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

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锰酸钾,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

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1](2012)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主要考察了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对集成工艺中膜污染状况和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过程中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与单独的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相比,膜污染速率下降,降低了不可逆膜污染;出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UV254、CODMn、DOC、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约3%、10%、5%、16%。另外,出水浊度<0.1 NTU,出水颗粒数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2年03期)

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2](2012)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考察了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对集成工艺中膜污染状况和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过程中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与单独的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相比,膜污染速率下降,降低了不可逆膜污染;出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UV254、CODMn、DOC、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约3%、10%、5%、16%;出水浊度<0.1 NTU,出水颗粒数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2年01期)

郭渊明[3](2011)在《混凝沉淀作为微滤膜预处理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再生水利用中混凝沉淀和膜技术联用是目前研究热点。在分析再生水厂的进水水质、不同分子量有机物分布和UV254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混凝沉淀作为微滤膜预处理工艺的技术。以小试和3m3/h中试,探讨了混凝剂种类、搅拌强度和停留时间等强化混凝条件对混凝沉淀-微滤膜过滤工艺及氯浓度对预氯化-混凝沉淀-微滤膜集成技术的影响,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聚合氯化铝(PACl)混凝剂对浊度、总磷和COD去除效果较高,其对水中的大分子、疏水性物质去除效果高,对小分子物质去除效果较差;色度、COD和总磷的去除率随混凝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PACl投药量为影响总磷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微滤膜(CMF)对水中的大分子、疏水性物质的几乎没有截留效果,而对小分子物质有一定的截留效果。混凝剂浓度影响CMF跨膜压差,浓度低时跨膜压差上升速率较快,反洗后跨膜压差恢复情况差,浓度高时跨膜压差上升速率减缓,反洗后跨膜压差恢复情况改善。混凝沉淀操作条件对于混凝-微滤系统的运行效果有较强的影响效果。不同反应停留时间、搅拌强度均会对水质指标产生各种影响。快速搅拌强度为影响除浊的主要因素;反应池的搅拌强度对总磷的去除率影响较小。预氯化-混凝-微滤系统色度、浊度、氨氮、总磷、COD去除率优于混凝-微滤系统。预氯化对色度、氨氮、总磷、COD的去除率显着提高,但对浊度的去除率提高很小;预氯化可提高各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率,对各个分子量区间的杂环、多环芳烃类不饱和有机物含量(UV254值)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随着预氯化浓度的提高,氯氧化作用增强。预氯化浓度较低时对<1kDa小分子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差,CMF系统运行跨膜压差上升速率较快,反洗后跨膜压差恢复情况差;随着预氯化浓度的增加,跨膜压差上升速率减缓,反洗后跨膜压差恢复情况改善。(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李刚,高鑫堂,李克青[4](2011)在《混凝和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稠油污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河油田某稠油污水处理厂外排水为对象,采用混凝与微滤膜(MF)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从操作压差、膜孔径、混凝处理等多个角度对稠油污水膜分离及组合工艺进行条件优化和效果分析.确定选择0.5μm孔径膜0、.25 MPa操作压差为膜最佳操作运行条件;通过常规的混凝和膜分离联合处理方法可有效去除稠油废水中悬浮性及部分可溶性有机污染物,处理后出水COD平均浓度86~97 mg/L,去除率达到43.4%;且膜清洗通量能够恢复96.8%.结果表明该工艺远优于传统工艺,可以作为稠油污水二级处理保障工艺.(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1年01期)

张伟,李永红,陈超,张晓健,汪隽[5](2010)在《混凝/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运行工况和处理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混凝/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时影响跨膜压差增长的因素和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采用实验室小试装置进行试验研究,保持工艺系统出水水量基本不变,观察不同运行工况下跨膜压差的变化,分析混凝剂投加量、混凝反应水箱水力停留时间、曝气强度对膜污染的影响,并考察采用低浓度碱液对膜进行在线清洗的效果,以及混凝/浸没式超滤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反应水箱的水力停留时间对膜污染影响较小,停留时间分别为10 min和0 min下运行,跨膜压差增长值接近;混凝剂投加量对膜污染影响较大,硫酸铝(以Al3+计)4 mg/L的投加量对膜污染改善比较好,继续增加投加量对膜污染的改善效果没有明显提高;曝气强度在20 m3/(m2.h)以下时,曝气量越大,对膜污染的改善越好;利用低浓度NaOH溶液进行在线化学清洗可以使跨膜压差得到有效的降低;该工艺的出水浊度保持在0.1 NTU以下,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47%和54%。(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11期)

杨林,王亮,张宏伟,吴云[6](2009)在《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滦河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滦河水的研究,讨论了FeCl_3、PFS、Al_2(SO_4)_3、PAC四种混凝剂在不同浓度下对滦河水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论是对浊度还是对有机物的去除,铁系混凝剂均优于铝系混凝剂;并且四种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受pH值的影响。同时本次试验表明了混凝作为膜技术的预处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出水水质和缓解膜污染。当叁氯化铁的投加量为35mg/L时,该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在95%以上,对有机物的去除在50%以上;而膜通量的恢复率为81%。(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09-06-01)

