4](2016)在《高性能大气校正算法中遥感数据切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在地物识别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其定量化应用中需要精确的大气校正,该过程通常相当耗时。分别研究了大气校正算法串行处理方法及基于通用计算机集群系统的并行处理过程。通过对2012年7月我国华北地区的环境卫星CCD数据进行大气校正,并分析了串、并行过程各个步骤运行时间,表明了对大气校正并行处理的高可行性。针对并行过程中负载不均衡和通讯频繁等问题,设计了基于卫星像元特征的数据切分策略,并对不同并行算法进行了性能分析,表明了本文反演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提出的切分策略能达到更高的加速比。(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何晓磊[5](2015)在《中国学生英语超切分音素存在问题及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切分音素和超切分音素是英语语音的两大组成部分。目前,大学课堂上的英语语音教学普遍偏重于切分音素的教学和操练,而忽视了超切分音素的教学。近期大量的研究表明,超切分音素对英语发音和口语表达的影响更大。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研究,归纳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存在的超切分音素问题并简要地介绍了英语语音课堂上超切分音素的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郭顺[6](2014)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切分单元及其重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声传译的一大特征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在英汉同声传译中,切分是常用的重要技巧之一,指将英语句子切断后逐节译成汉语。本文旨在确定英汉同声传译中的切分单元的定义和特征,以及探讨切分单元在译入语中的重组策略。本文作者认为,切分单元在多数情况下是具有动词结构的简单句及从句、介词短语、分词等修饰成分,并具有语义特征、时间特征和重要性不均等特征。译员在重组切分单元时,应优先考虑顺句驱动策略,通过重复或转换将切分单元进行连接。在顺句驱动不可行时,应使用适度调整策略,通过预测或延迟的策略进行调整,或通过精简或总结灵活传达切分单元的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并提出研究课题,即确定英汉同声传译中的切分单元及其重组策略。此外,作者引入了口译语料库实证研究的方法,并阐述了本论文对英汉同声传译实践与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影响英汉同声传译工作机制的两大因素,即英汉语言的差异及口语的特征。随后,作者回顾了切分技巧及重组策略方面的研究,前者包括切分的必要性、可行性,切分单元的定义,切分位置的选择,后者包括顺句驱动及非顺句驱动。最后,作者回顾了口译语料库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建立口译语料库的挑战,及自建语料库的意义。第叁章中,本文作者对于切分单元进行了界定,其中包括对高曼和塞莱斯科维奇观点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切分单元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时间特征以及重要性不均等特征。此后,作者结合吉尔的同声传译认知负荷模型,以切分单元的视角解读了同声传译的工作机制,分析了识别、产出、协调、重组的工作过程。最后,作者简要介绍了重组的原则和策略。第四章中,作者选取达沃斯现场同声传译双语语料进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阐述了语料的选取、语料库的建立、统计指标与数据、整体分析的过程。第五章是作者对于第四章语料中出现的具体译例所进行的分析,分别结合案例对顺句驱动策略中的重复、转换以及适度调整策略中的预测、延迟、精简、总结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本文研究成果的结语,以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4-04-01)
穆超[7](2013)在《韩国学生汉语词界切分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的特点,汉语阅读的停顿成了自古以来讨论不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标点符号的应运而生,断句的问题已经基本被解决,但是词界切分仍存在偏误。特别是在“骑马词”面前,一部分中国人,也需要经过重复阅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汉语热”散发向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学习汉语的时候,阅读过程中的词界切分问题就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对于中国人而言即使没有丰富的汉语知识,但因为是母语,长期生活在此环境中会产生语感,我们也知道这句话应该如何停顿、切分、断句和理解。但是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这些所谓的“语感”从何而来呢?因此,汉语老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从而正确地进行词界切分,提高汉语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借于在韩国从事汉语教学的便利条件,我们从韩国学生入手,了解他们在汉语阅读中词界切分的能力和特点,特别是遇到骑马词时会采用何种阅读策略,促使自己能够进行正确的词界切分和语义提取。笔者精心设计了相关测试题,对韩国学生进行了测试实验,实验调查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包括笔试、口试、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到许多有效的信息和数据。根据调查过程中对韩国学生的观察和反馈数据的分析,笔者了解了韩国学生在汉语阅读中经常使用的策略和切分词语时产生的偏误。在遇到“骑马词”时,为了能正确切分词界,他们经常使用熟词提取、联系上下文和情景语境、语用多方位的经验知识以及回读、试读等方法,以寻求最佳答案。他们在切分时产生的偏误主要有合并式切分和分裂式切分。这些偏误暴露了他们的一些不足,特别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不能正确切分词界,提取意思。同时,也了解到学生哪些方面的不足制约了他们的汉语阅读水平和能力,比如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欠缺等等。在阅读的成功策略和偏误方面,韩国学生与其他国家学生有许多共性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韩国学生的独特性,例如:韩国学生对韵律感的应用要好于欧美国家的学生。韩国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之一,但是在韩国现代社会能熟练使用汉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此在没有拼音标注的情况下,韩国中老年人的阅读能力比年轻人要强很多。为了进一步提升韩国学生的汉语阅读词界切分能力,教师还要做出很多努力。在赞同前人提出的扩大学生词汇量、运用上下文语境促进理解等建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有几点应该引起对外汉语教师们的注意,例如怎么样把单词变成“熟词”,如何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如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操练机会,等等。由此可见,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我们仍旧是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15)
