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外贸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外贸易,绿色创新效率,门槛效应
对外贸易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乔美华[1](2019)在《对外贸易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异质门槛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7—2016年省域面板数据,采用改进的非角度、非径向Super-SBM产出导向模型评估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构建门槛模型并实证分析对外贸易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八大经济区域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显着;以区域经济为门槛变量,对外贸易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具有双重门槛效应。当跨越第一门槛值时,对外贸易对其呈显着的正效应;当跨越第二门槛值,对外贸易负向溢出效应明显;控制变量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均与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正相关,人力资本却没能有效促进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坛》期刊2019年11期)
田泽,沈雨婷,任芳容[2](2019)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效应对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比较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非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以揭示我国区域间叁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中、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西南地区增速明显,但东西差距拉大。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N"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从驱动因素看,长江经济带叁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GDP影响,非长江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叁产业增长影响。为此,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联动式、集聚式、协同式发展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徐永凡[3](2019)在《对外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机制研究——评《中国外包企业升级机制及经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贸易是一项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是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有效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引擎。同时多变的国际大环境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外贸易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极易形成贸易壁垒,影响本国国际竞争力。故对外贸易既需要注重效益增长,也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环境变化,掌握、遵循经济贸易客观规律。非线性机制是指输入与输出不成比例关系的状态,是研究事物间不确定关系的探索方法,(本文来源于《国际贸易》期刊2019年08期)
程中海,柴永乐[4](2019)在《新疆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就业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0—2016年新疆统计数据,运用索洛残差法对新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检验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TFP)与就业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调节效应模型研究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6年新疆全要素生产率呈现"W"形波动,且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随后下降,2014年开始回升。(2)VAR协整检验表明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及就业存在长期相关关系。(3)脉冲响应函数表明在短期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贸易对就业存在负面效应,但在中长期对就业的影响为正向。(4)调节效应模型则显示进口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出口则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全要素生产率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同劳动力素质不吻合。因此,新疆在"就业第一"的导向下,既要促进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时注重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就业的结构优化。(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付鑫,张云[5](2019)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及环境效应分析——基于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面板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区域对外贸易的分解,构建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模型,从对外贸易规模与质量视角出发,分析不同对外贸易维度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设定对外贸易区域差异与环境污染间的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都远超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贸易差异在2012年后逐渐减小。(2)对外贸易会显着地影响地区环境污染程度,环境污染程度会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会随着贸易质量的提升而下降,并且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3)随着贸易规模的增加,东、中、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均会上升,但东部地区最为明显;随着贸易质量的提升,东部地区环境污染改善最为明显,中西部地区环境也存在一定程度改善。(4)随着人口密集度的增加,东部地区环境显着改善,中部地区变化不明显,西部地区环境更加恶化,即东部地区"知识溢出"效应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4期)
孟庆雷,谭闺臣[6](2019)在《沿边省区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HS-6位分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沿边省区2000-2017年HS-6位分类的商品贸易数据,与国民经济21个行业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对接,对其商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并对边境省区贸易的区域与行业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边境省区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整体上显着为正,但分时期来看,大部分省区的增长效应不显着。第二,边境地区的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出口的增长效应大于进口的增长效应,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口的增长效应较大,各个行业的贸易对边境地区的经济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叁,资本的投入对于边境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泽琛[7](2019)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与环境效应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4年-2017年的相关数据,用OLS方法来分析对外贸易所导致的环境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发现":EKC曲线"在中国具有复杂性,废水排放量不是"倒U型"而是"N型",SO2是"倒N型"的,FDI与SO2之间符合"EKC"假说;治理SO2要提倡自由贸易,治理废水要控制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减少SO2的排放,但会遏制废水排放部门的对外发展。(本文来源于《纳税》期刊2019年18期)
