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单层论文-黄修学

自组装单层论文-黄修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组装单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学动力学模拟,超热碰撞,反应机理,能量转移

自组装单层论文文献综述

黄修学[1](2019)在《N_2与全氟化自组装单层膜超热碰撞的化学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N_2粒子作为低地球轨道(LEO)中重要的气体成分对航天器表面材料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其与表面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仍存在不清楚的地方。在本文中选用全氟化的自组装单层膜(F-SAM)作为有机表面模型与N_2粒子进行化学动力学模拟,来探索N_2与表面间的作用机理,并分析碰撞能,入射角和转动量子数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MP2/aug-cc-pVTZ的方法和基组对N_2和CF_4的几何结构进行优化,再利用CCSD(T)/aug-cc-pVTZ的方法和基组分别对优化后的几何结构进行能量校正,并以CCSD(T)/aug-cc-pVTZ的方法和基组对不同取向构型进行单点能计算并得到相应的势能曲线,再通过遗传算法发展了N_2与F-SAM间的相互作用势能函数,并对其准确性进行进一步验证,最终获得了准确的势能函数。轨迹模拟的结果表明,N_2与F-SAM间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直接散射机理、捕获解附机理和捕获机理。在叁种不同的碰撞能下捕获机理的反应可能性最高,其次为直接散射机理。并且反应可能性受入射角度的影响最为强烈。角度增加,捕获机理的反应可能性急剧降低,同时转移到表面的能量也有明显的降低,但在入射角为60°时仍有72%的碰撞能转移到表面。而转移到N_2内部的能量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入射角度的增加导致了N_2的转动能增加。转动量子数对能量转移和反应机理可能性的影响较小。在所有初始条件下,碰撞能被高效的转移到表面中并且这一结果可能诱发表面中化学键的断裂。模拟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N_2在被表面捕获时,在表面中的最大陷落深度主要集中在同一个区间内,这可能为进一步理解航天材料侵蚀机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石明霞[2](2019)在《并五苯分子的手性自组装和单层薄膜的结构相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多并苯分子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备受各界研究学者的极大重视与青睐。尤其是并五苯(PEN)分子,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机半导体分子,由于其薄膜在有机器件中展现出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在有机电子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分析仪器,不仅能够获得原子尺度上的材料的空间信息,还可以操纵表面的单个原子、分子以及纳米结构。本文中我们通过有机分子束沉积法与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了PEN分子在Cd(0001)基底表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生长以及二维自组装。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改变退火温度,PEN分子单层会发生叁次温度诱导的结构相变。我们将PEN分子在室温条件下沉积在Cd(0001)基底表面。当PEN分子覆盖度远小于1 ML时,由于分子在基底表面表现出很高的迁移率,在扫描过程中分子与针尖频繁地碰撞,致使单个PEN分子很难被STM清晰地成像,此时在基底表面上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特征,就像气体一样,这表明PEN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然而随着PEN分子覆盖率的逐渐增大,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同时分子在基底表面的迁移率也渐渐下降。当PEN分子的覆盖度达到1 ML时,PEN分子在Cd(0001)基底表面随机排列形成杂乱无序的单层薄膜。为了获得PEN分子的长程有序的二维自组装结构,对PEN分子无序单层实施热退火处理。热退火效应不仅可以消除薄膜中的应力而且还会增大分子的振动能量,进而降低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这有利于分子薄膜的有序生长。首先,在320 K条件下退火,在PEN分子单层中发生了由无序-有序的结构相变,其中交叉排列的两类不同取向的线性分子直链自组装形成长程有序的鲱鱼骨(herringbone)结构。其次,继续将退火温度提高至350 K,鲱鱼骨结构转变为手性叁叶草结构,叁个PEN分子二聚体排列成手性风车结构,该结构是一种从未被报道过的新结构。手性叁叶草结构的形成可归结为偶极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π-π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最后,进一步将退火温度提高至400 K,手性叁叶草结构会转变为普通的密排砖墙(brick-wall)结构。通过测量PEN分子单层薄膜的扫描隧道谱(9?(9(1,发现PEN分子自组装单层的最高占有能级HOMO(-1.3 eV)和最低未占有能级LUMO(+1.4 eV)之间的能隙为2.7 eV。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发现平躺在Cd(0001)表面的单个PEN分子两侧的电荷密度均增加,且沿长轴方向的分子两端的电荷密度的变化相反,这表明吸附后的PEN分子带有电偶极矩。特别奇特的是,在源自STM针尖电场的驱动下,PEN分子的手性叁叶草结构的手性能够从一个对映体转换到另一个对映体。尽管仅在一个点处施加电压脉冲,但是整个畴区的手性都发生了改变。通过实验统计分析,发现左右两种异构体具有相同的手性转换概率。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控制自组装结构中的组织手性是很重要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1)