刘珺瑛[8](2012)在《通过口译切分策略评估同声传译质量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愈加频繁。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并参与到中国的国际化进程中。这一时代大背景无疑促进了口译行业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陪同口译、会展口译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口译服务不断繁荣,而同声传译更是因为其高效及时的特点受到大型会议组织方的青睐。中国口译市场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更多的外语学习者加入到口译人员中去。这给口译市场的质量控制带来空前挑战,也使口译质量评估的研究更加迫切。口译评估一直是口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是建立在评估者对语言的主观感觉,如语音语调等的判断上,本篇论文通过对口译评估标准的再思考,重点分析译者的切分策略与听众的口译质量评估分数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到一个更能量化更为客观的口译评估参考。试验中,作者对30名学生的口译作品重新划分,从性别平衡、停顿数量和切分策略的差异性入手,对试验中收集到的5名学生译者口译语音及其誊写文本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人耳能够识别的明显的停顿(0.1秒以上),以此作为衡量译者口译切分策略的重要标准,为每个译者建立停顿数量和时长的研究档案。同时,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听众对译者的反馈,并比对听众评分结果与相应口译策略,得出口译切分策略与听众得分具有相关性的结论。这一研究使口译评估的过程更加量化,对同传译员的培训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口译市场向规范化、公平化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12-01)
高志江,曾华燊,申志军[9](2012)在《一种输入排队交换结构的自适应包切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输入排队交换结构的数据包切分策略带宽利用率低、灵活性差等缺点,提出一种自适应包切分策略。新策略利用集中式调度的同步特性,在调度过程中通过输入端的队列状态来确定切分单元的大小,并动态调整算法匹配时间,有效地减少了填充字节和系统所需加速比。仿真分析表明,与现有的包切分策略相比,采用自适应策略的交换结构更能适应实际网络环境,且具有良好的时延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李佳[10](2011)在《语流切分策略与听力水平差异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证研究探讨了不同英语听力水平的汉语受试在英文语流切分策略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听力水平相对较好的受试明显展示出了适应英语节奏的重音语流切分策略。他们不仅倾向把语流中的重读音节视为独立单词的开始,而且这些单词多数情况下会被视为信息承载主题的实词。而对于听力相对较差的受试而言,虽然也把大部分以重音为首音节切分出的单词视为实词,但他们并未展现出对语流中重读音节的敏感性,其视语流重音为单词开始的做法只是一种较为随机的切分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1年04期)
切分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英汉视译中,译者对于类意群的切分直接影响译文质量,因此对于类意群合理切分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有必要的。笔者以奥巴马2013年就职演说为例进行英汉视译模拟实践,通过对比笔者的译文和参考译文,总结出笔者在英汉视译时有两种类意群切分不当现象:类意群切分的频率不当和类意群的错误切分。在研究与分析后,笔者针对这两个现象分别找到相应的应对策略:一、从语言内原因分析时笔者得出译者要选择合适的类意群单位为长度,注意大类意群的再切分和小类意群的整合,识别主干类意群以及确保句法结构的正确划分。二、从语言外原因分析时作者得出译者想要提高译文质量首先要通过日常训练和实践扩大视域范围和提高阅读速度,并训练较好的心理素质,对于视译过程中现场发生的突发情况能够冷静地处理,最大化提高产出的译文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切分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1].孙桂香.紧扣论点,同一尺度,符合认知——高考作文分论点之“切分标准”策略例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2].乔峤.英汉视译中类意群切分不当现象及应对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8
[3].李静茹.同声传译中预测与切分策略应用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4].白连红,徐澍,司一丹,李莘莘.高性能大气校正算法中遥感数据切分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6
[5].何晓磊.中国学生英语超切分音素存在问题及教学策略[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
[6].郭顺.英汉同声传译中的切分单元及其重组策略[D].厦门大学.2014
[7].穆超.韩国学生汉语词界切分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13
[8].刘珺瑛.通过口译切分策略评估同声传译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9].高志江,曾华燊,申志军.一种输入排队交换结构的自适应包切分策略[J].计算机科学.2012
[10].李佳.语流切分策略与听力水平差异关系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