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跨膜蛋白论文-曹婧

四次跨膜蛋白论文-曹婧

导读:本文包含了四次跨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鳞癌,基质金属蛋白酶-3,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

四次跨膜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曹婧[1](2018)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LAPTM4B-3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食管鳞癌和60例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3和LAPTM4B-35的表达。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MP-3和LAPTM4B-35的阳性率分别为75.00%(90/120)、58.33%(70/120),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分别为15.00%(9/60)、10.00%(6/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MMP-3的表达与浸润纤维膜与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P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LAPTM4B-35的表达与浸润纤维膜与否、TNM分期有关(P均<0.05)。食管鳞癌组织中MMP-3和LAPTM4B-35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488,P<0.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MMP-3和LAPTM4B-35具有较高的阳性表达水平,且两者可能与食管鳞癌的侵袭转移有关。(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8年01期)

刘靓,刘畅,王申林[2](2016)在《真核七次跨膜蛋白Leptosphaeria rhodopsin结构和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eptosphaeria rhodopsin(LR)是源于真核微生物L.maculans的光敏感七次跨膜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源于真核生物的光驱动质子泵,并且是光遗传学应用的重要工具。LR的叁维结构以及详尽的质子泵机理至今为止仍未阐明。此论文将介绍我们在LR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采集全~(15)N/~(13)C标记LR,以及选择性~(13)C标记LR的高分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谱,利用多维多核核磁共振实验手段,包括二维NCA和NCO实验,叁维NCACX,NCOCX,CONCA实验等,完成了大部分氨基酸残基的主链和侧链原子的化学位移指认,并利用化学位移数据分析了LR的二级结(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7)

王申林,LiuJing,LiuChang[3](2016)在《真核七次跨膜蛋白Leptosphaeria rhodopsin结构和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eptosphaeria rhodopsin(LR)是源于真核微生物L.maculans的光敏感七次跨膜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源于真核生物的光驱动质子泵。其功能是在光照条件下跨膜运输氢离子,而LR的叁维结构以及详尽的质子泵机理至今仍未阐明。此论文将介绍我们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LR结构-功能机理的最新进展。通过多维多核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完成了大部分氨基酸残基的主链和侧链原子的化学位移指认,以及二级结构分析(图1)。结果显示,LR具有七个?跨膜螺旋结构,并且LR蛋白的膜外loop区有较大柔性。LR质子泵发挥功能的关键位点包括:1)LR蛋白中的视黄醛配体与最后一个跨膜螺旋上的赖氨酸形成的质子化席夫碱基(SB),以及2)位于第叁个跨膜螺旋的Asp 150和Asp 139是。选择性Asp侧链羧酸基团实验表明,Asp 150羧基侧链是质子化的,而Asp 139为非质子化的。这两个Asp位于膜蛋白的内部,说明存在稳定的氢键网络或盐桥结构。水-蛋白相互作用实验和H/D交换实验则表明处于蛋白内部的席夫碱的质子和溶剂水存在快速交换,说明质子泵通道内部存在结合水。以上实验现象说明膜蛋白中的结合水以及氢键网络对LR质子泵功能与机理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6-14)

史振丹,乌丽雅苏,乌亚罕,爱伦高娃,莫丽梅[4](2016)在《四次跨膜蛋白CD81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Tetraspanins特殊的四次跨膜结构能联系膜内、跨膜和膜外蛋白,从而形成一个通道,起到连接膜内外生物信号的作用。CD81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四次跨膜蛋白分子,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并参与生物体大量的生理应答反应,在多个细胞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且与人类很多疾病的发病机理息息相关,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CD81的分子结构、空间构象及在不同组织细胞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尤其是探究CD81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精确作用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作者将重点阐述近年在CD81的分子结构与生化特征、细胞融合效应、识别病毒的机制、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意义,这对研究临床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05期)

方婷婷[5](2015)在《四次跨膜蛋白TM4SF3在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为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肝癌的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严重影响了肝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的提高。由此可见,探索肝癌侵袭、转移与复发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寻求有效的抗肝癌转移与复发治疗策略,对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四次跨膜超家族蛋白3(transmembrane 4 superfamily 3,TM4SF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资料汇编》期刊2015-10-30)