杨帆[7](2008)在《混凝—微滤膜工艺饮用水处理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对于饮用水水质要求日趋严格与水源污染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传统的处理工艺已很难满足日益严格的水质要求,膜集成技术以其特有的优点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试验采用混凝-浸没式帘式膜集成技术在天津某自来水厂进行300m~3/d中试试验,通过对比试验寻求膜集成工艺装置的最佳运行参数,为处理量5000m~3/d示范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以便于将来大规模推广应用。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采用连续曝气、间歇抽吸的运行方式连续运行。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对浊度、有机物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当原水浊度介于0.69~7.69NTU,COD_(Mn)为2.87~5.45mg/L时,该工艺平均出水浊度为0.08 NTU,且出水浊度=0.1NTU的比例为87.8%。平均出水COD_(Mn)为2.18 mg/L,平均出水UV_(254)为0.040 cm~(-1),出水细菌总数通常稳定在1CFU/mL以下,大肠杆菌未检出。系统运行初期,膜比通量缓慢降低。运行第241天进行了化学清洗,膜比通量平均恢复至系统初始运行时的57.8%;与传统工艺相比,本系统投药量较低,且产水率平均高达98.4%,出水水质优于传统工艺的出水,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运行参数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投加与否对于总有机物的去除影响不大,但是它的投加对于在254nm波长下有明显吸收或特征峰的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低温低浊情况下絮凝剂投加量从1.5mg/L增加到4.6mg/L,系统对于有机物的去除明显增强,而在常温常浊水质期时该试验并未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将膜池的排泥方式由每天排放一次改变为两天排放一次,膜比通量的变化不明显;抽停比试验阶段,不同抽停比(8min/2 min、13 min/2 min、18 min/2 min、28 min/2 min)对比试验表明,抽停比对于出水水质未出现显着影响,而膜污染随着抽停比的增加略有加强;曝气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曝气强度(83.1m~3/h·m~2、71.2m~3/h·m~2、59.4m~3/h·m~2、47.5m~3/h·m~2)对于出水水质及膜污染均未出现显着影响;采用盐酸、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对膜组件进行适度清洗,结果表明选用不同的清洗步骤对清洗效果影响较小,清洗后膜比通量可以恢复到新膜的55.5%~61.3%。(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08-01-01)

董亚玲,顾平,陈卫文,刘耀璘[8](2004)在《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含铬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含铬废水,流程简单、工作压力低、停留时间短、处理效果好.当进水含六价铬质量浓度为50mg/L时,出水总铬质量浓度低于0.5mg/L,六价铬质量浓度低于0.1mg/L,浊度低于0.5NTU,pH值在6~8,并且装置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中发现当温度较高时,反应器中有铁氧体形成.(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04年04期)

莫罹,黄霞,吴金玲,张力平[9](2002)在《混凝-微滤膜净水工艺的膜污染特征及其清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膜表面形貌的观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通透性恢复效果的评价以及化学洗脱液的成份分析,对混凝-微滤膜工艺中的膜污染特征和膜污染的清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膜的外表面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表面以微生物污染为主.碱洗能去除大部分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对膜内、外表面的清洗效果显着;而酸洗对膜表面的无机垢体清除效果较为显着.膜面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以小分子量为主,无机污染元素主要是Ca.(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2年03期)

莫罹,黄霞,吴金玲[10](2002)在《混凝-微滤膜组合净水工艺中膜过滤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混凝 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间歇抽吸的运行方式连续运行 ,考察了膜组件的抽吸时间 ,抽 /停时间比和曝气量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采用膜通透性J/ p作为膜过滤性能的评价指标 .结果表明 ,在各操作条件下 ,膜通透性J/ p由于膜污染的发生均先快速降低 ,随后随时间缓慢下降 .但J/ p的初期下降速度和缓慢下降阶段的相对稳定值因操作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抽吸时间对膜通透性影响较大 ,其次为抽 /停时间比 .在一定的条件下 ,抽吸时间缩短 1 / 2 ,产水率可提高 2倍 ;抽 /停时间比缩短 ,产水率可提高 5 0 % .当抽吸时间和抽 /停时间比分别为 1 5min和 3 8时 ,J/ p值较高 .曝气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膜通透性 .本试验中 ,曝气量由 2m3/h增加至 4m3/h时 ,膜通透性可提高约 1 5 % ,但当曝气量增加到 6m3/h时 ,膜通透性并无显着改善 .膜面污染物分析表明 ,在本研究使用的原水条件下 ,Si和Ca是主要的无机污染元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2年02期)

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考察了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对集成工艺中膜污染状况和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凝过程中投加高锰酸钾进行预氧化,与单独的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相比,膜污染速率下降,降低了不可逆膜污染;出水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UV254、CODMn、DOC、TN去除率分别提高了约3%、10%、5%、16%;出水浊度<0.1 NTU,出水颗粒数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陶瓷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研究[J].给水排水.2012

[2].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微滤膜集成工艺处理水源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2

[3].郭渊明.混凝沉淀作为微滤膜预处理工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

[4].李刚,高鑫堂,李克青.混凝和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稠油污水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11

[5].张伟,李永红,陈超,张晓健,汪隽.混凝/浸没式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地表水的运行工况和处理效果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杨林,王亮,张宏伟,吴云.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滦河水试验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09

[7].杨帆.混凝—微滤膜工艺饮用水处理中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8

[8].董亚玲,顾平,陈卫文,刘耀璘.混凝-微滤膜工艺处理含铬废水[J].膜科学与技术.2004

[9].莫罹,黄霞,吴金玲,张力平.混凝-微滤膜净水工艺的膜污染特征及其清洗[J].中国环境科学.2002

[10].莫罹,黄霞,吴金玲.混凝-微滤膜组合净水工艺中膜过滤特性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2

标签:;  ;  ;  ;  

混凝微滤膜工艺论文-李明远,吴光学,管运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