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公共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别墅,小产权,煮干丝,里下河地区,豆腐,容积率,大年,含糊不清,产品设计,占地面积
空间公共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应奇[1](2019)在《别给公共政策留下被扭曲的模糊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寻味江苏,里下河地区的“八大碗”必须拥有姓名。所谓“八大碗”,就是当地传统习俗用来招待客人的8道菜肴,如红烧肉、烧杂烩、煮干丝、豆腐羹等,所不同的是每道菜都用汤水打底。从养生角度来讲,汤汤水水最养人。但对待工作则相反。正如“大地之子”黄大年生前(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7-30)
郭明阳[2](2018)在《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公共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以来,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被原则通过,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已经成为人口管理领域新政策目标的背景下,在《东北振兴“十叁五”规划》的要求下,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呈优化趋势,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协调,这极大推动了该省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但是,由于对实现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的公共政策,例如:生态移民政策、人才政策、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存在不足,使得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以经济集聚低于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仍处于不优化的状态。因此,分析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政策,实现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格局,对促进人口的合理迁移,创造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制度环境,实现黑龙江省人口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顺应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有效地形成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格局,采用理论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政策规制理论、政府分析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为基础,对人口空间分布、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衡量标准以及人口空间分布的公共政策及其对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作用进行界定和分析,利用现有的研究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化程度加强且人口空间分布不优化。通过对现有人口空间分布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从政策内容和过程角度,分析生态移民政策、人才政策、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发现存在生态移民政策民主化程度低、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户籍政策改革效果不明显、就业政策目标实现难度大等问题,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移民政策公民参与渠道不完善、人才政策配套机制不完备、户籍政策主体行为效力不足、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通过对日本东京、美国圣塔克拉拉县、英国德文郡以及吉林省、山东省、湖南省关于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政策经验进行梳理,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提出完善公民参与生态移民政策过程的渠道、健全人才政策配套机制、增强户籍政策主体行为效力、建立健全的就业培训体系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钟易霖[3](2018)在《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城镇化的新阶段,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经济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的改革,都快速的重塑着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市作为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引领和带动西部发展的关键一极,已经形成了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多元发展的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本文研究成都市的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与公共政策的作用机理,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实证案例,也能为西部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证价值。本文共七章,第一、二章:绪论和研究综述;第叁章:从空间属性层面和社会属性层面分析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第四章:实证研究部分。实证分析了2000-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社会区类型以及结构模型;第五章: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比较分析2000-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的主因子及社会区,并整体分析其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第六章: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部分,从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城市规划政策、产业政策等对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进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全面阐述;第七章:结论部分。研究结论:(1)201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有:一般工薪阶层及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人口与居住条件、少数民族人口、知识分子、产业工人等5因子;社会区划分为:传统叁产业人口和白领人口聚居区、蓝领工人聚居区、高校人口及知识分子阶层聚集区、流动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及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形成“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的结构特征。(2)2000年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职业状况与离退休人员、外来人口和居住条件、农业人口、高学历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等4因子;社会类型区:一般工薪阶层和机关干部居住区、人口密集、居住拥挤的老城区、农业人口聚集区、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人口集聚区、外来人口聚居区,社会空间结构模式为“同心圆+扇形”格局。(3)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主要体现在,格局上“同心圆+扇形”结构模式向“圈层+扇形+多核心+多组团”演化;基于产业功能的社会区逐渐分化与凸显;城市空间扩展,且结构复杂性和异质性增强。(4)住房政策、户籍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和城市规划政策等,在成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由单一化、同质化向多元化和异质化演化中,分别起到调节、促进、引导、推动和控制作用,另外城市发展历史和自然地理环境起着客观的不可替代性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9)
曾鹏,李晋轩[4](2017)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规划模式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城市创新空间及其内部培育的知识经济主导型产业活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作为一种突破性的实践活动,城市创新活动具备自身决定的特殊性与灵活性;因此,在城市规划层面,各级城市管理者所指定的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应具备公共政策的属性,通过制定合理的导则、政策与措施来引导城市创新活动的产生与发展。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创新空间规划,应遵循"弹性"和"适应性"的规划思想,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城市创新活动及创新空间系统的发展,追求规划制定中的"综合性、公共性"原则、"市场主导"原则以及"使用者导向"原则。最后,为说明城市创新空间规划中公共政策视角的运用,本文以"城市创新空间规划中PPP模式的运用"为实例,对城市创新空间建设与PPP模式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在城市管理与规划中有序地引入社会资本,是城市创新能力增强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期刊2017-11-18)
王颖涛[5](2017)在《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威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已经逐渐成为后续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接下来本文将以威海为例,对其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并做对应的归纳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7年22期)
莫荣妹,韦潇竹[6](2016)在《网络空间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机制浅析——基于孙志刚事件的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得到大步发展,网络通讯、网络媒体等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性资源,也成为影响公共政策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公共政策的过程模型,分析网络空间对公共政策过程"问题确认-方案形成-执行评估-调整与终结"的影响机制。网络空间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加剧了公共政策环境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法制化建设、通畅意见表达机制、网民自觉性培育等途径,促进网络空间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良性互动。(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期刊2016年02期)