刘亚茹,王海水[3](2018)在《自组装单层调控DL-天冬氨酸化合物晶体的晶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降温时,外消旋的溶液中结晶析出DL天冬氨酸化合物晶体A。在L-半胱氨酸自组装单层(SAMs)模板诱导下,则可以获得DL-天冬氨酸化合物晶体B。在SAMs诱导作用下,不仅晶体的晶型发生了改变,晶体的形貌也从原来A型晶体的双锥柱状变成B型晶体的扁平双锥体。通过模拟L-半胱氨酸分子与DL-天冬氨酸晶面的相互作用,发现DL-天冬氨酸(001)面和(011)面与L-半胱氨酸分子的吸附能增加,降低了这两个面的聚集速度,从而提高其在晶体形貌中所占的比例。晶体晶型的改变也是因为在SAMs的作用下使沿着a轴方向的C_3-H_4键缩短造成晶胞参数a的减小导致晶型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张亚萍,简壮壮,张建芳,徐雪,王娟[4](2018)在《液晶态自组装磷脂单层膜的相变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分子在单层膜中的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反映单层生物膜液晶态的变化机理,揭示生物膜功能紊乱引起疾病的分子机制。从热力学统计和物理化学的交叉角度,探讨自组装磷脂单层膜在液晶态发生的相变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民营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孙彦威,宋春山,刘毅[5](2017)在《动态界面辅助自组装制备高度取向的金属有机骨架晶体单层膜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骨架(MOF)膜因其在气体分离、光电以及传感器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制备连生状况良好、高度取向且膜厚可控的MOF膜材料[1]。目前已发展的制备高度取向MOF膜的方法包括LB法[2],可控原位生长法,可控二次外延生长法及模块化组装法[3]等。其中可控二次生长法由于较高的可靠性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制得高度取向MOF膜的关键步骤之一便是预先淀积一层高度取向的MOF(本文来源于《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期刊2017-10-24)

苏文静,甘志平,王晶,姚婷婷,汤永康[6](2017)在《垂直沉积自组装制备单层SiO_2胶体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层胶体晶体既具有光子带隙结构,也被用于制备各种微纳结构的模板。实验利用垂直沉积法在玻璃基片上沉积自组装得SiO_2胶体晶体,通过逐渐改变SiO_2微球乙醇悬浮液中微球含量,在浓度为1~1.25 mg/mL时,得到单层SiO_2胶体晶体。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单层胶体晶体表面特征及结构进行了表征。(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7)

