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向间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动与传热特性,内部流向间距,深度,C型涡
流向间距论文文献综述
左胥杰[1](2019)在《凹坑流向间距与深度对流动与换热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作为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中能源转换的重要设备,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航空发动机推力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涡轮入口温度的提高,但是涡轮入口温度的提高受限于涡轮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涡轮冷却技术的改进。凹坑冷却作为一种优良的被动冷却技术被引入并应用于涡轮叶片的尾缘,凹坑冷却技术应用于涡轮叶片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以较低的压力损失获得了较好的换热性能。凹坑冷却的研究起始于球形凹坑通道冷却,而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凹坑本身的深度、形状和角度等因素和相邻凹坑间的流向间距和展向间距因素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迭状凹坑通道和椭圆形凹坑通道中内部流向间距和凹坑深度因素对流动结构和换热性能的影响。随着流向间距的增大,迭状凹坑内部附面层的流动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椭圆形凹坑内部附面层流动形态未发生较大变化,其主要体现于迭状凹坑内部初始分离中附面层中的涡流与再循环流动被脊阻断和迭状凹坑内部后一个凹坑中出现流动附着。随着凹坑内部流向间距的增加,两类凹坑通道加热底面的综合换热系数变低;同时相同内部流向间距时,迭状凹坑的综合换热系数要稍高于椭圆形凹坑。对间距为0.25D的凹坑冷却通道的瞬态模拟研究发现,迭状凹坑内部中存在背风面马蹄涡、中部类龙卷风涡和尾缘发卡涡叁种主涡以及脊处C型涡、前缘和尾缘的附体涡。类龙卷风涡将凹坑内部前一个凹坑中的附面层流体卷吸带走,使得凹坑内部后一个凹坑中形成良好的流动附着,而且类龙卷风涡主导了尾缘的发卡涡对。升起的发卡涡对和平流的类龙卷风涡对引起了换热增强,同时由于脊的存在,背风面马蹄涡和中部类龙卷风涡在迭状凹坑的脊处引起了换热增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钟博,田美,柯维娜,杨卫华[2](2018)在《流向间距与复合角对冲击/发散冷却效果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冲击/发散冷却结构的冷却特征,针对发散板的流向间距和复合角设计了5种冷却结构形式,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几何参数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发散板起始段,由于气膜的迭加效应,综合冷却效率沿流向逐渐提高,而X/D>50后,气膜迭加效果趋于稳定,综合冷却效率基本不变;(2)随着发散孔流向间距的增加,综合冷却效率逐渐降低;(3)发散孔复合角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随吹风比变化,在小吹风比时,综合冷却效率与复合角成递减关系,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在试验板的前半部分,90°复合角的综合冷却效率逐渐高于0°和20°,而在试验板的中后部分,复合角越小综合冷却效率越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5发动机热管理技术》期刊2018-08-22)
卢浩,张会强,王兵,王希麟[3](2012)在《展向和流向间距不同的粗糙元壁湍流AD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粗糙元对壁湍流的影响,采用声学Doppler流速仪(ADV)对布有展向或流向圆柱形粗糙元的壁湍流进行了实验测量。研究了不同Reynolds数下不同间距粗糙元对壁湍流流向平均速度和湍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Reynolds数下,粗糙元展向间距为7倍直径时的壁湍流流向平均速度最小,湍流度最大。粗糙元流向布置的壁湍流流向平均速度随粗糙元间距的减小而减小,湍流度随粗糙元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相比流向粗糙元,展向粗糙元对湍流流动特性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对壁湍流流动控制和强化换热的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卢浩,王兵,张会强,王希麟[4](2010)在《粗糙元展向和流向间距不同的壁湍流ADV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DV)研究了粗糙元展向和流向间距不同的壁湍流流动特性。实验中粗糙元为直径6mm的圆柱体,展向和流向间距分别为粗糙元直径的1、3、7、9倍。基于平均速度和水力直径的雷诺数为26200、31200或36000。实验发现:在同一雷诺数下,粗糙元展向间距为7时的壁湍流流向平均速度最小,湍流度最大。粗糙元流向布置的壁湍流流向平均速度随粗糙元间距的减小而减小,湍流度随粗糙元间距的减小而增大。研究结果对壁湍流流动控制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12-26)
流向间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冲击/发散冷却结构的冷却特征,针对发散板的流向间距和复合角设计了5种冷却结构形式,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几何参数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在发散板起始段,由于气膜的迭加效应,综合冷却效率沿流向逐渐提高,而X/D>50后,气膜迭加效果趋于稳定,综合冷却效率基本不变;(2)随着发散孔流向间距的增加,综合冷却效率逐渐降低;(3)发散孔复合角对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随吹风比变化,在小吹风比时,综合冷却效率与复合角成递减关系,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在试验板的前半部分,90°复合角的综合冷却效率逐渐高于0°和20°,而在试验板的中后部分,复合角越小综合冷却效率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向间距论文参考文献
[1].左胥杰.凹坑流向间距与深度对流动与换热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钟博,田美,柯维娜,杨卫华.流向间距与复合角对冲击/发散冷却效果的实验研究[C].中国航天第叁专业信息网第叁十九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叁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5发动机热管理技术.2018
[3].卢浩,张会强,王兵,王希麟.展向和流向间距不同的粗糙元壁湍流ADV实验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卢浩,王兵,张会强,王希麟.粗糙元展向和流向间距不同的壁湍流ADV实验研究[C].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