黄存东,徐冬[6](2015)在《四次跨膜蛋白-1与胰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腺癌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胰腺癌的手术治疗及放化疗方面虽已取得明显进展,但胰腺癌患者术后5a生存率仍较低,因此寻找胰腺癌新的靶向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四次跨膜蛋白-1是四次跨膜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且该基因与肿瘤细胞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密切相关,近年已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被广泛研究。本文就四次跨膜蛋白-1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梁培,吕刚,钟赛凤,甘秀凤,符瑞佳[7](2015)在《曼氏迭宫绦虫四次跨膜蛋白(SmTS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曼氏迭宫绦虫的4次跨膜蛋白(SmTSP)潜在的生物学特征和参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其具有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和应用价值。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http://blast.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http://www.expasy.org/)提供的在线分析工具对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理化性质,跨膜结构和叁维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利用Vector NTI suite和TreeView software生物信息分析软件进行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利用CBS Prediction Servers BepiPred进行最大胞外环(LEL)的B细胞线性表位预测。结果:从文库中得到的SmTSP是全长基因,编码的蛋白是24.8kDa,理论等点为7.88,是一个稳定的蛋白分子。编码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共有4个跨膜区,分别是TM1aa16~38、TM2aa58~80、TM3aa87~109、TM4aa200~222。LEL中含有CCG结构、PXSC结构、GC结构和含有9个二聚体结合位点的保守特征结构。SmTSP全长序列与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相似性均能达到72%,但是与吸虫之间的相似性仅达到31%~59%,然而与人类相似性仅有23%,与小鼠的相似性最低,仅有17%。在进化树分析中,SmTSP与绦虫的亲源性在对比序列中是最近的,吸虫类次之,但是与埃及裂体吸虫和牛裂体吸虫、其他寄生虫(美洲钩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亲源性相对较远,与哺乳动物亲源性最远。LEL有3个B细胞表位,分别是13aa~21aa、41aa~63aa和70aa~76aa。此外与人类四次跨膜蛋白的LEL中B细胞表位数量、分布的位置和编码的氨基酸都不同。结论:SmTSP可能是一个定位于虫体表膜并且具有应用前景的疫苗候选分子。(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卓莹,汪红胜,尹飞,华莹奇,蔡郑东[8](2014)在《四次跨膜蛋白CD151通过调节AKT通路促进骨肉瘤肺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四次跨膜蛋白CD151对骨肉瘤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探讨其在骨肉瘤转移靶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western blot比较高、低转移性骨肉瘤细胞中CD151的表达差异,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高、低转移性细胞膜CD151的表达差异,用PLKO.1干扰系统对高转移细胞构建CD151沉默的稳定细胞株,检测抑制CD151对细胞黏附、迁移和侵袭性的影响,并利用体内模型研究CD151沉默对骨肉瘤肺转移的影响。结果高转移性骨肉瘤细胞中CD151的表达量高于低转移骨肉瘤细胞。shRNA干扰高转移骨肉瘤细胞CD151表达,导致细胞的黏附率、迁移率和侵袭性都明显减弱。体内模型中,CD151沉默的高转移骨肉瘤细胞肺转移灶明显减少。对于CD151调控骨肉瘤转移的机制,在细胞内可能与PI3K-Akt细胞信号通路有关,在细胞外可能与细胞黏附有关。结论 CD151在骨肉瘤中与骨肉瘤的转移有关,可能为骨肉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09-11)