姜灿卫[7](2017)在《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及几种长链硫醇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SER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作为分子与基底结构信息检测的一种技术手段,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其增强机理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电磁场增强机理和化学增强机理。两种增强机理都必须考虑基底的作用,贵金属的纳米溶胶是SERS的传统基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许许多多不同的基底也被提出,而复合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有性质的同时,还易于形成“热点”,用作基底可以提供更好的SERS活性,用途广泛。在这篇论文中,利用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DDA)、叁甲氧基硅(APTMS)分别制备了Fe_3O_4@SiO_2@Au/Ag磁性复合纳米粒子,选出了最优的磁性纳米粒子,考察了其SERS活性,并应用于一些蛋白质的检测中。利用SERS对正己硫醇(HT),正辛硫醇(OT),正癸硫醇(DT),正十二烷基硫醇(DDT)等长链烷基硫醇分子在银基底表面的吸附和组装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复合磁性纳米粒子构筑热点的SERS光谱研究论文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前驱体Fe_3O_4纳米颗粒,利用PDDA、APTMS分别制备了Fe_3O_4@SiO_2@Au/Ag磁性复合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磁滞回线等各种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系统表征。实验数据显示,Au、Ag NPs被成功连接到修饰过的Fe_3O_4纳米粒子表面。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复合材料有良好的磁响应行为,利用其磁性能,可以通过外加磁场改变复合材料的聚集状态,从而提高粒子的SERS活性。重点考查了复合材料的SERS活性,分别以聚二烯二甲基氯化铵(PATP)和4-巯基苯甲酸(4-MBA)为探针分子研究该复合基底的性能,验明该基底具有很好的SERS灵敏度,得出由PDDA偶联Au和Fe_3O_4@SiO_2得到Fe_3O_4@SiO_2@Au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具有更强的SERS活性。将该基底应用于蛋白质分子HRP、lysozyme和Atto 610标记蛋白的检测中,检测效果良好。(2)几种长链硫醇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SERS光谱研究论文利用SERS光谱研究了对正己硫醇(HT)、正辛硫醇(OT)、正癸硫醇(DT)和正十二烷基硫醇(DDT)四种分子分别吸附在银纳米粒子表面的结构,探究了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中,通过对SERS谱图反式和旁式相关的振动峰的分析发现,较高浓度下,吸附6小时后,这几种长链烷基硫醇分子形成的单层膜都具有很高的有序性,随着浓度降低,有序性逐渐降低。实验还发现,四种分子中,随着链长增长,分子在银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越来越少,而6个碳的HT,由于链长合适,吸附量最大。对正己硫醇(HT)、正辛硫醇(OT),正癸硫醇(DT)和正十二烷基硫醇(DDT)成膜动力学规律的研究为单层膜制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未来在器件、防腐和生物等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润通,王娟[8](2016)在《自组装式密堆积的胶体单层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没有使用任何特殊实验装置的、简单和方便的技术用来制备胶体晶体。我们研究了有机硅氧烷(Si(OR)4)在氢氧化铵和乙醇为媒介中的水解和缩合反应,尤其着重于研究氢氧化铵的浓度大小、温度高低和正硅酸乙酯(TEOS)对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通过粒度表征发现,颗粒粒径大小与氢氧化铵浓度成正比,与TEOS浓度成反比。在同一氢氧化铵浓度下,温度高低与粒径大小成反比。本文在不同实验标准下制备二氧化硅颗粒,得到的可重复性误差小于12%。为了得到不同的表面化学性质,在表面硅烷化反应中使用带有四种不同化学基团的有机硅烷(苯基、十二烷基、氨基和氟基)。对合成颗粒所采用的表征手段有:热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测量。本实验以倾斜角为9°度的角度法制备密堆积的胶体单层膜,研究了悬浮液体积、体积分数、沉积溶剂和颗粒表面化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后,本研究认为,当阵列的颗粒直径是550 nm时,实验最理想的条件是:使用50μl乙醇作为沉积溶剂,经过十二烷基改性的体积分数0.1%的二氧化硅颗粒悬浮液。(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6年07期)