田晓萍[7](2015)在《投资条约对国家公共政策空间的侵蚀及其变革——兼论我国缔约时的相关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投资条约大部分缔结于20世纪90年代,受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这些投资条约重在保护和促进投资,而漠视东道国的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菲利普·莫里斯案即是投资者利用投资条约挑战东道国就公共事务行使规制权的典型。对此,一些国家开始在新一代投资条约中进行变革:转变立法导向、增加例外条款、明确实体性投资保障条款的内涵,以维护国家就公共事务进行规制的权利。基于我国兼具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的双重立场,我国在缔结新投资条约时,总体指导原则应是平衡投资者权益和东道国公共利益,但与不同缔约对象谈判时,涉及国家公共政策空间条款的具体安排和阐述应有所区别。(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1期)
赵春雷[8](2015)在《公共政策内部价值空间的建构、结构及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公共政策都内含着特定价值空间,相关价值主体可通过对政策目标、政策问题解决方法、政策内容的解读而建构这一空间。政策内部价值空间包括基于公共利益的社会价值空间、基于政府利益的政治价值空间和基于决策者利益的个人价值空间。现代民主国家的政策内部价值空间应以社会价值为主导,但由于政治价值主体和个人价值主体在政策价值注入中拥有主导权,因此,如果缺乏一定社会价值保全机制,社会价值空间就会面临被其他价值挤占的风险。(本文来源于《行政论坛》期刊2015年03期)
王法辉[9](2011)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和GIS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叁大潮流,即"科学化"(强调借用自然科学的计量分析方法和模型)、"空间化"(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变化和相互作用)和"应用化"(侧重于政策性规划性强的实用课题)。空间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应用研究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的应用,因为GIS在整合、分析各种数据尤其是空间数据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举例演示GIS在相关领域(如经济学、语言历史、社会学特别是犯罪学、公共卫生和规划)的广泛应用。选取的案例来源于笔者多年研究的经验,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多家研究机构(NSF、NIH、NIJ)资助的多项研究成果,旨在说明GIS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肖铁桥[10](2011)在《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保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2008年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也明确提出城市规划是项具体的公共政策。如何在城市滨水地区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来保障公共利益、协调平衡政府、利益集团、公众叁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是我们当前社会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我国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规划和政策没有针对滨水地区全覆盖的公共政策,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规划和规范缺少专门的规定,在现实城市建设当中地方政府有时将部分水体、岸线纳入地块一并出让,从而出现了、“谁开发谁受益”“谁购买谁拥有”的一种状况。和谐社会的营造离不开丰富的公共活动,而公共空间是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为所有市民公平的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是营造和谐城市、注入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如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市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就业,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等。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规划失策和建设不足就会造成:滨水地区的吸引力下降,活力缺乏,土地价值贬值等消极连锁反应。城市规划是基于公众价值基础上、对城市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安排,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城市规划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城市滨水地区构建合理的公共空间公共政策保障体系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明晰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的基础上,以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水域和陆域范围内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城市开发与建设、公共政策等多学科为理论基础,采用现场和文献调研、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的公共公共政策进行比较与分析,寻找国内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国外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营造的成功经验,并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保障进行了深入解析,提出适合国内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保障的政策措施和建议。论文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综述,确定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框架。第二章,总结了城市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叁章,以合肥环城公园滨水地区为例,对相关的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和合肥环城公园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国外城市滨水地区案例和国外滨水地区的价值论演变的分析,总结滨水地区的价值观和公共政策构建的方向。第五章,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规划的政策探索,从城市规划编制、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叁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建议。第六章,本文的结论。图:30,表:4,参:71(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期刊2011-06-01)
空间公共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0年以来,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被原则通过,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已经成为人口管理领域新政策目标的背景下,在《东北振兴“十叁五”规划》的要求下,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呈优化趋势,人口空间分布与经济规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协调,这极大推动了该省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但是,由于对实现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具有重要作用的公共政策,例如:生态移民政策、人才政策、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存在不足,使得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以经济集聚低于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仍处于不优化的状态。因此,分析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政策,实现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格局,对促进人口的合理迁移,创造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制度环境,实现黑龙江省人口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顺应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有效地形成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格局,采用理论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政策规制理论、政府分析理论、适度人口理论为基础,对人口空间分布、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衡量标准以及人口空间分布的公共政策及其对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作用进行界定和分析,利用现有的研究模型,对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化程度加强且人口空间分布不优化。通过对现有人口空间分布公共政策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梳理,从政策内容和过程角度,分析生态移民政策、人才政策、户籍政策和就业政策,发现存在生态移民政策民主化程度低、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户籍政策改革效果不明显、就业政策目标实现难度大等问题,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态移民政策公民参与渠道不完善、人才政策配套机制不完备、户籍政策主体行为效力不足、就业培训体系不健全。通过对日本东京、美国圣塔克拉拉县、英国德文郡以及吉林省、山东省、湖南省关于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政策经验进行梳理,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提出完善公民参与生态移民政策过程的渠道、健全人才政策配套机制、增强户籍政策主体行为效力、建立健全的就业培训体系等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公共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应奇.别给公共政策留下被扭曲的模糊空间[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2].郭明阳.黑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公共政策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8
[3].钟易霖.成都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公共政策作用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4].曾鹏,李晋轩.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空间规划模式探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2017
[5].王颖涛.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与管理实践——以威海为例[J].居舍.2017
[6].莫荣妹,韦潇竹.网络空间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机制浅析——基于孙志刚事件的案例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
[7].田晓萍.投资条约对国家公共政策空间的侵蚀及其变革——兼论我国缔约时的相关考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8].赵春雷.公共政策内部价值空间的建构、结构及风险[J].行政论坛.2015
[9].王法辉.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化和GIS的应用[J].地理学报.2011
[10].肖铁桥.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保障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