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干循环论文-朱洵,蔡正银,黄英豪,张晨,郭万里

湿干循环论文-朱洵,蔡正银,黄英豪,张晨,郭万里

导读:本文包含了湿干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力学,膨胀土,湿干循环,湿干冻融耦合

湿干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朱洵,蔡正银,黄英豪,张晨,郭万里[1](2019)在《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疆高寒区膨胀土输水渠道破坏异常严重的问题,开展单向湿干及湿干冻融耦合作用下渠基膨胀土的叁轴试验,探讨冻融过程对膨胀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的影响,获得不同循环次数下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结合损伤力学基础理论,引入可评价湿干与冻融过程耦合作用的损伤变量,探讨膨胀土强度和模量的损伤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湿干及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对低围压(σ3=100kPa)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产生影响,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差异性随围压的增加逐渐降低;对比不同试验条件下试样的弹性模量和有效抗剪强度指标可知,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中的冻融过程显着加剧了土体弹性模量和有效黏聚力的衰减,但对有效内摩擦角的影响有限;围压较高状态下试样的损伤以湿干过程作用为主,冻融过程对低围压试验下的损伤效果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蔡正银,朱洵,黄英豪,张晨[2](2019)在《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的发生与演化是膨胀土在各种外部条件作用下的显着特征。针对北疆高寒地区膨胀土渠道边坡劣化问题,以渠基土每年经历通水、停水及冻结、融化过程为研究条件,开展了单向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裂隙试验。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及叁维重建技术,对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试样内部裂隙演化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研究了不同湿干冻融耦合循环次数对膨胀土叁维裂隙演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的试样内部裂隙发育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裂隙的发育深度在5次循环后逐渐趋于稳定,对应于试样初始总高度的40%。对比不同循环次数作用下试样内部裂隙的发育形态可知,试样内部裂隙发育模式由循环初期浅层分散分布向后期深层汇聚偏转进行转化。采用切片裂隙率、弯曲度、分支数及死端点4个指标能较好地定量描述裂隙空间分布及连通性随循环次数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揭示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膨胀土渠道的劣化过程和破坏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言,张华,黄亮,张英莹,朱潇钰[3](2019)在《湿干循环作用下紫色土微观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土富含钙、磷、钾等矿物质,具有一定的膨胀性.为掌握紫色土在湿干循环作用下对孔隙分布的影响,本文制备了1.5g/cm3、1.7g/cm3两种干密度试样进行湿干循环5次,取循环前、第3次和第5次循环后的试样进行液氮冻干和压汞试验,进而得到其孔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湿干循环会加速裂隙的发展,但循环5次后趋于稳定;不同干密度试样在d<10μm范围内的孔隙稳定性较差,干密度大的试样,其孔径将向小孔径范围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叁峡库区边坡稳定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朱国平,陈正汉,韦昌富,吕海波,王志兵[4](2017)在《南阳膨胀土在受荷的湿干循环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浅层膨胀土的细观结构在湿干循环过程中的演化规律,研制了可以进行CT扫描的CT-固结仪。在不同压力作用下对南阳膨胀土的原状样及其重塑土样进行多组多次湿干循环试验,并对每次烘干和增湿稳定后的试样进行CT扫描,跟踪观察湿干循环过程中试样的细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湿干循环中,土样的膨胀量和收缩量都比较大,经历叁次湿干循环之后,相同饱和度下土样体积基本不再变化;增湿和干燥都能使原状膨胀土及其重塑土的结构损伤,第一次烘干之后,土样即产生明显裂隙;随着湿干循环次数的增加,土样裂隙继续开展,土样结构损伤发生累积;上部荷载对裂隙开展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影响裂隙的发育和裂隙网络的形状;原状膨胀土的裂隙围绕第一次形成的主裂隙发育,而重塑膨胀土的裂隙呈龟背状或辐射状;原状膨胀土及其重塑土在湿态(饱和度S_r=85%)时的CT数M_E值均较干态(饱和度S_r=25%)时的M_E值大;湿态和干态的M_E值均随湿干循环次数呈近似线性变化,前者的坡度比较平缓,后者则较陡;基于CT数据定义了膨胀土的细观结构参数,提出定量描述湿干循环过程中膨胀土细观结构参数与试样饱和度、湿干循环次数及所受荷载的数学表达式,预测结果与试验资料比较接近。(本文来源于《CT理论与应用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鄢卫平[5](2015)在《湿干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开裂与渗透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土富含<2μm的黏粒和强亲水性粘土矿物,密实时渗透性极低,水分难以入渗。而工程实际中,在大气湿干循环作用下,膨胀土中会产生大量裂缝,纵横交错的裂隙使得其渗透性大增,雨水入渗常引起路堑边坡成群坍滑破坏。为弄清膨胀土这一特殊工程性质,本文取南宁外环膨胀土为主要对象,室内模拟大气影响开展试验,探究湿干循环下不同密度的膨胀土开裂规律及其渗透性能。首先,比较了已有的裂隙定量化描述指标以及采集方法,确定用面裂隙率作为定量化描述裂隙的指标;利用数码相机拍摄采集试样表面裂隙,而试样内部断面裂隙则用ICT采集。尽可能模拟实际大气状况而设计了整个试验研究方案。严格按设定方案完成系列试验,获得湿干循环下试样表面、内部裂隙的开展及其渗透性变化的规律,表明ICT获得的SD值能较好的表征裂隙开展状况;湿干循环下裂隙开展及其渗透性变化与试样初始密度密切相关,试样密度增大,其裂隙开展及饱和渗透系数均变小;表面裂隙率与饱和渗透系数间呈良好对数关系;饱和渗透系数的绝对增长率随试样干密度而变化的曲线存在一峰值,当试样密度较峰值所对应干密度越大时,其绝对增长率越小,从而验证了膨胀土填筑施工时控制其干密度的必要性。为检验本文设计的试验方案和测试结果是否有代表意义,还选取广西百色和北京丰台两种膨胀土开展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证明本研究的结论具有普遍性。最后,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膨胀土密度、土性参数对裂隙开展及饱和渗透系数绝对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湿干循环下膨胀土开裂及饱和渗透系数变化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5-04-01)