郭盼[9](2016)在《羧基终端的烷链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纳米水层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6世纪,人们就意识到了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1997年,“生物水”的概念被正式在文献中提出,定义为生物分子的溶剂化层中最临近生物分子的水。从分子尺度探索水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Watson和Crick发现水合对于DNA的构型至关重要。至今60多年过去,大量的理论和实验证据表明生物分子表面水不单单是提供溶剂环境,而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并在蛋白、核酸、生物膜结构的形成、稳定以及功能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的,人们发现生物分子与其表面水两者的动力学行为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水分子所表现出的独特物理和化学特性在许多生物过程中占据着核心作用。于是人们所认为的具备生物功能的水的概念边界不断扩大,在生物水和生物分子之间人们所感觉的两者物理概念的界限在逐渐消失,生物水的概念逐渐演化成为本身能够承载一定生物功能的特殊生物分子。然而2015年7月份,Jungwirth撰文指出细胞内“生物分子附近的水”承载生物功能只是一种假设状态,迄今为止,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生物分子表面的水自身具有生物功能,他因此认为开展生物体内或者生物分子附近的水的研究,并没必要延伸而使用“生物水”的概念。生物分子表面水是否承载着生物功能的问题被认为是生物物理学中关键的基本性问题之一,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由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人们更愿意考虑一些简化的仿生模型表面,如自组装单层膜,来研究讨论相关生物和生化过程及其表面水的行为和性质。然而,即使对于以羧基为终端的烷链自组装而成的二维仿生膜表面(以下简称羧基自组装单层膜),在20多年以来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中,仍然展现出令人困惑、甚至表面上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结果:具有原子级平整度且化学性质单一的羧基自组装单层膜表面水的接触角却有广泛的分布,从0°到50°;升温脱附实验显示当初始水覆盖率低至4%的时候,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与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然而拉曼光谱数据显示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纳米尺度界面水表现为不稳定的结构特性;James等人在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观测到了水滴与超薄水层共存的实验现象。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水行为这些令人困惑的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一直是待解的谜团。结合量子力学计算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我们研究了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的水行为,发现水分子能够嵌入链密度适中的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的羧基基团平面内,与表面羧基基团形成完整稳定的复合结构。复合结构内部的水分子与羧基基团之间形成了完整的氢键网络,减少了复合结构与其上水分子之间的可能氢键形成,大大增强了羧基自组装单层膜的疏水性。量子力学计算表明水分子积极参与复合结构的形成,羧基自组装单层膜的羧基基团构型会因为水分子嵌入而发生变化。我们的研究从分子尺度阐明了水分子主动参与并维持仿生表面精细结构的形成与稳定存在,从而影响膜表面相关可能的各种过程。考虑到羧基基团作为氨基酸的主要功能性基团而普遍存在于蛋白质中,这对认识生物分子表面水的生物功能有启示意义。最近的实验报道了在牛血清蛋白膜上确实存在水滴和超薄水层共存的现象,我们认为他们所观测到的超薄水层对应于我们所发现的复合结构中的内嵌水,暗示我们所发现的内嵌水以及复合结构机制可能在很多生物分子表面普遍存在。我们所发现的内嵌水与内部具有完整氢键网络的复合结构,清楚的阐述了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水行为相关的长期以来令人困惑的实验现象背后的物理本质。正是因为水分子嵌入羧基基团平面内与其形成复合结构,导致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水的脱附能随表面初始水覆盖率降低到4%的反常增加;同时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的复合结构之上的纳米尺度界面水的结构稳定性相比于其它亲水膜表面,比如羟基自组装单层膜,有所减弱。