沈莉,刁振宇,薛平平,龚萍,刘沫[9](2013)在《四次跨膜蛋白CD81促进人绒毛外滋养细胞失巢凋亡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四次跨膜蛋白CD81表达对人妊娠早期绒毛外滋养细胞失巢凋亡的作用。方法:构建CD81的高表达质粒(pCS2-CD81),将pCS2-CD81或CD81特异的小干扰RNA(siCD81)瞬时转染至人妊娠早期绒毛外滋养细胞(HTR-8/SVneo细胞),同时转染pCS2-EV或siRNA control作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CS2-CD81及siCD81在HTR-8/SVneo细胞中的表达效率。采用聚甲基丙烯酸2-羧乙基酯(poly-HEMA)包被的培养皿模拟细胞悬浮培养的环境,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分别检测CD81对正常贴壁生长及悬浮培养的HTR-8/SVneo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CD81的高表达质粒(pCS2-CD81)。与转染pCS2-EV比较,瞬时转染pCS2-CD81的HTR-8/SVneo细胞高表达CD81蛋白(P<0.05);与转染siRNA control比较,siCD81有效抑制HTR-8/SVneo细胞的内源性CD81表达(P<0.05)。过表达CD81或抑制内源性CD81表达对HTR-8/SVneo细胞的普通凋亡无显着影响,但过表达CD81可显着促进HTR-8/SVneo细胞的失巢凋亡(P<0.05),抑制内源性CD81表达能减少HTR-8/SVneo细胞的失巢凋亡达15.5%(P<0.05)。结论:四次跨膜蛋白CD81促进人妊娠早期绒毛外滋养细胞的失巢凋亡。(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3年09期)

罗莎[10](2013)在《绿僵菌四次跨膜蛋白MaPls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类群。与细菌和病毒类的杀虫途径不同,真菌是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通过体壁接触侵染昆虫的病原微生物,对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利用昆虫病原真菌杀虫最具潜力。尽管昆虫病原真菌具有无污染,触杀性和防止再猖獗等优点,但是其杀虫效果慢、防效不稳定等缺点严重阻碍其大规模应用。因此,深入研究昆虫病原真菌致病的机制,可为高效杀虫菌株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已有报道显示,四次跨膜蛋白能够通过与细胞膜上其他物质一起参与真核细胞活动的调节。在植物病原真菌中,四次跨膜蛋白Pls1参与调控附着胞的穿透过程。而Pls1影响穿透的调控机制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尚无报道。与植物病原真菌类似,昆虫病原真菌也是通过形成侵染结构附着胞进而穿透寄主昆虫。本研究中,以昆虫病原真菌蝗绿僵菌(Metarhizium acridum)为实验材料,克隆四次跨膜蛋白Pls1,通过基因敲除对昆虫病原真菌蝗绿僵菌的Pls1基因(MaPls1)的功能进行研究,并采用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解析MaPls1的调控机制及其调控信号通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MaPls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根据蝗绿僵菌基因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四次跨膜蛋白Pls1的cDNA序列,进行测序,命名为MaPls1。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115bp,包含240bp3’非翻译区,675bp开放阅读框,200bp5’非翻译区。基因组含叁个外显子(401bp,167bp和107bp),两个内含子(90bp和71bp),编码22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盘门纲的四旋蛋白Pls1氨基酸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发现MaPls1具有Pls1保守的氨基酸序列。通过蛋白跨膜预测,发现MaPls1具有和稻瘟菌MgPls1类似的四次跨膜结构及起始位置。2) MaPls1的表达模式及定位通过半定量和qRT-PCR分析野生型蝗绿僵菌菌丝、孢子、虫菌体和附着胞四个时期MaPls1的表达情况,发现MaPls1在菌丝和附着胞时期高表达。MaPls1-EGFP的C-端融合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MaPls1在细胞膜或细胞质内积累。3) MaPls1影响孢子在昆虫体壁上的萌发在寄主昆虫培养条件下(翅,翅的甲醇提取物,翅的正己烷提取物),ΔMaPls1孢子的萌发率较野生型显着降低。随着时间推移,敲除菌株孢子萌发和野生型菌株孢子萌发之间的差异也随之减小。但是,在非寄主昆虫的培养条件下(翅,翅的甲醇提取物,翅的正己烷提取物),ΔMaPls1和野生型菌株之间孢子的萌发率无显着差异。同寄主昆虫培养条件相比,在非寄主昆虫培养条件下,ΔMaPls1和野生型菌株孢子的萌发率均显着降低(蜜蜂和蟑螂)。这些结果表明,MaPls1敲除后,蝗绿僵菌孢子的萌发延迟了。4) MaPls1影响附着孢形成及膨压利用蝗虫后翅诱导绿僵菌形成附着胞,MaPls1敲除后,绿僵菌形成附着胞延迟。通过PEG-8000分析敲除菌株、野生型和回复菌株附着胞的膨压,结果显示ΔMaPls1附着胞产生的膨压显着低于野生型和回复菌株。利用尼罗红(NR)对菌丝和附着胞进行染色,观察胞内脂滴情况,结果表明MaPls1附着胞和菌丝胞内脂滴的数量和荧光强度均弱于野生型或回复菌株,说明MaPls1与胞内脂滴形成有关。5) MaPls1影响致病性利用东亚飞蝗五龄若虫进行毒力测试发现,通过体表侵染蝗绿僵菌,ΔMaPls1的毒力显着低于野生型和回复菌株,并且体内形成的虫菌体数量显着减少;而采用注射方式,将孢子直接注射到蝗虫血淋巴中,ΔMaPls1与WT及回复菌株的毒力之间无显着差异。不同处理组致死蝗虫后昆虫体表产孢情况比较表明,无论是注射还是侵染方式,ΔMaPls1处理组昆虫体表孢子都明显少于WT和回复突变处理组,说明MaPls1敲除可能影响菌株穿透寄主体壁能力或侵染菌丝在寄主体内的延长或生长。6)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WT和ΔMaPls1附着胞形成时期的基因表达发现,ΔMaPls1中有226个基因差异表达,包括94个上调,132个下调。其中,寄主体壁降解酶,物质运输以及参与细胞壁合成和重塑相关基因都在不同程度上下调表达。同时,MaPls1参与其他信号通路的调节,包括Ca2+-钙调蛋白信号途径以及GTP酶和cAMP-PKA等信号途径。综上结果表明,MaPls1在蝗绿僵菌侵染昆虫的初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4-01)