蔡光华,薛强,刘松玉,陆海军[6](2014)在《湿干循环作用对压实黏土干裂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湿干循环作用下压实黏土的开裂试验和微观结构特性研究,分析了湿干循环作用对黏土开裂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将压汞试验(MIP)和扫描电镜(SEM)的结果与宏观开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湿干循环作用显着影响了压实黏土的开裂,用开裂因子表征黏土的开裂程度,开裂因子随含水率减小而增大并明显大于湿干循环作用前;随湿干循环次数的增加,黏土孔隙的总体积、中间孔径、平均孔径、平均孔隙率和团粒内孔隙均在增加,而黏土的颗粒内孔隙、颗粒间孔隙和团粒间孔隙却在减小。湿干循环作用使黏土体从大团粒逐渐转化为小颗粒,并增大了土颗粒的凸凹性,分析SEM二值化图像得知土体孔隙率均在增加;用压汞法和扫描电镜法分析和解释土体开裂是可行的,所得的微观孔隙特征与宏观开裂规律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黎伟,刘观仕,汪为巍,姚婷,盛建豪[7](2014)在《湿干循环下压实膨胀土裂隙扩展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裂隙特征作为膨胀土裂隙性研究的基础,其定量化描述有助于膨胀土工程性质的深入探究。以膨胀土平面裂隙为研究对象,使用数码摄影获取多次湿干循环下的裂隙扩展图像,采用优化和改进的裂隙图像处理及裂隙特征提取方法,分析所获得的膨胀土裂隙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室内压实膨胀土表面裂隙率随着湿干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第二次湿干循环对裂隙率影响最为显着;裂隙发育峰值条数在第一次湿干循环后最多,总长度最大,而叁次湿干循环后的裂隙条数和总长度较为相近;裂隙宽度随湿干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且第二次湿干循环影响最为显着;同时,第一次湿干循环中主裂隙发育最明显,在第二次和第叁次中宽度发育趋于均匀;通过裂隙方向玫瑰花图发现,裂隙主要沿着初始方向扩展,直至下一次湿干循环;裂隙发育方向在第一次湿干循环中是随机的,而在第二次与第叁次中有较高相似性,表明湿干循环对裂隙发育方向的影响也主要发生在第二次。(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姚志华,陈正汉,朱元青,汪时机[8](2010)在《膨胀土在湿干循环和叁轴浸水过程中细观结构变化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膨胀土裂隙的产生及闭合规律,对重塑膨胀土进行了无约束条件下的3次湿干循环试验;再对湿干循环后的裂隙膨胀土进行了控制围压和偏应力为常数的CT–叁轴浸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约束条件下的膨胀土试样增湿和干燥都能引发裂隙的产生和闭合;在叁轴浸水试验中,裂隙均趋于闭合,而闭合程度与应力状态有关;浸水过程中,试样体积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体积首先减小,接着因湿胀作用逐渐增大,尔后又因膨胀力释放和模量降低而减小;定义了结构修复参数,提出了叁轴浸水过程中的土样结构修复演化方程。(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湿干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裂隙的发生与演化是膨胀土在各种外部条件作用下的显着特征。针对北疆高寒地区膨胀土渠道边坡劣化问题,以渠基土每年经历通水、停水及冻结、融化过程为研究条件,开展了单向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裂隙试验。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及叁维重建技术,对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试样内部裂隙演化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研究了不同湿干冻融耦合循环次数对膨胀土叁维裂隙演化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的试样内部裂隙发育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裂隙的发育深度在5次循环后逐渐趋于稳定,对应于试样初始总高度的40%。对比不同循环次数作用下试样内部裂隙的发育形态可知,试样内部裂隙发育模式由循环初期浅层分散分布向后期深层汇聚偏转进行转化。采用切片裂隙率、弯曲度、分支数及死端点4个指标能较好地定量描述裂隙空间分布及连通性随循环次数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对进一步揭示干湿冻融耦合作用下膨胀土渠道的劣化过程和破坏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干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朱洵,蔡正银,黄英豪,张晨,郭万里.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蔡正银,朱洵,黄英豪,张晨.湿干冻融耦合循环作用下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J].岩土工程学报.2019

[3].张言,张华,黄亮,张英莹,朱潇钰.湿干循环作用下紫色土微观孔径分析[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朱国平,陈正汉,韦昌富,吕海波,王志兵.南阳膨胀土在受荷的湿干循环过程中细观结构演化规律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7

[5].鄢卫平.湿干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开裂与渗透性能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6].蔡光华,薛强,刘松玉,陆海军.湿干循环作用对压实黏土干裂特性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14

[7].黎伟,刘观仕,汪为巍,姚婷,盛建豪.湿干循环下压实膨胀土裂隙扩展规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

[8].姚志华,陈正汉,朱元青,汪时机.膨胀土在湿干循环和叁轴浸水过程中细观结构变化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

标签:;  ;  ;  ;  

湿干循环论文-朱洵,蔡正银,黄英豪,张晨,郭万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