我们的模拟结果发现,复合结构的稳定与否导致相应的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的接触角出现两态分布:~0°或~35°。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搜集到的过去20多年来的40个不同实验文献报道的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上接触角的测量值相吻合。我们所发现的水滴稳定存在于内嵌水-羧基复合结构之上的现象也与James等人的实验观测一致,我们认为他们所看到的遍布整个羧基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的超薄水层对应于我们所看到的内嵌水。我们的发现为从分子尺度理解羧基自组装单层膜以及其它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表面(包括生物分子表面)上的水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对羧基自组装单层膜在各种操纵浸润性、分子吸附以及调节界面溶剂和溶质的动力学行为相关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穆建华[10](2016)在《自组装单层膜上混合官能团调控磷酸钙结晶和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矿化过程是自然界中的基本过程,能够在有机基质的调控下,形成复杂而精细的多级组织和结构,并且赋予这些组织无可比拟的性能,例如人和动物体内的骨骼和牙齿,强度高而又有韧性。有机基质调控生物矿化是通过界面反应进行的,界面的各种理化性质对矿物的晶型、矿物的尺寸以及形貌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生物矿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界面调控羟基磷灰石的结晶机理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生物体内矿物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能够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开发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技术在金基底上构建了表面具有-OH、-COOH、-NH_2、-CH_3单一化学官能团界面以及-COOH/-NH_2和-OH/-CH_3混合化学官能团界面,浸泡于2×模拟生理体液(SBF)中进行仿生矿化。采用水接触角测试、XPS、AFM、SKPM、Zeta电位等技术手段对硫醇分子在金基底上的润湿性、电负性、表面密度、表面分布以及相对量进行表征;利用AFM、SEM、Raman、ICP-OES等测试手段对在SAMs表面上结晶出的磷酸钙的晶型、形貌以及溶液中的离子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进一步推究其诱导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四种单一化学官能团的SAMs表面,四种硫醇分子能够成功地嫁接,在表面具有相似的嫁接密度及相同的结构组成单元。低等电点的-COOH表面在矿化前期能够强烈地促进磷酸钙的结晶,起初形成网状结构,最后出现分层结构,而高等电点的-NH_2表面对磷酸钙结晶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表面形成球状的磷酸钙晶体。强亲水性的-OH表面能够促进磷酸钙结晶出球状晶体,而强疏水性的-CH_3表面能够抑制磷酸钙的结晶。对于-COOH/-NH_2混合化学官能团表面,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具有相似的嫁接密度和相同的组成结构,且随着-NH_2比例的增大,表面等电势点逐渐升高(3.8-6.8),水接触角逐渐增大(30.8-64.9°)。在矿化实验过程中,随着-NH_2的比例增大,表面结晶出的磷酸钙的量不断的减少,经分析得出:表面的电荷分布影响磷酸钙的结晶方式,当表面聚集大量的负电荷时,能够依次为结晶位点吸附溶液中的Ca~(2+)离子,进一步吸附溶液中的PO_4~(3-)离子,促进磷酸钙的非自发结晶,随着表面负电荷的减少,促进作用减弱,当表面只有极少量的负电荷时,能够吸附溶液中自发结晶形成的磷酸钙,并且这种方式的磷酸钙能够在表面继续长大。对于-OH/-CH_3混合官能团SAMs的表面,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同样具有相似的嫁接密度和相同的组成结构,且随着-CH_3比例的增大,水接触角逐渐增大(21.5-114.7°)。经过矿化实验研究得出,不同的亲疏水性同样影响磷酸钙的结晶,当水接触角小于72°时,能够以表面的负电荷为结晶位点,促进磷酸钙的非自发结晶,水接触角越小,促进诱导磷酸钙结晶矿化的能力越强。当水接触角大于97°时,强疏水性会限制溶液中的Ca~(2+)、PO_4~(3-)以及溶液中自发形核的磷酸钙微晶粒与表面的接触,最终抑制磷酸钙的结晶,在表面结晶出极少量的磷酸钙。同时,不同化学官能团SAMs诱导结晶出的磷酸钙都属于碳酸型磷酸钙,并且结晶度很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9)