四次跨膜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eptosphaeria rhodopsin(LR)是源于真核微生物L.maculans的光敏感七次跨膜蛋白,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源于真核生物的光驱动质子泵,并且是光遗传学应用的重要工具。LR的叁维结构以及详尽的质子泵机理至今为止仍未阐明。此论文将介绍我们在LR结构-功能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通过采集全~(15)N/~(13)C标记LR,以及选择性~(13)C标记LR的高分辨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谱,利用多维多核核磁共振实验手段,包括二维NCA和NCO实验,叁维NCACX,NCOCX,CONCA实验等,完成了大部分氨基酸残基的主链和侧链原子的化学位移指认,并利用化学位移数据分析了LR的二级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四次跨膜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曹婧.食管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溶酶体相关4次跨膜蛋白B-35的表达[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8

[2].刘靓,刘畅,王申林.真核七次跨膜蛋白Leptosphaeriarhodopsin结构和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C].第十九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3].王申林,LiuJing,LiuChang.真核七次跨膜蛋白Leptosphaeriarhodopsin结构和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C].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论文集.2016

[4].史振丹,乌丽雅苏,乌亚罕,爱伦高娃,莫丽梅.四次跨膜蛋白CD81的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兽医.2016

[5].方婷婷.四次跨膜蛋白TM4SF3在促进肝细胞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15

[6].黄存东,徐冬.四次跨膜蛋白-1与胰腺癌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

[7].梁培,吕刚,钟赛凤,甘秀凤,符瑞佳.曼氏迭宫绦虫四次跨膜蛋白(SmTSP)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

[8].王卓莹,汪红胜,尹飞,华莹奇,蔡郑东.四次跨膜蛋白CD151通过调节AKT通路促进骨肉瘤肺转移[C].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叁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9].沈莉,刁振宇,薛平平,龚萍,刘沫.四次跨膜蛋白CD81促进人绒毛外滋养细胞失巢凋亡的初步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3

[10].罗莎.绿僵菌四次跨膜蛋白MaPls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3

标签:;  ;  ;  

四次跨膜蛋白论文-曹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