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浙江宁波315200
摘要: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理方法,便于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懂得尊重、内心丰富的社会成员。职高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期,有些学生个性鲜明,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注意方式方法。打骂不得、说教无效是现在很多职教老师面临的现状,面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稍有冲动还会引起冲突,彼此下不了台。这个时候不妨尝试一下正面管教的理念,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正面管教问题学生班级管理
第一次接触正面管教这个概念是在一个德育群中聆听到一位广州老师关于这个话题的论坛。从中我理解到正面管教的理念,更掌握了正面管教的工具。对照自己平时班级管理中的细节,发现其实我们的好多做法正是迎合了正面管教的理念,而如果我们对照自己的经验再经过系统学习,或许又能够从中受益很多。
一、正面管教的理念
1.尊重与平等、和善与坚定并行,不娇纵不惩罚。2.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为了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4.接受不完美,错误是学习的机会。5.关注问题的解决,而非让孩子付出代价。6.孩子感觉好的时候,表现才会好。7.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8.纠正行为之前先建立连接。
二、正面管教的工具
1.鼓励的语言。面对学生的错误,通常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批评,先将学生批评一通,也给自己解解气。而往往这样的反应都在学生的意料之中,他们早有心理防备,所以常常表现得“坚不可摧”,先败下阵来的往往是老师,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这个时候往往有两种语言可以选择,驱使的语言比如:“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要认真完成作业,你怎么就不能多点儿责任感?你怎么会这样!”而授权的语言则是:“我想听听这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让我了解为什么完成功课对你不重要吗?”相比之下,后者可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真正做到引导他们进入反思。语言是一门艺术,往往鼓励的语言会给一个犯错的学生带来改错的勇气,会给一个后进生带来前进的动力。
2.积极暂停。面对学生比较过分的错误,往往老师会大发雷霆,冷静之后,发现并没有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而自己却失了态。这种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暂停,冷静处理。
3.错误目的表。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丧失信心的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缺乏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错误目的表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目的,并通过做出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帮助学生重新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4.班会课。有效的班会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以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的形式,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分辨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几大理由,专注于非惩罚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正面管教的益处
1.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我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记得我刚接手11模具班时便得知邓同学、黄同学等在初中时都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果然名不虚传,开学第一周便大展身手,有一天在厕所莫名其妙与隔壁高年级的一名学生发生口角,随后便拳脚相加,很快各自集结了帮手,一场集体斗殴事件眼看就要爆发,好在被老师逮个正着。后来我们将两个班级专门针对此事聚在一起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联谊班会,并邀请了政教处等老师前来观摩,会中让当事者复原了矛盾现场,带着一丝尴尬而感动的氛围深深感染了两个班的每一位学生,之后在进一步的篮球联谊赛的巩固下,两班同学产生了浓厚的情谊,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两名当事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也没有出现任何违纪相关行为,而且在体育方面给班级和学校争得很多荣誉。
2.避免与学生的正面冲突。与学生冲突是职高年轻老师常遇到的事情,我在10年的班主任经历中也遇到过2起,并且都是在遇到学生玩手机而没收时出现的抵触难以下台的场面。当我们情急之下打着学校禁用手机的旗号准备没收的时候,其实他们第一反应是抗拒的,出于自我保护很容易出现不理智行为。而当我们学会积极暂停、冷静处理的时候,学生的反应又是理解和配合的。
3.让学生找到久违的认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不管他是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职高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接受的批评多于表扬,自暴自弃的倾向比较明显。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平时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一些鼓励,慢慢地学生也会重新定位自己,重拾久违的自信。
其实正面管教的益处还有很多,它与我们常提倡的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感觉平时的批评或惩罚乏力的时候,不妨尝试正面管教的方法,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
[2]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3]班主任之友总第272期[J].湖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2007。
[4]甘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