王素云[8](2019)在《互联网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名词,与互联网有关的经济现象也并不是传统经济在虚拟经济中的一个简单映射。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变革传统国际贸易,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提出并大力发展“网络强国”战略,在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网页数、网站数以及互联网普及率等基础领域实现了快速提升,形成了高速互联的网络环境。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发布的报告:“2017年我国网民规模为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面对互联网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应用,现有文献普遍认为互联网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这种影响的机理和作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分析。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互联网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机理是什么?再进一步,互联网能否成为我国外贸领域新的“竞争优势”来源呢?上述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互联网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题为互联网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旨在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本文在系统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其一,总结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特点以及互联网在我国外贸领域的政策推进情况,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其二,本文从动力支撑、技术支撑和应用支撑叁个角度进分析,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微观层面(企业和消费者)探讨互联网影响对外贸易的动力支撑,而技术层面(动力支持)和平台层面(模式)为互联网影响对外贸易提供技术和模式支持。本文从全球贸易的角度分析互联网对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影响,并提出在互联网条件下,全球价值链体系呈现互联网化、去中心化、服务化的特征。其叁,从增量促进效应分析,本文借助冰山成本模型发现互联网通过降低贸易成本的节约效应和扩展贸易市场的溢出效应提高贸易增量。从贸易结构优化效应分析,本文在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因素的作用,提出互联网通过降低对外贸易的门槛增加贸易参与者(主要是中小企业),以及通过变革服务贸易的内容和模式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其四,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借助引力模型等对上述增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实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互联网的开放、共享以及连接世界的功能与面向全球的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互联网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支撑。从国家层面的重视、企业层面的创新应用以及消费者层面的支持,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和平台特征促使全球范围内经济实现高度互联互通,各种资源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现优化配置,这种高度联通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成为互联网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二是互联网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的方式。国际贸易主体、贸易流程以及贸易产品随着互联网应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互联网影响国际贸易的机理,互联网从成本节约效应、溢出效应、异质性作用和结构优化作用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叁是基于2009-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对外贸易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从贸易总量分析,互联网对贸易量有显着的正相关性,互联网的发展显着提高了我国贸易总量、出口贸易量和进口贸易量,但互联网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存在不平衡性,互联网的出口效应显着大于进口效应。进一步,本文从我国货物贸易结构分析,实证发现互联网对货物贸易中初级品、中间产品、资本品、消费品的促进作用存在显着的异质性。四本文基于我国互联网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实证得出,互联网的发展对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服务贸易在全球经济中份额的不断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支持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的同时,信息服务产品和数字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互联网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因此,面对“互联网+”发展背景,我国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对外贸易的结合,把互联网作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优势,并结合相应的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6-01)
彭颖[9](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关系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我国过去在扩大对外贸易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研究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的背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18期)
陈红蕾,胡鑫[10](2019)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效应的一项检验:基于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适应更为开放的贸易规则和标准的一种尝试。其效应如何,值得检验和探讨。以上海、广东、福建和天津自贸区为例,利用2001-2017年的样本数据,运用DID模型实证分析自贸区成立对于贸易流量和贸易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沪粤津闽自贸区设立对贸易进口和出口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效应,从贸易方式来看,自贸区的成立对一般贸易进口和出口表现出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对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则是负向抑制效应,为此自贸区政策未能明显促进贸易流量的增加。而随着自贸区内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其对于一般贸易进口和出口的正效应逐渐增强,促进自贸区内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使贸易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增加。为更好发挥出自贸区的贸易效应,促进贸易流量增加和贸易方式转型,应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大力发展新型贸易。(本文来源于《产经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对外贸易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本文运用耦合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非长江经济带)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以揭示我国区域间叁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水平,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明显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区域,其中东南地区耦合优势突出,中、西部地区年均耦合水平较低,西南地区增速明显,但东西差距拉大。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N"型发展的空间正向集聚关系,低耦合集聚中心逐渐向西转移,高耦合协调水平极在东南沿海不断增多并形成稳定集聚中心。从驱动因素看,长江经济带叁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受到进出口总额和地区人均GDP影响,非长江经济带则主要受进出口总额和第叁产业增长影响。为此,本文提出长江经济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联动式、集聚式、协同式发展的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外贸易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乔美华.对外贸易对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异质门槛效应[J].中国科技论坛.2019
[2].田泽,沈雨婷,任芳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效应对比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与次区域比较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9
[3].徐永凡.对外贸易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机制研究——评《中国外包企业升级机制及经济效应研究》[J].国际贸易.2019
[4].程中海,柴永乐.新疆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就业效应[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付鑫,张云.中国对外贸易的区域差异及环境效应分析——基于贸易规模与贸易质量的面板回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
[6].孟庆雷,谭闺臣.沿边省区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HS-6位分类的实证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7].杨泽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与环境效应的关系研究[J].纳税.2019
[8].王素云.互联网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
[9].彭颖.“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
[10].陈红蕾,胡鑫.中国自由贸易区效应的一项检验:基于对外贸易方式转型的视角[J].产经评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