自组装单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多并苯分子作为有机半导体材料备受各界研究学者的极大重视与青睐。尤其是并五苯(PEN)分子,作为一种典型的有机半导体分子,由于其薄膜在有机器件中展现出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因此在有机电子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作为一种先进的表面分析仪器,不仅能够获得原子尺度上的材料的空间信息,还可以操纵表面的单个原子、分子以及纳米结构。本文中我们通过有机分子束沉积法与超高真空-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同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研究了PEN分子在Cd(0001)基底表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生长以及二维自组装。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改变退火温度,PEN分子单层会发生叁次温度诱导的结构相变。我们将PEN分子在室温条件下沉积在Cd(0001)基底表面。当PEN分子覆盖度远小于1 ML时,由于分子在基底表面表现出很高的迁移率,在扫描过程中分子与针尖频繁地碰撞,致使单个PEN分子很难被STM清晰地成像,此时在基底表面上出现了许多模糊的特征,就像气体一样,这表明PEN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然而随着PEN分子覆盖率的逐渐增大,分子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同时分子在基底表面的迁移率也渐渐下降。当PEN分子的覆盖度达到1 ML时,PEN分子在Cd(0001)基底表面随机排列形成杂乱无序的单层薄膜。为了获得PEN分子的长程有序的二维自组装结构,对PEN分子无序单层实施热退火处理。热退火效应不仅可以消除薄膜中的应力而且还会增大分子的振动能量,进而降低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分子间的范德华力,这有利于分子薄膜的有序生长。首先,在320 K条件下退火,在PEN分子单层中发生了由无序-有序的结构相变,其中交叉排列的两类不同取向的线性分子直链自组装形成长程有序的鲱鱼骨(herringbone)结构。其次,继续将退火温度提高至350 K,鲱鱼骨结构转变为手性叁叶草结构,叁个PEN分子二聚体排列成手性风车结构,该结构是一种从未被报道过的新结构。手性叁叶草结构的形成可归结为偶极相互作用和分子间的π-π作用相互竞争的结果。最后,进一步将退火温度提高至400 K,手性叁叶草结构会转变为普通的密排砖墙(brick-wall)结构。通过测量PEN分子单层薄膜的扫描隧道谱(9?(9(1,发现PEN分子自组装单层的最高占有能级HOMO(-1.3 eV)和最低未占有能级LUMO(+1.4 eV)之间的能隙为2.7 eV。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我们发现平躺在Cd(0001)表面的单个PEN分子两侧的电荷密度均增加,且沿长轴方向的分子两端的电荷密度的变化相反,这表明吸附后的PEN分子带有电偶极矩。特别奇特的是,在源自STM针尖电场的驱动下,PEN分子的手性叁叶草结构的手性能够从一个对映体转换到另一个对映体。尽管仅在一个点处施加电压脉冲,但是整个畴区的手性都发生了改变。通过实验统计分析,发现左右两种异构体具有相同的手性转换概率。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控制自组装结构中的组织手性是很重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组装单层论文参考文献

[1].黄修学.N_2与全氟化自组装单层膜超热碰撞的化学动力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石明霞.并五苯分子的手性自组装和单层薄膜的结构相变[D].西南大学.2019

[3].刘亚茹,王海水.自组装单层调控DL-天冬氨酸化合物晶体的晶型[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4].张亚萍,简壮壮,张建芳,徐雪,王娟.液晶态自组装磷脂单层膜的相变及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研究[J].民营科技.2018

[5].孙彦威,宋春山,刘毅.动态界面辅助自组装制备高度取向的金属有机骨架晶体单层膜材料[C].第19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B会场:等级孔材料多孔膜材料多孔材料理论研究.2017

[6].苏文静,甘志平,王晶,姚婷婷,汤永康.垂直沉积自组装制备单层SiO_2胶体晶体[C].2017年全国玻璃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2017

[7].姜灿卫.磁性复合纳米粒子及几种长链硫醇分子自组装单层膜的SERS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张润通,王娟.自组装式密堆积的胶体单层膜[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6

[9].郭盼.羧基终端的烷链自组装单层膜表面纳米水层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

[10].穆建华.自组装单层膜上混合官能团调控磷酸钙结晶和生长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自组装单层论文-黄修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